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现代城市交通规划设计全书 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谭炳新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海潮出版社
- ISBN:7801514580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2132页
- 文件大小:3MB
- 文件页数:2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现代城市交通规划设计全书 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交通发展历史概述3
第一节 古代交通发展简史3
目录3
第一篇 城市交通规划总论3
一、萌芽时期(1840~1894年)5
第二节 近代交通运输的发展与分布5
二、初步发展时期(1895—1927年)6
三、继续发展时期(1928~1937年)9
四、严重破坏与全面萎缩时期(1938~1949年)10
二、线路少、质量差,又互不连网12
一、发展过程呈抛物线型(出现—发展—萎缩)12
第三节 旧中国交通运输发展与分布的基本特征12
四、运输设施和运输业大都为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所控制13
三、运量规模有限,运输效率低,经济效益差13
五、地理分布不均衡14
第四节 新中国交通运输建设与发展的重大成就16
一、设施与装备成倍增加,实力明显增强17
二、技术状况显著改善,运营指标、运输效率明显提高19
三、客货运量大幅度增长,对国民经济贡献巨大20
一、恢复、初步发展与较合理布局阶段(1949~1957年)21
第五节 新中国交通运输发展过程概述21
四、已初步形成全国综合运输网体系,并向相互协调的方向发展21
二、动荡发展与布局明显西移阶段(1958~1970年)22
三、再次发展与建设重点东移阶段(1971~1980年)23
四、全面发展和布局渐趋合理阶段(1981~1995年)25
一、交通网布局的重大变化28
第六节 新中国交通运输布局的重大变化及若干认识与经验28
二、交通运输布局的若干认识与经验31
一、规划思想的更新33
第七节 现代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的思考33
二、城市道路结构的更新36
三、城市客运交通系统对城市发展的影响37
四、城市交通规划学的产生与发展38
二、城市综合交通40
一、交通40
第二章 城市交通与城市道路的基本理论40
第一节 基本概念40
三、城市道路41
一、城市规划系统工程具有综合性42
第二节 城市规划与城市交通42
四、城市规划中局部与整体、近期与远期的关系43
三、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43
二、城市规划的编制程序43
一、城市性质44
第三节 城市性质与规模44
五、城市交通在城市规划中的地位44
二、城市规模45
二、城市交通布设46
一、城市布局46
第四节 城市布局与城市交通46
三、北京城市布局47
一、城市土地使用及其功能划分50
第五节 土地使用与城市交通50
二、土地使用规划与城市交通51
三、旧城区交通规划53
第六节 市政公用系统与城市交通54
一、城市生态55
第七节 城市环境与城市交通55
二、城市道路与城市景观58
三、环境保护59
一、中国古代城市的城市交通和城市道路系统60
第八节 城市交通和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的发展60
二、近、现代城市的城市交通和城市道路系统规划71
一、城市过境交通概述90
第九节 城市过境交通90
二、城市过境交通91
三、其他过境交通96
第三章 城市交通问题98
一、世界小汽车拥有量增长与拥有水平99
第一节 城市中小汽车发展和使用99
二、发达国家小汽车使用101
三、发展中国家小汽车使用状况103
四、中国小汽车使用104
五、前苏联小汽车发展和使用106
六、城市发展小汽车利弊108
七、城市小汽车发展预估112
一、大城市中心区主要特点113
第二节 大城市中心地区交通问题113
二、大城市中心区交通问题117
