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政府部门管理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政府部门管理](https://www.shukui.net/cover/48/34660865.jpg)
- 张永桃,凌宁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010091488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1035页
- 文件大小:55MB
- 文件页数:1065页
- 主题词:国家行政机关-行政管理-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政府部门管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总序1
序1
第一篇 政府部门管理导论3
第一章 政府职能体系与政府部门管理模式3
第一节 政府职能结构的历史变迁与政府部门管理模式的演进3
一、政府职能结构是确定政府部门管理模式的基本依据4
二、政府统治职能与政府部门管理模式5
三、政府管理职能与政府部门管理模式6
四、政府服务职能与政府部门管理模式7
第二节 我国政府职能与政府部门管理模式的历史变迁10
一、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政府职能与政府部门管理模式10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职能与政府部门管理模式17
第二章 政府部门管理基本要素20
第一节 政府和政府职能20
一、政府的内涵及与特性20
二、政府职能的内涵、意义和特性22
第二节 政府部门管理的主体29
一、邦国制时期的政府部门体系29
二、郡县制时期的政府部门体系31
三、中华民国时期的政府部门体系36
四、新中国成立后的政府部门体系39
第三节 政府部门管理的客体57
一、经济事务58
二、政治事务61
三、社会事务63
四、文化事务65
第三章 政府部门管理资源68
第一节 物质资源68
一、相关背景68
二、现状与问题69
三、相关引导性对策70
第二节 人力资源72
一、相关背景72
二、现状与问题74
三、相关引导性对策75
第三节 信息资源77
一、相关背景77
二、现状与问题78
三、相关引导性对策80
第四章 政府部门管理的理论基础和价值理念82
第一节 政府部门管理的理论基础82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82
二、治理理论85
三、新公共服务理论86
四、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89
第二节 政府部门管理的价值理念94
一、传统行政理念94
二、现代公共服务型理念99
第三节 行政理念转变的路径108
一、树立服务行政理念109
二、强化政务公开意识111
三、确立多元行政理念115
第五章 政府部门管理中的决策与执行118
第一节 公共政策的基本范畴118
一、公共政策与政策过程118
二、公共政策的执行特点与原则121
三、公共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123
第二节 公共政策执行梗阻的现状125
一、公共政策执行梗阻的基本表现126
二、公共政策认知的梗阻129
三、公共政策落实的梗阻131
第三节 相关对策措施135
一、改进公共政策执行体制135
二、优化公共政策执行主体行为141
第六章 政府部门管理的绩效评估144
第一节 政府部门管理绩效的特殊性144
一、政府部门的特殊性144
二、政府部门管理绩效评估内容与影响因素的特殊性145
第二节 政府部门绩效评估的困境及体制弊端147
一、政府部门绩效评估的困境147
二、政府部门绩效评估的体制弊端148
第三节 政府部门绩效评估体制改革的客观必然性149
一、政府部门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当然主体150
二、政府部门管理绩效评估体制改革的客观要求151
第四节 政府部门管理绩效评估体制创新153
一、评估指标与评估标准154
二、指标权重与评估方法155
三、评估主体与评估事实156
四、评估程序与评估结果157
第二篇 政府部门政治事务管理161
第七章 国防管理161
第一节 国防管理的含义161
一、国防的含义及内涵161
二、国防管理的概念及内涵162
第二节 国防管理的体制和职能163
一、国防管理体制163
二、国防管理职能165
第三节 国防管理的原则和内容168
一、国防管理的原则168
二、国防管理的内容173
第四节 国防管理的政策和法律依据179
一、国防管理的政策依据179
二、国防管理的法律依据182
案例 我国的国防建设和战略186
第八章 外交管理195
第一节 外交管理概述195
一、外交管理概念195
二、外交管理主体与客体196
三、外交管理的目标与原则197
第二节 外交管理体制与职能198
一、外交管理的体制198
二、外交管理的职能203
第三节 外交管理依据、过程与文书205
一、管理的政策与法律依据205
二、外交管理运行206
三、外交文书及其使用的要求208
第四节 我国外交政策的演变210
