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疑难罪案的审查逮捕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疑难罪案的审查逮捕
  • 贺恒扬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
  • ISBN:7801855450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361页
  • 文件大小:21MB
  • 文件页数:376页
  • 主题词:刑事犯罪-审查-研究;刑事犯罪-逮捕-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疑难罪案的审查逮捕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一)审查逮捕的含义和种类1

上篇 审查逮捕理论概述一、审查逮捕概述1

(二)审查逮捕的要求和作用2

(三)审查逮捕的属性与功能3

(四)逮捕制度与人权保障10

(五)逮捕制度与刑事和解11

二、审查逮捕的权限划分13

(一)审查逮捕权归属的争议13

(二)人民检察院行使审查逮捕权的正当性和合理性15

(三)将审查逮捕权交给法院于法理相悖于现实脱节17

三、审查逮捕的证明标准21

(一)对国外的逮捕证明标准的评析22

(二)对我国现行的逮捕证明标准的回顾与评价25

(三)构建我国审查逮捕证明标准的思路29

(一)法定的逮捕证明标准43

四、我国法定的审查逮捕条件及证明标准43

(二)不予逮捕的证明标准47

五、对批准(决定)逮捕条件的理解和把握50

(一)对“有证据证明”(即证据条件)的理解与把握50

(二)对“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即刑罚条件)的理解与把握52

(三)对“有逮捕必要”(即必要性条件)的理解与把握52

(四)对违反规定(即特殊条件)逮捕的理解与把握55

六、审查逮捕制度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57

(一)审查逮捕立法方面的问题57

(二)审查逮捕具体工作中的问题59

(三)批准逮捕案件执行中存在的问题60

(四)不批捕案件的执行和存疑不捕案件中存在的问题63

七、加强审查逮捕工作的设想及思考68

(一)更新审查逮捕工作观念68

(二)完善审查逮捕立法规定72

(三)严格掌握法定逮捕条件74

(四)改进审查逮捕的工作方式75

(五)强化审查逮捕保障措施77

八、审查逮捕证据的原则要求81

(一)逮捕依据的证据必须确实,不能虚假81

(二)逮捕依据的直接证据之间不能矛盾82

(三)逮捕依据的间接证据之间证明的方向不能相反83

(四)逮捕依据的间接证据要能够排除合理怀疑86

(五)逮捕依据的证据必须是依法收集的证据86

(六)逮捕依据的证据要相对予以固定,防止捕后翻供88

九、审查逮捕阶段的特点及证据运用中存在的问题91

(一)审查逮捕阶段的特点91

(二)证据收集运用中存在的问题92

十、审查逮捕证据的审查方法103

(一)资格确认法103

(二)对照分析法104

(三)寻根究底法105

(四)察微析疑法106

(五)比较取舍法107

(六)矛盾排除法107

(七)疑问质证法108

(八)整合认证法108

下篇 审查逮捕实务研究故意杀人罪案的审查逮捕109

一、故意杀人案件审查逮捕和侦查中存在的问题110

(一)收集证据不全面110

(二)证据保管不善111

(三)不善于有效组合证据和衔接证据111

(四)对证据的认识把握能力较差111

(五)不能多角度、全方位固定证据112

(七)证据体系不稳定112

(二)靠口供定案的案件113

(一)“零口供”案件113

二、要重视“五类”故意杀人案件的办理113

(三)靠间接证据定案的案件114

(四)靠言词证据定案的案件114

(五)缺乏现场物证的案件115

三、对故意杀人案件的审查逮捕需要把握的几个关键116

四、故意杀人罪案的审查逮捕方法118

五、错案点评与剖析123

“涉黑”罪案的审查逮捕136

一、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特征的理解和把握136

(一)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组织特征136

(二)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经济特征138

(三)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行为特征139

(四)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结果特征140

(一)黑社会性质组织是一种组织犯罪还是一种犯罪组织141

