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绿色建筑评估与安徽建筑业科技创新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绿色建筑评估与安徽建筑业科技创新
  • 陈莉,汪青松,赵凤著 著
  • 出版社: 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810938235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366页
  • 文件大小:59MB
  • 文件页数:381页
  • 主题词:建筑工程-无污染技术-评估;建筑企业-技术革新-研究-安徽省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绿色建筑评估与安徽建筑业科技创新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科学发展观与绿色建筑理念1

1.1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绿色建筑观1

1.1.1 科学发展观要求确立和实施绿色建筑观1

1.1.2 实施绿色建筑观必须开发绿色建筑评估体系2

1.2 绿色建筑的含义与特点3

1.2.1 绿色建筑的含义3

1.2.2 绿色建筑的特点5

第2章 国外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解读8

2.1 英国的建筑研究中心环境评估法BREEAM9

2.1.1 BREEAM的发展历程9

2.1.2 BREEAM的评估方法和BREEAM体系11

2.2 美国的能源及环境设计先导计划LEED14

2.2.1 LEED的发展历程14

2.2.2 LEED的评估方法和LEED体系14

2.3 加拿大的“绿色建筑挑战”GBTOOL17

2.3.1 GBTOOL的发展历程17

2.3.2 GBTOOL的评估方法和GBTOOL体系17

2.4 日本的建筑物综合环境性能评价体系CASBEE19

2.4.1 CASBEE的发展历程19

2.4.2 CASBEE评估方法和CASBEE体系21

2.5 国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比较22

2.5.1 评估对象23

2.5.2 评估内容23

2.5.3 评估机制26

2.5.4 评估过程28

2.6 国外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给中国的启示30

2.6.1 国外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的共性30

2.6.2 国外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的不足31

2.6.3 国外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给中国的启示33

第3章 中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解析35

3.1 《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35

3.1.1 《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2001版)的体系内容35

3.1.2 《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2002版)的体系内容36

3.1.3 《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2003版)的体系内容37

3.1.4 深圳泰格公寓:《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的实施案例39

3.2 《北京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GOBAS》39

3.2.1 《北京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GOBAS》的实施目标40

3.2.2 《北京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GOBAS》的评估对象41

3.2.3 《北京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GOBAS》的评估方法42

3.2.4 “鸟巢”:《北京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GOBAS》的实施案例43

3.3 《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与GOBAS对比分析45

3.3.1 评估对象比较45

3.3.2 评估内容比较46

3.3.3 评估方法比较46

