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李鸿章全集 30 信函二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李鸿章全集 30 信函二](https://www.shukui.net/cover/12/34914200.jpg)
- 顾廷龙,戴逸主编 著
- 出版社: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安徽出版集团
- ISBN:9787533645236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640页
- 文件大小:32MB
- 文件页数:682页
- 主题词:数学课-高中-升学参考资料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李鸿章全集 30 信函二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同治八年(1869年)3
T8—01—001 复兵部武选司正郎郭[2] 同治八年正月初十日3
T8—01—002 复马制军[2] 同治八年正月十八日夜3
T8—01—003 复刘中丞[2] 同治八年正月三十日夜4
T8—02—001 复朱修伯光禄[2] 同治八年二月十三日6
T8—02—002 复江蓉舫[2] 同治八年二月十三日6
T8—02—003 加吴仲仙制军片[2] 同治八年二月十六日6
T8—02—004 致曾相[2] 同治八年二月十七日7
T8—02—005 复马制军[2] 同治八年二月十八日夜7
T8—02—006 复郭筠仙[2] 同治八年二月二十日8
T8—02—007 致陈舫仙廉访同治八年二月9
T8—03—001 复枢垣沈经笙[2] 同治八年三月初九日10
T8—03—002 复李黼堂方伯[2] 同治八年三月十二日10
T8—03—003 复署湘藩王夔石[2] 同治八年三月十二日10
T8—03—004 复左爵帅[2] 同治八年三月二十四日11
T8—04—001 复马制军[2] 同治八年四月初一日12
T8—04—002 复刘中丞[2] 同治八年四月初二日13
T8—04—003 复曾中堂[2] 同治八年四月初十日夜13
T8—04—004 复刘中丞[2] 同治八年四月二十四日申刻14
T8—04—005 复丁宫保[2] 同治八年四月二十五日14
T8—04—006 复朱修伯光禄[2] 同治八年四月二十五日15
T8—04—007 复枢垣沈经笙[2] 同治八年四月二十八日15
T8—04—008 复马制军[2] 同治八年四月二十九日16
T8—04—009 复吴制军[2] 同治八年四月二十九日16
T8—05—001 复曾宫保[2] 同治八年五月十六日18
T8—05—002 复马制军[2] 同治八年五月二十一日18
T8—06—001 复曾中堂[2] 同治八年六月初三日20
T8—06—002 复马制军[2] 同治八年六月初四日21
T8—06—003 复李黼堂[2] 同治八年六月初五日21
T8—06—004 致刘军门[2] 同治八年六月初六日22
T8—06—005 致李瀚章[8] 同治八年六月初八日22
T8—06—006 复徐寿蘅学使[2] 同治八年六月十六日23
T8—06—007 复李黼堂[2] 同治八年六月十九日24
T8—06—008 复马制军[2] 同治八年六月二十二日24
T8—06—009 复鲍侍郎[2] 同治八年六月二十七日25
T8—07—001 上曾爵相[2] 同治八年七月初三日26
T8—07—002 复刘军门[2] 同治八年七月初三日26
T8—07—003 复张学使[2] 同治八年七月初三日27
T8—07—001 复何子永中翰[2] 同治八年七月初三日27
T8—07—005 复丁雨生中丞 同治八年七月十五日夜28
T8—07—006 复王方伯[2] 同治八年七月十九日29
T8—07—007 复杜筱舫[2] 同治八年七月二十一日30
T8—07—008 复李次青廉访[2] 同治八年七月二十五日30
T8—07—009 复李雨亭中丞[2] 同治八年七月二十五日30
T8—07—010 复曾相[2] 同治八年七月二十六日31
T8—10—001 复马制军[2] 同治八年十月初五日32
T8—10—002 复许星叔[2] 同治八年十月十八日32
T8—10—003 复张香涛学使[2] 同治八年十月二十四日33
T8—11—001 复余紫垣观察[2] 同治八年十一月初九日夜34
T8—11—002 复江汉关郑观察[2] 同治八年十一月初九日夜35
T8—11—003 复上海涂观察[2] 同治八年十一月初九日35
T8—11—004 加复崇吴公函[2] 同治八年十一月十四日36
T8—11—005 复英中丞[2] 同治八年十一月二十七日36
T8—12—001 致潘鼎新[4] 同治八年十二月初二日38
T8—12—002 复曾中丞[2] 同治八年十二月初四日39
T8—12—003 复吴制军[2] 同治八年十二月初四日39
T8—12—004 复丁雨生中丞[11] 同治八年十二月十四日40
T8—12—005 致戈军门 同治八年□月□日41
同治九年(1870年)45
T9—01—001 复马制军[2] 同治九年正月初五日夜45
T9—01—002 致潘鼎新[4] 同治九年正月初七日46
T9—01—003 致曾相[2] 同治九年正月二十一日46
T9—01—004 加复湖南王方伯[2] 同治九年正月二十三日47
T9—01—005 加复四川吴制军[2] 同治九年正月二十六日47
T9—01—006 复曾中堂[2] 同治九年正月二十六日夜48
T9—01—007 复马制军[2 同治九年正月三十日48
T9—01—008 致山东抚台丁[7] 同治九年正月三十日49
T9—01—009 致署浙江抚台杨[7] 同治九年正月三十日49
T9—02—001 致马制军[2] 同治九年二月初五日夜51
T9—02—002 复袁筱坞[2] 同治九年二月初十日夜51
T9—02—003 复山西抚军李雨亭[2] 同治九年二月十三日52
T9—02—004 复贵州贵东道陈观察[2] 同治九年二月二十三日52
T9—02—005 复英宫保[2] 同治九年二月二十六日53
T9—02—006 复河南抚台李[7] 同治九年二月二十七日53
T9—02—007 复曾相[2] 同治九年二月二十八日巳刻54
T9—02—008 复丁宫保[2] 同治九年二月二十八日54
T9—03—001 致晋抚李中丞[2] 同治九年三月初二日56
T9—03—002 致何小宋方伯[2] 同治九年三月初二日56
T9—03—003 复署浙江抚台杨[7] 同治九年三月初七日57
T9—03—004 复马制军[2] 同治九年三月初十日57
T9—03—005 复吴仲宣制军[2] 同治九年三月十二日58
T9—03—006 致曾相[2] 同治九年三月十二日夜58
T9—03—007 复英宫保[2] 同治九年三月十七日59
T9—03—008 复马制军[2] 同治九年三月二十三日59
T9—03—009 复丁雨生中丞[11] 同治九年三月二十六日60
T9—03—010 致晋抚李中丞[2] 同治九年三月二十八日61
T9—03—011 致山西何方伯[2] 同治九年三月二十八日61
T9—03—012 复云南抚台岑[7] 同治九年三月二十九日62
T9—03—013 复道衔知府用即补直隶州调署四川巴县田太守[7] 同治九年三月二十九日62
T9—03—014 致广东王方伯[2] 同治九年三月三十日63
T9—04—001 致曾相[2] 同治九年四月十五日夜64
T9—04—002 复袁筱午[2] 同治九年四月十六日65
T9—04—003 复丁宫保[2] 同治九年四月十七日65
