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教化的哲学 儒家思想的一种新诠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教化的哲学 儒家思想的一种新诠释](https://www.shukui.net/cover/24/34743070.jpg)
- 李景林著 著
- 出版社: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 ISBN:7207068530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501页
- 文件大小:26MB
- 文件页数:532页
- 主题词:儒家-哲学思想-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教化的哲学 儒家思想的一种新诠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儒学与中国哲学1
一、哲学方法的个性化特征及其普遍性意义1
(一)以个性化方式表出其普遍性理念1
绪言1
(二)哲学之“可学”与“不可学”6
二、西方话语霸权下中国哲学学科合法性之反思8
(一)“中国哲学”作为“学科”的创建与反思9
(二)西方话语霸权下中国传统学术思想的重新定位14
(一)道与史23
三、知识性的哲学史与存在性的哲学史——兼谈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23
(二)道的奠基与史事的敞开性27
(三)道与史的分离——中国哲学研究方式的检讨29
四、孔孟心性思想要义32
(一)孔孟之学的基本精神33
(二)论性36
(三)论心45
(四)论心物49
(五)论天人52
五、儒家哲学的诠释理论及其对人的反思55
(一)历史性的视野55
(二)文、质中道的人学理路57
(三)“心法”与“解蔽”59
(四)诠释学与形上学64
六、天人观念中所见之儒家人文传统66
(一)普遍的“人文主义”66
(二)天命的内在区分68
(三)性与情71
(四)人或人性的实现74
七、直觉与理性——梁漱溟对儒家理性概念的新诠77
附录87
一、理解与探究——李景林先生笔谈录87
二、儒道思想及其异同的思考107
第二章 儒学的形上学观念119
一、儒家形上学的特质及其文化意义119
(一)儒家的理性直观观念119
(二)形上学的道德进路125
(三)形上境界与平等性智慧129
二、论《周易》对“道”的表述方式131
(一)言与意131
(二)言引向象以出“盗”133
(三)义理形式在时机化情境中的显现134
(四)《易》辞之特征139
三、儒家的丧祭理论与终极关怀141
(一)礼以丧祭为重141
(二)礼之三本142
(三)祭礼与亲亲144
(四)由丧礼见亲亲尊尊之一体148
(五)情与文的统一和连续150
(六)超越之实证154
四、听觉与时间意识的先在性——儒家“闻而知之者圣”命题的形上学意蕴159
(一)以圣包智,以听涵视159
(二)“圣”与“乐”163
(三)时间意识与空间意识166
(一)当代哲学价值相对主义观念的理论根源169
一、价值的普遍性与相对性169
第三章 儒学的价值论169
(二)中道理性——儒家哲学价值形上学的理论根据170
(三)作用功能超越性——儒家哲学价值形上学的特征与意义175
二、价值之真与假的界限179
三、儒家的价值实现方式与个体性原则187
(一)个体性与“自我”的概念187
(二)人的存在的“通”性与等差性190
(三)“独”的人格世界194
(一)由“性与天道”切入198
第四章 出土文献与儒学198
一、从郭店简看思孟学派的性与天道论——兼谈郭店简儒家类著作的学派归属问题198
(二)《性自命出》的性情论199
(三)《成之闻之》、《尊德义》、《六德》的天道论206
(四)郭店简儒家类著作综论208
二、关于郭店简《唐虞之道》的学派归属问题214
三、读上博简《性情论》的几点联想219
(一)关于篇名219
(二)关于“乐教”与“情”的关系问题220
(三)性情关系问题223
四、帛书《五行》慎独说小议224
(一)《学》、《庸》、《荀》之慎独说225
(二)帛书《五行》舍体独心说之涵义227
(三)德“形于内”与“形善于外”230
五、思孟五行说与思孟学派233
第五章 孔子前史的宗教伦理精神245
一、三代宗教观念之特征及其对儒家心性之学的影响245
(一)以天、帝为中心的宗教系统245
(二)天帝观念与自然法则247
(三)天帝观念与祖先崇拜253
(四)三代天帝观念的特征与儒家心性之学260
二、殷周至春秋天人关系观念之演进初论262
(一)巫术思维方式与“德”的观念的产生262
(二)殷、周至上神观念的本质差异266
(三)春秋时代“德”的宇宙本体化270
三、中道——“周文”所显现的上古伦理精神277
(一)德性理想与人格典范278
(二)伦理规范与德性培养280
(三)《易经》所表现的生活之道284
第六章 孔子所开创的儒学传统290
一、孔子性、命、天道思想新论290
(一)“晚而喜《易》”与孔子“性与天道”观念的发展290
(二)以义利辨天命——孔子对天命的人文解释301
(三)性与天道的形上学308
二、论孔子的仁学思想323
(一)理想人格和为人之本323
(二)文质324
(三)忠恕328
(四)“克己复礼为仁”333
三、孔子知论之精义336
四、孔子“述、作”之义与文化的继承性342
五、论孟子的人性概念352
(一)从“口之于味”章谈起353
(二)从孟子与告子人性之辩看孟子论“性”之结构和特征357
(三)复由性、命分合看性之整体内涵365
(一)《大学》之道在先秦儒学中的地位369
六、论《大学》以修身为本的心物关系学说369
(二)本末——三纲八目之内在逻辑关系375
(三)心物关系之实质——以情应物381
(四)“明明德”释义388
七、先秦儒学“中庸”说本义390
(一)“中”之三义391
(二)“中庸之为德”397
八、忠恕之道不可作积极表述论405
(一)心性与天道二系统之统合412
第七章 宋明儒学的精神412
一、儒学心性概念的本体化——周濂溪对于宋明理学的开创之功412
(二)以“诚”为枢纽统合《易》、《庸》413
(三)以实存之万殊逆证道体418
(四)儒家形上学的重建424
二、二程心性论之异同与儒学精神427
(一)两种治学入路427
(二)小程子的心性论429
(三)大程子的心性论433
(四)从心学与理学的一原看儒学的根本精神437
三、王阳明“心外无物”说的内涵及其理论意义441
第八章 儒学与社会生活的关联451
一、儒学关联于民众生活的现实载体451
(一)“政”与“教”之间451
(二)礼仪与教化453
(三)文化理念的人格化体现457
(四)文化理念与社会生活的内在关联性458
(一)虚与实460
二、本虚而实——儒家教化理念的立身之所460
(二)“心性儒学”与“世俗化儒家伦理”的良性互动关系462
(三)“以身体道”群体的缺失464
(四)“道问学”层面之学院化和知识化466
(五)“世俗化儒家伦理”的继存方式468
(六)教化之道之反思与孕育470
三、重建哲学与生活的联系——中国哲学走出危机之途径472
四、文化的融合与文化的民族性482
五、儒家道德精神之过去、现在与未来490
后记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