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国际技术经济比较 大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国际技术经济比较 大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https://www.shukui.net/cover/6/34873153.jpg)
- 李京文,方汉中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 ISBN:7800880060
- 出版时间:1990
- 标注页数:1086页
- 文件大小:71MB
- 文件页数:110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国际技术经济比较 大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 总论——横向比较1
第一编 大国的过去(二次世界大战以前)3
第一章 各国经济发展概况3
第一节 人口3
第二节 材料4
第三节 能源5
第四节 交通运输7
第五节 生产力水平7
第二章 社会政治经济体制变革10
第一节 社会政治体制变革10
第二节 工业管理体制比较11
第三节 农业发展体制比较13
第三章 科学技术发展概况15
第一节 古代科学技术时期16
第二节 近代科学技术时期17
第三节 不同时期各国科技发展简况17
第四章 战时世界经济格局18
第一节 美国经济进一步暴发19
第二节 德意日经济崩溃19
第三节 各国战时概况20
第二编 大国的现在(1946~1985年)22
第五章 各国经济体制的演变22
第一节 比较经济体制概论22
第二节 两种理论模式23
第三节 经济体制的演变24
第六章 综合技术经济比较26
第一节 可比国民生产总值比较27
第二节 人均可比国民生产总值比较29
第三节 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比较32
第四节 资源储量比较32
第五节 技术力量比较34
第六节 竞争优势点比较35
第七章 农业发展比较36
第一节 基本条件37
第二节 主要农产品产量比较39
第三节 农业劳动生产率比较44
第八章 原材料工业比较45
第一节 钢铁45
第二节 水泥49
第三节 木材52
第四节 化学材料53
第五节 有色金属55
第九章 能源工业比较56
第一节 综述57
第二节 石油61
第三节 煤炭65
第四节 天然气68
第五节 电力70
第十章 制造业比较71
第一节 制造业综合比较72
第二节 机械工业73
第三节 电子工业76
第四节 建筑业77
第十一章 交通运输业比较78
第一节 铁路运输79
第二节 公路运输81
第三节 水路运输82
第四节 民航运输84
第五节 邮电通信84
第一节 外贸额综合比较86
第十二章 对外贸易比较86
第二节 外贸商品结构比较89
第三节 外贸发展趋势91
第十三章 产业结构比较92
第一节 产业结构概述92
第二节 产业结构现状比较93
第三节 产业结构发展趋势94
第十四章 其他社会发展情况比较96
第一节 政府财政收支比较96
第二节 消费物价指数比较98
第三节 在校师生人数比较99
第四节 医疗保健水平比较100
第一节 巴西工业化发展道路1002
第四章 一个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崛起1002
第二节 工业结构改造与完整工业体系的建立1004
第三节 工业发展水平及二元结构特征1006
第五章 拥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农业1008
第一节 农业置于国民经济发展的“优先地位”1008
第五节 人口与就业比较101
第二节 农业生产结构及变革趋势1010
第三节 农业技术装备水平1013
第六章 蓬勃发展的交通运输和通讯事业1015
第一节 克服“瓶颈”现象和发挥“先行作用”1015
第二节 交通运输内部结构及其技术水平1016
第三节 迅速发展的现代通讯事业1019
第一节 “出口即出路”的贸易战略意识1020
第七章 富有活力的对外贸易1020
第二节 进出口商品结构演变1021
第三节 贸易地区多边化1023
第一节 未来的艰难起点1024
第八章 巴西能成为第二个日本吗?1024
第二节 2000—2050年的巴西1026
第三节 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1027
第三编 大国的未来(1986—2000—2050年)103
第十五章 未来世界轮廓103
第一节 概述103
第四节 2000—2050年的巴西及其国际地位比较1030
第十编 印度1035
第一章 独立前的印度经济1035
第一节 经济的殖民地化1035
第二节 农村阶级分化加剧与农业衰退1037
第三节 民族工业发展与垄断组织形成1038
