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哲学原论 导论篇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哲学原论 导论篇
  • 唐君毅著;霍韬晦编选;导读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7500451938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409页
  • 文件大小:22MB
  • 文件页数:442页
  • 主题词:古典哲学-研究-中国;天命论-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哲学原论 导论篇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一 缘起1

第一章 原理上:“理”之六义与名理1

一 导言1

自序(写作缘起、本篇大意与未及之义)1

二 本篇大意3

二 先秦经籍中之理及文理3

三 本篇及次篇所未及之义7

三 魏晋玄学与名理17

四 佛学与空理26

第二章 原理下:空理、性理与事理26

五 宋明理学与性理32

六 王船山及清儒与事理35

七 结论43

第三章 原心上:孟子之性情心与墨家之知识心46

一 本文宗趣46

二 论孟子之性情心或德性心之本义49

三 墨家之知识心与儒墨思想之所由异55

四 庄子之对人心之反省与虚灵明觉心或灵台心66

第四章 原心下:庄子之灵台心荀子之统类心与大学中庸之德性工夫论66

五 荀子之统类心及其与孟庄荀之思想之所由异73

六 总论四家之言心,并说大学中庸之德性工夫论80

第五章 原名:荀子正名与先秦名学三宗89

一 导论89

二 荀子论所为有名人所缘以同异及制名枢要90

三 荀子正名之目标及三惑之所以产生93

四 墨者言名与以名乱名95

五 惠施及道家言名,与以实乱名97

六 公孙龙派之言名,与以名乱实101

七 名之固善及本文结论104

第六章 原辩:墨子小取篇论“辩”辨义106

一 缘起106

二 辨小取论“辩”之七事非“辩”之七法107

三 辨“或”与“假”109

四 辨“效”111

五 辨“辟”114

六 辨“侔”115

七 辨“援”116

八 辨“推”118

九 辨“辩”之七事120

十 言之多方殊类异故——或是而然,或是而不然121

十一 言之多方殊类异故——不是而然,一周一不周,一是而一非125

十二 小取篇之论辩之宗趣128

一 导言132

二 先秦儒墨道法四家对言默态度之不同132

第七章 原言与默:中国先哲对言默之运用132

三 汉人之以言益言,与王充之辨言虚,及魏晋清谈中之言默相望以俱存138

四 佛家之科判与判教,与极言说之量以超言说,及禅宗之以言破言140

五 禅宗之传心,与宋儒之道统及心同理同之义,与宋儒之本自得以正面立言之态度142

六 清代学者之重辗转互证以训诂,与以言释言145

七 总述中国思想对言默之态度与儒墨道之三型146

第八章 原辩与默:墨庄孟荀之论辩148

一 墨家之论“辩”148

二 庄子齐物论之言“辩”与成心151

三 以明、两行与道通为一154

四 言与无言160

五 葆光与物化163

六 孟子之论“辩”167

七 孟庄之相异与二家可有之契合170

八 荀子之论“辩”173

九 孟荀之辩与默177

第九章 原致知格物上:大学章句辨证及格物致知思想之发展181

一 导言181

二 朱子大学补传之得失185

三 王阳明以大学之知为良知之说之得失189

四 重订大学章句及朱子阳明释物为事之误191

五 附论朱王二家以外与本文所陈者相类似之格物说198

第十章 原致知格物下:大学章句辨证及格物致知思想之发展202

一 朱子论格物致知与大学之止至善202

二 王阳明之致良知与大学之知止及明明德209

三 德性之知、闻见之知,及以格物致知为致知识之知之说212

四 朱王之融通及德性之知或良知与知识之知之融通216

