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法律思想史 第2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法律思想史 第2版
  • 武树臣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法律出版社
  • ISBN:9787519709686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316页
  • 文件大小:69MB
  • 文件页数:331页
  • 主题词:法律-思想史-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法律思想史 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 中国古代社会与中国法律思想史1

第一节 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特点1

一、数千年未曾中断1

二、自然经济居支配地位2

三、宗法家族构成社会的细胞2

四、进入文明的途径2

五、集权政体始终统治社会3

第二节 中国法律思想史的学科地位与学术特征5

一、中国法律思想史的研究对象5

二、中国法律思想史学科的特点5

三、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学术特征12

第三节 中国古代法律思想史的学术概念和命题14

一、礼、礼制、礼治15

二、德、德政、德治16

三、法、法制、法治16

四、刑、刑罚、刑政、律18

五、人治、心治、身治19

六、仁、仁义、仁政19

七、封建、专制、共治20

八、法律文化、法统、法体22

九、判例法、成文法、混合法、比附援引23

十、古代法律的儒家化与法家化24

第四节 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哲学基础25

一、“人本”主义的价值观25

二、“人本”主义对法律实践活动的影响28

第五节 中国法律思想历史发展概况30

一、中国古代法的四次变革30

二、中国法律思想的四个历史形态34

第六节 学习中国法律思想史的意义与研究方法35

一、学习中国法律思想史的意义35

二、中国法律思想史的研究方法37

第一章 中国法律思想的原生形态43

第一节 远古社会与文明初起43

一、传说时代及其社会状况43

二、关于中国国家的起源45

第二节 中国法律文明的起源46

一、部落战争与部落联盟46

二、“五刑”与“灋”47

第三节 古老风俗与刑罚的产生50

一“丼”与文身50

二、文身的文化意义53

三、文身与黥刑54

第四节 古代“法”字的文化内涵55

一、古代“法”字的写法及其诠释55

二、古代“法”字的原始内涵56

三、?——古代法与婚姻禁忌59

第五节 廌:一个古老图腾的始末60

一、古文字中的廌60

二、廌与独角兽63

三、廌的形象64

四、廌与蚩尤66

五、廌与皋陶66

六、廌在夏商67

七、廌在西周68

八、廌在秦汉69

九、廌与法冠、补服71

第六节 夏代的法律思想73

一、夏朝的法律实践73

二、神权天命思想73

三、夏之教训74

第七节 殷商的法律思想75

一、殷商的神权思想75

二、商代的“重人”思想76

第八节 西周的法律思想76

一、“以德配天”的君权神授说76

二、“德治”思想及其表现77

三、“礼治”思想及其影响79

四、西周的“重人”思想81

第九节 夏商周三代法律文化及其对后世的影响82

一、东夷文化的两宗遗产:“仁”和“灋”82

二、“刑名从商”:早期法律文化的形成84

三、西周的“礼乐刑政”87

四、“御廌”和“儒”:早期官方学术的形成90

第二章 中国法律思想的多元形态94

第一节 春秋战国的社会状况94

一、生产力的提高94

二、社会结构的变化95

三、思想学术界的活跃95

第二节 春秋战国的法制改革96

一、首倡革新的管仲96

二、“铸刑书”的子产97

三、既守礼又重法的叔向98

四、作“竹刑”传授法律知识的邓析99

五、主持改革编著《法经》的李悝100

六、“明法审令”的吴起101

七、主持变法“改法为律”的商鞅101

第三节 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102

一、诸子学术的产生102

二、“百家争鸣”的一般情况104

三、诸家学派的共同特点106

四、诸家学派的联系109

五、“百家争鸣”的终结110

第四节 地域文化与先秦法律思想的主旋律111

一、关于地域文化及研究方法111

二、先秦法律思想的主旋律113

第五节 鲁国文化与儒墨的法律思想114

一、鲁国文化及其代表人物114

二、孔子孟子的法律思想116

三、墨家的法律思想123

第六节 晋秦文化与晋秦法家的法律思想127

一、晋秦文化与法家思想的诞生127

二、晋秦法家的法理学131

三、晋秦法家的法治说139

四、晋秦法家的“势治”说141

