图书介绍
儒学探源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儒学探源](https://www.shukui.net/cover/19/34977843.jpg)
- 周群振编著 著
- 出版社: 台湾:鹅湖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1986
- 标注页数:439页
- 文件大小:73MB
- 文件页数:45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儒学探源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心性之学义理溯源1
壹、正宗儒家之心性观综论1
一、引言1
二、由“尊生保命”意识所衍至的“即生以观性”之两种义路3
三、论语中孔子由“践仁”所凸显的“性与天道”8
四、孟子“性善论”之征验与指归15
五、中庸以“诚”绾天人及由“生”见诚之义22
六、易传由“干道变化”所完成的儒家“形上学”与“即生见性”义27
七、宋儒对于心性之学之发明与成就33
贰、大学章句与义理途向之透视——宋明以来学者推重大学要旨述略38
一、大学之出处与名义39
二、章句之分辨与重编40
三、大学本义之解析46
(一)朱子之格物论47
(二)王阳明之致知说48
(三)唐君毅先生之新释51
(四)牟宗三先生之定论54
四、结语58
第二篇 孔子之仁教与性命天道61
壹、仁教之大义与微旨61
一、孔子与仁教之历史意义的省察61
(一)内在于圣圣相传之道统之事实62
(二)超越往古而集诸圣大成之确解65
二、仁教精神之实质与内涵69
(一)仁之见于经验层面的意义71
(二)仁之存于理性层面的意义75
贰、论语说仁各章择要释义82
一、由内心实感直发仁之义蕴者83
二、因问难而随机指点仁之理境者98
第三篇 孟子性善论述义121
壹、概说——孟子继承孔子而为儒家正宗之地位与意义121
一、儒家道德心性为本之学统121
二、孟子功在圣门之深义123
贰、孟子思想理念之间架与进程126
一、依人生存在之实情为言者127
二、依人格成就之层序为言者129
三、依天人贯通及修身立命之践履工夫为言者132
(一)尽心、知性、知天之理论的展示134
(二)存心、养性、事天之实践的途辙137
(三)修身、立命之理想的圆成与实征138
叁、性善论义旨综诠149
一、有关歧义之剖判149
(一)流俗歧见之辨正149
(二)学界异说之推明149
二、性善本义之阐释157
(一)关于异家性论之实义的分辨158
(二)孟子谓性是善之义理的指归159
(三)由不忍之心所显露的人生的情态162
(四)不忍之心转称仁心之积极的意义166
(五)仁为主领义、礼、智、信之一元义168
(六)仁心善性之主宰义与自由义172
三、恶之存有及其不得与善相对待等义之推明177
(一)人生不善之起因178
(二)恶为非实有与非存在之义解182
(三)善不与恶相对之超越的了别183
肆、孟子本于性善之体验所成的人格精神之型范185
一、综述前贤有关之论赞186
二、约书记言行略辨三态191
(一)反身而诚乐莫大焉191
(二)持志养气必有事焉198
(三)承续道统护持文化207
伍、知言养气章大义申释213
一、关于不动心之形式、内容之论证214
二、申言心与言、气之主从关系及其相因以动之影响221
三、操心集义以善养浩然之气234
四、发自道德心体的知言本义244
第四篇 荀子之心术观与性恶论251
壹、导论——相关问题之剖析251
一、荀子心性思想与告子之渊源及异同251
二、经验主义心态下之成就与限定257
贰、心术观原义262
一、心为术或作用之本意262
二、知性表现之途向与分际279
三、心之中理与合道274
四、心术之大患——蔽塞278
叁、性恶论原义283
一、性恶之特定义283
二、性恶之论证287
(一)顺性则乱287
(二)欲多不欲寡299
(三)无善而后求善290
(四)被治而不能自治293
三、救治性恶的化性起伪说295
(一)性伪之分296
(二)性之可化义299
(三)伪之实指与内涵301
(四)礼义之由来303
第五篇 董仲舒之天道观、阴阳五行说与人性论309
壹、董仲舒与儒家学术传承之大势309
一、儒学中传道与传经之两流309
二、董子与荀子思想心态之同异及在传经系列中之地位与意义313
贰、董仲舒天道观之义理的内涵与模态319
一、天道观之实指、由来及其当有之义319
二、由“元”义所展示的天之超越的性相326
三、天人之关系——天尊人卑329
叁、阴阳五行说思想之渊源及在发展中之变形337
一、阴杨五行说之一般意义的考察337
二、阴阳五行进于专主说之可能的影响340
三、董子承受专主说后之畸形的走向343
(一)关于阴阳之论者345
(二)关于五行之论者349
肆、关于阴阳五行说义理之全般检定355
一、正宗儒家天道、阴阳、五行相贯通之大义355
二、依正宗儒义对勘所见之董子思想之偏失357
(一)由严于尊天所导致的无谓的执着和偏差357
(二)天道与阴阳五行之体用关系之蒙昧358
(三)实征地说阴阳五行所招致的天道价值之否定及流弊359
(四)仅有天之主宰义而无人之主体义362
伍、董仲舒气化宇宙观下之人性论364
一、定性于名及名之为名之本义365
二、生即是性与由生所推见的创生、所生两义之分离371
三、气性中善恶两在及由之而引生的诸般概念和论证379
(一)性、情、气、质、诚、身等名号之交通互用及心义之特殊的内涵379
(二)善恶概念之事件化及其与性——身之间的关系384
(三)由未善、已善之分所形成的善及性之等级义388
(四)以善为中心定上、中、下三级之对象及限性于中级之义理原则390
四、经由教化以“成性”及其所能达至的人生理想之境地396
第六篇 总结:道德理性与历史文化402
壹、道德理性名言之由来与实指402
贰、道德理性之为历史文化的表现406
一、直贯的道统义406
(一)内圣之极功408
(二)外王之型范413
二、曲通的政统义421
三、曲通的学统义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