3.4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47

3.4.1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基本内容47

3.4.2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与美国LEED之比较49

3.4.3 我国各地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和绿色建筑的建设50

3.4.4 完善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思考54

3.5 国内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对安徽绿色建筑发展的启示58

3.5.1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与国外的评价体系既相似又不同58

3.5.2 国内外发展绿色建筑的经验给安徽省发展绿色建筑的启示59

第4章 安徽住宅类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63

4.1 安徽住宅类绿色建筑的节地与空间利用64

4.1.1 住宅建筑场地建设不破坏基本农田等64

4.1.2 住宅建筑控制人均用地指标和组团人均用地指标66

4.1.3 住宅建筑禁止和限制使用粘土砖70

4.1.4 住宅地种植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乡土植物72

4.1.5 住宅合理采用屋顶绿化、垂直绿化等方式73

4.1.6 住宅建设实施混合功能土地开发模式并开发浅层地下空间76

4.1.7 充分利用尚可使用的旧住宅建筑和废弃场地77

4.1.8 采用钢结构住宅体系节约土地78

4.2 安徽住宅类绿色建筑节能与能源利用78

4.2.1 住宅建筑热工设计和暖通空调设计符合国家居住建筑节能标准79

4.2.2 集中空调系统性能系数、能效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84

4.2.3 集中采暖住宅应采用自动调节供水温度的装置87

4.2.4 住宅建设充分利用太阳能、地热能89

4.2.5 合理设计建筑体形、朝向、楼距和窗墙面积比92

4.2.6 住宅选用效率高的用能设备和系统96

4.2.7 住宅小区公共场所照明采用高效光源、高效灯具和低损耗镇流器97

4.2.8 采用集中采暖或集中空调系统的住宅,设置能量回收系统98

4.2.9 住宅建筑采暖和空调能耗不高于国家建筑节能标准规定值的80%100

4.2.10 住宅建筑采用太阳能设施与建筑一体化100

4.3 安徽住宅类绿色建筑的节水与水资源利用104

4.3.1 住宅建筑在规划阶段统筹并综合利用各种水资源106

4.3.2 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住宅建筑管网漏损107

4.3.3 住宅采用节水器具和设备,节水率不低于8%107

4.3.4 住宅景观用水不采用市政供水和自备地下水井供水109

4.3.5 合理规划住宅小区地表与屋面雨水径流途径111

4.3.6 缺水地区合理确定住宅小区雨水集蓄及利用方案113

4.3.7 住宅小区非饮用用水采用再生水、雨水等113

4.3.8 住宅小区非饮用水优先利用附近的再生水115

4.3.9 住宅建设皖北、皖中、皖南非传统水源利用率符合标准115

4.4 安徽住宅类绿色建筑的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116

4.4.1 住宅建筑材料中有害物质含量符合现行国家标准118

4.4.2 住宅建筑造型要素简约,无大量装饰性构件120

4.4.3 土建与装修工程一体化设计施工121

4.4.4 住宅现浇混凝土采用预拌混凝土,采用预拌砂浆122

4.4.5 住宅建筑材料因地制宜,就地取材124

4.4.6 将住宅建筑施工固体废弃物分类处理和再利用126

4.4.7 住宅建筑设计选材考虑使用材料的可再循环使用性能128

4.4.8 住宅采用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小的建筑结构体系129

4.5 安徽住宅类绿色建筑的室内环境保护130

4.5.1 设置外窗的房间采光系数不低于现行国家标准132

4.5.2 住宅采取有效的隔振、隔声措施133

4.5.3 住宅建筑的通风要求135

4.5.4 住宅室内设置通风换气装置137

4.5.5 住宅外围护结构的内表面无结露现象138

4.5.6 设置空调系统的住宅根据需要对室温进行调控139

4.5.7 外墙内表面的最高温度满足现行国家标准142

4.5.8 卧室使用蓄能和调湿的功能材料142

4.5.9 住宅空调系统提供足够的新风量143

4.5.10 住宅室内装修工程进行环境空气质量预评价145

第5章 安徽公共类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146