第三节 城市货运汽车交通120
一、城市出入口道路发展概况126
第四节 城市出入口公路126
二、城市出入口道路作用128
三、中国城市出入口道路现状129
四、城市出入口道路特性131
五、城市出入口道路存在问题134
第五节 汽车存放与管理136
四、停车场分布不尽合理137
三、机关单位、大型公共建筑缺乏停放设施137
一、充分认识车辆存放问题的重要性137
二、社会公用停车场地严重缺乏137
八、管理薄弱,法制不严138
七、违章占路停车138
五、地下存车问题138
六、换乘存在的问题138
一、我国城市交通和道路系统存在的问题139
第六节 我国城市交通和道路系统存在的问题和对策139
二、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对策140
一、城市道路交通142
第一节 城市市内交通规划142
第四章 城市内外交通规划与用地布局及其分类142
二、城市货运交通143
三、上海城市货运枢纽交通规划概要144
四、城市地面公共交通规划145
五、城市轨道交通规划149
六、自行车交通153
七、步行交通154
八、城市道路系统156
二、城市对外交通的发展趋势161
一、城市对外交通的功能和任务161
第二节 城市对外交通规划161
三、铁路162
四、港口164
五、航空港167
六、公路171
七、上海市城市对外交通规划概要172
一、城市发展与城市交通174
第三节 城市用地布局与交通规划174
二、城市布局、土地使用与交通规划176
三、城市交通预测和评价177
四、上海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概要180
一、城市交通分类182
第四节 城市交通与城市道路的分类182
二、城市道路分类183
三、国标的分类184
一、道路交通规划的内容186
第五节 道路交通规划的内容、发展及其构成186
二、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的发展188
三、交通系统的构成192
一、城市化发展迅速202
第一节 城市交通特征的影响因素202
第五章 城市交通特性202
二、城市人口与工作岗位分布204
三、我国城市用地形态特征205
四、流动人员出行特征206
第二节 汽车在城市中使用日益普及207
一、城市汽车拥有量现状208
二、汽车在城市交通结构中地位与作用211
三、城市汽车出行特性214
一、城市主要交通方式基本特征219
第三节 城市各种交通方式优先发展次序219
二、影响客运交通结构的主要因素242
三、决定城市交通方式发展次序原则和方法245
第四节 城市客运公共交通251
一、我国城市公共交通发展和现状252
二、城市公共交通特性259
第六章 城市交通工程规划的分类271
第一节 城市交通工程规划原则与内容271
一、城市交通工程规划原则271
二、城市交通工程规划的内容与深度271
第二节 城市航空交通工程规划276
一、城市航空港分类与等级276
二、城市航空港的规模与技术规定276
三、城市航空港的规划布局281
四、市内空运工程设施规划284
第三节 城市水运交通工程规划288
一、城市水运工程与设施分类288
二、城市水运工程设施规模与技术规定288
三、城市水运工程设施规划307
第四节 城市铁路交通工程规划309
一、城市铁路交通工程设施分类与等级309
二、城市铁路交通工程设施规模与技术规定310
三、城市铁路交通工程设施规划322
第五节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规划328
一、城市轨道交通的类型328
二、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设施分类与等级329
三、城市轨道交通运量与工程设施规模330
四、城市轨道主要交通设施的技术规定332
五、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设施规划337
第六节 城市道路交通工程规划345
一、城市道路网规划345
二、城市道路线形规划350
三、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360
四、城市人行立交规划370
五、城市道路交通静态设施规划372
六、城市公交设施规划375
第七节 城市公路工程规划379