一、历史回顾211
二、中国外交管理经验222
案例 中美“撞机”事件223
第九章 安全管理225
第一节 安全管理的管理者与对象226
一、安全管理的管理者226
二、安全管理的管理对象230
第二节 安全管理的目标与原则233
一、安全管理的目标233
二、安全管理的原则236
第三节 安全管理的机制与职能238
一、安全管理的机制238
二、安全管理的职能240
第四节 安全管理的依据与手段243
一、安全管理的理论依据243
二、安全管理的手段247
案例 安全管理实例249
第十章 危机管理252
第一节 危机管理概述252
一、危机的概念及其分类253
二、危机的特点255
三、危机管理的概念及其基本原则256
第二节 危机管理理论基础259
一、危机管理要素理论259
二、危机管理周期理论262
三、危机干预模式理论264
四、危机控制理论266
五、危机公关理论267
六、冲突管理理论268
第三节 危机管理系统及其模型设计271
一、危机管理系统及其特点271
二、危机管理系统处理程序的模型设计272
第四节 公共危机管理的策略选择275
一、健全危机管理体制276
二、重构危机管理运行机制277
三、建立危机管理预案体系278
四、完善危机管理保障体系278
五、加强公共危机事件防范279
六、做好危机事件善后工作280
七、构建危机管理能力系统281
案例 太湖蓝藻爆发与治理283
第十一章 人事管理295
第一节 人事管理的主体与受体296
一、人事管理的主体296
二、人事管理的客体298
第二节 人事管理的目标与原则299
一、人事管理目标与基本任务300
二、人事管理原则301
第三节 人事管理体制与职能305
一、人事管理体制及其变迁305
二、人事管理职能307
第四节 人事管理的依据、手段与机制309
一、人事管理政策与法律依据309
二、人事管理的手段310
三、人事管理机制314
第五节 人事管理过程与管理文书320
一、人事管理过程320
二、人事管理文书321
案例 江苏省公推公选省管领导干部322
第十二章 基层政权组织管理与创新325
第一节 城乡基层政权管理体制变迁325
一、农村基层政权管理体制变迁325
二、城市基层政权管理体制变迁329
第二节 城市街道办及居委会管理与创新333
一、街道办管理现状与改革333
二、居委会管理现状与改革336
第三节 乡镇及村委会管理与创新340
一、乡镇管理现状与改革340
二、村委会管理制度与思考346
案例 湖南基层政权考察报告349
第三篇 政府部门经济事务管理357
第十三章 宏观经济调控管理357
第一节 宏观经济调控管理概述357
一、宏观经济调控管理的定义357
二、宏观经济调控管理的历史背景与理论基础358
三、宏观经济调控管理的现实性与必要性359
第二节 宏观经济调控管理的调控主体、对象与受控主体361
一、宏观经济调控管理的主体361
二、宏观经济调控管理的对象361
三、宏观经济调控管理的受控主体362
第三节 宏观经济调控管理的目标与原则363
一、宏观经济调控管理的目标363
二、宏观经济调控管理的基本原则365
第四节 宏观经济调控管理的手段与方式366
一、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366
二、宏观经济调控的方式371
案例一 7.37亿“天量信贷”考验政府调控能力373
案例二 房地产宏观调控涉及房地产市场主要政策措施375
第十四章 金融调控管理378
第一节 金融调控管理概述378
一、金融调控管理的概念及其实质378
二、金融调控管理的主体、受体与对象378
第二节 金融调控管理的目标、手段、体制与职能380
一、金融宏观调控管理的目标380
二、金融宏观调控管理的手段380
三、金融宏观调控管理的体制380
四、金融宏观调控管理的职能380
第三节 金融调控管理的法律依据与法制完善381
一、金融宏观调控管理的法律依据381
二、金融宏观调控管理立法存在的问题382
三、我国金融宏观调控管理立法的完善384
案例 央行信号传导银行战略微调386
第十五章 财政调控管理392
第一节 财政调控管理概述392
一、财政调控管理主体、受体与对象392
二、财政调控管理的内容体系392
第二节 财政调控管理的目标393
一、合理分配收入393
二、有效配置资源393
三、保障稳定394
第三节 财政调控管理的体制与职权394
一、财政调控管理的体制394
二、财政调控管理的职权394
第四节 财政调控管理的手段397
一、财政政策的概念与分类397
二、财政政策手段的作用398
三、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399
案例 佛山市南海区财政绩效预算改革400
第十六章 价格调控管理405
第一节 价格调控管理概述405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调控管理的必要性405
二、价格调控管理的概念与分类405
第二节 价格调控管理的主体、受体与对象406
一、价格调控管理的主体406
二、价格调控管理的受体408
三、价格调控管理的对象408
第三节 价格调控管理体制与职能408
一、我国价格调控管理体制与职能的内容408
二、我国价格调控管理体制与职能的改革409
第四节 价格调控管理的依据与手段411
一、价格调控管理的依据411
二、价格调控管理的手段411
第五节 价格调控管理的过程412
一、价格调控管理的机制效能412
