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民法总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民法总论
  • 陈华彬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 ISBN:9787509324110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519页
  • 文件大小:30MB
  • 文件页数:535页
  • 主题词:民法-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民法总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民法概说1

第一节 民法的语源、调整对象与分类1

一、民法的语源1

二、民法调整的社会关系3

三、民法的分类6

第二节 法律体系——公法、私法与社会法8

一、公法与私法(民法)区分的源起8

二、公法私法区分的标准及其评析11

三、公私法区分反对论15

四、我国区分公私法的必要性、实益与民法的地位17

五、公私法区分的法律效果21

六、公法与私法的关系22

七、兼有公法规范与私法规范的公私混合法:社会法的形成23

第三节 民法的性质26

一、民法为市民社会的法26

二、民法为私法27

三、民法为实体法27

四、民法为普通民法27

五、民法为行为规范兼裁判规范29

六、民法为任意法兼强行法29

七、民法为国内法30

八、我国民法为继受法兼固有法30

九、民法大多为原则法,少数为例外法30

十、民法为关于人的法31

十一、民法为权利法33

第四节 民法的编纂33

一、概要33

二、民商分立与民商合一34

三、民法的编纂体例(一):罗马式36

四、民法的编纂体例(二):德国式37

五、民法总则的构成46

六、民法总则的优点和缺点48

七、日本等大陆法系国家和美国等英美法系国家的民法典编纂或与民法典编纂有关的民事法律的制定50

八、中国民法的沿革53

第五节 民法的人像与基本原则的历史变迁58

一、民法的人像58

二、民法财产法的基本原则59

三、民法身份法(婚姻法与继承法)的基本原则65

四、当代民法面临的难题66

第六节 民法的法源69

一、法源的意义与民法的法源69

二、大陆法系国家(尤其是中国)民法的法源70

三、英美法系国家民法的法源77

第七节 民法与邻近法律部门78

一、民法概要78

二、民法与邻近法律部门79

第八节 民法的效力、适用与解释方法84

一、民法的效力84

二、民法的适用原则86

三、民法适用的逻辑与民法解释方法88

第九节 民法学及其学习方法89

一、民法解释学89

二、民法的学习方法91

第二章 民法的发展史概览92

第一节 罗马民法93

一、公元前753年至公元前202年第二次布匿战争结束(第一个时期)94

二、公元前202年至公元235年塞维鲁王朝灭亡(第二个时期)95

三、公元235年至公元565年优士丁尼编纂《民法大全》(《国法大全》,第三个时期)97

第二节 日耳曼民法101

一、概要101

二、日耳曼民法的特征102

第三节 中世纪民法(476-1500年)104

一、概要104

二、中世纪初期:部族法时期106

三、中世纪中期:封建法时期108

四、中世纪末期:城市法时期110

五、中世纪的法律书籍与《萨克森宝鉴》115

六、中世纪德国继受罗马法117

第四节 近代民法之编纂118

一、《巴伐利亚民法典》(1756年)118

二、《普鲁士普通邦法》(1794年)119

三、《法国民法典》(1804年)120

四、《奥地利民法典》(1811年)124

五、《智利共和国民法典》(1855年)126

六、《萨克森民法》(1863年)126

七、德累斯顿草案(1866年)127

八、有价证券法和普通商法典128

九、《德国民法典》(1896年)130

十、《日本民法》(1896年)138

第五节 现代民法之编纂145

一、《瑞士民法典》(1907年)145

二、《中华民国民法》(1929-1930年)151

三、《埃及民法典》(1948年)156

四、《韩国民法典》(1958年)156

五、《苏俄民法典》(1964年)157

第六节 当代民法编纂运动157

一、《埃塞俄比亚民法典》(1960年)157

二、《葡萄牙民法典》(1966年)158

三、新《荷兰民法典》(1970年至2003年一些部分陆续生效)159

四、《阿尔及利亚民法典》(1975年)160

五、《朝鲜民法》(1990年)160

六、《俄罗斯联邦民法典》(1994年)161

七、《蒙古国民法典》(1994年)162