T9—04—004 复丁雨生中丞[11] 同治九年四月十七日夜66
T9—05—001 复英宫保[2] 同治九年五月初九日67
T9—05—002 复蒋中丞[2] 同治九年五月十七日67
T9—05—003 复朱修伯府丞[2] 同治九年五月十九日67
T9—05—004 复丁雨生中丞[11] 同治九年五月二十日夜68
T9—05—005 复马制军[2] 同治九年五月二十一日69
T9—05—006 复李中丞[2] 同治九年五月二十三日70
T9—05—007 复袁学士[2] 同治九年五月二十三日夜70
T9—05—008 复曾相[2] 同治九年五月二十四日夜71
T9—06—001 致左爵帅[2] 同治九年六月初一日72
T9—06—002 复郭子美军门[2] 同治九年六月初四日72
T9—06—003 复曾相[2] 同治九年六月初五日73
T9—06—004 复张振轩廉访[2] 同治九年六月初六日73
T9—06—005 复曾相[2] 同治九年六月初七日夜74
T9—06—006 复晋抚李中丞[2] 同治九年六月初八日75
T9—06—007 致李瀚章[8] 同治九年六月初八日75
T9—06—008 复吴制军[2] 同治九年六月初十日76
T9—06—009 复广东张提台[2] 同治九年六月十一日76
T9—06—010 复李中丞[2] 同治九年六月十六日77
T9—06—011 复左爵帅[2] 同治九年六月十六日77
T9—06—012 复郭中丞[2] 同治九年六月十七日78
T9—06—013 致李瀚章[8] 同治九年六月十七日79
T9—06—014 复钱廉访[2] 同治九年六月十九日79
T9—06—015 复蒋中丞[2] 同治九年六月二十日80
T9—06—016 复马制军[2] 同治九年六月二十日81
T9—06—017 复英中丞[2] 同治九年六月二十一日81
T9—06—018 复徐寿蘅学使[2] 同治九年六月二十二日82
T9—07—001 复丁乐山[2] 同治九年七月初一日83
T9—07—002 复曾相[2] 同治九年七月初三日夜83
T9—07—003 致李瀚章[8] 同治九年七月初四日84
T9—07—004 复李雨亭中丞[2] 同治九年七月十三日85
T9—07—005 复曾相[2] 同治九年七月十六日85
T9—07—006 复马制军[2] 同治九年七月十七日86
T9—07—007 复李雨亭中丞[2] 同治九年七月十九日87
T9—07—008 致李瀚章[8] 同治九年七月十九日87
T9—07—009 复左宫保[2] 同治九年七月二十日88
T9—07—010 复曾相[2] 同治九年七月二十四日89
T9—07—011 复丁雨生中丞[2] 同治九年七月二十五日90
T9—08—001 复曾相[2] 同治九年八月初五日91
T9—08—002 致李瀚章[8] 同治九年八月初五日91
T9—08—003 复曾相[2] 同治九年八月十四日92
T9—08—004 致总署 论天津教案[2] 同治九年八月十八日92
T9—08—005 复乔仓督[2] 同治九年八月十八日93
T9—08—006 复曾中堂[2] 同治九年八月二十一日巳刻94
T9—09—001 复统领亲军等营吴军门长庆[7] 同治九年九月初四日95
T9—09—002 复统领清淮诸军记名提督姚广武[7] 同治九年九月初四日95
T9—09—003 致李瀚章李昭庆[8] 同治九年九月初六日95
T9—09—004 复定将军[7] 同治九年九月初七日96
T9—09—005 复署苏州藩台应[7] 同治九年九月初七日96
T9—09—006 复署两淮运台庞[7] 同治九年九月初七日97
T9—09—007 复福建抚台王凯泰[7] 同治九年九月初九日97
T9—09—008 复上海转运局张[7] 同治九年九月初九日98
T9—09—009 复扬州粮台分局徐[7] 同治九年九月初九日98
T9—09—010 致直隶藩台钱[7] 同治九年九月初九日98
T9—09—011 致总署论天津教案[2] 同治九年九月初九日99
T9—09—012 复郭军门[7] 同治九年九月初十日100
T9—09—013 复前山西臬台陈[7] 同治九年九月十一日100
T9—09—014 复统带东治健武等营王提督江安[7] 同治九年九月十一日100
T9—09—015 复河南试用知县马新祐[7] 同治九年九月十三日101
T9—09—016 复运使衔道员用江苏补用知府刘毓敏[7] 同治九年九月十三日101
T9—09—017 致陈作梅观察 同治九年九月十三日102
T9—09—018 复丁雨生中丞[11] 同治九年九月十四日102
T9—09—019 复四川藩台王[7] 同治九年九月十七日103
T9—09—020 复统带河南东南两镇记名提督崔军门[7] 同治九年九月十七日103
T9—09—021 复热河都统库[7] 同治九年九月十九日104
T9—09—022 复前天津府张[7] 同治九年九月二十日104
T9—09—023 致盛京将军都[7] 同治九年九月二十日105
T9—09—024 致奉天府尹堂恩[7] 同治九年九月二十日105
T9—09—025 致吉林将军富[7] 同治九年九月二十日106
T9—09—026 致黑龙江将军德[7] 同治九年九月二十日106
T9—09—027 致总署论天津教案[2] 同治九年九月二十日107
T9—09—028 复兼署两江制台江宁将军魁[7] 同治九年九月二十二日108
T9—09—029 复察哈尔都统文[7] 同治九年九月二十二日108
T9—09—030 复云南提台马[7] 同治九年九月二十二日109
T9—09—031 复署山东东昌府正堂程[7] 同治九年九月二十二日109
T9—09—032 复记名提台陈[7] 同治九年九月二十二日110
T9—09—033 复总办山西军粮江苏候补道郭[7] 同治九年九月二十四日110
T9—09—034 复甘肃候补道余思枢[7] 同治九年九月二十五日110
T9—09—035 复统领铭军题奏按察使刘[7] 同治九年九月二十五日111
T9—09—036 复江安粮道王[7] 同治九年九月二十五日111
T9—09—037 复兼署两江制台江宁将军魁[7] 同治九年九月二十五日111
T9—09—038 复兵部左堂崇[7] 同治九年九月二十六日112
T9—09—039 复丁日昌[2] 同治九年九月二十六日112
T9—09—040 致总署论天津教案[2] 同治九年九月二十七日113
T9—09—041 复鲍华潭侍郎[2] 同治九年九月二十七日114
T9—09—042 复杨礼南学士[2] 同治九年九月二十七日115
T9—09—043 复庞宝生总宪[2] 同治九年九月二十七日115
T9—09—044 复许星叔京卿[2] 同治九年九月二十七日115
T9—09—045 复统领豫军湖南提台宋[7] 同治九年九月二十八日116
T9—09—046 复署贵州提台刘[7] 同治九年九月二十八日116
T9—09—047 复统领楚军仁字等营署甘肃凉州镇王[7] 同治九年九月二十八日117
T9—09—048 复安徽抚台英[2] 同治九年九月二十九日117
T9—09—049 复丁日昌[2] 同治九年九月二十九日117
T9—10—001 复宣化镇王[7] 同治九年十月初三日119
T9—10—002 复江南苏松太道涂[7] 同治九年十月初三日119
T9—10—003 复热河都统库[7] 同治九年十月初五日119
T9—10—004 复直隶提台傅[7] 同治九年十月初五日120
T9—10—005 复丁雨生中丞[11] 同治九年十月初五日夜120
T9—10—006 复署两淮运司庞[7] 同治九年十月初七日121
T9—10—007 复会办永定河工候补道祝[7] 同治九年十月初八日121
T9—10—008 复统领卓胜军安徽寿春镇郭[7] 同治九年十月十五日121