第二章 社会经济环境1039
第一节 自然条件1040
第二节 社会环境1040
第三节 人口问题1041
第一节 主要经济成分1042
第三章 印度的经济体制1042
第二节 经济管理体制1044
第四章 印度的经济发展与问题1047
第一节 经济发展的四个时期1047
第二节 突出的经济成就与问题1050
第五章 印度的农业1053
第一节 农业发展战略及其成效1054
第二节 种植业1056
第三节 畜牧业、渔业和林业1058
第六章 印度的工业1059
第一节 工业政策的演变和含义1059
第二节 未来的劳动106
第二节 工业发展的成就和代价1060
第七章 印度的交通运输与通信业1062
第一节 交通运输业1063
第二节 邮电通信业1065
第八章 印度的产业结构1067
第一节 产业结构的演变1067
第二节 产业政策1069
第三节 未来的消费107
第一节 发展科技的战略决策1071
第九章 印度的科学技术1071
第二节 科技发展水平1073
第十章 对外经济关系1076
第一节 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原则1076
第二节 对外经济关系的发展1077
第十一章 印度的未来1079
第一节 2000年的资源1079
第四节 未来的家庭108
第二节 2000年的人口1082
第三节 2000年的农业和工业1083
第四节 社会经济生活1084
后记1086
第五节 未来的国际关系109
第十六章 未来的科学技术110
第一节 概述110
第二节 传统技术的发展112
第三节 新技术的展望113
第四节 技术竞争与联合116
第十七章 未来的人口117
第一节 概述117
第二节 地球上的人口极限119
第三节 各国人口发展预测122
第十八章 未来的农业124
第一节 概述125
第二节 各国传统食品需求量预测127
第三节 农业增产途径131
第四节 未来人类食品结构变化133
第三节 人类对环境的责任133
第十九章 未来的原材料134
第一节 概述135
第二节 各国传统材料需求量预测136
第四章 二次大战前的美国劳务业和对外贸易137
第一节 美国劳务业发展的历史回顾138
第三节 新型材料展望141
第四节 人类面临的材料挑战144
第二十章 未来的制造业145
第一节 概述145
第二节 各国未来制造业发展预测146
第三节 新型工厂的面貌151
第四节 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各种新产品152
第二十一章 未来的能源154
第一节 概述154
第二节 各国传统能源需求量预测156
第二节 新能源展望160
第四节 人类面临的能源挑战及其对策163
第二十二章 未来的交通运输164
第一节 概述164
第二节 各国常规交通运输发展预测166
第三节 新型运输通信展望170
第二十三章 未来的对外贸易171
第一节 概述172
第二节 各国对外贸易额发展预测174
第三节 未来的外贸结构变化175
第二十四章 未来的自然环境178
第一节 概述178
第二节 未来自然环境预测181
第二十五章 大国的未来发展比较184
第一节 可比国民生产总值比较185
第二节 2000年大国的综合国力预测与比较186
第三节 2050年大国的综合国力预测与比较189
第二部分 分论——纵向比较191
第一编 中国191
第一章 旧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概况191
第一节 旧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变化191
第二节 旧中国的阶级与政党194
第三节 旧中国的人口196
第四节 旧中国的人民生活198
第五节 旧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199
第六节 旧中国经济同经济发达国家的差距204
第二章 旧中国的科学技术207
第一节 旧中国的科学技术事业208
第二节 旧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与国际领先水平的差距210
第三节 旧中国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缓慢的历史原因213
第一节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215
第三章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发展215
第二节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发展218
第一节 中国原有经济体制的初成与主要弊端219
第四章 中国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219
