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哲学史通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哲学史通](https://www.shukui.net/cover/25/34947760.jpg)
- 陈庆坤主编 著
- 出版社: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 ISBN:7560116892
- 出版时间:1995
- 标注页数:692页
- 文件大小:29MB
- 文件页数:70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哲学史通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言1
先秦篇14
第一章 中国古代哲学的起源14
第一节 中国古初文明时代的宗教伦理精神14
第二节 阴阳、五行观念的产生与发展20
第二章 孔子的哲学思想26
第一节 仁与忠恕之道26
第二节 天命论34
第三节 知与仁38
第四节 中庸之道43
第三章 墨子的哲学思想45
第一节 “兼相爱,交相利”46
第二节 “非命”与“天志”、“明鬼”48
第三节 知识及其标准51
第四章 孟子的哲学思想54
第一节 性善论55
第二节 尽心、知性、知天61
第三节 养浩然之气66
第五章 老子的哲学思想71
第一节 道论72
第二节 “为学”与“为道”79
第三节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82
第六章 《管子》四篇(《心术》上下、《白心》、《内业》)的哲学思想86
第一节 道与气87
第二节 “静因之道”:修养与认识方法92
第七章 庄子的哲学思想96
第一节 道论96
第二节 论“逍遥”104
第三节 知论109
第八章 惠施、公孙龙的哲学思想114
第一节 名辩思潮与名家114
第二节 惠施的“合同异”思想116
第三节 公孙龙的“离坚白”思想120
第九章 后期墨家的哲学思想125
第一节 墨子知论的继承与发展125
第二节 论辩的逻辑128
第三节 功利主义的伦理观131
第十章 《易传》的哲学思想135
第一节 “一阴一阳之谓道”136
第二节 “生生之谓易”141
第十一章 荀子的哲学思想148
第一节 天人之分148
第二节 性恶论153
第三节 知论158
第十二章 韩非子的哲学思想168
第一节 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168
第二节 道论172
第三节 注重“参验”的认识方法175
秦汉篇178
第十三章 《吕氏春秋》的哲学思想178
第一节 《吕氏春秋》的思想渊源179
第二节 《吕氏春秋》的哲学观181
第十四章 汉初的哲学思想191
第一节 汉初的黄老学派191
第二节 陆贾的哲学思想192
第三节 贾谊的哲学思想195
第四节 《淮南子》的哲学思想201
第十五章 董仲舒的哲学思想209
第一节 天人感应论209
第二节 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思想方法212
第三节 性三品说214
第十六章 汉代谶纬迷信和《白虎通》的宗教神学217
第一节 纬书中的神秘主义217
第二节 《白虎通》的神学思想218
第十七章 扬雄、桓谭的哲学思想223
第一节 扬雄的思想体系及其对宗教迷信的批判223
第二节 桓谭的形神论227
第十八章 王充的哲学思想230
第一节 王充唯物主义哲学的产生230
第二节 “万物自生,皆禀元气”233
第三节 认识论、历史观和人性论240
魏晋南北朝篇245
第十九章 王弼的哲学思想245
第一节 魏晋玄学的产生245
第二节 贵无论247
第三节 “言不尽意”论250
第二十章 嵇康、阮籍、裴頠、欧阳建的哲学思想254
第一节 嵇康的哲学思想254
第二节 阮籍的哲学思想257
第三节 裴頠的哲学思想258
第四节 欧阳建的哲学思想260
第二十一章 向秀、郭象的哲学思想262
第一节 “玄冥”、“独化”论262
第二节 “以不知为宗”的认识论266
第二十二章 汉魏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哲学268
第一节 汉魏时期的佛教268
第二节 道安的佛教哲学269
第三节 慧远的佛教哲学271
第四节 僧肇的佛教哲学275
第五节 竺道生的佛教哲学285