T9—10—009 致行营银钱所陈牧[7] 同治九年十月十五日122
T9—10—010 致山东抚台丁[7] 同治九年十月十七日122
T9—10—011 致河南抚台李[7] 同治九年十月十七日122
T9—10—012 复四川制台吴[7] 同治九年十月十九日123
T9—10—013 复安徽抚台英[7] 同治九年十月十九日123
T9—10—014 致曾中堂[2] 同治九年十月二十一日夜三鼓124
T9—10—015 复督办湖北新关即补道钱[7] 同治九年十月二十二日125
T9—10—016 复长江提台黄[7] 同治九年十月二十三日125
T9—10—017 复热河都统库[7] 同治九年十月二十六日126
T9—10—018 复署宁夏将军金[7] 同治九年十月二十六日126
T9—10—019 复江西督销局前贵州贵西道徐[7] 同治九年十月二十六日126
T9—10—020 复湖南藩台王[7] 同治九年十月二十八日127
T9—10—021 复候补道陈[7] 同治九年十月二十八日127
T9—10—022 复署两江制台江宁将军魁[7] 同治九年十月三十日127
T9—10—023 复湖北臬台刘[7] 同治九年十月三十日128
T9—10—024 致总署 论津案缓狱[2] 同治九年十月三十日128
T9—R10—001 复固原提台雷[7] 同治九年闰十月初五日130
T9—R10—002 复湖南提台宋[7] 同治九年闰十月初五日130
T9—R10—003 复办理湖北沙市配销局补用同知前直隶肥乡县正堂匡庆榆[7] 同治九年闰十月初五日131
T9—R10—004 复署陕西潼商道方[7] 同治九年闰十月初七日131
T9—R10—005 致总署 议设津关道[2] 同治九年闰十月初七日131
T9—R10—006 复江安粮道王[7] 同治九年闰十月初八日132
T9—R10—007 复山西即补知府归化城理事庞庚棫[7] 同治九年闰十月初十日132
T9—R10—008 复记名副都统归化城参领乌尔图纳逊[7] 同治九年闰十月初十日133
T9—R10—009 复丁雨生中丞[11] 同治九年闰十月初十日133
T9—R10—010 致总署 请缓铸津关道关防[2] 同治九年闰十月十二日134
T9—R10—011 复江安粮道王[7] 同治九年闰十月十三日134
T9—R10—012 复直隶提台傅[7] 同治九年闰十月十四日135
T9—R10—013 致察哈尔都统文[7] 同治九年闰十月十六日135
T9—R10—014 复宣化镇王[7] 同治九年闰十月十七日136
T9—R10—015 复统领河南嵩武军广东陆路提台张[7] 同治九年闰十月十八日136
T9—R10—016 复曾中堂[2] 同治九年闰十月二十一日夜137
T9—R10—017 复丁雨生中丞[11] 同治九年闰十月二十二日138
T9—R10—018 致总署 论天津教案议恤[2] 同治九年闰十月二十四日138
T9—R10—019 复直隶提台傅[7] 同治九年闰十月二十四日139
T9—R10—020 复河南抚台李[7] 同治九年闰十月二十八日140
T9—R10—021 复署潼关道方[7] 同治九年闰十月二十八日140
T9—R10—022 复统领豫军湖南提台宋[7] 同治九年闰十月二十八日140
T9—11—001 复湖北厘销局广西补用道程[7] 同治九年十一月初二日142
T9—11—002 复统领仁胜营谭[7] 同治九年十一月初五日142
T9—11—003 复英西林宫保[2] 同治九年十一月初十日142
T9—11—004 复统领武毅军记名提督唐定奎[7] 同治九年十一月十六日143
T9—11—005 复丁稚璜宫保[2] 同治九年十一月十六日143
T9—11—006 复吴制军[2] 同治九年十一月十七日144
T9—11—007 复刘爵军门[2] 同治九年十一月十九日144
T9—11—008 复郭军门[2] 同治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45
T9—11—009 复郭军门[7] 同治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45
T9—11—010 复陕西延绥镇刘[7] 同治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45
T9—11—011 复郭中丞[2] 同治九年十一月二十二日146
T9—11—012 复江南提台李[7] 同治九年十一月二十四日146
T9—11—013 复调任江苏抚台张[7] 同治九年十一月二十六日147
T9—11—014 复察哈尔都统文[7] 同治九年十一月二十八日147
T9—11—015 致总署 议日本换约[2] 同治九年十一月二十八日147
T9—11—016 复通永道英[7] 同治九年十一月二十九日149
T9—11—017 致藩台钱[7] 同治九年十一月二十九日150
T9—12—001 复代理江南镇江府正堂钱[7] 同治九年十二月初一日151
T9—12—002 复运使衔道员用尽先知府山东东昌府同知周鹍[7] 同治九年十二月初一日151
T9—12—003 复署贵州提台刘[7] 同治九年十二月初一日151
T9—12—004 复直隶提台傅[7] 同治九年十二月初一日152
T9—12—005 致曾中堂[2] 同治九年十二月初二日152
T9—12—006 致沈经笙大司马[2] 同治九年十二月十一日153
T9—12—007 致曹芗溪[2] 同治九年十二月十一日153
T9—12—008 致乔仓督[2] 同治九年十二月十一日153
T9—12—009 复曾中堂[2] 同治九年十二月十七日154
T9—12—010 致万藕舲京尹[2] 同治九年十二月十九日155
T9—12—011 致吴超伯兵部[2] 同治九年十二月十九日155
T9—12—012 复冯中允[2] 同治九年十二月十九日155
T9—12—013 致金陵军需报销局王少岩石东山[2] 同治九年十二月二十日156
T9—12—014 致英宫保[2] 同治九年十二月二十二日156
T9—12—015 致总署再议津案缓狱详情[2] 同治九年十二月二十二日157
T9—12—016 致刘省三爵帅[2] 同治九年十二月二十四日158
T9—12—017 复王补帆中丞[2] 同治九年十二月二十六日158
T9—12—018 致李瀚章[8] 同治九年十二月二十七日159
T9—12—019 复按察使衔山西冀宁道王溥[2] 同治九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60
T9—12—020 复贺吏部大堂单楙谦[2] 同治九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60
T9—12—021 复前任天津道李同文[2] 同治九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60
T9—12—022 复贺盛京将军都兴阿[2] 同治九年十二月161
T9—12—023 复盛京兵部侍郎绵宜[2] 同治九年十二月161
T9—12—024 复陕西巡抚蒋志章[2] 同治九年十二月161
T9—12—025 复翰林院伍肇颉[2] 同治九年十二月162
T9—12—026 复四川候补道尹国珍[2] 同治九年十二月162
同治十年(1871年)165
T10—01—001 复贵州抚台曾[7] 同治十年正月初一日165
T10—01—002 复总理江南轮船事宜前福建台湾道吴大廷[7] 同治十年正月初三日165
T10—01—003 复署陕西潼商道方[7] 同治十年正月初三日166
T10—01—004 复前安徽凤颍道刘毓楠[2] 同治十年正月初三日166
T10—01—005 复贺翰林院侍讲杨庆麟[2] 同治十年正月初三日166