5.1 安徽公共类绿色建筑节地与空间利用147

5.1.1 公共建筑场地建设不破坏基本农田等148

5.1.2 公共建筑采用新型墙体材料节约土地149

5.1.3 公共建筑绿化物种选择适宜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乡土植物150

5.1.4 公共建筑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153

5.1.5 公共建筑合理选用废弃场地进行建设155

5.1.6 公共建筑建设室外透水地面面积比符合要求157

5.1.7 公共建筑采用钢结构建筑体系以节约土地158

5.2 安徽公共类绿色建筑节能与能源利用159

5.2.1 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指标符合国家节能标准161

5.2.2 公共建筑空调采暖系统的冷热源机组能效比符合国家标准165

5.2.3 公共建筑不采用电热锅炉作为直接采暖的热源167

5.2.4 公共建筑各场所照明功率密度值不大于国家标准现行值168

5.2.5 公共建筑冷热源、输配系统和照明独立分项计量169

5.2.6 公共建筑充分利用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170

5.2.7 公共建筑设计有利于日照和自然通风175

5.2.8 公共建筑外窗可开启面积和气密性符合标准178

5.2.9 公共建筑合理采用蓄冷技术与蓄热技术179

5.2.10 公共建筑利用排风降低新风负荷181

5.2.11 公共建筑物采取有效措施节约通风空调系统能耗183

5.2.12 公共建筑选用余热或废热提供建筑所需蒸汽或生活热水184

5.2.13 公共建筑设计总能耗低于国家节能标准规定值的80%187

5.2.14 公共建筑采用分布式冷热电联供技术190

5.2.15 公共建筑场所照明功率密度值不高于国家规定的目标值193

5.3 安徽公共类绿色建筑节水与水资源利用193

5.3.1 公共建筑方案规划阶段综合利用各种水资源194

5.3.2 公共建筑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管网漏损196

5.3.3 公共建筑内卫生器具合理选用节水器具197

5.3.4 公共建筑使用非传统水源时采取用水安全保障措施198

5.3.5 公共建筑采用雨水集蓄及利用技术199

5.3.6 公共建筑绿化等用水采用非传统水源199

5.3.7 公共建筑非饮用水利用附近集中再生水厂的再生水200

5.3.8 公共建筑按用途设置用水计量水表200

5.3.9 公共建筑非传统水源利用率不低于规定的标准201

5.4 安徽公共类绿色建筑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201

5.4.1 公共建筑材料中有害物质含量符合现行国家标准202

5.4.2 公共建筑造型要素简约,无大量装饰性构件204

5.4.3 公共建筑现浇混凝土采用预拌混凝土205

5.4.4 公共建筑材料因地制宜,就地取材206

5.4.5 把公共建筑施工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回收再利用207

5.4.6 公共建筑设计选材时考虑材料的可循环使用性能207

5.4.7 公共建筑土建与装修工程一体化设计施工207

5.4.8 公共建筑采用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小的建筑结构体系209

5.5 安徽公共类绿色建筑的室内环境保护209

5.5.1 采用集中空调的公共建筑房间温度等符合国家标准210

5.5.2 公共建筑室内空气污染物浓度符合现行国家标准211

5.5.3 公共建筑室内背景噪声符合现行国家标准212

5.5.4 公共建筑室内照度等指标满足现行国家标准213

5.5.5 公共建筑设计和构造设计有促进自然通风的措施214

5.5.6 公共建筑室内采用调节方便的空调末端215

5.5.7 公共建筑围护结构构件隔声性能满足现行国家标准215

5.5.8 公共建筑入口和主要活动空间设有无障碍设施216

5.5.9 公共建筑采用可调节外遮阳改善室内热环境217

5.5.10 改善公共建筑室内或地下空间的自然采光效果219

第6章 安徽绿色建筑的室外环境保护与运营管理和谐221

6.1 安徽住宅类绿色建筑的室外环境保护221

6.1.1 建筑场地选址无地震断裂带等威胁和电磁辐射危害221

6.1.2 住区建筑布局保证室内外的日照环境、采光和通风223

6.1.3 住区的绿地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不低于要求225

6.1.4 住区内部无排放超标的污染源227

6.1.5 施工过程中制定并实施保护环境的具体措施228

6.1.6 住区公共服务设施按规划配建230

6.1.7 住区环境噪声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规定232

6.1.8 住区室外日平均热岛强度不高于1.5℃233