二、价格调控管理系统的运行要求412
案例 “2000元月薪招不来送水工”——如何看待当前劳动力价格上涨413
第十七章 产业政策调控管理418
第一节 产业政策调控管理的主体、受体与对象418
一、产业政策调控管理的主体与受体418
二、产业政策调控管理的对象418
第二节 产业政策调控管理的目标与原则420
一、产业政策调控管理的目标420
二、产业政策调控管理的原则421
第三节 产业政策调控管理的手段421
一、政府产业政策调控管理常用的手段421
二、正确选择和运用产业政策手段422
案例 国外交通产业政策的借鉴423
第十八章 经济协调发展管理427
第一节 经济协调发展管理概述427
第二节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管理427
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管理的作用427
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管理的目标428
三、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管理的手段431
第三节 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管理433
一、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管理的基本要求与原则433
二、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管理的对策与手段434
案例一 环渤海区域合作中的经济协调互动机制436
案例二 城乡统筹协调发展438
第十九章 国民收入分配与税收管理441
第一节 国民收入分配管理441
一、国民收入管理的主体、对象和受体441
二、国民收入分配管理的基本原则441
三、国民收入分配管理机制的核心内容442
四、国民收入分配管理的手段和途径442
第二节 税收管理445
一、税收管理主体、受体和对象445
二、税收管理的目标445
三、税收管理的原则446
四、我国税收管理体制与职能的改进448
五、税收管理的法律依据449
案例一 未按规定办理税务登记受处罚449
案例二 从一个案例看税收征管451
第二十章 国有资产管理456
第一节 国有资产管理概述456
一、管理主体、受体与对象456
二、国资委的机构设置与法律地位456
第二节 国有资产管理的目标与国资委的管理职能458
一、国有资产管理的目标458
二、国资委的管理职能458
第三节 国有资产管理的体制460
一、我国国有资产管理的体制总体目标460
二、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基本框架460
第四节 国有资产管理的权利461
一、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的权利特征451
二、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的权利内容461
案例 一个国有资产流失案例的启示464
第二十一章 市场经济运行监督管理474
第一节 市场经济运行监督管理概述474
一、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原理474
二、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原则478
三、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机制482
第二节 政府对公平交易的监督管理493
一、通过《反垄断法》实施的监督管理493
二、通过《反不正当竞争法》进行的监督管理499
第三节 政府对消费市场的监督管理503
一、消费管理体制503
二、消费管理机制的监督作用507
第四节 房地产市场的监督管理509
一、房地产市场监督管理概述509
二、城乡建房用地管理514
三、房地产市场开发管理519
四、房地产交易管理527
五、房地产市场营销管理529
第五节 政府对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532
一、产品质量监督管理概述532
二、我国产品质量监管的现状及问题分析536
第六节 政府对食品药品安全的管理545
一、政府对食品安全的管理545
二、政府对药品安全的监管553
案例 酒泉技术监督局行政处罚案561
第二十二章 公营企业监督管理564
第一节 公营企业概述564
一、公营企业的概念564
二、公营企业的特征565
三、国有企业与公营企业之异同566
四、公营企业的分类574
第二节 公营企业的历史发展与改革历程575
一、传统社会主义企业的萌芽、形成和发展575
二、国家直接经营企业的体制逐步形成581
三、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企业的发展变化584
四、中国国有企业改革成就及存在问题594
第三节 我国企业的主要法律规制598
一、建国前及初期的法律法规598
二、文革期间为整顿与恢复生产所作的努力600
三、《企业法》的制定初步确立了厂长(经理)负责制602
四、《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加快了企业改革步伐603