T10—01—006 复翰林院顾云臣[2] 同治十年正月初三日167
T10—01—007 复道衔工部正郎潘骏猷[2] 同治十年正月初三日167
T10—01—008 复宣化府李培祜[2] 同治十年正月初四日167
T10—01—009 复扬州报销局候补道许如骏[2] 同治十年正月初四日167
T10—01—010 复会办苏省丝捐局四品衔前翰林院刘崧骏[2] 同治十年正月初七日168
T10—01—011 复西征粮台三品衔翰林院侍讲学士袁[7] 同治十年正月十一日168
T10—01—012 复松沪厘捐局江苏候补道刘瑞芬[7] 同治十年正月十一日169
T10—01—013 复记名江苏海关道孙士达[7] 同治十年正月十一日169
T10—01—014 复热河都统库[7] 同治十年正月十一日169
T10—01—015 复直隶提台傅[7] 同治十年正月十一日170
T10—01—016 复湖南藩台王[7] 同治十年正月十一日170
T10—01—017 复道员用坐补陕西汉中府正堂林士班[7] 同治十年正月十五日171
T10—01—018 复四品衔刑部主政陈[7] 同治十年正月十五日171
T10—01—019 复吴观察[7] 同治十年正月十六日172
T10—01—020 复记名简放提督鞠耀乾[2] 同治十年正月十六日172
T10—01—021 复调署湖南耒阳县右堂桃林巡检李凤翎[2] 同治十年正月十六日172
T10—01—022 复同知衔河南即补知县马新祐[2] 同治十年正月十六日173
T10—01—023 复浙江候补同知周光诰[2] 同治十年正月十六日173
T10—01—024 复唁前陕西布政使林寿图[2] 同治十年正月十七日174
T10—01—025 复办理金陵军需总局江苏题补道洪汝奎[2] 同治十年正月十七日174
T10—01—026 复贺总理各国事务户部大堂董恂[2] 同治十年正月十七日174
T10—01—027 复丁雨生中丞[11] 同治十年正月十七日175
T10—01—028 复幕府李文杏[2] 同治十年正月十八日175
T10—01—029 复署江苏布政使应宝时[2] 同治十年正月十八日176
T10—01—030 复仓场侍郎乔松年[2] 同治十年正月二十二日176
T10—01—031 复三品衔江苏候补知府方德骥[2] 同治十年正月二十二日177
T10—01—032 复署大名府陈崇砥[2] 同治十年正月二十二日177
T10—01—033 复鸿胪寺少堂许[7] 同治十年正月二十四日178
T10—01—034 复沈大司马[2] 同治十年正月二十四日178
T10—01—035 复总理陕西粮台前甘肃藩台林[7] 同治十年正月二十五日179
T10—01—036 复署甘肃凉州镇王仁和[7] 同治十年正月二十六日179
T10—01—037 致东海关道刘[7] 同治十年正月二十七日180
T10—01—038 复刑部主政徐宝谦[2] 同治十年正月二十八日180
T10—01—039 复张秋转运局江苏候补道万年清[2] 同治十年正月二十九日181
T10—01—040 复署广东惠潮嘉道吴赞诚[2] 同治十年正月二十九日181
T10—01—041 复倭中堂[7] 同治十年正月二十九日181
T10—01—042 复成都将军崇[7] 同治十年正月二十九日182
T10—01—043 复贺二品顶戴湖南衡永郴桂道方学苏[2] 同治十年正月三十日182
T10—02—001 复翰林院吴[7] 同治十年二月初一日183
T10—02—002 复前天津府正堂张[7] 同治十年二月初二日183
T10—02—003 致黑龙江将军德[7] 同治十年二月初二日183
T10—02—004 复马兰镇景[7] 同治十年二月初二日184
T10—02—005 复开刑部倪文蔚[2] 同治十年二月初三日184
T10—02—006 复前工部主政蒋德馨[2](递苏藩司署转交) 同治十年二月初五日184
T10—02—007 复吏部左堂胡肇智[2] 同治十年二月初九日185
T10—02—008 复按察使衔山东候补道程鸿诏[2] 同治十年二月初九日185
T10—02—009 复按察使衔江苏记名海关道孙[7] 同治十年二月初十日185
T10—02—010 复湖广督署幕友高澍[7] 同治十年二月十一日186
T10—02—011 复总理江南轮船事宜前福建台湾道吴[7] 同治十年二月十一日186
T10—02—012 复陕西延榆绥镇刘[7] 同治十年二月十一日187
T10—02—013 复幕府李文杏[2] 同治十年二月十一日187
T10—02—014 复许星叔鸿少[2] 同治十年二月十二日187
T10—02—015 复程伯敷[2] 同治十年二月十三日188
T10—02—016 复江苏金山县汪祖绶[2] 同治十年二月十四日188
T10—02—017 复代统武毅军记名提督李长乐[7] 同治十年二月十五日188
T10—02—018 复山东抚台丁[7] 同治十年二月十六日189
T10—02—019 复杭州书院山长前河南学政俞樾[2] 同治十年二月十六日189
T10—02—020 复盛京将军都[7] 同治十年二月十六日190
T10—02—021 复安徽抚台英[7] 同治十年二月六日190
T10—02—022 复丁稚璜中丞[2] 同治十年二月十七日190
T10—02—023 复尊经山长薛时雨[2] 同治十年二月十八日191
T10—02—024 致曾中堂[2] 同治十年二月二十日191
T10—02—025 致总署 条列五事[2] 同治十年二月二十日192
T10—02—026 复湖北盐道陈[7] 同治十年二月二十一日194
T10—02—027 复刘爵军门[2] 同治十午二月二十二日夜194
T10—02—028 复察哈尔都统文[2] 同治十年二月二十三日195
T10—02—029 复江安粮道王[7] 同治十年二月二十三日195
T10—02—030 复仓场侍郎乔松年[2] 同十年二月二十三日196
T10—02—031 复刑部江苏司正郎倪文蔚[2] 同治十年二月二十三日196
T10—02—032 复瓜洲镇吴[7] 同治十年二月二十五日196
T10—02—033 复应敏斋廉访[2] 同治十年二月二十五日197
T10—02—034 致总署 论北河碰船[2] 同治十年二月二十六日197
T10—02—035 复杨孝廉[2] 同治十年二月二十七日198
T10—02—036 复四品卿衔吏部主政钱应溥[2] 同治十年二月三十日199
T10—02—037 复直隶提台傅[7] 同治十年二月三十日199
T10—03—001 复翰林院吴大澂[2] 同治十年三月初一日200
T10—03—002 复幕府李文杏[2] 同治十年三月初一日200
T10—03—003 复沈进士绩熙[2] 同治十年三月初一日200
T10—03—004 致浙江抚台杨[7] 同治十年三月初九日201
T10—03—005 复口北道奎[7] 同治十年三月初九日201
T10—03—006 复吴仲仙制府[2] 同治十年三月初十日202
T10—03—007 致曾中堂[2] 同治十年三月十七日202
T10—03—008 复唁徐少爷炘[2] 同治十年三月十八日203
T10—03—009 复布政使衔湖北候补道杨宗濂[2] 同治十年三月十八日203
T10—03—010 复山东候补道杨以迴[2] 同治十年三月二十一日204
T10—03—011 复总理江南轮船操练事宜前福建台湾道吴[7] 同治十年三月二十二日204
T10—03—012 复湖南提台宋[7] 同治十年三月二十二日204
T10—03—013 复甘肃补用道余[7] 同治十年三月二十二日205
T10—03—014 复布政使衔四川补用道蹇[7] 同治十年三月二十二日205
T10—03—015 致藩台钱臬台范[7] 同治十年三月二十二日205
T10—03—016 复河南抚台李[7] 同治十年三月二十七日206
