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中学生语文知识大全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中学生语文知识大全](https://www.shukui.net/cover/17/34786274.jpg)
- 金志浩主编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
- ISBN:7806132309
- 出版时间:1996
- 标注页数:471页
- 文件大小:19MB
- 文件页数:486页
- 主题词:中学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中学生语文知识大全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节 语音的性质和基本概念1
音色1
目录1
前言1
第一编 基础知识1
第一章 语音和文字1
音节2
音长2
音高2
音强2
声母 韵母 声调3
辅音3
音素3
元音3
第二节 汉字的起源和构造4
书写文字5
图形文字5
结绳记事5
会意6
指事6
六书6
象形6
假借7
转注7
形声7
汉字偏旁8
汉字笔划8
隶书9
小篆9
第三节 汉字形体的历史演变9
甲骨文、金文9
籀文9
行书10
楷书10
草书10
错别字产生原因11
正字法11
第四节 正确使用汉字11
汉字的特点11
正字11
纠正错别字方法12
单纯词14
语素14
第二章 词汇14
第一节 词的构成和分类14
合成词15
副词17
代词17
名词17
动词17
形容词17
数词17
量词17
第二节 词的本义和转义18
拟声词18
介词18
连词18
助词18
叹词18
单义词和多义词19
本义和转义20
多义词的单义性21
本义和主要义21
褒义词和贬义词22
第三节 词的色彩和词义大小22
褒词贬用和贬词褒用23
同义词的作用24
同义词的辨析26
反义词的使用28
词义的大小30
词组与词的区别31
词组的基本形式31
第四节 词组、短语和成语31
名词短语32
动词短语34
介宾短语36
主谓短语36
形容词短语36
成语的特征37
固定短语37
复指短语37
成语的结构38
成语的来源39
成语的作用40
成语的省写和散化41
陈述句 疑问句 祈使句 感叹句45
第一节 句子的类型和分析45
第三章 句子45
句子的六种成分47
句子的复指成分和独立成分48
单句的类型49
复句的类型51
偏正复句53
多重复句的分析方法55
从句意辨析57
第二节 单复句的辨认和分析57
从结构辨析58
成分残缺59
第三节 单句中常见的语法错误59
从关联词上辨析59
搭配不当60
成分多余61
词序颠倒61
句式杂糅62
分句之间语法错误63
分句内部语法错误63
第四节 复句中常见的语法错误63
第五节 修改病句的方法64
抓住主干65
逻辑病句修改举隅66
理清枝叶66
句号67
第六节 标点符号的用法67
叹号68
问号68
顿号69
逗号69
引号70
冒号70
分号70
破折号71
括号71
书名号72
省略号72
连接号73
间隔号73
着重号73
虚缺号74
隐讳号74
专名号74
分行号74
示亡号75
象声号75
精心炼词76
第一节 词语的选择和锤炼76
第四章 修辞76
确切 鲜明 和谐77
变通使用词语78
第二节 句式的使用和变换79
勤读 勤思 勤析79
肯定句式与否定句式的变换80
一般句式与疑问句式的变换80
一般次序与特殊次序的变换81
主动句式与被动句式的变换81
长句与短句的变换82
详叙句式与略叙句式的变换84
整齐句式与零散句式的变换84
比喻85
第三节 常见的修辞方式85
夸张88
借代88
比拟89
对偶90
排比91
映衬92
对照92
反语93
双关93
反复94
引用95
设问96
反问97
通感98
顶真99
呼告100
拈连101
摹绘102
婉曲104
第四节 修辞的综合运用105
包含型106
融合型106
连用型106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108
概念108
第五章 逻辑108
第一节 概念、判断和推理108
定义109
概念的限制109
同一关系110
分类110
属种关系111
交叉关系111
判断112
矛盾关系112
并列关系112
对立关系112
假言判断113
性质判断113
选言判断114
三段论115
推理115
假言推理117
选言推理119
不完全归纳推理120
完全归纳推理120
第二节 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121
类比推理121
矛盾律122
同一律122
常见的逻辑错误124
排中律124
附录 工具书的介绍和使用128
精读的方法131
第一节 精读、略读和速读131
第二编 现代文阅读131
第一章 阅读方法131
略读和精读的关系133
速读的方法134
第二节 朗读、默读和背诵136
朗读的要求137
默读的要领138
背诵的技巧139
第三节 比较阅读和延伸阅读140
同一文体不同内容的比较141
同一内容不同文体的比较141
同题作文的比较144
丰富知识扩展读145
联系专题参照读145
围绕课文读名著145
卡片的制作方法146
第四节 卡片和读书笔记146
摘录式笔记147
读书笔记147
提要式笔记148
索引式笔记148
心得式笔记149
认清字形 辨析形似151
第一节 认读和辨析151
第二章 阅读分析151