五、《工业企业法》为增强企业活力提供法律手段608
六、《企业管理现代化纲要》为管理现代化指明方向608
七、《转机条例》的颁布全面引发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612
八、《公司法》为我国公营企业发展提供法律保障616
第四节 公营企业的经营管理622
一、社会主义国家公营企业经营的关键622
二、社会主义公营企业经营管理的思路623
三、社会主义公营企业经营管理应注意的问题625
第五节 公营企业的改革与发展625
一、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必要性626
二、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之路的探索:企业民营与公营并举629
三、我国公营企业改革的具体对策633
案例一 中国三家液晶企业重组636
案例二 “杨柳配”——提升企业的整体执行力640
第四篇 政府部门文化事务管理645
第二十三章 教育管理645
第一节 教育管理主客体论645
一、教育管理的主体645
二、教育管理的客体646
第二节 教育管理目标与原则论647
一、教育管理的目标647
二、教育管理的原则649
第三节 教育管理体制与职能论652
一、教育管理体制的内涵652
二、教育管理的职能653
第四节 教育管理的依据与手段653
一、教育管理的依据653
二、教育管理的手段和机制655
案例 以人为本 教育优先656
第二十四章 科研管理663
第一节 我国科研体制的历史演变及改革研究663
一、科研体制概述664
二、科研体制的历史演变665
第二节 科研项目管理674
一、我国现阶段主要科研项目674
二、科研项目的全过程管理677
第三节 科研人才团队建设682
一、人才团队的产生682
二、目前科研人才团队存在的问题686
三、创新科研人才团队建设的措施688
第四节 科研成果与条件建设691
一、科研成果管理691
二、科研基础条件平台建设699
第五节 我国科技创新体系运行的政策环境研究706
一、现行科技创新体系的政策分析707
二、影响科技创新体系运行的政策探析(以南京市为例)711
三、对策建议713
第六节 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与机制创新715
一、农业科技推广的概念及其内涵716
二、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和模式718
三、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721
四、政策建议725
案例 南京市农业科技需求调查问卷结果分析732
第二十五章 文化管理737
第一节 文化管理概述737
一、文化管理的内涵和特征737
二、文化管理的系统与职能740
三、文化管理的目标与趋势740
第二节 文化管理体制与模式742
一、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管理体制与模式743
二、中国政府的文化管理体制748
第三节 文化管理的类别752
一、公共文化管理752
二、文化产业管理756
第四节 文化管理的手段761
一、文化政策761
二、文化法治765
三、文化审查767
案例 以政策为杠杆撬动江苏动漫产业迅猛发展771
第二十六章 体育管理774
第一节 体育管理体制及其职能774
一、中国体育管理体制的演变774
二、政府体育管理系统及其职能777
三、社会体育管理系统及其职能778
第二节 群众体育管理779
一、群众体育管理基本内涵779
二、体育人口的概念与标准780
三、全民健身计划纲要780
四、社区体育与农村体育管理781
五、人群体育管理782
第三节 竞技体育管理784
一、竞技体育管理基本内涵784
二、奥运争光计划785
三、运动训练管理786
第四节 体育竞赛管理787
一、体育竞赛管理基本内涵787
二、全国综合性运动会管理787
三、全国单项体育竞赛管理788
四、地方体育竞赛管理789
第五节 体育产业管理789
一、体育产业管理基本内涵789
二、健身娱乐业管理790
三、体育用品业管理791
四、体育设施建设与管理791
五、体育经纪人管理794
六、体育彩票管理794
第六节 体育行政许可与务实796
一、开办少年儿童学校审批条件及程序796
二、开办武术学校审批条件及程序797
三、举办健身气功活动及设立站点审批条件及程序797
四、举办攀登山峰活动审批条件及程序798
五、从事射击竞技体育运动单位审批条件及程序798
案例 江苏推动体育社团实体化、社会化发展799
第二十七章 新闻出版管理802
第一节 新闻出版管理的主体和对象802
一、新闻出版管理的主体802
二、新闻管理的对象805
第二节 新闻出版管理的目标、方法与原则809
一、新闻出版管理的目标809
二、新闻出版管理的方法809
三、新闻出版管理的原则811
第三节 新闻出版管理的政策和法律依据816
一、我国新闻出版法制体系的演进816
二、相关法律、政策中涉及到新闻管理的内容817
第四节 新闻管理体制与新闻管理的新变化817
一、新闻管理的体制817
二、新闻出版管理的新变化820
案例一 从汶川地震报道看突发新闻报道变革822