八、《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民法典》(1995年)162

九、中亚一些国家的民法典编纂163

第三章 民事法律关系与民事能力164

第一节 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特性与要素164

一、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与民事法律关系的普遍性164

二、民事法律关系的特性166

三、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167

第二节 民事能力171

一、概要171

二、民事权利能力171

三、民事行为能力184

四、民事责任能力187

第四章 民事权利、民事义务与民事责任189

第一节 民事权利、民事义务与民事法律关系189

第二节 民事权利(权利)的语源、本质、机能及其周边190

一、民事权利的语源190

二、关于权利的本质的学说191

三、权利的定义和特性195

四、权利的机能197

五、与权利或民事权利相邻近的概念198

第三节 权利的分类及其实现200

一、公权、私权(权利)与社会权200

二、私权(民事权利或权利)的分类200

三、权利与民法的关系212

四、权利的竞合212

五、民事权利的实现214

第四节 民事义务218

一、义务本质的诸学说218

二、义务的概念和特性219

三、义务的内容221

四、义务的分类222

五、义务的履行225

六、权利与义务的关系225

第五节 民事责任227

一、民事责任的意义227

二、民事责任与民事义务227

第六节 权利的内容和行使的限制229

一、概要229

二、对权利的内容的限制:公共福祉原则230

三、对私权的行使的限制231

四、权利的自力救济238

第五章 民事主体——自然人247

第一节 概要247

第二节 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与民事行为能力250

一、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250

二、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250

第三节 监护257

一、概要257

二、未成年人的监护人257

三、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的监护人258

四、监护人的职责与权利258

五、监护的终止259

六、外国法上的自愿设立监护人制度与成年监护制度259

第四节 宣告失踪260

一、概要260

二、确定财产代管人261

三、代管人的职责262

四、失踪宣告的撤销262

第五节 宣告死亡262

一、概要262

二、死亡宣告的要件263

三、宣告死亡的法定程序265

四、死亡宣告的效力265

五、死亡宣告的撤销及其法律后果267

六、申请宣告失踪人死亡的人的顺序269

七、日本的战时死亡宣告269

第六节 人格权及其保护270

一、概要270

二、人格权的几个基本问题271

三、人格权保护的意义274

四、各种具体人格权275

五、人格权的保护方法289

第七节 身份权290

一、概要290

二、各种具体的身份权291

第八节 住所292

一、住所的基本问题292

二、住所与居所293

三、临时住所294

四、自然人住所与法人住所294

第六章 民事主体——法人295

第一节 法人的意义295

一、法人的源起、形成与发展295

二、团体、财产集合体被赋予法人格的法律意义298

三、法人的本质300

四、法人的种类308

第二节 法人的设立、登记和住所314

一、法人的设立314

二、我国法人设立的原则315

三、法人的登记316

四、法人的住所317

第三节 法人的能力317

一、概要317

二、法人的权利能力318

三、法人的行为能力319

四、法人的民事责任能力321

第四节 法人的组织(机关)323

一、概要323

二、法人的机关与代理324

三、我国企业法人的机关324

四、我国非企业法人的机关325

第五节 法人的消灭325

一、法人的解散325

二、法人的清算327

第六节 外国法人328

一、外国法人的含义328

二、对外国法人的认许329

第七节 非法人团体329

一、概要329

二、非法人团体的要件330

三、非法人团体与法人的实质差别331

四、我国非法人团体的分类331

第七章 权利的客体333

第一节 概说333

一、权利的客体的种类与关于物的立法例333

二、关于财产334

第二节 物335

一、物的意义335

二、物的分类340