一、城市公路网规划379
二、城市公路枢纽规划385
第一节 现状交通的资料采集391
第一章 现状交通的资料采集、分析与近期治理391
一、资料采集的总体内容与交通区划分391
第二篇 城市交通规划的前期准备工作391
二、基础资料调查分析394
三、自然情况调查397
四、起讫点调查分析基础398
五、起讫点调查的内容与方法404
六、起讫点调查资料的整理和分析411
七、交通与交通设施调查414
第二节 城市交通现状分析评价416
一、城市交通方式结构分析416
二、城市道路网分析评价417
三、城市公交线网分析评价420
四、城市出入口道路网分析评价421
一、城市交通近期治理的内容422
二、城市交通近期治理的原则422
第三节 城市交通近期治理422
三、城市交通近期治理的方法423
四、城市交通治理实例—合肥市交通近期治理424
第四节 区域公路网现状分析评价与近期治理426
一、区域公路网现状分析评价426
二、区域公路网近期治理430
第一节 交通需求预测的内容及步骤431
一、城市交通需求预测431
第二章 城市交通需求预测与规划431
二、区域交通需求预测433
一、集合模型435
二、非集合模型435
第二节 交通需求预测模型综述435
三、动力学模型436
第三节 交通生成预测437
一、交通生成预测方法综述437
二、各种交通生成的预测439
第四节 交通分布预测443
一、增长系数法443
二、重力模型法448
三、插入机会模型法453
四、系统平衡模型法454
五、交通分布预测模型的选择456
第五节 交通方式预测457
一、交通方式预测方法综述457
二、交通方式的分类459
三、各类交通方式的预测461
第六节 前苏联城市交通量预测和规划方法471
一、城市交通量预测471
二、城市交通客运量规划方法473
三、各类城市交通工具之间运量分配474
四、车辆需求预测476
五、公共客运交通网长度预测477
六、城市道路网长度预测477
第七节 依据城市土地使用功能不同预测远景交通量480
一、依据土地使用功能预测远景交通量基本原理和方法480
二、出行产生源分类481
三、出行数据调查和分析486
四、出行产生率图表查阅步骤488
五、出行产生率图表中重要名词术语定义489
六、出行产生率和独立变数选择原则490
七、各类用地出行产生率图表491
第八节 调查居民出行情况,预测远景交通量521
一、城市居民出行情况调查521
二、出行产生与预测524
三、出行吸收与分布528
四、发放居民调查表,预测远景交通量另一种方法531
一、邻接矩阵532
第一节 交通网络表示方法532
第三章 城市交通网络分析技术532
二、边编目表533
三、权矩阵534
四、邻接目录法535
一、路段路阻函数536
第二节 路阻函数536
二、交叉口延误分析539
一、综述542
第三节 网络交通分配542
三、出行路权分析542
二、最短路交通分配方法544
三、容量限制分配方法547
四、多路径交通分配方法550
五、容量限制一多路径交通分配方法559
六、交通分配方法的适用范围560
第四章 城市道路通行能力561
第一节 机动车道路段通行能力562
一、道路通行能力模型563
二、道路通行能力修正系数564
三、道路设计通行能力566
第二节 自行车道路段通行能力567
一、自行车车流的形态568
二、自行车车流模型569
三、自行车道路段通行能力570
第三节 无交通信号控制的交叉路口通行能力572
二、优先控制交叉口通行能力的计算方法573
一、无交通信号交叉路口的控制方法573
一、车辆通过信号交叉口的运行状态577
第四节 有交通信号控制的交叉路口通行能力577
二、车辆通过冲突点的通行能力579
三、验算某交叉口的通行能力示例581
一、线形或带形道路网589
第一节 城市道路网络589
第三篇 城市交通系统规划589
第一章 城市交通规划概述589
二、环形放射式道路网590
四、交通走廊式道路网592
三、方格形道路网592
五、方格环形放射式道路网598
六、手指式(巴掌式)道路网599
第二节 郊区公路网络600
七、星状放射式道路网600
一、市区外围公路环和若干放射线组成郊区公路网络601
二、井字形郊区公路网络602
三、三个公路环和若干放射线组成郊区公路网络603
第三节 城市铁路枢纽604
二、十字形铁路枢纽605
一、丁字形铁路枢纽605
三、环形铁路枢纽606
第四节 地下铁道线路网607
四、三角形及其他形式的铁路枢纽607
一、地下铁道线路网布局依据608
三、地下铁道布局实例609