T10—03—017 复山西藩台张[7] 同治十年三月二十九日206
T10—03—018 复湖北提台郭[7] 同治十年三月二十九日207
T10—03—019 复贵州抚台曾[7] 同治十年三月二十九日207
T10—03—020 复乌里雅苏台将军福[7] 同治十年三月二十九日207
T10—03—021 致总署 条列威使辨论数事[2] 同治十年三月二十九日208
T10—04—001 致曾中堂[2] 同治十年四月初一日210
T10—04—002 复统领亲兵等营记名提督吴[7] 同治十年四月初一日210
T10—04—003 复办理西征粮台翰林院侍讲学士袁[7] 同治十年四月初一日211
T10—04—004 复江苏常镇道沈[7] 同治十年四月初三日211
T10—04—005 复署宁夏将军金[7] 同治十年四月初五日212
T10—04—006 复江苏抚台张[7] 同治十年四月初七日212
T10—04—007 复军机兵部吴[7] 同治十年四月初九日212
T10—04—008 复许星叔鸿少[2] 同治十年四月初九日213
T10—04—009 复督办湖北新关题补道钱[7] 同治十年四月十一日213
T10—04—010 复江苏常镇通海道沈[7] 同治十年四月十一日214
T10—04—011 复直隶提台傅[7] 同治十年四月十一日214
T10—04—012 复英国钦差威妥玛[2] 同治十年四月十六日215
T10—04—013 复浙江抚台杨[7] 同治十年四月十七日215
T10—04—014 复热河都统库[7] 同治十年四月十七日215
T10—04—015 复江苏补用道郭道直[7] 同治十年四月十八日216
T10—04—016 复综理江南轮船前福建台湾道吴[7] 同治十年四月二十日216
T10—04—017 复署宁夏将军金[7] 同治十年四月二十日217
T10—04—018 复丁稚璜中丞[2] 同治十年四月二十一日217
T10—04—019 复湖北提台郭[7] 同治十年四月二十三日218
T10—04—020 复浙江黄岩镇太湖水师营务处管带正前营李新燕[7] 同治十年四月二十三日218
T10—04—021 复曾中堂[2] 同治十年四月二十三日218
T10—04—022 复江苏苏松太道涂[7] 同治十年四月二十三日219
T10—04—023 专复何小宋中丞[2] 同治十年四月二十五日219
T10—04—024 复鲍学台[2] 同治十年四月二十六日220
T10—04—025 复松沪厘捐局刘[7] 同治十年四月二十六日220
T10—04—026 复定边左副将军福[7] 同治十年四月二十六日221
T10—04—027 复傅军门[7] 同治十年四月二十七日221
T10—04—028 复福将军[2] 同治十年四月二十七日222
T10—04—029 复四川制台署成都将军吴[7] 同治十年四月二十七日222
T10—04—030 复统领亲兵等营吴[7] 同治十年四月二十七日223
T10—04—031 复直隶候补府徐翰臣[2] 同治十年四月二十八日223
T10—04—032 复幕府李文杏[2] 同治十年四月二十九日223
T10—04—033 复布政使衔江苏候补道陈庆长[7] 同治十年四月二十九日223
T10—04—034 致总署 条例与各使臣交涉事宜[2] 同治十年四月二十九日224
T10—04—035 复奉锦道贵[7] 同治十年四月二十九日225
T10—04—036 复扬州粮台分局徐[7] 同治十年四月三十日225
T10—05—001 复三品衔温处道方鼎锐[2] 同治十年五月初一日226
T10—05—002 复刑幕陈鉴[2] 同治十年五月初一日226
T10—05—003 复云南迤东道蔡[7] 同治十年五月初一日226
T10—05—004 复乌鲁木齐提台成禄[7] 同治十年五月初一日227
T10—05—005 复办理宜昌川盐总局湖北补用道程以辅[7] 同治十年五月初一日227
T10—05—006 致总署 论崇厚赴法议约[2] 同治十年五月初二日227
T10—05—007 复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邵亨豫[2] 同治十年五月初三日228
T10—05—008 复松沪厘捐局刘[7] 同治十年五月初三日228
T10—05—009 致总署 委用陆荣昌[2] 同治十年五月初三日228
T10—05—010 复广东候补道段喆[2] 同治十年五月初三日229
T10—05—011 复王补帆中丞[2] 同治十年五月初五日229
T10—05—012 复署大名府陈崇砥[2] 同治十年五月初五日230
T10—05—013 复翰林院庆锡荣[2] 同治十年五月初六日230
T10—05—014 复许星叔鸿少[2] 同治十年五月初六日231
T10—05—015 复金眉生都转[2] 同治十年五月初七日231
T10—05—016 复直隶提台傅[7] 同治十年五月初七日231
T10—05—017 复护理山西抚台张[7] 同治十年五月初七日232
T10—05—018 复会办晋防统领树字新军记名提台张[7] 同治十年五月初七日232
T10—05—019 复署甘肃提台杨占鳌[7] 同治十年五月初七日233
T10—05—020 复安徽寿春镇郭[7] 同治十年五月初七日233
T10—05—021 复湖北督销局广西补用道程[7] 同治十年五月初七日234
T10—05—022 复漕督幕府丁寿祺[7] 同治十年五月初七日234
T10—05—023 复盐运司衔河南候补府朱寿镛[2] 同治十年五月初七日234
T10—05—024 复翰林院吴大澂[2] 同治十年五月初八日235
T10—05—025 复宣化府正堂李[7] 同治十年五月初八日235
T10—05—026 复湖南藩台王[7] 同治十年五月初八日236
T10—05—027 复统领湘南援黔章贵等营记名提督彭芝亮[7] 同治十年五月初八日236
T10—05—028 复三品卿衔统领老湘全军即选道刘锦棠[7] 同治十年五月初八日236
T10—05—029 复统领蜀军陕西陕安道黄鼎[7] 同治十年五月初八日237
T10—05—030 致总署论幼童出洋肄业[2] 同治十年五月初九日237
T10—05—031 复曾中堂[2] 同治十年五月初九日239
T10—05—032 复河南南阳镇王万钊[7] 同治十年五月十一日239
T10—05—033 复江苏苏松太道涂[7] 同治十年五月十一日240
T10—05—034 复松沪厘捐局刘[7] 同治十年五月十一日240
T10—05—035 复刑部高传循[2] 同治十年五月十一日240
T10—05—036 复欧阳老太爷柄铨[2] 同治十年五月十二日241
T10—05—037 复会办苏省盐局江西补用道蒋[2] 同治十年五月十二日241
T10—05—038 复统领豫军湖南提台宋[7] 同治十年五月十三日241
T10—05—039 复统领武毅全军记名提台唐[7] 同治十年五月十三日242
T10—05—040 复苏防营务处道员用候补知府杨嘉善[7] 同治十年五月十三日242
T10—05—041 复综理江南轮船操练前福建台湾道吴[7] 同治十年五月十三日242
T10—05—042 复长江提台黄[7] 同治十年五月十三日243
T10—05—043 复江苏抚台张[7] 同治十年五月十三日243
T10—05—044 致李瀚章[8] 同治十年五月十三日243
T10—05—045 复扬州粮台分局江苏补用道徐[7] 同治十年五月十四日244
T10—05—046 复盐运使衔湖北补用府正堂蒋铭勋[7] 同治十年五月十四日245
T10—05—047 复刑部倪文蔚[2] 同治十年五月十四日245
T10—05—048 复山西巡抚何璟[2] 同治十年五月十四日245
T10—05—049 复前河南学政俞樾[2] 同治十年五月十四日246