第二节 中国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方向220
第三节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221
第五章 中国的人口224
第一节 中国人口的发展过程224
第二节 中国人口的构成226
第三节 中国人口分布229
第六章 中国的经济布局231
第一节 概述231
第二节 东部地带的经济布局234
第三节 中部地带的经济布局236
第四节 西部地带的经济布局237
第七章 中国的农业239
第一节 中国的种植业239
第二节 中国的林业241
第四节 中国的渔业242
第三节 中国的畜牧业242
第五节 中国的气象事业243
第八章 中国的工业244
第一节 中国工业发展概述244
第二节 中国的能源工业248
第三节 中国的冶金工业250
第四节 中国的化学工业252
第五节 中国的机械工业253
第六节 中国的电子工业256
第七节 中国的建材工业258
第八节 中国的森林工业260
第九节 中国的轻工业261
第十节 中国的纺织工业263
第十一节 中国食品工业265
第九章 中国的第三产业267
第一节 概述267
第二节 中国的交通运输269
第三节 中国的商业、服务业271
第四节 中国的生产资料供销业273
第五节 中国的旅游业276
第六节 中国的金融业278
第七节 中国的信息咨询业281
第八节 中国的文化事业284
第九节 中国的教育事业287
第十节 中国的科学技术事业289
第十一节 中国的卫生事业292
第十二节 中国的体育事业294
第一节 中国的对外贸易295
第十章 中国的对外经济贸易295
第二节 中国的对外经济技术合作297
第三节 中国的对外经济贸易战略299
第四节 中国的对外经济贸易管理体制301
第十一章 中国的农村经济303
第一节 概述303
第二节 中国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304
第三节 中国的乡镇企业305
第四节 中国农村的分户经营与联合经营306
第十二章 中国的城市经济307
第一节 中国城市的发展307
第二节 中国小城镇的发展311
第三节 中国城镇分布312
第四节 中国沿海开放城市314
第一节 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317
第十三章 中国的环境保护317
第二节 中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政策320
第三节 中国环境保护技术水平321
第四节 中国的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323
第十四章 未来中国的社会经济325
第一节 未来的中国社会结构325
第二节 未来中国经济的预测328
第三节 未来中国的居民生活330
第十五章 未来中国的科学技术333
第一节 传统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333
第二节 新技术发展展望335
第三节 科学技术的综合实力336
第十六章 未来中国的资源337
第一节 自然资源状况337
第二节 资金资源339
第三节 劳动力资源340
第四节 自然生态与环境资源342
第十七章 未来中国的农业344
第一节 农业生产要素的配置344
第二节 食物结构及对粮食的需求345
第三节 农业生产结构347
第四节 提高单产的前景349
第十八章 未来中国的工业351
第一节 工业生产结构351
第二节 未来的传统工业353
第三节 新兴工业355
第四节 工业管理与效益356
第十九章 未来中国的第三产业358
第一节 第三产业的结构358
第二节 未来中国的交通运输业359
第三节 未来中国的金融业361
第四节 旅游业的发展362
第五节 信息产业的发展364
第二十章 未来中国的对外经贸关系365
第一节 未来中国的国际环境365
第二节 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367
第三节 对外贸易的发展前景368
第四节 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370
附录:中国部分大中型企业(公司)介绍372
1.交通部第二公路工程局372
2.武汉钢铁公司374
3.冶金部第二十二冶金建设公司376
4.大庆石油管理局油田建设公司378
5.大庆试油试采公司380
6.西北铜加工厂382
7.北京市昌平县玻璃工业公司384
8.南宁发电设备总厂386
9.南通机床厂388
10.大连显象管厂390
11.浙江省玉环县净水设备厂392
12.四川自贡墙地砖厂394
第二编 美国396
第一章 美国经济的历史发展过程397
第一节 从独立到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确立397