二、地下铁道线路网布局形式609
第五节 公共汽车线路网布局616
二、道路交通标志618
一、交通法规及宣传教育618
第六节 城市交通管理体系618
三、交通管理措施620
四、城市交通自动控制系统622
第七节 远景道路网通过车流量总能力预测625
二、调查研究各类车辆每日行驶里程627
一、远景各类车辆的需求量预测627
四、交通量中几个不平衡系数628
三、计算道路网中各类道路通过量628
五、检验远景车辆日总行程和道路网通行能力是否相适应629
六、城市街道道路网长度计算632
一、城市道路交通概况及趋势635
第八节 城市道路交通基础知识635
二、城市道路交通特征638
三、城市道路交通工具641
四、城市道路交通的速度、流量及密度643
五、城市道路上的通行能力647
一、中国城市发展梗概650
第九节 中国城市道路发展概况650
二、我国城市道路发展概况651
三、城市道路的功能652
四、城市道路系统653
一、城市道路系统规划672
第十节 道路交通系统规划672
二、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规划682
三、城市公共交通规划687
四、城市自行车交通与步行交通规划693
五、城市货运交通规划696
六、城市对外交通规划700
七、区域公路网规划704
一、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的基本要求709
第一节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概述709
第二章 城市道路系统的空间布置709
三、城市道路系统规划指标问题713
二、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的程序713
二、环形放射式道路系统715
一、方格网式道路系统715
第二节 城市干道网类型715
三、自由式道路系统716
四、混合式道路系统717
第三节 城市道路网的功能分工719
一、城市道路衔接原则720
第四节 城市各级道路的衔接720
二、城市间道路与城内道路网连接722
一、货运交通枢纽的布置726
第五节 城市交通枢纽在城市中的布置726
三、设施性交通枢纽的布置729
二、客运交通枢纽的布置729
二、道路网密度731
一、交叉口间距731
第六节 城市道路系统的技术空间布置731
三、道路红线宽度732
四、道路横断面类型733
一、自行车道路系统736
第七节 专用道路系统空间布置736
二、步行系统737
三、居住区内部道路742
四、城市停车设施744
第三章 城市交通枢纽747
一、客运枢纽作用748
第一节 城市客运枢纽规划748
二、客运枢纽分类749
三、客运枢纽规划原则752
四、影响客运枢纽规划因素753
五、城市客运枢纽规划程序754
二、确定型枢纽选址755
一、人机参与选址方法提出755
第二节 城市客运枢纽选址方法755
三、待定型枢纽选址756
一、客运枢纽功能要求759
第三节 城市客运枢纽规划设计759
二、枢纽主要设施760
一、货物流通中心发展762
第四节 城市货物流通中心762
二、货物流通系统结构和功能764
一、货物流通中心的分类766
第五节 货物流通中心规划766
三、货物流通中心意义766
二、货物流通中心规划布局原则767
三、货物流通中心规划步骤768
二、建立模型771
一、建立选址模型基本假设771
第六节 货物流通中心选址方法771
三、综合判断773
一、设线及车辆运行的机动灵活性774
第一节 公共汽车交通特性774
第四章 公共汽车交通774
二、道路交通条件对公共汽车运行的影响775
三、小型公共汽车的交通特性及发展趋势776
一、建立地面准快速公共交通系统的背景777
第二节 地面准快速公共交通系统777
二、地面准快速公共汽车线路网规划原则778
三、上海市区地面准快速公共汽车线路网初步规划方案简介779
一、公共汽车线路网布局原则784
第三节 公共汽车线路网布局与场站规划784
二、公共汽车线路网布局787
一、公共交通车辆自动监控系统792
第四节 公共汽车交通营运管理手段的现代化792
三、公共交通线路网的场站规划795
二、公共交通营运管理信息系统802
三、公共汽车营运组织计算机模拟804
第一节 轻型轨道交通的复兴808
第五章 轻型轨道交通808
一、载客车辆技术指标809
第二节 轻型轨道交通技术指标809
三、轻型轨道线路技术要求815
