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医学文化史 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医学文化史 下](https://www.shukui.net/cover/68/34671956.jpg)
- 马伯英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08091535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835页
- 文件大小:46MB
- 文件页数:864页
- 主题词:中国医药学-医学史:文化史-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医学文化史 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英文摘要1
第一编 中医文化在亚洲地区的交流3
第一章 迹寻影辙 超迈远古3
一、西王母与不死之药3
1.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3
2.西王母原型之蠡测6
3.十巫所操不死之药7
二、徐福东渡扶桑觅求仙药9
4.徐福东渡扶桑9
5.海上三神山及羡门方士12
三、丝路·张骞·香药15
6.张骞再通丝路带回胡药15
7.汉武帝赐药与西使献香药16
8.张骞副使通身毒(印度)18
第二章 中朝医学 金石之锲20
一、中国医学文化传入朝鲜之肇端20
9.朝鲜简史20
10.药商瑕丘仲建扶徐国21
11.知聪携医书到高句丽21
二、高丽的人参、针术和僧医22
12.高句丽的金丹、其他道地药材22
13.高丽针灸师及高丽老师方23
14.僧医与《新罗法师方》25
三、医官医籍与药材交流25
15.朝鲜医学仿唐宋制度25
16.中朝医学交流至宋大盛27
17.医药往返 绵延不息29
四、东医集成而自立体系30
18.《济众立效方》与《乡药集成方》30
19.《医方类聚》33
20.“第一名医”许浚编撰《东医宝鉴》与东医学派的兴起33
21.明清中朝医学继续交流34
22.中国治天花和种人痘术传入朝鲜35
23.《寿世保元》与“四象医学”理论35
第三章 一衣带水 同明相照37
一、中国移民和医学传日37
24.中国移民分批多番入日37
25.汉医经朝鲜入日39
二、佛法东传挟汉医而进41
26.遣隋、唐使僧惠日到华学医41
27.大化改制制定《大宝律令》仿唐医制42
28.唐鉴真大师入日兼传医药44
29.入唐使学医回日成名医46
三、日本汉方医学第一次大总结48
30.九世纪《日本国见在书目》的汉方医籍48
31.《大同类聚方》和《金兰方》集汉医之大成51
32.丹波康赖与《医心方》52
33.丹波医学为日本汉方奠基54
四、吃茶养生及中国茶文化的浸染55
34.日本闭关锁国期的医学衰退55
35.入宋僧荣西携茶种回日《吃茶养生记》启茶文化风气57
36.日式茶道58
五、宋元明清医学的再度传日60
37.日本医家医著袭承汉医汉方60
38.室町医学三书:《顿医抄》、《万安方》、《福田方》62
39.李朱医学、仲景方术风靡日本63
40.日本翻刻中国医书之始64
41.德川幕府锁国令未禁中医入日 中国武术拳法传到日本65
六、日本汉方医学的发展与完备67
42.日本的伤寒杂病之学67
43.戴曼公传痘科 李仁山传种痘68
44.眼、口齿、妇科等一本中国70
45.在日之针灸与针灸铜人70
46.日本的本草学73
47.日本得《本草纲目》金陵版并予翻刻推广74
48.中国法医学传日76
49.日本的中医学教学体系76
50.日本的中医书翻刻78
七、折冲樽俎,日本医学的创新79
51.李朱医学在日成灿烂之花79
52.汉方医学流派纷呈84
53.后世派及道三流小有创新85
54.古方派“万病—毒论”的探索锐气及腹诊法之发扬88
55.考证折衷派溯源述流92
56.汉兰折衷派引入荷兰医学93
57.华冈青州以汉方行麻醉术95
58.明治维新肇废汉医96
第四章 交趾大越 岭南医踪98
一、中越医药交往的最早使者98
59.越南文化至法国殖民而一变98
60.中越医药交流的最早影迹:董奉曾到越南行医100
61.天花最早自交趾传染入华101
二、唐宋以下在越医家的医药活动和著作104
62.申光逊鼻饮蛮獠治越南人孙仲敖104
63.明空、邹庚为越皇室治病105
64.越南医家医著106
65.“海上懒翁”黎有卓成越南最伟大医家107
三、中越间流通的特产药物108
67.越南香料药入华108
67.越南特产药:豆蔻、槟榔、犀角、蛤蚧109
68.治蛊之药111
69.苏合香丸,交趾出丹112
70.越南医药会等一脉承传112