T10—05—050 复山东莱州府分府汪昉[2] 同治十年五月十四日246
T10—05—051 复军机兵部吴[7] 同治十年五月十六日246
T10—05—052 复上海机器局冯[7] 同治十年五月十六日247
T10—05—053 复湖北提台郭[7] 同治十年五月十六日248
T10—05—054 致潘鼎新[4] 同治十年五月十六日248
T10—05—055 复管带护卫亲军湖北候补道周世臣[7] 同治十年五月十七日248
T10—05—056 复吴淞厘局直隶州用候补知县蒋一桂[2] 同治十年五月十九日249
T10—05—057 致总署 论东使来华[2] 同治十年五月二十日249
T10—05—058 复署安徽庐州府周金章[2] 同治十年五月二十一日249
T10—05—059 附 复法国钦差罗[2] 同治十年五月二十二日250
T10—05—060 致察哈尔都统文[7] 同治十年五月二十二日250
T10—05—061 复护理山西抚台张[7] 同治十年五月二十二日250
T10—05—062 复丁雨生中丞[2] 同治十年五月二十三日251
T10—05—063 复丁稚璜中丞[2] 同治十年五月二十六日252
T10—05—064 复苏赓堂河督[2] 同治十年五月二十七日252
T10—05—065 致大顺广道李[7] 同治十年五月二十七日253
T10—05—066 致开州协张[7] 同治十年五月二十七日253
T10—05—067 复幕府李文杏[2] 同治十年五月二十七日254
T10—05—068 复翰林院侍读学士马恩溥[2] 同治十年五月二十八日254
T10—05—069 复傅军门[7] 同治十年五月二十九日254
T10—05—070 复署大名府正堂陈崇砥[7] 同治十年五月二十九日255
T10—05—071 复四川藩台王[7] 同治十年五月二十九日255
T10—06—001 复松沪厘捐总局刘[7] 同治十年六月初一日256
T10—06—002 复湖北候补道崔兰馨[7] 同治十年六月初一日256
T10—06—003 复署江宁府蒯德模[2] 同治十年六月初二日257
T10—06—004 复署大名府陈崇砥[2] 同治十年六月初二日257
T10—06—005 复广东陆路提台张[7] 同治十年六月初三日257
T10—06—006 复湖北提台郭[7] 同治十年六月初三日258
T10—06—007 复新任乌里雅苏台将军金[7] 同治十年六月初五日258
T10—06—008 复湖北候补道周[7] 同治十年六月初七日259
T10—06—009 复山东登莱青道龚[7] 同治十年六月初八日259
T10—06—010 致总署 东使抵津[2] 同治十年六月初九日259
T10—06—011 复长江水师瓜洲镇吴[7] 同治十年六月初十日260
T10—06—012 复前定边左副将军福[7] 同治十年六月初十日260
T10—06—013 复前甘肃藩台林[7] 同治十年六月初十日261
T10—06—014 复道员用坐补陕西汉中府正堂林[7] 同治十年六月初十日261
T10—06—015 复江苏抚台张[7] 同治十年六月十一日261
T10—06—016 复湖南藩台王[7] 同治十年六月十一日262
T10—06—017 复绥远城将军定[7] 同治十年六月十五日262
T10—06—018 致总署 拒英兵船往辽东[2] 同治十年六月十五日263
T10—06—019 致署盛京将军等函[2] 同治十年六月十五日263
T10—06—020 复江苏候补州方朔[2] 同治十年六月十七日264
T10—06—021 致东海关道龚[7] 同治十年六月十八日264
T10—06—022 复奉锦道贵[7] 同治十年六月十九日265
T10—06—023 复傅军门[7] 同治十年六月二十日265
T10—06—024 复安徽抚台英[7] 同治十年六月二十日265
T10—06—025 复湖北候补道杨宗濂[2] 同治十年六月二十日266
T10—06—026 复江苏候补府方德骥[2] 同治十年六月二十日266
T10—06—027 复郭远堂中丞[2] 同治十年六月二十一日267
T10—06—028 复安徽寿春镇郭[7] 同治十年六月二十二日267
T10—06—029 复会办金陵善后局江苏补用道张铭坚[7] 同治十年六月二十二日267
T10—06—030 复山东登莱青道龚[7] 同治十年六月二十二日268
T10—06—031 复河南抚台李[7] 同治十年六月二十五日268
T10—06—032 复四川制台兼署成都将军吴[7] 同治十年六月二十七日270
T10—06—033 复松沪厘捐总局刘[7] 同治十年六月二十七日270
T10—06—034 复江西南赣镇王永胜[7] 同治十年六月二十七日271
T10—06—035 复总理瓜洲盐务江苏候补道薛书常[2] 同治十年六月二十七日271
T10—06—036 复陕甘学政许振祎[2] 同治十年六月二十七日271
T10—06—037 复前定边左副将军福[7] 同治十年六月二十七日272
T10—06—038 复吴仲仙制军[2] 同治十年六月二十八日272
T10—07—001 复仓场总督部堂宗室英[7] 同治十年七月初二日273
T10—07—002 复口北道奎[7] 同治十年七月初二日273
T10—07—003 复山西藩台张[7] 同治十年七月初二日274
T10—07—004 复总统盛仁各军前甘肃凉州总镇周[7] 同治十年七月初三日274
T10—07—005 复哈密帮办大臣景廉[7] 同治十年七月初三日275
T10—07—006 复幕府李文杏[2] 同治十年七月初三日275
T10—07—007 复二品衔清河道陈鼐[2] 同治十年七月初三日275
T10—07—008 复曾中堂[2] 同治十年七月初四日276
T10—07—009 复翰林院吴大澂[2] 同治十年七月初七日277
T10—07—010 复内阁部堂翁同?前宗人府丞堂朱学勤[2] 同治十年七月初七日277
T10—07—011 复前河南学政俞樾[2] 同治十年七月初七日277
T10—07—012 复幕府李文杏[2] 同治十年七月初七日278
T10—07—013 复广西学台郭[7] 同治十年七月初八日278
T10—07—014 复江苏抚台张[7] 同治十年七月初九日278
T10—07—015 复统领武毅军记名提督李长乐[7] 同治十年七月初十日279
T10—07—016 复绥远城将军定[7] 同治十年七月十二日279
T10—07—017 复新授大名镇彭[7] 同治十年七月十二日280
T10—07—018 致清河道陈[7] 同治十年七月十二日280
T10—07—019 复云贵制台刘[7] 同治十年七月十三日281
T10—07—020 复直隶提台傅[7] 同治十年七月十五日281
T10—07—021 复松沪厘捐局刘[7] 同治十年七月十五日282
T10—07—022 复总理江南轮船海防吴[] 同治十年七月十五日282
T10—07—023 致总署 论东使议约[2] 同治十年七月十五日283
T10—07—024 复刑部倪文蔚[2] 同治十年七月二十日284
T10—07—025 致督办淞沪厘捐总局江苏候补道刘瑞芬[2] 同治十年七月二十日284
T10—07—026 致曾中堂[2] 同治十年七月二十一日285
T10—07—027 复乔侍郎[2] 同治十年七月二十一日285
T10—07—028 致曾中堂[7] 同治十年七月二十一日286
T10—07—029 复江苏抚台张[7] 同治十年七月二十一日286
T10—07—030 致浙江抚台杨[7] 同治十年七月二十一日287
T10—07—031 复热河都统库[7] 同治十年七月二十一日288
T10—07—032 复口北道奎[7] 同治十年七月二十四日288
T10—07—033 复绥远城将军定[7] 同治十年七月二十四日289