二、审查逮捕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41

(二)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与组织、参加恐怖活动犯罪142

(三)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与一般的流氓恶势力团伙犯罪142

(四)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与聚众“打砸抢”犯罪143

(五)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与恶势力犯罪144

三、典型案例分析144

强奸罪案的审查逮捕152

一、强奸案件审查逮捕时面临的问题152

(一)定性上遇到的新问题152

(二)证据认定上遇到的问题153

二、审查逮捕时应注意的问题155

(一)要注意全面审查证据,防止先入为主155

(二)要紧紧抓住是否为“嫌疑人所为”和“是否违背妇女意志”这两个关键对证据进行审查155

(三)注意引导侦查机关收集不变证据,固定和完善可变证据,防止捕后证据发生变化159

(四)正确运用证据,防止靠“孤证”定案159

三、案例点评与分析160

四、西方强奸犯罪立法的趋势169

一、审查逮捕应把握的重点171

(一)正确认识本罪的要件特征171

合同诈骗罪案的审查逮捕171

(二)准确认定“非法占有目的”174

(三)严格区分合同诈骗与合同纠纷的界限177

二、审查逮捕合同诈骗案件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181

(一)严格区分经济纠纷与经济犯罪的界限182

(二)要慎用逮捕措施183

(三)提高证据意识,严把事实、证据关183

(四)强化监督,严格程序,加强协调和指导183

保险诈骗罪案的审查逮捕184

一、保险诈骗罪的“客观行为”认定184

二、保险诈骗罪的“因果关系”的认定185

三、“受骗人信以为真自愿交付财物”是否属于保险诈骗罪的构成要件186

轻伤害罪案的审查逮捕188

(三)批准逮捕的多,移送起诉的少189

(二)提请批准逮捕的多,直接移送起诉的少189

一、轻伤害案件的诉讼特点189

(一)立案侦查的多,批准逮捕的少189

(四)移送起诉的多,法院判决的少190

(五)公诉程序的多,自诉程序的少190

(六)撤销案件的多、缓刑多190

(七)多头鉴定直接影响案件的处理191

(八)捕后案件证据发生变化,不能顺利诉讼191

二、轻伤害案件办理中存在的一些困惑191

(一)对轻伤害案件,公安、检察机关能否调解191

(二)对轻伤害案件,侦查机关能否撤案192

(三)进入公诉程序的轻伤害案件,能否改为自诉192

(四)对轻伤害案件处理过严,逮捕人员多,司法资源浪费严重193

三、审查逮捕轻伤害案件应把握的几个问题193

(三)对伤害案件要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处理194

(一)对轻伤害案件尽量走自诉程序194

(二)要努力减少刑事诉讼194

(四)对轻伤害案件的调解处理要注意的问题195

四、规范轻伤害案件的办理195

(一)规范轻伤害案件的管辖范围195

(二)统一伤情鉴定单位196

(三)化解矛盾,维护稳定196

五、恢复性司法与轻伤害案件办理197

六、案例点评与分析198

贪污罪案的审查逮捕205

一、正确界定国家工作人员的范围205

(一)关于国家工作人员的认定205

(二)受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的认定208

(三)国有保险公司工作人员性质的认定209

(四)“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的认定210

二、正确理解贪污罪中从事公务的本质和特征214

三、正确认定贪污对象215

(一)公共财物的认定215

(二)“礼物”的认定217

(三)保险金的认定218

(四)正确认定混合所有制企业中公有财物性质220

(五)正确认定国有经济组织实行承包、租赁以后财产性质221

四、正确判断和认定“非法占有”问题222

(一)非法占有的常见方式和方法222

(二)非法占有的含义224

(三)如何证明和判断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225

五、正确理解“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问题234

(一)“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的含义234

(二)“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在理解上要注意明确的几个问题237