第二节 工业化加速时期的美国经济400
第三节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美国经济405
第二章 战前美国的科学技术和教育411
第一节 美国科学技术和教育的发展历程411
第二节 科学技术进步在战前美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417
第一节 战前美国产业结构的变化420
第三章 美国产业结构的历史演变420
第二节 二次大战前美国农业的发展422
第三节 战前的美国交通运输业426
第四节 美国工业的历史发展过程432
第二节 对美国劳务业发展问题的看法和劳务业的历史作用444
第三节 二次大战前的美国对外贸易445
第五章 战前美国的经济立法和经济政策450
第一节 美国的农业政策452
第二节 战前的货币金融政策和立法454
第三节 有关市场秩序的立法和政策456
第六章 二次大战后的美国经济和经济政策459
第一节 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过程和政府经济政策的演变459
第二节 美国经济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469
第七章 战后美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对经济的影响471
第一节 美国科学技术发展概况472
第二节 战后美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因477
第三节 美国科技发展的特点481
第四节 战后美国科技发展对经济的影响484
第八章 战后美国产业结构的变化487
第一节 美国产业部门的划分487
第二节 美国产业部门结构的演变和特点489
第三节 战后美国产业的企业规模结构问题494
第九章 美国的农业498
第一节 美国农业的生产结构和劳动力结构499
第二节 战后美国农业发展迅速的原因分析506
第十章 美国的工业和能源511
第一节 战后美国工业的结构变化512
第二节 美国时采掘业516
第三节 战后美国制造业的发展517
第四节 美国的能源生产和消费525
第十一章 美国的劳务业和对外贸易528
第一节 战后美国的交通运输业531
第二节 美国的商业533
第三节 美国就业人数最多的部门——服务业535
第四节 美国的对外贸易538
第十二章 90年代的美国经济542
第一节 进入90年代的美国经济542
第二节 影响未来美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543
第三节 90年代美国经济展望547
第十三章 未来美国的科学技术551
第一节 对美国未来科学技术发展的预测551
第二节 影响美国未来技术进步的不利因素及可能采取的对策探讨555
第三节 对21世纪美国科学技术发展的估计560
第一节 下一世纪初p的美国经济和发展趋势561
第十四章 21世纪的美国经济561
第二节 21世纪美国经济展望565
第三编 苏联568
第一章 战前苏联经济技术发展概况568
第一节 苏联的地理自然条件568
第二节 苏维埃初期的技术经济水平570
第三节 战前三个五年计划的发展水平572
第二章 战前苏联经济管理体制的演变576
第一节 苏维埃政权初期的经济体制576
第二节 战时共产主义体制578
第三节 新经济政策体制580
第四节 列宁逝世后经济体制上的变化583
第三章 战后苏联经济及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586
第一节 战后苏联经济战略的演变587
第二节 战后苏联经济技术综合实力589
第三节 苏联经济与世界主要国家的比较594
第四章 战后苏联经济体制改革604
第一节 苏联经济改革的背景和原因604
第二节 经济改革的主要方向和措施605
第三节 几次经济改革的特点609
第四节 经济改革成效的评价613
第一节 概述615
第五章 苏联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科技政策615
第二节 科技人员和科研生产的物质技术装备616
第三节 苏联科技的发展水平622
第四节 苏联加速科技进步的战略和政策625
第五节 苏联科技体制的改革627
第六章 苏联主要工业部门发展现状630
第一节 概述630
第二节 黑色冶金工业632
第三节 化学和石油化学工业635
第四节 燃料和电力工业638
第五节 机器制造工业641
第六节 轻工业和食品工业644
第七章 苏联农业646
第一节 农业的技术装备水平647
第一节 种植业649
第三节 畜牲业652
第四节 农业中科技的应用653
第五节 农业改革和农业的潜力656
第八章 苏联的建筑业659
第一节 建筑业发展概况659
第二节 建筑业的科技发展水平663
第三节 建筑业发展的基本方向665
第九章 苏联的交通运输业668