6.1.9 住区风环境有利于冬季室外行走舒适及自然通风235

6.1.10 住宅小区栽植多种类型植物236

6.1.11 选址和住区出入口的设置方便居民238

6.2 安徽住宅类绿色建筑运营管理的和谐239

6.2.1 制定并实施节能、节水、节材与绿化管理制度240

6.2.2 住宅水、电、燃气分户、分类计量与收费240

6.2.3 制定垃圾管理制度,防止垃圾无序倾倒和二次污染241

6.2.4 住宅小区现代智能化系统定位正确243

6.2.5 物业管理部门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244

6.2.6 垃圾分类收集率达90%以上,垃圾处理过程无二次污染245

6.2.7 设备、管道的设置方便维修、改造和更换247

6.2.8 对原生态植被、地形、地貌等进行恢复与保护248

6.3 安徽公共类绿色建筑的室外环境保护249

6.3.1 建筑场地选址无洪灾等威胁和危险源249

6.3.2 不对周边建筑物带来光污染251

6.3.3 控制由于施工引起的大气污染等254

6.3.4 场地环境噪声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规定255

6.3.5 建筑物周围人行区风速低于5米/秒256

6.3.6 到达公共交通站点的步行距离不超过500米257

6.4 安徽公共类绿色建筑运营管理的和谐258

6.4.1 制定并实施节能、节水等资源节约与绿化管理制度260

6.4.2 建筑运行过程中无不达标废气、废水排放260

6.4.3 建筑通风、空调、照明等设备自动监控系统高效运营261

6.4.4 设备、管道的设置便于维修、改造和更换263

6.4.5 物业管理部门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263

6.4.6 对空调通风系统按照现行国家标准进行定期检查和清洗等265

6.4.7 管理业绩与节约资源、提高经济效益挂钩268

第7章 安徽省建筑业实施绿色建筑的科技创新271

7.1 安徽省建筑业与绿色建筑的发展271

7.1.1 安徽省建筑业的发展271

7.1.2 安徽省建筑业发展现状分析272

7.1.3 安徽省绿色建筑发展的历程273

7.2 安徽省绿色建筑面临的问题274

7.2.1 对绿色建筑的概念缺乏全面理解274

7.2.2 绿色建筑带来的投资问题274

7.2.3 绿色建筑科技水平有待提高275

7.2.4 缺乏相应的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和政策体系277

7.3 安徽省发展绿色建筑的科技创新对策278

7.3.1 建筑管理部门推进绿色建筑要从绿色建筑设计开始278

7.3.2 开发商应进行绿色建筑建设的创新279

7.3.3 消费者要树立全新的绿色建筑理念280

7.3.4 探索绿色建筑新技术、绿色建材和能源280

7.4 安徽省绿色建筑的产业化与经济性分析284

7.4.1 安徽住宅产业化现状与存在的问题285

7.4.2 安徽住宅产业化对策建议286

7.4.3 安徽省绿色建筑经济性分析288

7.4.4 推行钢结构建筑,提高安徽省绿色建筑性价比289

7.4.5 安徽省开发绿色建筑可行性分析290

7.4.6 安徽省绿色建筑经济性分析方法294

7.5 安徽省政府有关部门对绿色建筑建设的引导297

7.5.1 政府应向消费者宣传绿色建筑消费的新理念297

7.5.2 城市的规划部门在建筑物建设开工之前进行总体规划297

7.5.3 政府应适时制定绿色建筑发展法律法规政策体系297

7.5.4 政府应适当给开发商一些优惠政策298

第8章 安徽绿色建筑的实地调查与实证分析300

8.1 阜阳市绿色建筑建设的实地调查300

8.1.1 阜阳市绿色建筑的调查对象300

8.1.2 阜阳市绿色建筑的问卷调查300

8.1.3 阜阳市绿色建筑的走访调查306

8.1.4 阜阳市绿色建筑的调查结论308

8.2 合肥市绿色建筑建设的实地调查310

8.2.1 合肥市绿色建筑的调查对象310

8.2.2 合肥市绿色建筑的问卷调查310

8.2.3 合肥市绿色建筑的走访调查316

8.2.4 合肥市绿色建筑的调查结论320

8.3 安庆市绿色建筑建设的实地调查320

8.3.1 安庆市绿色建筑的调查对象320

8.3.2 安庆市绿色建筑的问卷调查321

8.3.3 安庆市绿色建筑的走访调查325

8.3.4 安庆市绿色建筑调查与实证分析结论329

8.4 池州市绿色建筑建设的实地调查与实证分析333

8.4.1 池州市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状况334

8.4.2 池州市汇景国际花园绿色建筑的实地调查335

8.4.3 池州市森桥·印象小区绿色建筑的实地调查336

8.4.4 池州学院新校区绿色建筑设计理念336

8.4.5 池州市绿色建筑的实证分析结论338

附录 安徽省绿色建筑评估指标体系(建议稿)343

1.安徽省住宅类绿色建筑评分表343

2.安徽省公共类绿色建筑评分表353

参考文献36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