二、轻型轨道交通横向净空815
二、轻型轨道交通线路选定817
一、轻型轨道交通线路设计基本原则817
第三节 轻型轨道交通设计817
三、轻型轨道交通横向布设818
四、在交叉口处轻轨交通的布设821
五、轻轨交通车站布设822
第四节 轻型轨道交通发展前景823
一、自行车发明与类型824
第一节 城市自行车发展概况824
第六章 自行车交通824
二、自行车交通发展825
三、城市自行车交通基本特点828
四、城市自行车交通主要问题830
一、城市自行车出行特征831
第二节 自行车出行特征和交通技术特性831
二、自行车基本特性833
三、自行车交通特性834
第三节 自行车道通行能力837
一、理论通行能力的计算838
二、特征性通行能力839
三、设计通行能力计算840
一、自行车交通管理的必要性843
第四节 自行车交通组织与管理843
二、自行车交通基本要素管理844
四、自行车秩序管理845
三、各类安全防护设施的管理845
一、概述846
第五节 自行车停车场地规划846
二、自行车停车场类型847
三、自行车停车场调查848
四、自行车停车场特性849
五、自行车停车场规划851
一、居民出行中步行交通的比重855
第一节 城市人流形成的规律性855
第七章 行人交通855
二、人行流形成原因分析858
一、单个行人交通技术特性859
第二节 人行流技术特性859
二、群体行人交通技术特性862
一、人行道863
第三节 人行道和步行街863
二、步行街(区)866
一、人行横道作用及其标线的含义870
第四节 人行横道870
二、人行横道布置原则871
三、人行信号灯872
五、交叉口上人行横道通行能力873
四、人行过街附属设施873
一、人行过街立交设施选择依据878
第五节 人行过街天桥和地道878
二、人行立交型式选择879
三、城市人行立交形式设计原则880
四、城市人行天桥形式设计881
五、城市人行地道形式设计891
一、停车场存在的问题894
第一节 城市停车场存在的问题894
第八章 城市汽车停车场894
第二节 汽车停车场需求量计算895
二、停车场存在问题的原因895
二、停车密度896
一、停车时间896
四、停车场停车需求量897
三、停车周转率897
二、停车场按服务对象分类898
一、停车场按停放地点分类898
第三节 城市汽车停车场分类及其停车特点898
三、停车场按结构分类899
二、街边停车车位划定900
一、街道停车地点选择900
第四节 街道汽车停车场900
三、街边停车管理901
一、街道外汽车停车场布置902
第五节 街道外汽车停车场902
二、街道外停车场设计903
三、附属设施908
第一节 大型公共建筑选址的道路交通规划问题909
第九章 大型公共建筑选址及临近建筑交通空间的规划设计909
第二节 临近建筑交通与临近建筑交通空间910
第四节 旅游饭店临近建筑交通空间的规划912
二、临近建筑交通空间的构成912
第三节 大型公共建筑临近建筑交通及临近建筑交通空间的构成912
一、临近建筑交通的构成912
一、站前广场的规划设计思想913
第五节 城市客运交通枢纽站前广场的规划设计913
三、实例分析917
二、铁路客站(与长途汽车站组合的)站前广场空间组织和功能关系917
第六节 公共建筑停车车位估算919
二、停车场规划922
一、停车场的类型922
第十章 城市道路交通附属设施922
第一节 停车场922
三、停车场设计923
二、自行车的停放方式及占用面积926
一、自行车停车场的种类926
第二节 自行车停车场926
三、自行车停车场规划设计927
二、道路照度标准928
一、道路照明要求928
第三节 城市道路照明928
三、灯光源929
四、平面布置930
五、常用路灯纵横向布置931
一、交通指挥信号932
第四节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设施932
二、交通标志933
一、一般战略理论934
第二节 城市交通发展战略规划基本原理934
第十一章 城市交通发展战略规划934
第一节 城市交通发展战略概述934
二、城市交通发展战略规划的任务935
三、城市交通发展战略规划的特点936
四、城市交通发展战略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937
五、城市交通发展战略规划基本程序和框图939
一、背景形势分析940
第三节 社会经济与土地利用分析预测940
二、社会经济与土地利用预测941