读准字音 辨析音异152
明白字义 辨析多义153
正确理解词语含义154
第二节 词和句的理解154
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155
根据词序判定句意156
弄清分句关系把握长句157
根据语气领会句意157
了解写作背景理解句意158
分析修辞手法理解句意158
第三节 段和篇的分析159
一般段和特殊段160
多句段160
独句段160
段的层次161
篇的层次162
篇的主题163
篇的特色164
记叙文阅读分析要领167
第一节 记叙文阅读分析167
第三章 常见文体的阅读167
文章例析和提示168
文章例析和提示171
说明文阅读分析要领171
第二节 说明文阅读分析171
议论文阅读分析要领174
第三节 议论文阅读分析174
文章例析和提示175
文学作品的内容179
第一节 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179
第四章 文学作品的阅读和赏析179
文学作品的形式181
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的统一184
小说的特点185
第二节 常见文学样式的特点185
散文的特点187
诗歌的特点190
戏剧的特点193
作品内容的鉴赏196
第三节 文学作品的鉴赏和批评196
作品形式的鉴赏(197) 作品风格的鉴赏198
文学批评的标准199
之201
第一节 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201
第三编 文言文阅读201
第一章 虚词201
其202
者203
以204
所204
于205
而206
为206
则207
然208
乃208
且209
将210
与210
顾211
故211
固211
若212
因212
或213
斯213
莫214
即214
抑215
苟215
自215
诸216
盍216
疑问代词:谁 孰 何 曷 安 焉 奚 胡 恶217
第二节 其它文言虚词的用法217
否定副词:不 弗 非 未 毋(无) 勿218
表敬副词:窃 敬 请 幸 谨 辱 猥219
表陈述语气的语气词:也 矣 焉 耳(而已、尔)220
句首语气助词:盖 夫220
表疑问语气的语气词:也 乎 与(欤) 邪(耶)221
表停顿语气的语气词:者 也 乎 邪223
表感叹语气的语气词:哉 夫223
表祈使、命令语气的语气词:也 矣223
词义的扩大225
第一节 一词多义和同义词的辨析225
第二章 实词225
词义的缩小226
词义的转移227
词义的借代228
词义的比喻228
辨析同义词的方法229
通假字和古今字232
同声旁的形声字互相替代232
第二节 通假字和古今词义的比较232
同音通假232
双声通假232
叠韵通假232
声旁字和形声字互相替代232
常见通假字举例233
通假字和避讳233
词的古今意义的辨别237
第三节 词类活用的辨认238
名词活用作动词239
实词活用和词的兼类239
词241
形容词活用作动241
数词活用作动词242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243
动词活用作名词243
名词作状语244
第四节 使动和意动的区分246
人称代词的活用246
意动用法247
使动用法247
使动和意动的区分248
第一人称代词250
第五节 人称代词和数量词的用法250
第二人称尊称251
第三人称代词251
第二人称代词251
第一人称谦称252
常见尊称、谦称一览表253
常见代词一览表253
数量词用法特点254
第一节 判断句257
“……者, 也”式257
第三章 句式257
“……, 也”式258
“者”、“也”都不用式259
用“皆”、“乃”、“为”、“即”、“则”表示260
用“是”表示262
疑问句宾语前置263
第二节 宾语前置263
否定句宾语前置264
叙述句宾语前置266
叙述句介词宾语前置267
方位词宾语前置268
“于 ”式269
第三节 被动句269
“见 ”式270
“为 ”式271
“见……于 ”式271
“为……所 ”式272
“中心词+定语+者”和“中心词+之+定语+者”式273
第四节 定语后置273
“受……”和“受……于 ”式273
“被 ”式273
“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式274
介词结构作状语275
第五节 介词结构275
“中心词+数量词(定语)”式275
介词结构作补语276
感叹句谓语前置278
第六节 谓语前置278
第七节 省略句279
疑问句谓语前置279
主语省略280
谓语省略281
宾语省略282
兼语省略284
“以为”、“以……为 ”285
第八节 固定句式285
介词省略285
“奈……何”、“如……何”、“若 何”286
“如何”、“若何”、“奈何”286
“……之谓也”、“其 之谓也(乎)”286
“孰与”、“……与……孰 ”286
“有以……”、“无以 ”287
“有所……”、“无所 ”287
“得无 乎(耶)”287
“无乃 乎”287
“何所 ”288
“何 之有”288
“不亦 乎”288
“何为”、“何……为”、“何以 为”288
“所以”289
“是以”、“是故”、“以故”、“以是”、“以此”289
“有 者”290
“与其……孰若……”、“与其……宁 ”290
“何其 也”291
“尚……况……”、“且……况 ”291
“庸……乎”、“其庸 乎”291