六、正确认识贪污罪共犯的构成形式及定罪原则241

七、要注意防止口供的变化251

受贿罪案的审查逮捕253

一、审查逮捕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253

(一)对“为他人谋取利益”的理解253

(二)对利用职务上便利中“职务”的含义的理解254

(三)防止受贿犯罪口供的伪变254

二、受贿犯罪的形态256

(一)关于受贿犯罪的类型257

(二)关于受贿犯罪的既遂和未遂259

(三)关于受贿犯罪的中止265

(四)关于索贿犯罪是否存在未遂266

三、案例点评与分析267

挪用公款罪案的审查逮捕277

一、证据尤其是口供问题277

二、名为“借贷”实为挪用的行为认定278

三、对“个人决定”含义的理解问题280

四、个人决定以单位名义将公款出借给个人使用行为的认定问题281

过失犯罪的审查逮捕287

一、据以研究的案例287

二、期待可能性理论的启示290

三、日本的过失犯罪理论的启示293

四、过失犯罪的认定295

(一)要强调行为人注意义务和注意能力的一致,确保义务要件的符合性295

(二)强调行为人义务形态与义务违反的共存,确认有违法性296

(三)强调行为人对结果的发生与对结果的回避有关联,确认其有责性296

(四)强调危害结果已经实际发生,确认其有应责性297

(五)强调行为人的违反义务行为、实际发生的危害结果都具有法定的责难性297

五、过失犯罪的例外情况297

(一)“合理信赖”造成的后果297

(三)“不能预见”所造成的后果298

(四)“不可抗力”所造成的危害后果298

(二)“被允许的危险”造成的后果298

六、过失犯罪与间接故意、意外事件的区别299

(一)过失犯罪与间接故意的区别299

(二)过失犯罪与无罪过事件的区别300

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审查逮捕302

一、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特点302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作案特点304

(一)行为的暴力特征明显304

(二)行为的动机幼稚单纯304

(三)形式多为团伙犯罪305

(四)作案的反复性较大305

三、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审查逮捕条件的理解和把握306

(一)犯罪情节较轻306

(二)具备不适用逮捕措施的主观条件306

四、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审查逮捕的方法307

(三)具备不适用逮捕措施的客观条件307

(一)注重对年龄证据审查308

(二)注重对成长经历、家庭环境、个性特点、社会活动等情况的审查308

(三)注重对从轻条件的审查308

(四)注重和有关部门沟通309

五、审查逮捕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应遵循的原则309

(一)可捕可不捕的不捕309

(二)注重教育、感化、挽救(三)保密和分别看管310

(四)惩罚与教育相结合311

六、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审查逮捕的特殊性311

(一)讯问形式的特殊性311

(二)权益保障的特殊性312

(三)审查逮捕意见书内容的特殊性312

(四)犯罪嫌疑人身份、语言不同314

(三)作案手段相似314

(二)作案工具便捷314

(一)多为共同犯罪314

一、涉外刑事犯罪的特点314

涉外刑事罪案的审查逮捕314

(五)在逃人犯居多315

(六)作案公开大胆315

二、涉外刑事案件侦查中存在的问题315

(一)犯罪嫌疑人的身份不明315

(二)涉案人员在逃的多315

(三)收集的证据存在明显矛盾316

(四)犯罪的共同故意不清316

(五)取证不到位造成案件流失316

(六)辨认程序违反法律规定317

三、涉外案件审查逮捕时应把握的几个问题317

(一)对犯罪嫌疑人国籍身份的审查317

(二)严格涉外刑事案件诉讼程序318

(三)涉外刑事案件的审查逮捕程序319

四、案例分折与点评320

附录 常见罪案审查逮捕证据参考标准329

故意杀人罪审查逮捕证据参考标准329

强奸罪审查逮捕证据参考标准331

合同诈骗罪审查逮捕证据参考标准333

抢劫罪审查逮捕证据参考标准336

侵犯知识产权罪审查逮捕证据参考标准338

贪污罪审查逮捕证据参考标准348

受贿罪审查逮捕证据参考标准350

行贿罪审查逮捕证据参考标准352

单位行贿罪审查逮捕证据参考标准354

对单位行贿罪审查逮捕证据参考标准355

介绍贿赂罪审查逮捕证据参考标准356

参考文献357

后记36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