第三节 行为、权利、人身利益和智力成果353

第八章 民事权利的变动与法律行为354

第一节 民事权利的变动354

一、民事权利的发生354

二、民事权利的变更355

三、民事权利的消灭356

四、引起民事权利变动的原因356

第二节 法律行为概要356

一、法律行为概念的源起356

二、法律行为的含义358

三、法律行为与意思表示359

四、法律行为与私法自治(意思自治)360

五、私法自治原则与合同自由的关系361

六、私法自治原则的功能及其限制362

七、私法自治的实践364

第三节 法律行为的分类364

一、单独行为(单方行为)、契约(契约行为)、共同行为(合同行为、协同行为)和协约364

二、要式行为与不要式行为366

三、生前行为与死因行为367

四、财产行为与身份行为368

五、有因行为(要因行为)与无因行为368

六、要物行为与不要物行为370

七、有偿行为与无偿行为370

八、主行为与从行为371

九、独立行为与补助行为371

十、负担行为与处分行为371

十一、债权行为、物权行为和准物权行为372

十二、大量行为、协定行为、赁率合同373

第四节 法律行为的成立、生效及标的374

一、法律行为的成立374

二、法律行为的生效375

三、法律行为的标的376

第五节 意思表示379

一、意思表示的含义379

二、意思表示的构造380

三、意思主义、表示主义及折衷主义381

四、意思表示的效力发生383

五、到达主义384

六、发信主义386

七、发信主义与到达主义的比较386

八、意思表示的种类387

九、意思表示不真实389

十、意思表示不自由396

第六节 条件与期限401

一、条件401

二、期限407

第七节 法律行为的解释410

一、法律行为解释的必要性410

二、解释的原则411

三、解释的标准412

四、解释意思表示的方式413

第八节 民事行为的效力414

一、民事行为概要414

二、无效的民事行为414

三、可撤销的民事行为416

四、效力未定的民事行为418

第九节 公序良俗原则422

一、概要422

二、公序良俗违反行为的类型423

三、暴利行为与不公正交易424

四、公序良俗违反的判定时期425

五、公序良俗违反与不法原因给付的关系426

第九章 代理427

第一节 概说427

一、代理的意义427

二、代理的法律本质429

三、代理的三面关系与代理人的能力问题430

四、代理的种类432

五、代理的适用范围434

六、与代理相类似的制度436

第二节 代理权439

一、代理权的性质439

二、代理权的性质应采权力说441

三、共同代理权与集合代理442

四、代理权发生的原因442

五、代理权与基础关系的区别443

六、代理权的行使444

七、代理权的消灭445

第三节 代理行为446

一、代理行为的成立446

二、代理行为的生效448

第四节 委托代理450

一、关于委托授权450

二、授权委托书452

第五节 法定代理与指定代理454

一、法定代理454

二、指定代理455

第六节 无权代理456

一、概要456

二、表见代理458

第十章 诉讼时效464

第一节 时效概说464

一、时效的含义、性质与两种时效类型464

二、时效的沿革466

三、时效制度存在的理由与目的466

四、诉讼时效与除斥期间468

五、权利失效471

第二节 诉讼时效的客体473

一、概要473

二、我国诉讼时效的客体的具体分析474

第三节 诉讼时效的期间484

一、诉讼时效期间的分类484

二、普通诉讼时效期间485

三、特殊诉讼时效期间486

四、最长诉讼时效期间488

五、特殊诉讼时效期间、普通诉讼时效期间、最长诉讼时效期间的适用原则488

第四节 诉讼时效的起算、中止、中断和延长489

一、诉讼时效期间的起算489

二、诉讼时效的中止491

三、诉讼时效的中断493

四、诉讼时效的延长495

第五节 诉讼时效完成后的法律效力495

一、时效利益的抛弃496

二、诉讼时效完成对义务人的效力497

三、诉讼时效完成对权利人的效力498

四、实体诉权(胜诉权)消灭后请求权的实现途径500

五、诉讼时效的效力及于从权利501

第十一章 期日与期间503

第一节 期日与期间的意义503

一、时间的重要意义503

二、期日与期间的区别503

第二节 期日与期间的计算504

一、期间的计算方法504

二、期间的起算点505

三、期间的终止点505

四、期间末日的延长506

第十二章 民法世界的现状与其展望507

一、民法处理的问题及民法与宪法507

二、近年来民法修改的国际动向508

三、21世纪的民法指向的目标510

主要参考文献514

后记51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