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实验针灸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实验针灸学
  • 林文注主编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
  • ISBN:7810100858
  • 出版时间:1989
  • 标注页数:253页
  • 文件大小:11MB
  • 文件页数:27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实验针灸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一、实验针灸学的研究内容1

第一章 穴位的结构与功能1

第一节 穴位的功能1

一、感受刺激1

二、反应病症3

二、实验针灸学的研究方法4

第二节 穴位功能的特异性6

一、穴位功能特异性的表现6

二、穴位功能特异性的相对性7

三、实验针灸学在中医学中的地位8

三、穴位功能特异性的理论依据8

四、实验针灸学发展简史10

第三节 穴位探测11

一、穴位皮肤电阻探测12

二、穴位皮肤电位探测22

三、穴位皮肤温度探测24

第四节 穴位结构28

第二章 得气的实质34

第一节 得气的一般概念34

一、得气的含义和内容34

二、得气的临床意义35

三、针感的性质37

四、得气部位的定位38

第二节 得气的生理解剖基础40

一、针感的感受装置40

二、针刺信号的神经传递43

三、针感的循经传导50

四、针刺得气时针处的肌电活动50

五、穴位肌电的本质52

六、针感、手下感与针处肌电活动的关系53

一、毫针刺法的参数测定55

第三章 针法灸法的刺激参数测定及其作用的理化基础55

第一节 毫针刺法55

二、不同术式毫针针刺的效应60

三、针刺补泻和病情虚实的关系62

第二节 灸法63

一、灸法的温度测量63

二、不同灸法温度曲线的特点66

三、温度感受器和它们的兴奋68

四、温度觉信号在神经系统中的传递71

五、艾灸的感觉传导现象72

第三节 电针72

一、直流电、交流电与脉冲电72

二、脉冲波形的参数76

三、脉冲电针仪的原理79

四、电针疗法的生物物理学基础83

五、不同参数电针的针刺效应89

一、激光发生的原理91

第四节 激光穴位照射91

二、激光生物效应的理化基础92

三、人体对激光的吸收、穿透和反射93

四、激光针疗仪的种类及其作用规律94

第四章 个体差异与针灸时间97

第一节 个体差异97

一、机体的机能状态与针灸效应98

二、心理因素对针灸效应的影响104

三、针麻效果的术前预测110

第二节 针灸时间112

一、针灸作用的时间效应112

二、机体机能状态的节律性变化与针灸时机116

第五章 针刺镇痛作用125

第一节 疼痛的一般概念和测定疼痛的方法125

一、疼痛的一般概念125

二、测定疼痛的指标和方法127

第二节 痛觉学说130

一、经络说130

二、特异说130

三、型式说132

四、闸门控制说133

第三节 针刺穴位的镇痛作用136

一、人体针刺镇痛作用的实验137

二、动物体针刺镇痛作用的实验140

第四节 针刺镇痛作用原理142

一、经络论142

二、神经论143

三、体液论159

第六章 针灸防御作用159

第一节 针灸对免疫功能的影响159

一、针灸对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159

二、针灸对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162

三、针灸调整免疫功能的机理163

第二节 针灸的抗炎退热作用165

一、针灸的抗炎作用165

二、针灸的退热作用167

第七章 针灸调整作用169

第一节 针灸对心血管功能的调整作用170

第二节 针灸对血液的调整作用175

第三节 针灸对呼吸功能的调整作用178

第四节 针灸对消化功能的调整作用180

第五节 针灸对尿排泄的调整作用188

第六节 针灸对神经系统功能的调节190

第七节 针灸对内分泌功能的调整作用194

第八章 经络现象202

第一节 循经感传现象202

一、古代文献有关循经感传现象的记载203

三、循经感传现象的分型标准205

二、循经感传现象在人群中的分布205

四、循经感传的出现规律与影响因素206

五、循经感传现象的基本特征207

六、循经感传的激发208

七、循经感传现象的临床应用209

八、隐性感传211

九、测定循经感传的方法212

十、循经感传的形成机理213

第二节 循经症候和可见的经络现象215

一、循经性疼痛与循经性感觉异常216

二、循经出现的各种皮肤血管神经性反应和皮肤病损217

第一节 生理状况下的穴位-脏腑相关221

一、内脏生理功能变化对体表穴位导电量的影响221

第九章 穴位-脏腑相关及其联系途径222

二、针灸体表穴位对内脏生理功能的影响222

第二节 病理情况下的穴位-脏腑相关222

一、实验性胃溃疡与耳廓的电阻变化223

二、实验性心肌梗塞与耳廓电阻的变化228

三、实验性腹膜炎与耳廓电阻的变化229

四、实验性心包炎与耳廓电阻的变化230

五、内脏电刺激与耳廓电阻的变化230

第三节 体表内脏相关的联系途径231

一、经络通道231

二、神经反射径路232

三、体液因素在内脏-耳穴反应中的作用238

第十章 对经络实质的不同见解239

第一节 经络与周围神经、血管相关说239

第二节 经络与神经节段相关说241

第三节 经络与神经体液调节机能相关说243

第四节 经络与中枢神经机能相关说244

第五节 特异结构说247

第六节 经络生物电磁场说249

第七节 经络控制论25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