一、城市远期客货需求总量预测943
第四节 城市远期交通供需分析预测943
二、远期城市客运交通方式结构宏观预测946
三、交通工具发展预测952
四、简化的四阶段预测953
六、城市道路交通设施需求宏观预测955
五、城市交通流主流向预测955
一、城市总体发展战略957
第五节 城市交通发展战略规划与对策957
二、城市土地利用规划958
三、城市总体交通发展战略961
二、城市道路的设计步骤967
一、城市道路的设计原则967
第四篇 城市道路设计967
第一章 城市道路设计概述与路线设计967
第一节 城市道路设计原则与步骤967
一、行人净空968
第二节 净空与限界968
三、机动车净空969
二、非机动车净空969
四、道路桥洞净空限界970
五、铁路净空限界971
二、纵向视距限界972
一、平面弯道视距限界972
第三节 车辆视距与视距限界972
三、交叉口视距限界973
一、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974
第四节 城市道路路线设计974
二、城市道路平面设计988
三、城市道路纵断面设计993
一、道路交通量的估算998
第一节 机动车车行道设计998
第二章 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998
二、一个车道通行能力的计算1001
三、一个车道宽度的确定1002
四、机动车车行道宽度的确定1003
一、非机动车道宽度的确定1006
第二节 非机动车道设计1006
三、非机动车道在横断面上的布置1008
二、非机动车道的通行能力1008
二、车行道路拱的基本形式1010
一、车行道横断面流水方向的一般形式1010
第三节 车行道路拱设计1010
三、车行道路拱的横坡度1014
一、人行道宽度的确定1015
第四节 人行道设计及绿化布置1015
二、人行道在横断面上的布置1017
三、绿化的作用和布置1018
一、城市道路横断面综合布置的原则1023
第五节 城市道路横断面形式的选择1023
二、城市道路横断面形式的选择1024
三、我国城市干路的一些横断面形式实例1027
第六节 结合地形的道路横断面1035
一、道路沿坡地设置的横断面1035
二、道路沿谷地设置的横断面1035
三、按行车方向划分1036
四、滨河路的横断面形式1037
第七节 城市道路横断面的改建1037
一、断面拓宽1038
二、断面调整1038
第三章 城市道路平面和纵断面线形设计1039
第一节 城市道路平面线形设计1039
一、概述1039
二、圆曲线半径1039
三、曲线超高与加宽1047
四、缓和曲线长度1051
五、平曲线与圆曲线最小长度1053
六、小偏角的曲线长度1054
七、线段衔接1055
八、行车视距1056
九、平面线形改善1061
第二节 城市道路纵断面线形设计1062
一、概述1062
二、道路的最大纵坡与最小纵坡的确定1063
三、合成坡度1065
四、坡长限制1066
五、竖曲线1067
六、纵断面设计程序1070
七、旧城市道路纵断面线形的调整与改善1071
第三节 城市道路线形的协调设计1072
一、道路线形协调的度量标准1072
二、道路线形协调的内容1073
三、道路线形协调设计的若干问题1073
一、道路交叉1077
第一节 道路交叉及其交通特点1077
二、交叉规划设计的重要性1077
第四章 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1077
三、平面交叉的构成与分类1079
四、交叉口的交通特性分析1082
第二节 平面交叉的交通管制1086
一、平面交叉常用的交通管制方法1086
二、渠化交通1088
三、交通信号控制1096
第三节 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基本概念1113
一、概述1113
二、一般平面交叉口设计1114
三、平面环形交叉口设计1121
四、道路立体交叉设计1126
第四节 平面交叉的规划设计1140
一、平面交叉规划及设计程序1140
二、设计依据条件1150
三、一般平面交叉设计1154
四、环形交叉设计1175
五、平面交叉口的竖向设计1188
第五节 立体交叉规划及交通功能分析1202
一、立体交叉的规划与布局1202
二、立体交叉的基本类型及选择1208
三、互通式立体交叉的组成、类型及特点1214
第一节 路面设计概述1230
一、对路面的要求1230