第五章 一佛出世 二佛涅槃114
一、古印度的宗教和医学理论曾影响及华114
71.吠陀、婆罗门教和九十六外道114
72.释迦牟尼创立佛教115
73.吠陀医学和三原质论117
74.佛教“四大”学说为佛医之本120
75.古印度名医名著124
二、佛教医学文化流入中土125
76.佛教传华大略125
77.《大藏经》中的佛医经、佛徒传医简录127
78.“三焦”迷踪缘于“三原质”?129
79.陶弘景引“四大”入《补阙肘后百一方》132
80.巢氏病源吸收印度医学135
81.孙思邈结交高僧与王焘均有接引“四大”之论136
82.中国第一篇医德宣言书139
83.“因果报应”警策世人;“割股疗亲”以为孝悌141
三、药王药上菩萨与耆婆、龙树145
84.药师佛与药王禁咒145
85.耆婆医方致唐医风之大变151
86.印度眼医入华159
87.谢道人“天竺眼论”164
88.《银海精微》、《审视瑶函》等眼科专著的贡献167
四、晋唐医药与龙门、敦煌药卷172
89.晋唐时期对佛陀医论的反响172
90.龙门药方洞174
91.敦煌佛家医卷176
五、佛教对卫生习俗制度等的影响178
92.绝粒辟谷,服气服水服饵178
93.瑜伽功法隋唐已经入华183
94.禅定与禅悦之风186
95.浴佛亦自浴,揩齿用杨枝191
96.唐八科、六疾馆、病坊院及晋唐僧医197
97.天花病名与“天女散花”200
98.祀神礼佛之泛滥202
六、印度医学对于藏医学的影响204
99.西藏历史地理和宗教僧诤204
100.三家合一成藏医208
101.藏医经典211
102.附:中国医学文化对印度的影响213
本编结语216
第二编 中外医学文化在阿拉伯和 欧洲地区的早期交流219
第六章 葱岭西域 波斯天方219
一、胡商伊教天方来219
103.古代西亚地理历史简介219
104.陆上丝绸之路交往221
105.海上丝绸之路和阿拉伯人眼中的中国224
106.伊斯兰教入华226
二、金丹脉学与人痘术之传海西228
107.最早的药物化学——炼丹术传入阿拉伯228
108.中医药学渗入阿拉伯医典231
109.中国人痘接种术传西亚233
三、大黄、香料与药物互市235
110.中药尤大黄西传风靡于市235
111.麝香、樟脑等药在阿拉伯大受欢迎239
112.香药输华大盛244
113.宋代用药燥烈之弊和朱丹溪纠偏251
四、胡方胡药在中医药中的反映253
114.月支、安息、波斯方药见诸中国医籍253
115.拉齐治天花论对中国的可能影响258
116.金银箔衣、蔷薇水、糖浆和木乃伊制法260
117.元广惠司回回药物院及西胡药商262
118.穆斯林卫生习俗265
五、回医与中阿医学的交汇267
119.李珣和他的《海药本草》267
120.《饮膳正要》270
121.《回回药方》考272
122.沙图穆苏著《瑞竹堂经验方》278
第七章 开脑出蛊 盖伦丸方280
一、古代欧洲的宗教和医学体系280
123.犁轩—古希腊;大秦—古罗马280
124.古希腊罗马医学在高昌《金钥匙》等中的印迹281
二、钻颅术、底也迦等医药方术285
125.“盖伦丸”和罂粟传华285
126.唐末扬州术士“开脑出蛊”289
三、与拉齐等的交往及骨折、肛瘘治法探源292
127.十二星相与十二经脉292
128.中国学者向拉齐讨教盖伦医学293
129.肛瘘挂线治疗与小夹板治骨折295
四、景教在华兴衰和景教徒医生蔺道者297
130.中国蚕丝传希腊及基督教东方教会人士到华297
131.《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298
132.景教寺和敦煌卷子中的景教医学299
133.唐武宗会昌灭佛累及景教徒流散302
134.《蔺道者仙授理伤续断秘方》303
135.《永类钤方》与《世医得效方》308
五、马薛里吉斯、爱薛、马可·波罗与医药的交流310
136.景教—也里可温教徒马薛里吉斯310
137.爱薛与爱薛之子掌医药313
138.天主教徒来华与马可·波罗见闻314
本编结语318
第三编 近现代西方医学传入中国321
第八章 投石问路 筚路蓝缕321
一、耶稣会的创立和利玛窦来华传教321
139.天主教耶稣会士沙勿略叩门不进321
140.利玛窦成耶稣会入京第一人324
二、初传入华的“脑说”和人体解剖知识325
141.利玛窦论“记含之室在脑”325
142.邓玉函译介西洋人体解剖329
143.《人身图说》考334
三、教义书中的“四体液”及“灵气”诸说339
144.艾儒略以四体液学说介绍西方生理学339
145.汤若望为“新来的利玛窦”343
146.其他传教士涉有医学的著作346
四、传教士关于西洋医药的零星记述348
147.四元行、药露及其他348
148.诸病诊疗351