T10—07—034 复定边左副将金[7] 同治十年七月二十四日289
T10—07—035 复仓场部堂乔吴[7] 同治十年七月二十四日289
T10—07—036 复前陕甘制台杨[7] 同治十年七月二十四日290
T10—07—037 复内阁中书张盛典[2] 同治十年七月二十四日290
T10—07—038 复安徽寿春镇郭[7] 同治十年七月二十六日290
T10—07—039 致总署 报告东使进京[2] 同治十年七月二十九日291
T10—07—040 致曾中堂[2] 同治十年七月三十日夜291
T10—08—001 复奉锦山海关道贵[7] 同治十年八月初二日293
T10—08—002 复松沪厘捐局刘[7] 同治十年八月初九日293
T10—08—003 复湖北督销局程[7] 同治十年八月初九日294
T10—08—004 复山东抚院营务处薛[7] 同治十年八月初九日294
T10—08—005 复三品衔候选知府盛宣怀[2] 同治十年八月初十日294
T10—08—006 复前署江西抚台李[2] 同治十年八月十一日295
T10—08—007 复前广东抚台郭[2] 同治十年八月十一日295
T10—08—008 复总统盛仁等军周[7] 同治十年八月十二日296
T10—08—009 复户部主政孙家穆[2] 同治十年八月十二日296
T10—08—010 复前礼部正郎孟传金[2] 同治十年八月十二日296
T10—08—011 复山西藩台张[7] 同治十年八月十四日297
T10—08—012 复松沪厘捐总局刘[7] 同治十年八月十四日297
T10—08—013 复总理陕西行营粮台前甘肃藩台林[7] 同治十年八月十四日298
T10—08—014 致曾相[2] 同治十年八月十五日298
T10—08—015 复金眉生都转[2] 同治十年八月十五日夜三鼓299
T10—08—016 复深州正堂吴[7] 同治十年八月十八日300
T10—08—017 另复调任广东抚台张[7] 同治十年八月十八日300
T10—08—018 复浙江抚台杨[7] 同治十年八月十八日301
T10—08—019 复升任湖南臬台涂[7] 同治十年八月十八日301
T10—08—020 复滦州正堂游[7] 同治十年八月十八日302
T10—08—021 致统领河南毅字全军湖南提台宋庆[2] 同治十年八月十八日302
T10—08—022 复金陵善后局江苏题补道张铭坚[2] 同治十年八月十八日302
T10—08—023 复会办苏省丝捐局刘崧骏[2] 同治十年八月十八日303
T10—08—024 致总署 津案四犯减缓[2] 同治十年八月二十日303
T10—08—025 复松沪厘捐总局刘[7] 同治十年八月二十一日304
T10—08—026 致仓场总督乔[7] 同治十年八月二十一日304
T10—08—027 复护理山西抚台张[7] 同治十年八月二十二日305
T10—08—028 复深州正堂吴[7] 同治十年八月二十二日305
T10—08—029 复四川夔州府正堂鲍[7] 同治十年八月二十二日305
T10—08—030 复署常州府江苏候补府钱卿?[2] 同治十年八月二十二日306
T10—08—031 复总办镇江下游厘捐江苏候补府吴道中[2] 同治十年八月二十二日306
T10—08—032 复盐运使衔江苏候补道袁[7] 同治十年八月二十五日307
T10—08—033 复二品顶戴统领蜀军陕西陕安道黄[7] 同治十年八月二十五日307
T10—08—034 复刑部龚彦绪[2] 同治十年八月二十六日308
T10—08—035 复翰林院侍读学士马恩溥[2] 同治十年八月二十六日308
T10—08—036 复曾相[2] 同治十年八月二十七日夜308
T10—08—037 复山西抚台何[7] 同治十年八月二十七日309
T10—08—038 复头品顶戴江苏抚台张[7] 同治十年八月二十七日310
T10—08—039 复安徽抚台英[7] 同治十年八月二十七日310
T10—08—040 复长江水师提台黄[7] 同治十年八月二十七日311
T10—08—041 复江安粮道王[7] 同治十年八月二十七日311
T10—08—042 复统领树字新军张[7] 同治十年八月二十七日311
T10—08—043 复统领两江督标新兵五营记名提台朱淮森[7] 同治十年八月二十七日312
T10—08—044 致总署 论民教争地[2] 同治十年八月二十八日312
T10—08—045 致牛□□ 同治十年八月□日313
T10—09—001 复西征粮台翰林院侍讲学士袁[7] 同治十年九月初一日314
T10—09—002 复布政使衔江苏臬台应[7] 同治十年九月初一日314
T10—09—003 致升任湖南臬台江苏苏松太道涂[7] 同治十年九月初二日315
T10—09—004 复湖南藩台王[7] 同治十年九月初四日315
T10—09—005 复湖北汉黄德道李[7] 同治十年九月初四日315
T10—09—006 复湖北候补府正堂蒋[7] 同治十年九月初四日316
T10—09—007 复浙江抚台杨[7] 同治十年九月初四日316
T10—09—008 复盐运使衔河南候补道傅寿彤[7] 同治十年九月初四日316
T10—09—009 复金眉生都转[2] 同治十年九月初五日夜317
T10—09—010 复乌里雅苏台将军福[7] 同治十年九月初六日317
T10—09—011 复口北道奎[7] 同治十年九月初六日318
T10—09—012 复松沪厘捐总局刘[7] 同治十年九月初六日318
T10—09—013 复广西右江镇台周盛传[7] 同治十年九月初六日319
T10—09—014 复总统振威亲兵等军甘肃凉州镇傅先宗[7] 同治十年九月初六日319
T10—09—015 复四品衔刑部主政陈[7] 同治十年九月初六日319
T10—09—016 复袁筱坞学士[2] 同治十年九月初七日320
T10—09—017 致刘省三爵帅[2] 同治十年九月初八日320
T10—09—018 复福将军[2] 同治十年九月初九日321
T10—09—019 复许星叔读学[2] 同治十年九月初九日321
T10—09—020 复四川制台吴[7] 同治十年九月初十日322
T10—09—021 复吴制军[2] 同治十年九月十一日322
T10—09—022 复山东运司郑[7] 同治十年九月十一日323
T10—09—023 复河南河北镇崔[7] 同治十年九月十一日323
T10—09—024 复前天津府正堂张[7] 同治十年九月十一日323
T10—09—025 复湖北督销局程[7] 同治十年九月十二日324
T10—09—026 复福建补用府正堂周懋琦[7] 同治十年九月十二日324
T10—09—027 复兼官顺天府尹礼部大堂万顺天府尹堂梁[7] 同治十年九月十三日325
T10—09—028 复钱方伯[7] 同治十年九月十四日326
T10—09—029 复户部主政江桂高[2] 同治十年九月十五日326
T10—09—030 复徐仁山观察[2] 同治十年九月十八日326
T10—09—031 复前江宁盐巡道庞[7] 同治十年九月十九日327
T10—09—032 复仓场部堂邵[7] 同治十年九月十九日328
T10—09—033 复署浙江盐运使秦缃业[2] 同治十年九月二十日328
T10—09—034 复曾中堂[2] 同治十年九月二十一日328
T10—09—035 复刘爵军门[2] 同治十年九月二十二日329
T10—09—036 致总署 论奥国换约[2] 同治十年九月二十三日330
T10—09—037 复升授湖南臬台苏松太道涂宗瀛[2] 同治十年九月二十三日331
T10—09—038 复布政使衔福建候补道胡光墉[2] 同治十年九月二十五日331
T10—09—039 复热河都统库[7] 同治十年九月二十六日332