案例二 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纸馅包子”事件825
第五篇 政府部门社会事务管理829
第二十八章 公用事务管理829
第一节 公用事务管理主体和对象829
一、管理主体概念界定及机构设置829
二、管理对象832
第二节 公用事务管理原则与目标833
一、公用事务管理原则833
二、公用事务管理的目标835
第三节 公用事务管理体制与职能837
一、公用事务管理体制837
二、公用事务管理职能842
第四节 公用事务管理依据与手段844
一、公用事务管理的政策与法律依据844
二、公用事务管理的手段、方法846
第五节 公用事务管理的过程849
一、公用事务管理运行849
二、公用事务管理文书850
案例 公用事务管理实例851
第二十九章 卫生管理854
第一节 卫生管理主体与对象854
一、卫生管理主体概念及其机构设置854
二、卫生管理对象864
第二节 卫生管理目标与原则865
一、卫生管理目标865
二、卫生管理原则867
第三节 卫生管理体制与职能871
一、卫生管理体制871
二、卫生管理职能875
第四节 卫生管理的依据与手段876
一、卫生管理的方针政策与法律依据876
二、卫生管理机制与手段880
第五节 管理过程884
一、卫生管理运行概述884
二、卫生管理文书886
案例 卫生管理体制改革887
第三十章 社会保障管理894
第一节 社会保障管理主体、对象与客体894
一、社会保障管理主体894
二、社会保障管理对象895
三、社会保障管理的客体896
第二节 社会保障管理的目标与原则896
一、社会保障管理目标896
二、社会保障管理原则898
第三节 社会保障管理体制与职能900
一、社会保障管理体制900
二、社会保障管理职能902
第四节 社会保障管理依据与手段904
一、社会保障管理的政策与法律依据904
二、社会保障管理的手段与机制908
第五节 社会保障管理进程911
一、社会保障管理的实施程序911
二、社会保障的监督管理913
案例 洛川县完善合作医疗方案让农民得到更多实惠914
第三十一章 社区管理916
第一节 社区管理主体和对象918
一、社区管理概念界定及机构设置918
二、管理对象922
第二节 社区管理目标与原则924
一、社区管理目标924
二、社区管理原则927
第三节 社区管理体制与职能929
一、社区管理体制929
二、社区管理体制的职能937
第四节 社区管理的依据和手段939
一、社区管理的方针政策与法律依据939
二、管理机制与手段940
第五节 社区管理过程944
一、社区管理运行944
二、社区管理文书947
案例 五里桥经验——构建多元互动的社区管理新体制948
第三十二章 社会团体管理955
第一节 社会团体管理主体、对象与受体955
一、社会团体管理主体955
二、社会团体管理对象956
三、社会团体管理的受体957
第二节 社会团体管理目标与原则958
一、社会团体管理目标958
二、社会团体管理原则958
第三节 社会团体管理体制与职能959
一、社会团体管理体制959
二、社会团体管理职能959
第四节 社会团体管理依据与手段961
一、社会团体管理的政策与法律依据961
二、社会团体管理的手段961
第五节 社会团体管理过程962
一、社会团体管理运行962
二、社会团体管理文书964
案例 浙江省社会团体管理办法965
第三十三章 人口管理969
第一节 人口管理目标的性质、分类和作用969
一、人口管理目标的性质969
二、人口管理目标的分类972
三、人口管理目标的功能和作用972
第二节 人口管理的原则973
一、人口与发展综合决策的原则973
二、稳定现行生育政策的原则974
三、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原则974
四、国家指导和群众自愿相结合的原则974
五、整体推进与分类指导相结合的原则975
六、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原则975
第三节 人口管理的主要内容975
一、人口数量管理975
二、人口质量管理978
三、人口迁移和流动管理982
四、人力资源管理987
第四节 城市流动人口管理体制988
一、城市流动人口社会管理主体分析:单一主体与多元主体988
二、城市流动人口社会管理客体分析:半城市化989
三、城市流动人口社会管理体制的目标分析:城市秩序990
四、社会管理的主客体关系分析:城市政府防范流动人口991
第五节 人口管理手段与机制992
一、人口管理手段992
二、人口管理运行机制994
案例 建国以来的人口政策变迁995
第三十四章 环境管理998
第一节 环境管理主体与对象998
一、环境管理主体及其机构设置998
二、环境管理对象1001
第二节 环境管理目标与原则1005
一、环境管理目标1005
二、环境管理原则1007
第三节 环境管理体制与职能1008
一、环境管理体制1008
二、环境管理职能1009
第四节 环境管理依据与手段1013
一、环境管理的政策与法律依据1013
二、环境管理的手段与机制1017
第五节 环境管理过程1020
一、建立环境管理的政策法规体系1020
二、建立合理的环境管理模式1020
三、建立社会监督工作体系1021
四、建立高素质的专业化的管理队伍1021
案例 成都市滨水区域水生态环境建设1022
主要参考文献1024
后记1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