149.西洋医制介绍353
五、传教士医生在华行医之始355
150.传教士在澳门首建医院355
151.金鸡纳治康熙之疾356
152.禁教后仍在华的其他传教士医生358
153.白晋、巴多明为康熙编译满文解剖学361
154.北堂见存医学书目363
第九章 西来和缓 大吹法螺366
一、西方医学复传中国之嚆矢366
155.英属东印度公司船医皮尔逊首传牛痘于华366
156.邱熺及后继者在华广传牛痘371
157.马礼逊与李文斯敦在华建立的第一家诊所372
158.郭雷枢的眼科诊所和任用医生传教的呼吁书375
二、医学传教活动的拓展378
159.伯驾和他的新豆栏眼科医局378
160.中国医务传道会建立382
161.伯驾与林则徐的间接交往384
162.伯驾重开广州医院386
163.嘉约翰和雒魏林389
164.“西来和缓”德贞390
165. 19世纪上半叶来华西医师和诊所391
166.海关医务所和卫生检疫活动的推展394
三、草创时期的西医教育事业397
167.关韬:第一位成为西医师的中国人397
168.黄宽、金韵梅等留洋回国西医师399
169.博济医校和南华医学校等的建立404
170.官办同文馆的医学教学407
171.李鸿章筹办北洋医学堂410
172.中国早期西医教育概貌414
四、早期西医书籍的翻译编订418
173.合信译介西医新知识体系的贡献418
174.嘉约翰、傅兰雅、赵元益等大量译著居功至伟428
175.德贞医著独擅胜场436
176.其他译著和医学杂志442
第十章 前廊后厦 体系备具446
一、西式医院体制在中国的建立446
177.博济医院始末446
178.双旗杆医院——北京最早的西式医院449
179.曼松在华研究丝虫病成“热带病学之父”451
180.传教医师反鸦片并设戒烟所454
181.西式医院的不平衡发展456
二、西式医学教学体制在中国的建立458
182.西医学院的涌现458
183.圣约翰大学医学院459
184.协和医学院461
185.湘雅医学院464
186.华西协和医学院467
187.非教会医学校及其发展469
188.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西医在华发展470
三、中国官方认可并逐渐建立政府体制的历程472
189.晚清官员出洋观摩欧洲医院472
190.洋务派对西医学的开明态度475
191.维新改良之士的开放和“保种强国”之论477
192.京师大学堂的医学馆480
193.“鼠疫斗士”伍连德的贡献482
194.辛亥革命后的卫生管理和解剖条例483
四、中国对日本西医经验的借鉴485
195.汉译西学诸书在日大受欢迎485
196.明治维新后中日文化交流关系逆转486
197.西方医学在日崛起,鲁迅、郭沫若赴日学西医487
198.清政府派大量留学生赴日488
199.留日医学生及其医药团体489
200.秋瑾译《看护学教程》492
201.丁福保与《丁氏医学丛书》493
202.中国医学校中的日本教习497
203.德日派与欧美派医学498
五、西医在中国的全面发展500
204.中国博医会和《博医会报》500
205.中华医学会及《中华医学杂志》502
206.各式学会统一名词和医学医术研究503
207.在华教会势力的弱化505
208.上海医学院的创立507
209.中西医学科地位的转换508
本编结语510
第四编 中西医汇通、论争和中医西传513
第十一章 衷中参西 汇通其难513
一、明季知识界对西洋医学的接纳和汇通态度513
210.万历十五年的时代意义513
211.徐光启:接受西学第一人514
212.徐光启未受西洋医学影响515
213.补儒易佛,会通穷理517
214.王肯堂与利玛窦相交为友518
215.方以智为医学会通之启蒙者519
二、中西医理论的“皮里春秋”汇通524
216.“脑主记忆说”曲折汇通524
217.王宏翰:中西医汇通事业的开拓者530
218.王学权“皮里春秋”读法535
219.王士雄亦是中西汇通派优秀一员538
220.陈定泰《医谈全真》540
221.罗定昌等其他几位汇通论者542
三、中西医汇通的临床尝试544
222.朱沛文《华洋脏象约纂》544
223.唐容川:中西医汇通学派第一大家549
224.高憩云外治法之汇通556
225.张锡纯:中西医药汇通之临床大家560
226.吴瑞甫在新加坡倡中西同用565
第十二章 嚣言废止 论争蜂起568
一、中西医抵牾之浮云初起568
227.毕拱辰臧否中西568
228.俞理初诟病西说569
229.《圣朝破邪集》等反教反西医571
230.合信辩护并评骘中西医573
231.胡琨驳议俞理初,陆懋修置骂王清任574
二、从日本模式侈言废中医576
232. “废止中医”思潮的深层原因576