T10—09—040 复湖北提台郭[7] 同治十年九月二十六日332
T10—09—041 附 照录英国威使来函[2] 同治十年九月二十七日332
T10—09—042 复英国领事官孟甘[7] 同治十年九月二十七日333
T10—09—043 复英国领事官孟甘[7] 同治十年九月二十八日333
T10—09—044 复扬州粮台分局徐[7] 同治十年九月二十九日333
T10—09—045 复三品衔候选道魏纶先[7] 同治十年九月二十九日334
T10—09—046 复安徽寿春镇郭[7] 同治十年九月二十九日334
T10—09—047 复丁雨生中丞[11] 同治十年九月335
T10—10—001 复江苏候补道吴杜[7] 同治十年十月初一日336
T10—10—002 复前江西吉安府正堂何[7] 同治十年十月初一日336
T10—10—003 复调任江苏苏松太道常镇道沈[7] 同治十年十月初一日337
T10—10—004 复升任湖南臬台江苏苏松太道涂[7] 同治十年十月初一日337
T10—10—005 复山西藩台张[7] 同治十年十月初二日337
T10—10—006 复总理江南轮船操练事宜前福建台湾道吴[7] 同治十年十月初二日338
T10—10—007 复三品衔礼部正郎周家楣[7] 同治十年十月初二日338
T10—10—008 复候选府正堂盛[7] 同治十年十月初二日339
T10—10—009 复曾中堂[2] 同治十年十月初二日339
T10—10—010 复江苏题补道桂[7] 同治十年十月初五日340
T10—10—011 复乌里雅苏台将军金[7] 同治十年十月初五日341
T10—10—012 复鲍华潭中丞[2] 同治十年十月初六日341
T10—10—013 复安徽寿春镇郭[7] 同治十年十月初七日342
T10—10—014 复幕府李文杏[2] 同治十年十月初七日342
T10—10—015 复翰林院吴大澂[2] 同治十年十月初七日342
T10—10—016 复前山东藩台潘鼎新[2] 同治十年十月初七日343
T10—10—017 复山西藩台张[7] 同治十年十月初十日343
T10—10—018 复西征粮台翰林院侍讲学士袁[7] 同治十年十月初十日344
T10—10—019 复扬州粮台分局徐[7] 同治十年十月初十日344
T10—10—020 复署安徽当涂县周德樑[2] 同治十年十月十一日345
T10—10—021 照录复英国威使函[2] 同治十年十月十二日345
T10—10—022 复江苏抚台张[7] 同治十年十月十二日346
T10—10—023 复统领江西江军水师布政使衔广东试用道何应祺[7] 同治十年十月十二日346
T10—10—024 复军机兵部吴[7] 同治十年十月十三日347
T10—10—025 复王补帆中丞[2] 同治十年十月十三日347
T10—10—026 复总统盛仁等军广西右江总镇周[7] 同治十年十月十三日348
T10—10—027 复统领亲兵等营记名提台吴[7] 同治十年十月十三日349
T10—10—028 复刑部正郎倪文蔚[2] 同治十年十月十六日349
T10—10—029 复总理衙门内阁中书潘观保[2] 同治十年十月十六日349
T10—10—030 复松沪厘捐局刘[7] 同治十年十月十七日350
T10—10—031 复前江苏补用道吴云[7] 同治十年十月十七日350
T10—10—032 复布政使衔记名道刑部正郎潘曾玮[7] 同治十年十月十七日351
T10—10—033 致总署 论封河回省[2] 同治十年十月十七日351
T10—10—034 复前记名运司金[7] 同治十年十月十七日352
T10—10—035 复二品顶戴前天津道周[7] 同治十年十月十七日353
T10—10—036 复徐寿蘅京卿[2] 同治十年十月十八日353
T10—10—037 致江苏藩台恩锡[2] 同治十年十月十八日353
T10—10—038 复秘鲁钦差葛[7] 同治十年十月十九日354
T10—10—039 复江苏补用府正堂褚兰生[7] 同治十年十月十九日354
T10—10—040 复郭中丞[2] 同治十年十月二十日夜354
T10—10—041 复浙江抚台杨[7] 同治十年十月二十一日355
T10—10—042 复办理江西督销局简用道王必达[7] 同治十年十月二十一日355
T10—10—043 复翰林院吕耀斗[7] 同治十年十月二十一日356
T10—10—044 致浙江宁绍台道顾[7] 同治十年十月二十二日356
T10—10—045 复刑部倪文蔚[2] 同治十年十月二十二日357
T10—10—046 复三品衔江苏补用道候补府正堂方德骥[7] 同治十年十月二十四日357
T10—10—047 复湖北藩台张湖北臬台张[7] 同治十年十月二十四日357
T10—10—048 复江苏臬台应[7] 同治十年十月二十四日358
T10—10—049 复热河都统库[7] 同治十年十月二十六日358
T10—10—050 复升任湖南臬台江南苏松太道涂[7] 同治十年十月二十六日359
T10—10—051 复知府用江苏候补同知朱凤梯[7] 同治十年十月二十六日359
T10—10—052 复唁湖北候补道钱恩棨[2] 同治十年十月二十八日359
T10—10—053 复张振轩方伯[2] 同治十年十月二十九日360
T10—10—054 复何中丞[2] 同治十年十月二十九日360
T10—10—055 复江安粮道王[7] 同治十年十月二十九日361
T10—10—056 复署河南南阳镇台崔[7] 同治十年十月二十九日361
T10—10—057 致户部左堂潘[7] 同治十年十月二十九日361
T10—10—058 复翰林院吴大澂[2] 同治十年十月十八日362
T10—11—001 复热河都统库[7] 同治十年十一月初二日363
T10—11—002 复升任闽浙总督江苏抚台张[7] 同治十年十一月初四日363
T10—11—003 复湖北补用府正堂张之京[7] 同治十年十一月初四日364
T10—11—004 复扬州粮台分局江苏即补道徐[7] 同治十年十一月初四日364
T10—11—005 复前江苏补用道吴云[7] 同治十年十一月初四日364
T10—11—006 复安徽抚台英[7] 同治十年十一月初八日365
T10—11—007 复道员用四川宁远府正堂许培身[7] 同治十年十一月初八日365
T10—11—008 复知府衔同知直隶州用山东阳信县正堂徐家杰[7] 同治十年十一月初八日365
T10—11—009 复詹事府少堂马[7] 同治十年十一月初八日366
T10—11—010 复布政使衔两淮运台方[7] 同治十年十一月初八日366
T10—11—011 复何筱宋中丞[2] 同治十年十一月初九日366
T10—11—012 复长芦运台恒[7] 同治十年十一月初十日367
T10—11—013 复津海关道陈[7] 同治十年十一月初十日368
T10—11—014 复天津机器局沈[7] 同治十年十一月初十日368
T10—11—015 复顺天府兼尹礼部大堂万尹堂梁[7] 同治十年十一月十一日368
T10—11—016 复三品衔长芦运同姚[7] 同治十年十一月十一日369
T10—11—017 复布政使衔江西补用道胡光墉[7] 同治十年十一月十一日369
T10—11—018 复升任闽浙总督江苏抚台张[7] 同治十年十一月十二日370
T10—11—019 复山西藩台张[7] 同治十年十一月十三日370
T10—11—020 复西征行营营务处盐运使衔河南补用府正堂方[7] 同治十年十一月十四日370
T10—11—021 致湖北扬州粮台[7] 同治十年十一月十四日371
T10—11—022 复绥远城将军定[7] 同治十年十一月十四日371
T10—11—023 复总理江南轮船操练事宜前福建台湾道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