第二十三章 汉魏南北朝时期的道教哲学289
第一节 原始道教289
第二节 道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295
第二十四章 范缜《神灭论》的哲学思想302
第一节 唯物的形神一元论302
第二节 对因果报应论的批判304
隋唐篇307
第二十五章 隋唐时期的佛教宗派哲学307
第一节 隋唐佛教宗派的形成307
第二节 天台宗310
第三节 华严宗316
第四节 禅宗323
第五节 唯识宗331
第二十六章 隋唐时期的道教哲学337
第一节 成玄英的思想体系338
第二节 司马承祯道教理论343
第三节 王玄览的道体论345
第四节 杜光庭的道教理论347
第二十七章 韩愈、李翱的哲学思想350
第一节 韩愈的哲学思想350
第二节 李翱的哲学思想353
第二十八章 柳宗元、刘禹锡的哲学思想357
第一节 柳宗元的哲学思想357
第二节 刘禹锡的哲学思想359
宋明篇362
第二十九章 周敦颐的哲学思想362
第一节 理学的产生362
第二节 《太极图说》的宇宙论体系368
第三节 诚与主静372
第三十章 程颢、程颐的哲学思想375
第一节 天理论376
第二节 格物致知论380
第三节 人性论383
第三十一章 张载的哲学思想386
第一节 “太虚即气”387
第二节 “一物两体”391
第三节 认识论上的二重性393
第四节 人性论与伦理观396
第三十二章 朱熹的哲学思想400
第一节 理气论401
第二节 格物致知论407
第三节 心性论与理欲观412
第三十三章 陆九渊的哲学思想418
第一节 心即理419
第二节 自存本心与剥落物欲421
第三节 朱陆之争424
第三十四章 陈亮、叶适的哲学思想429
第一节 陈亮的哲学思想429
第二节 叶适的哲学思想431
第三节 陈、叶与朱熹的争论435
第三十五章 王宗仁的哲学思想439
第一节 心物观442
第二节 知行合一447
第三节 致良知451
第三十六章 王廷相的哲学思想458
第一节 理根于气459
第二节 “思与见闻之会”465
明清篇470
第三十七章 黄宗羲的哲学思想470
第一节 开明的政治见解472
第二节 不脱王学的哲学观477
第三十八章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482
第一节 对理气之辩的唯物主义总结483
第二节 “太虚本动”与变化“日新”489
第三节 “能必副所”与“行可兼知”496
第四节 “理势合一”504
第三十九章 颜元的哲学思想510
第一节 “理气融为一片”511
第二节 致知在于习行512
第四十章 戴震的哲学思想516
第一节 气化即道517
第二节 “血气心知”而“进于神明”519
第三节 具有启蒙意义的理欲观521
近代篇527
第四十一章 康有为的哲学思想527
第一节 中国古代哲学向近代哲学的过渡528
第二节 以元为体533
第三节 自然进化论536
第四节 博爱哲学538
第五节 公羊三世的进化史观544
第四十二章 谭嗣同的哲学思想547
第一节 仁学体系的建立547
第二节 转业识成智慧553
第三节 日新观念,辩对待与破对待556
第四十三章 严复的哲学思想559
第一节 物竞天择的天演哲学559
第二节 经验、理智、直觉的统一568
第三节 功利主义575
第四十四章 章太炎的哲学思想582
第一节 唯识学的体系582
第二节 以分析各相始以排遣各相终591
第三节 从进化论到俱分进化论596
第四节 反功利主义与唯意志论610
第四十五章 孙中山的哲学思想615
第一节 进化唯物论615
第二节 “知难行易”说619
第三节 民生史观622
第四十六章 熊十力的哲学思想627
第一节 体用不二论627
第二节 翕 成变说633
第三节 本辟心即本体635
第四节 哲学方法论638
第四十七章 梁漱溟的哲学思想642
第一节 生命哲学642
第二节 三路向的文化观645
第三节 直觉主义649
第四节 中国社会特殊论652
第四十八章 冯友兰的哲学思想655
第一节 “新理学”的哲学观655
第二节 形上学系统的架构659
第三节 人生境界论662
第四节 “新理学”的形上学方法论666
第四十九章 金岳霖的哲学思想670
第一节 居式由能莫不为道670
第二节 理有固然,势无必至673
第三节 抽自所与的意念还治所与675
第四节 逻辑与归纳原则678
第五节 元学的态度和知识论的态度681
第五十章 毛泽东的哲学思想687
后记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