第五章 城市道路路面设计1230
二、路面结构层1231
三、路面分类1232
四、路面选择1233
第二节 柔性路面结构组合设计1235
一、结构设计的原则1235
五、路面设计任务1235
二、面层设计要求1236
三、基层设计要求1237
四、垫层设计要求1237
五、路面常用结构层最小厚度1238
第三节 柔性路面厚度计算方法1239
一、计算路面弯沉1239
二、计算路面结构层的弯拉应力1243
三、计算路面结构的剪切应力1249
四、层间接触条件和取用材料模量1253
五、路面结构计算程序1253
第四节 柔性路面设计参数1254
一、容许弯沉lr1254
二、容许弯拉应力σR1256
三、路面材料的容许抗剪应力1257
四、设计荷载1258
五、土基和路面材料的回弹模量1261
一、设计资料1269
二、设计路面1269
第五节 柔性路面设计例题1269
第六节 柔性路面补强设计1273
一、路面状况调查1273
二、确定路面计算弯沉值l01274
三、确定旧路面的当量回弹模量Es1275
四、计算加铺层厚度1275
第七节 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构造1277
一、水泥混凝土路面1277
二、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构造1278
第八节 水泥混凝土路面板厚度设计1282
一、路面板厚度设计理论1282
二、设计参数1283
三、计算板厚1287
第九节 水泥混凝土路面板平面尺寸1289
一、胀缩应力1289
二、翘曲应力1291
三、混凝土路面板平面尺寸1293
第六章 城市环形道路的规划与设计1296
第一节 概述1296
第二节 环路的规划1296
一、环路的区位与功能1297
二、环路的层数1298
三、城市道路与城外公路衔接1298
第三节 环路设计标准1302
一、环路设计标准1302
二、设计车速1303
三、设计交通量1303
四、环路红线宽度1304
第四节 环路设计1305
一、路线设计要点1305
二、环路横断面形式1308
三、环路交叉口1312
四、临街道路(Frontag?Road)1314
五、变速车道设计1315
六、匝道通行能力1319
第五节 环路管理1320
一、入口匝道控制1320
二、交通监视1322
三、信息系统1323
第一节 村镇道路的主要组成及基本作用1324
一、乡村公路的主要组成1324
第七章 村镇道路与桥涵设计1324
第二节 道路的分级与技术标准1325
一、公路的分级与技术标准1325
二、乡镇道路的组成1325
二、乡镇道路的分类1327
第三节 路线勘测设计1328
一、平面设计1328
二、纵断面设计1350
三、选线1362
第四节 桥梁的组成和分类1365
一、桥梁的组成1365
二、桥梁的分类1367
第五节 桥梁的设计荷载1370
一、荷载的类型1370
二、荷载组合1375
第七节 桥梁的设计程序1376
一、初步设计阶段1376
第六节 桥梁设计资料1376
二、编制施工图阶段1379
第八章 其它交通工程的设计1383
第一节 地下停车场的设计1383
一、地下停车场的形式与规划1387
二、技术标准与设计1393
第二节 城市地下交通工程的设计1410
一、城市地下工程的意义、特征及属性1410
二、城市地下工程的结构施工与建筑环境1415
三、城市地下工程的发展前景1421
四、地下铁道的设计1423
五、地下街道的设计1471
六、地下管道的设计1478
七、地下防护工程的设计1480
第三节 铁路隧道设计1485
一、隧道位置的选择1485
二、隧道平、纵断面及横断面设计1506
三、隧道支护结构的基本要求及其结构类型1520
四、隧道支护结构的设计计算方法1526
第四节 公路工程设计1575
一、公路运输的特点和国内外公路发展的概况1575
二、汽车交通带来的问题1576
三、公路的技术标准1579
四、公路的组成部分1580
五、公路平面设计1581
六、纵断面设计1617
七、公路线形设计1644
八、公路常规勘测与设计1667
一、地下铁道路网规划1730
第五节 地下铁道规划设计1730
二、限界1755
三、线路平纵剖面设计1770
四、轨道设计与施工1800
第五篇 城市交通环境保护与交通经济1823
第一章 城市街道、广场的绿化设计1823
第一节 城市街道绿化的作用1823
一、卫生防护作用1823
二、组织交通的作用1824
三、美化市容1824