233.日本明治开废汉医先例577
234.改良派论改革医学体制为自强之道579
235.俞樾的《废医论》及其他人的反中医论调581
236.中医界内部的分裂和论争582
三、当局的行政滥施和中医界的奋起抗争585
237.北洋政府“教育系统漏列中医”案与汪大燮决意废去中医585
238.中医界的第一次抗争586
239.中医学校的兴办和西医知识进入讲义587
240.孙中山患肝癌该不该用中药的争论588
241.余云岫提案废止中医590
242.中医界的第二次抗争和“三·一七”国医节594
243.汪精卫叫嚣要中医中药停业597
244.中医正在改变面貌598
四、中医界空前卓越的学术论辩599
245.恽铁樵明睿博论600
246.杨则民哲理分明604
247.“废五行”“废气化”之论争607
248.统一病名争议之实质610
249.陆渊雷的中医科学化论612
250.共治新医学614
第十三章 中西结合 任重道远617
一、从毛泽东的亲身体验开始617
251.毛泽东与中医李鼎铭的交往617
252.“中医科学化,西医中国化”618
253.“团结中西医”方针620
254.毛泽东论中医的历史贡献621
二、西医学习中医的热潮623
255.西医学习中医班及中医医院的建立623
256.中西医结合专家举隅625
三、中西医结合初见成效627
257.“异病同治”和“肾本质”研究627
258.“肾主生殖”、“证本质”的研究628
259.阳虚阴虚动物模型的制作和研究629
260.针刺麻醉手术成功630
261.针麻原理研究631
262.急腹症的治疗634
263.小夹板和正骨疗法635
264.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与疑难杂症的治疗637
265.舌诊研究638
266.活血化瘀研究638
267.老年医学和抗衰老研究640
268.内科急诊的研究641
269.恶性肿瘤和免疫功能的研究642
270.青蒿素的发现和中药研究642
第十四章 中医西传 成果瑰丽644
一、明季以还西方得到的中医药消息644
271.利玛窦、邓玉函眼中的中医644
272.卜弥格首传中医全面信息于欧洲646
273.率先介绍针灸术于欧洲的前锋648
二、17-20世纪西方人对中医药和针灸的兴趣和贡献650
274.中国本草学等知识的传播650
275.达尔文引《本草纲目》作进化论证据653
276.针灸术在西方的律动657
277.法国医生诺舍尔创绘耳针穴图663
三、人痘接种术传到英国和欧美665
278.来华传教士关于人痘术的信息666
279.伏尔泰如是说668
280.玛丽·蒙塔古夫人在君士坦丁堡673
281.玛丽·蒙塔古夫人促成英国推行人痘接种678
282.人痘接种术传欧源头解惑682
283.俄罗斯派人到华所学痘医685
284.人痘术在其他欧美国家的传播686
285.琴纳将人痘术改进为牛痘术690
286.牛痘返传中国696
287.正确评价人痘术对全球消灭天花的贡献700
四、中医全球化的契机704
288.尼克松访华引发针灸热705
289.中医热的掀起708
本编结语713
第五编 文化差异与医学跨文化传通的规津717
第十五章 文化差异 南辕北辙717
一、历史的比较717
290.世界医学不同理论体系的兴衰717
291.中西医学的历史脉络719
二、观念的比较721
292.两种不同的人体观721
293.两种不同的疾病观721
294.两种不同的整体观723
三、方法论的比较724
295.认识论和研究方法的比较724
296.临床诊疗方法的差异725
四、中医与西医的阴阳冲和契机726
297.现实中的争论:中医够安全、是科学的吗?726
298.英国的中医立法和注册管理争论730
299.西方遇到东方:文化生态733
300.中医的现代科学研究之路736
第十六章 文化传通 跨越藩篱741
一、医学文化的多元性741
301.文化多样性741
302.异文化的相容性和不相容性743
二、跨文化传通的条件和过程744
303.影响跨文化传通的因素及其历史变迁744
304.文化理解和体制性传承的作用747
305.排拒和抗争751
附录:布莱顿中医诊所被控一案审理始末752
306.变异和融合757
三、在跨文化传通中创新764
307.漩涡效应764
308.钥匙启动效应和放大机制765
四、全球医学前途展望767
309.全球医学的多元化图像和中医的位置767
310.医学的金标准和人文守则769
本编结语774
中外医学文化交流大事记775
主题词索引786
附录——关于著者815
引用书目823
1993年版后记832
二卷本跋语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