第一节 苏联统一运输网的综合发展和问题668
第二节 铁路运输670
第三节 公路运输673
第四节 内河运输675
第五节 航空运输677
第六节 管道运输678
第十章 苏联的对外贸易679
第一节 苏联的外贸及其在世界中的地位679
第二节 苏联与世界各国的贸易发展682
第三节 进出口贸易结构的变化687
第四节 对外贸易发展趋势688
第一节 加速科技进步的措施691
第十一章 苏联至2000年科技的发展691
第二节 至2000年的科技发展纲要692
第三节 经济效益697
第十二章 苏联未来工农业发展预测701
第一节 未来的工业生产702
第二节 未来的农业生产709
第十三章 对苏联科技经济的综合预测712
第一节 未来经济的增长预测713
第二节 未来科技的发展预测715
第二节 未来经济结构的变化718
第四编 日本721
第一章 战前日本社会经济发展简况721
第一节 封建制度解体和明治维新721
第二节 战前日本经济技术发展水平723
第三节 垄断资本的形成及其特点724
第四节 军事经济的特征726
第五节 军国主义经济的崩溃727
第二章 战后日本政治经济体制的演变728
第一节 社会政治体制变革728
第二节 经济体制变革729
第三节 现行体制的特点730
第一节 初期经济崩溃简况734
第三章 战后日本经济发展概况734
第二节 艰苦奋斗恢复经济736
第三节 经济起飞737
第四节 进入经济强国之林738
第一节 电力工业739
第四章 日本的能源工业739
第三节 石油工业741
第三节 煤炭工业742
第五章 日本的原材料工业743
第一节 冶金工业743
第二节 化学工业746
第三节 水泥工业748
第四节 木材工业749
第六章 日本的制造工业749
第一节 汽车工业749
第二节 造船工业752
第三节 机械电子工业754
第四节 纺织工业756
第七章 日本的交通运输业757
第一节 海上运输758
第二节 公路运输759
第三节 铁路运输760
第四节 航空运输761
第八章 日本的农业762
第一节 概况762
第二节 存在的问题765
第三节 发展趋势766
第九章 日本的科学技术768
第一节 科技发展历程768
第二节 目前的科技水平770
第三节 现行科研体制771
第四节 向“技术立国”发展772
第十章 日本的对外贸易773
第一节 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773
第二节 对外贸易的发展历程774
第三节 对外贸易结构的变化775
第四节 发展外贸的独特经验776
第十一章 未来的日本轮廓778
第一节 进入世界强国之林779
第二节 福利国家的色彩更浓780
第三节 社会进一步西化782
第十二章 未来的日本产业结构783
第一节 重化工业比重下降783
第二节 新兴技术产业比重上升784
第三节 其他产业结构变化785
第四节 2000年产业结构展望786
第十三章 未来的日本对外贸易787
第一节 缩小外贸顺差787
第二节 外贸商品结构高级化788
第三节 海外投资扩大788
第一节 超级电子计算机789
第十四章 未来的日本科学技术789
第二节 空间技术790
第三节 新材料技术791
第四节 新能源技术792
第五节 海洋开发技术793
第五编 联邦德国795
第一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德国经济795
第一节 德国的工业革命795
第二节 两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德国经济797
第三节 二次世界大战前德国迅速工业化的原因800
第二章 崛起的经济巨人802
第一节 经济恢复的基础803
第二节 货币改革与社会市场经济的选择804
第三节 刺激经济增长的主要手段806
第四节 崛起的经济巨人810
第五节 联邦德国经济结构的变化818
第三章 联邦德国的工业821
第一节 传统工业区的发展和新兴工业区的兴起821
第二节 具有竞争优势的传统工业824
第三节 联邦德国工业结构的变化827
第四章 联邦德国的科学技术829
第一节 雄厚的科学技术基础829
第三节 联邦德国的科研体系833
第四节 联邦德国的技术引进835
第五章 联邦德国未来的经济与技术发展837
第一节 经济调整和增长的契机837
第二节 从相对繁荣向稳定发展过渡839
第三节 影响联邦德国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839
第一章 法国资本主义的垄断经济841
第四节 未来的科学技术发展841
第五节 21世纪是经济稳定发展的时代842
第六编 法国844
第一节 法国走向垄断时期的经济特征844
第二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法西斯占领下的法国经济846
第二章 法国的工业848
第一节 战后法国工业概况848
第二节 法国工业的主要部门849
第三节 法国工业发展中的主要措施852
