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史学史教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史学史教程](https://www.shukui.net/cover/62/34679792.jpg)
- 瞿林东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7040312115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471页
- 文件大小:29MB
- 文件页数:483页
- 主题词:史学史-中国-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史学史教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言1
一 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对象和范围1
二 学习中国史学史的目的和方法4
三 本书的内容和结构5
第一章 中国古代史学的产生与初步发展7
引言7
第一节 最早的官府历史记载和历史典籍8
一、传说中的古史踪影8
二、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官府历史记载:甲骨文和金文10
三、中国最早的官府历史典册:《尚书》、《诗经》和国史12
第二节 私人历史撰述的出现19
一、孔子和《春秋》19
二、《左传》和《国语》22
三、《战国策》、《竹书纪年》和《世本》27
四、历史观念的丰富31
第三节 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的诞生35
一、政治大一统与司马迁著《史记》35
二、开创纪传体通史的恢弘气象39
三、司马迁的历史思想42
四、司马迁的史学思想47
第四节 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朝代史的形成50
一、班固和第一部纪传体朝代史:《汉书》50
二、“上下洽通,详而有体”53
三、《汉纪》:最早的编年体朝代史56
第二章 中国古代史学的全面发展61
引言61
第一节“正史”撰述的诸多成就62
一、范晔《后汉书》纪传和司马彪《续汉书》志62
二、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三国志注》68
三、《宋书》、《南齐书》和《魏书》72
四、“五代史”纪传和《五代史志》77
五、唐修《晋书》和李延寿《南史》、《北史》81
第二节 多种历史撰述的出现84
一、地方史、民族史和关于域外情况的记述84
二、家史、谱牒和别传90
三、历史笔记的勃兴93
第三节 第一部有系统的史学批评著作:《史通》96
一、刘知幾的史学批评意识和《史通》的主要内容96
二、《史通》的史学批评理论98
三、刘知幾的“史才三长”论103
第四节 第一部贯通的典章制度史:《通典》105
一、杜佑的政治生涯和《通典》的史学价值105
二、关于社会结构认识的新发展107
三、经邦致用的史学思想的成熟108
四、朴素的历史进化思想和传统门阀观念的冲突111
第五节 历史思想的发展113
一、兴亡论与治国论的丰富113
二、君主论的发展117
三、关于国家起源、历史进程的新认识120
四、民族论及朴素的历史进化思想的发展125
第三章 中国古代史学的繁荣129
引言129
第一节“正史”、政书和地理书129
一、两《唐书》和两《五代史》129
二、元修辽、金、宋三朝“正史”137
三、会要体史书144
四、《元典章》和《元经世大典》147
五、地理书和中外交通史撰述149
第二节 编年体通史巨著:《资治通鉴》153
一、司马光主修《资治通鉴》153
二、《资治通鉴》在表述上的艺术性155
三、《资治通鉴》的思想价值和史学价值156
四、《资治通鉴》的改编、续作和注释157
第三节《通志》和《文献通考》162
一、郑樵撰《通志》及其“会通”的史学思想162
二、《通志·略》的史学价值165
三、马端临《文献通考》的撰述宗旨168
四、《文献通考》扩大了典制体通史的范围169
五、马端临的进步的历史思想171
第四节 多民族史学的进一步发展及其对多民族国家历史文化的认同173
一、辽代史学的民族特色173
二、金代史学与科举考试176
三、《蒙古秘史》和《圣武亲征录》181
第五节 史学批评的繁荣186
一、《册府元龟·国史部》序和《新唐书纠谬》序的理论贡献186
二、曾巩和洪迈的史学批评189
三、叶适的“史法”之议和朱熹的读史之论192
四、目录之书与史学批评194
五、马端临史学批评的方法论197
第四章 中国古代史学的总结和嬗变201
引言201
第一节 历史批判精神和经世致用史学思想的发展201
一、李贽历史评论的突出特点201
二、黄宗羲的历史批判精神204
三、王夫之史论的历史价值208
四、顾炎武经世致用的史学思想213
五、顾祖禹和军事地理名著《读史方舆纪要》216
第二节 官修史书的多方面成就218
一、《元史》和《明史》的修撰218
二、《明实录》和《清实录》223
三、《大明会典》和续“三通”、清“三通”227
第三节 历史考证的辉煌成果231
一、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231
二、赵翼的《廿二史札记》233
三、钱大昕的《廿二史考异》236
四、崔述的《考信录》237
第四节 章学诚和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终结:《文史通义》240
一、以圆神、方智定史学之两大宗门240
二、论“史德”与“心术”242
三、论“史意”与“别识心裁”245
第五节史学与社会的进一步结合247
一、方志和稗史247
二、经济史著作253
三、史学的通俗形式259
四、龚自珍历史思想的时代特点和社会意义261
第五章 中国近代史学的兴起265
引言265
第一节 史学的分化265
一、古代史学的延续265
二、近代史学的萌生269
第二节 边疆史地研究的开展272
一、张穆的《蒙古游牧记》272
二、何秋涛的《朔方备乘》276
三、姚莹的《康輶纪行》279
第三节 关于外国史地的研究和撰述281
一、魏源与《海国图志》281
二、王韬的多种撰述285
三、黄遵宪的《日本国志》292
第四节 史学家的近代意识和世界意识297
一、鸦片战争后史学发展的新趋势297
二、民族·疆域·国家298
三、中国以外的世界和世界范围内的中国300
第六章 中国近代史学的演进305
引言305
第一节“新史学”的倡导305
一、梁启超“新史学”理论的提出305
二、章太炎历史思想的时代特点310
三、夏曾佑和陈黻宸的中国史撰述314
四、史学方法研究和学术史著作318
五、何炳松的“新史学”观念324
第二节 新历史考证学的成就328
一、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和古史新证328
二、胡适和顾颉刚史学的特点332
三、陈寅恪和陈垣的史学成就340
四、傅斯年和钱穆的史学349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产生和初步发展356
一、李大钊在理论上的开创性研究356
二、郭沫若的杰出贡献362
三、历史理论著作的成就367
四、社会史、通史、近代史著作370
五、思想史著作373
第七章 中国现代史学的深刻变革和历史学的理论建设377
引言377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广泛传播377
一、唯物史观之风吹拂中国大地377
二、唯物史观和中国现代史学发展方向381
第二节 历史理论研究的重大进步387
一、重大历史理论问题的论辩及其意义387
二、唯物史观和中国通史撰述相结合390
三、民族理论研究的深入与统一多民族国家认识的发展394
四、关于历史上各民族间历史文化认同内涵的探讨403
五、关于世界史与全球史的认识411
第三节 史学理论研究的新进展418
一、重视史学自身理论的研究418
二、史学的社会功用421
三、史学批评的意义426
第八章 中国史学当前主要趋势433
引言433
第一节 主要趋势和面临的问题433
一、主要趋势433
二、应当引起重视的几个问题438
第二节 推进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史学建设440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民族化道路440
二、需要加强研究的几个领域443
三、探索中国史学之理论研究的话语体系453
主要参考文献457
后记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