结论——知识之知与德性之知之四种关系219

一 序言224

第十一章 原道上:老子言道之六义224

二 道之第一义——有通贯异理之用之道225

三 道之第二义——形上道体226

四 道之第三义——道相之道227

五 道之第四义——同德之道230

六 道之第五义——修德之道及其他生活之道231

七 为事物及心境人格状态之道232

一 如何会通此六义之道之讨论235

第十二章 原道下:老子言道之六义贯释235

二 道体之存在之直觉的印证及要终以原始之道体观237

三 辨道相之对照物而呈于人心,当次于道体241

四 道之生物及物之有得于道,以成其德243

五 道之为自然律义及物之无常与道之常247

六 道为生活之道义及自然律与生活律250

七 道为心境及人格状态等之状辞义及“不道”一名所自立252

八 老子论道之思想之外限253

一 导言256

二 太极图说之历史性问题256

第十三章 原太极上:朱陆太极之辩与北宋理学中太极理气思想之发展256

三 太极一名之古训问题260

四 周子言太极之不同于汉晋诸儒织所在262

五 太极图说之太极与通书之诚道及周子所谓无极一名之诂释265

六 张横渠之依太和神两一以言太极义268

七 邵康节之合阴阳之象之和以言太极,及其道为太极,心为太极之说270

八 二程即人道以言天道即性理以言天理与气之生生不息义272

第十四章 原太极中:天地之根原问题,与太极一名之诸义,及朱子太极理气论之哲学涵义278

一 对天地万物根原问题之诸说与太极一名之诸义278

二 统体之理之所以必须建立之理由与实现原则283

三 生生之理与形式之理之不同,及气与西哲所谓质料之不同285

四 朱子之理不离气义之说明288

五 朱子之太极动静义之说明290

六 朱子理气为二而不相离亦不相杂义之说明294

七 朱子之理先气后及理生气义298

第十五章 原太极下:朱子太极理气论之疑难与陆王之言302

太极及即心言太极之说302

一 后儒对朱子之太极论之疑难与对太极之异释302

二 理不离气之二义及后儒之说与朱子之说是否可并存之讨论303

三 朱子之言心与气之灵308

四 心之昭明灵觉与生生之理之自觉311

五 生物成物之事中之本心之呈现313

六 象山之言心与理及己分内事与宇宙内事之合一314

七 朱子之心犹阴阳义及心有动静,与性无动静非阴阳义315

八 综论心理气三者之相依317

九 象山之皇极及阳明之言心之动静皆涵心即太极与本文结论318

第十六章 原命上:先秦天命思想之发展322

一 导言322

二 诗书中之言命323

三 春秋时代之天命观327

四 孔子之知命330

五 墨家之非命334

六 孟子之立命义336

七 庄子之安命论339

八 老子之复命及荀子之制命观342

九 易传中庸礼运乐记及大戴礼本命中之天命与性命论344

第十七章 原命中:秦汉魏晋天命思想之发展348

一 导论348

二 五德终始说中之帝王受命之三含义349

三 帝王受命之思想与孔孟言命之不同,及儒家思想在晚周后之一发展351

四 董仲舒之天人关系及受命论353

五 汉人三命之说之即人之命禄以言命360

六 王充之自然之命论,及性之善恶与命之吉凶之分别论362

七 列子力命论之无“命之者”之命论365

八 郭象之即遇言命论367

九 附论郭象与庄子言命之异同369

十 佛家之以业识言命根论,及范缜之拨无因果论373

一 宋代理学家之即理言命,与别命于遇之说376

第十八章 原命下:宋以后天命思想之发展376

二 濂溪之即性即命论,与横渠之变化气质以立命论378

三 程子之穷理尽性即至命论,与天命及外所遇之命380

四 朱子对“天命流行”之分疏,及其以理气分三命之论383

五 陆王一系言天命之流行即本心良知天理之流行义386

六 王船山之命日降与无定命义,及立命者之死而不亡义389

七 戴东原、焦循之以限于所分及不可转移趋避者为命之说,及阮元之性命古训之陋390

八 结论、总述中国思想之言命,及五命之观念392

索引39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