“岂……哉”、“岂……乎”、“宁……乎”、“独 哉”291
“唯……是”、“唯 之”292
明确字义293
第一节 文言文和标点293
第四章 标点和翻译293
利用文言虚词294
疏通文理296
熟悉文化常识298
目的和意义300
第二节 文言文的翻译300
语句通顺302
忠实原文302
文字优美303
意译304
直译304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304
文言文翻译注意事项305
对仗310
第一节 诗词格律常识310
第五章 古典诗文的理解和欣赏310
平仄311
押韵313
五律315
七律315
七绝316
古体诗317
五绝317
三七杂言古风318
五言古诗318
七言古诗318
词319
诗词格律的变化规则321
曲321
骈文的分体分类及其语言特色323
第二节 骈文和散文的区别323
唐宋散文的传统与文体特色326
全面鉴别和分析330
第三节 批判继承和古为今用330
取其精华,弃其糟粕331
根据语言结构形式命题336
第一节 命题作文336
第四编 写作336
第一章 作文类型和审题336
根据内容和范围命题337
根据完篇要求命题338
根据文体和写作手法命题338
以揭示文题思路或限制条件命题339
运用标点符号或修辞手法命题339
改写340
仿写340
第二节 看材料作文340
缩写341
扩写342
撮写343
补写344
看图作文345
隐含材料的作文346
非文字图表的看材料作文346
活动型347
第三节 其他形式的作文347
想象型348
任务型348
情境型349
应答型350
审题过程351
第四节 审题方法351
综合型351
从关键词语抓题眼352
从语言结构析题意355
从比喻象征明题意356
从内在关系辨题旨357
从故事寓意悟重点359
从多种侧面定要点360
中心和材料362
第一节 记叙文基础知识362
第二章 怎样写记叙文362
叙述和描写363
结构的基本要求364
记叙的顺序365
第二节 叙事方法365
概述和细叙366
人称和线索367
人物描写369
第三节 描写、抒情和议论369
景物描写370
细节描写372
场面描写372
记叙中抒情373
记叙中议论374
巧设悬念 引人关注375
第四节 开头和结尾375
象征联想 蕴含启迪376
渲染气氛 烘托人事376
戛然而止 激发想象377
象征作结 意味深长377
诙谐幽默 含而不露378
激起疑问 发人深省378
出人意料 引起思索378
第五节 过渡和照应379
借题发挥 浓情淡写379
手法变化的过渡380
表意转换的过渡380
穿针引线照应381
思绪衔接的过渡381
伏笔照应382
内容标题照应382
虚实相间 一波数折383
第六节 曲折起伏和以情动人383
融情于事 逐步铺叙384
消息386
第七节 常见记叙文的写作386
通讯388
游记390
访问记391
说明文的特点393
第一节 说明文基础知识393
第三章 怎样写说明文393
说明文的种类394
明确事物特征396
第二节 说明对象的特征396
说明文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396
怎样抓住特征397
诠释(下定义)399
第三节 说明的方法399
分类400
举例401
比较402
引用403
列数404
比喻405
第四节 说明文的结构406
图表406
结构的类型407
说明的顺序408
准确410
第五节 说明文的语言410
通俗411
简明411
说明书412
第六节 常见说明文的写作412
解说词414
科学小品415
论点416
第一节 议论文基础知识416
第四章 怎样写议论文416
论证417
论据417
对比式418
并列式418
叙议式418
总分式418
第二节 角度选择和论点提炼419
层进式419
打开思路 多角度思考420
选择最佳写作角度421
论点的提炼422
论点的位置424
运用论据要领425
运用论据原则425
第三节 论据运用和说理论证425
说理要严密428
说理要有层次429
归纳法430
说理要辩证430
引证法431
演绎法431
例证法431
因果论证法432
层进法432
对比法432
类比法433
比喻法433
正反论证法433
归谬法434
反证法434
比较法434
雄辩性435
针对性435
第四节 反驳立论的特点和方法435
驳论三步法436
驳论文示例437
比喻型438
对比型438
第五节 议论文的题型438
论点型438
概念型438
关系型438
感想型439
考证型439
类比型439
象征型439
评议型439
引申型439
读后感440
第六节 常见议论文的写作440
批驳型440
一事一议442
评论444
杂文446
应用文的特点449
第一节 应用文基础知识449
第五章 怎样写应用文449
应用文写作注意事项450
应用文的种类450
书信451
第二节 常见应用文的写作(上)451
电报452
通知453
申请书454
海报454
条据455
调查报告456
第三节 常见应用文的写作(下)456
演讲辞457
会议记录459
实验报告459
合同460
计划460
修改的原因462
第一节 修改的意义和要求462
第六章 作文的修改462
修改的要求463
记叙文的修改464
作家重视修改464
第二节 修改的内容和方法464
议论文的修改466
说明文的修改468
要检查标题470
要重视语言修改470
自己推敲反复改471
要审视提纲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