第三章 法国的农业853
第一节 法国农业生产的现状853
第二节 法国农业结构的新格局854
第三节 法国的农业政策855
第四节 法国农业发展中的难题857
第四章 法国的金融业859
第一节 法国银行体制的改革措施859
第二节 法国的银行及其职能860
第三节 法国的金融市场861
第五章 法国的对外贸易及其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862
第一节 法国对外贸易的优势862
第二节 法国对外贸易的劣势863
第三节 法国对外贸易在世界贸易和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864
第六章 法国80年代的经济整顿865
第一节 法国经济面临的主要困境865
第二节 经济整顿的措施和取得的成效866
第七章 法国未来的科学技术867
第一节 概述867
第二节 新技术发展展望869
第三节 传统技术的发展871
第八章 法国未来的农业871
第一节 概述871
第二节 农业生产预测872
第四节 未来法国农业发展趋势873
第三节 食品工业与未来食品结构变化873
第七编 英国875
第一章 英国概况875
第一节 英国的地理及自然条件875
第二节 英国的人口及文化教育877
第三节 英格兰等四个地区的经济概述879
第二章 英国的强大和没落881
第一节 工业革命,英国成为“世界工厂”881
第二节 联邦德国的科技政策881
第二节 十九世纪后期经济发展相对缓慢884
第三节 一次大战中经济实力的削弱889
第四节 二次大战中经济的衰落及英帝国的没落890
第三章 战后英国经济、产业结构及政策演变891
第一节 战后英国经济发展的特点891
第二节 “撒切尔主义”带来的变革894
第三节 战后英国产业结构及政策演变895
第四章 英国的工业899
第一节 战后英国工业概述899
第二节 英国的能源工业907
第三节 英国的高技术工业909
第四节 英国的汽车工业910
第五节 英国的钢铁工业911
第六节 英国的造船工业913
第五章 英国的农业915
第一节 战后英国农业概述915
第二节 英国的畜牧业916
第三节 英国的种植业917
第四节 英国的渔业917
第五节 英国的林业918
第二节 英国的运输业919
第六章 英国的运输和邮电业919
第一节 战后英国的运输和邮电业概况919
第三节 英国的邮电业921
第七章 英国的对外贸易和商业923
第一节 英国的对外贸易923
第二节 英国的商业924
第八章 英国2000年发展预测和2050年展望925
第一节 缓慢增长的人口和逐步老龄化的社会925
第二节 维护未来的大国地位927
第三节 三等经济大国一流生活水准932
第一章 战前意大利社会经济概况936
第一节 历史大变迁936
第八编 意大利936
第二节 资本主义的缓慢发展937
第三节 法西斯专制王朝939
第二章 战后意大利社会经济的演变942
第一节 走出战争废墟:发展的新起点942
第三节 经济开放程度迅速提高945
第四节 资本的双向流动946
第三章 意大利的支柱产业948
第一节 意大利工业的特点948
第二节 振兴之路:从封闭走向开放949
第二节 机械工业950
第三节 汽车工业951
第四节 纺织服装工业955
第五节 钢铁工业957
第四章 意大利的经济结构958
第一节 私人垄断资本:经济的主宰958
第二节 公有企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点959
第三节 合作经济:第三大经济力量962
第四节 中小企业和地下经济:经济运行中的弹性因素965
第五章 意大利的产业结构969
第一节 三大产业结构的演变969
第二节 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化971
第三节 农业劳动力的转移972
第四节 非农产业新兴部门的崛起975
第五节 战后产业结构变化的特点975
第一节 生存之路:结构大调整976
第六章 意大利未来经济社会轮廓976
第二节 未来的兰图:建设中的“技术城”978
第三节 意大利未来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979
第四节 沉重的负担:老人社会981
第九编 巴西983
第一章 巴西社会经济体制演变983
第一节 “30年革命”与瓦加斯体制的建立984
第二节 军人政权及其发展模式985
第三节 文官政权的建立及其面临的挑战986
第一节 落后的农业国987
第二章 巴西战前经济发展及其差距987
第二节 早期工业的建立与发展989
第三节 战前经济发展及其差距991
第三章 战后经济发展模式转换和经济“腾飞”993
第一节 内向型进口替代工业发展及其局限性995
第二节 外向型经济模式与“经济奇迹”的出现996
第三节 经济结构的巨变和实力地位的跨跃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