五、晋秦法家的“术治”说143

六、“法”、“势”、“术”相结合144

七、晋秦法家的“法治”实施蓝图145

第七节 楚国文化与道家的法律思想148

一、楚国文化及其代表人物148

二、没落贵族的悲观情绪与道家学术150

三、老子“道法自然”的自然法思想151

四、庄子的法律虚无主义152

第八节 齐国文化与齐国学者的法律思想153

一、齐国文化的基本特征153

二、齐法家的法律思想155

三、荀子的法律思想156

四、既“隆礼”又“重法”的礼法统一说157

五、阴阳家的法律思想161

第九节 儒家法家法律传统的差异与重叠166

一、法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的对立166

二、法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的重叠168

第三章 中国法律思想的正统形态170

第一节 正统法律思想的形成170

一、“专任刑罚”的秦代170

二、崇尚“黄老之术”的西汉初期171

三、“独尊儒术”的汉武帝时期171

四、董仲舒的法律思想及其地位172

第二节 正统法律思想的内容和特征174

一、“礼治”与“法治”相结合的法律传统174

二、“德政”与刑罚相结合的治国方策175

三、“人”与“法”相结合的法体理论175

第三节 正统法律思想的社会化177

一、官吏群体领域:先进与后进的融合177

二、法律思想领域:儒法斗争的最后一役183

三、司法领域:“春秋决狱”185

第四节 中国古代法律的儒家化、法家化187

一、关于“古代法律儒家化”命题及其影响188

二、中国古代法律的演进轨迹既是儒家化也是法家化189

三、对中国古代法律儒家化法家化的全方位描述191

第五节 正统法律思想的哲理化196

一、正统法律思想的内在危机196

二、朱熹对正统法律思想的完善197

三、丘濬对正统法律思想的总结200

第六节 正统法律思想的局部深化204

一、基本理论与制度204

二、刑事法律制度226

三、婚姻家庭243

第七节 宗教神学禁忌观念对法律实践的影响246

一、神判及其遗迹246

二、禁忌与巫术250

三、阴阳五行说对法律思想的影响252

四、天谴灾异说的影响252

五、佛教对司法的影响253

第八节 非正统法律思想254

一、异端思想家的法律思想254

二、起义农民的法律思想257

第九节 正统法律思想的衰落258

一、明清之际的思想启蒙与启蒙思想家258

二、黄宗羲的法律思想及其历史地位260

第四章 中国法律思想的嬗变形态265

第一节 地主阶级革新派的法律思想266

一、关于地主阶级革新派266

二、“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变法主张266

三、“师夷长技以制夷”267

第二节 太平天国农民领袖的法律思想267

一、关于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267

二、平均平等、人无私财268

三、“革故鼎新”之法268

第三节 洋务派的法律思想269

一、洋务派及其代表人物269

二、“中学为体”:维护纲常名教270

三、“西学为用”:“采西法以补中法之不足”271

第四节 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法律思想272

一、早期改良思潮及其代表人物272

二、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法律主张273

第五节 晚期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法律思想275

一、资产阶级改良思想的发展及其代表人物276

二、晚期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法律主张277

第六节 清末修律与沈家本的法律思想281

一、清末的仿行立宪及修律活动281

二、“法理”派与“礼教”派之间的论争283

三、沈家本的法律思想290

第七节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法律思想293

一、资产阶级革命派及其政治法律主张293

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五权宪法”理论297

第八节 五四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的法律思想302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302

二、陈独秀反礼教、倡民治的法律思想302

三、吴虞反对家族制度、追求法律平等的法律思想306

第九节 国民党统治集团代表人物的法律思想309

一、胡汉民“国家社会本位”的法律观309

二、居正的“混合法”思想31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