四、增收副产1825
五、战备防御作用1825
第二节 城市街道绿化设计1825
一、道路绿化的断面布置形式1825
二、街道绿化的种植设计1827
三、街道小游园的绿化设计1835
第三节 林荫道(花园式林荫道)设计1836
一、林荫道布置的几种类型1837
二、花园林荫道设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838
三、滨河林荫道的设计1840
四、步行街的绿化布置1840
第四节 公路、铁路及高速干道的绿化设计1841
一、公路绿化1841
二、铁路绿化1842
三、高速干道的绿化1843
四、立体交叉的绿化1843
第五节 防护林带1844
一、防风林1844
二、卫生防护林1845
第六节 城市广场绿化设计1848
一、城市广场在城市中的作用1848
二、城市广场的类型及绿化特点1849
二、分流制1853
一、合流制1853
三、城市道路排水设计要求1853
第一节 城市道路排水概述1853
第二章 城市道路排水与公用设施1853
一、雨水排泄方式1854
二、雨水管网的布置1854
第二节 城市道路雨水管网1854
三、雨水管的敷设1855
四、明渠的修建1856
第三节 锯齿形街沟设计1857
第四节 雨水口和检查井1859
一 、雨水口的布置1859
二、雨水口的构造1860
三、检查井的布置1860
四、检查井的构造1861
第五节 雨水管渠计算1862
一、雨水设计流量公式1862
二、雨水管渠的水力计算1863
第六节 城市道路公用设施1865
一、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设施1865
三、雨水管渠设计步骤1865
二、城市道路上公共交通停靠站的布置1868
三、城市道路上停车场地的布置1870
四、城市道路上的公共加油站1875
五、城市道路照明1878
六、城市管线的布置1884
第一节 城市环境特性1891
一、城市环境非生态化和远离大自然1891
第三章 城市交通与城市环境1891
二、城市开发规模及活动量超过了环境容量的极限1892
三、多种类型污染源和众多有害物质、能量的并存与交叉1892
第二节 城市交通噪音及防治对策1893
一、交通噪声监测1894
二、交通噪声预测1898
三、城市交通噪声防治对策1907
第三节 城市交通对大气污染及防治对策1909
一、汽车尾气排放与大气环境污染1909
二、道路尘对大气环境的影响1915
三、控制汽车排放物和道路尘污染的基本对策1917
第四节 城市交通环境保护标准和法律文件1919
一、与城市交通有关的环境标准简介1919
二、与城市交通有关的环境保护法律文件1924
三、环境标准实施的监督管理1925
第五节 城市交通与环境保护的社会经济效益1927
一、环境污染的社会—经济损失需要估量1927
二、城市交通污染防治的社会—经济效果举例1928
第一节 城市交通经济属性及其价值体现1931
一、完全开放的社会共享资源1931
第四章 城市交通经济1931
二、城市交通经济—社会属性多样化1932
三、城市交通价值的体现形式及其特征1933
第二节 工程经济学在城市交通建设中的应用1936
一、城市客运交通的时间价值分析1936
二、交通工程经济效益分析1939
三、城市公共交通成本—效益分析1947
第三节 城市交通资金来源和投资政策1949
一、多方集资和建立交通建设基金的必要性1950
二、确定投资政策依据和准则1950
三、城市交通经济效益审计1952
一、地下街的定义与涵义1955
二、地下街的发展过程1955
第四节 城市地下街的规划设计1955
三、地下街建设概况1956
四、地下街的类型1960
五、地下街的建设方针1973
六、地下街经营管理体制1976
七、地下街的城市功能1978
八、地下街的开发价值1983
九、城市中心区的立体化再开发1985
十、中心区广场和街道的地下街规划1989
十一、地下街的总体布置1999
十二、地下街的购物环境2008
十三、地下街的空气环境2009
十四、地下街的视觉环境与听觉环境2012
十五、对地下街内部环境的主观评价2013
第六篇 城市交通规划相关法律法规2019
第一章 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乡规划部分)2019
第二章 相关法律法规2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