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清代格调论诗学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清代格调论诗学研究
  • 王顺贵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00491743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426页
  • 文件大小:15MB
  • 文件页数:440页
  • 主题词:古典诗歌-文学研究-中国-清代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清代格调论诗学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1

导言 清代格调论诗学研究的历史、现状及意义1

第一章 清代格调论的发轫8

第一节 时势剧变下的诗学反思8

第二节 清前期格调论关注的焦点18

一 尊“诗教”31

二 主性情35

三 重人格39

四 扬才情41

五 标声调43

六 追求目标——拟议与变化46

第二章 清代格调论的别调:王士祯——王士祯格调论诗学体系51

第一节 性情为本 人格重于诗格51

第二节 辨析体制56

一 诗文之辨57

二 辨析不同诗歌体裁的审美特征与体式规范60

三 辨体派66

第三节 宗主盛唐 兼取宋元明69

第四节 拟议以成其变化80

一 善于学古 学其神理81

二 倡言自得 鄙薄稗贩古人82

三 适己之性 得真精神真面目83

四 拟议以成其变化83

第五节 “神韵”——诗歌“格调”之一格85

第三章 清代格调论的集大成:沈德潜——沈德潜的诗学观90

第一节 沈德潜格调论诗学体系91

一 “诗教”为本 “乐教”为用92

二 诗之正变 人格先于诗格107

三 拟议与变化129

四 沟通神韵、性灵与折中融通的理论旨趣158

五 唐宋诗格论175

六 辨体制199

第二节 沈德潜格调论诗学体系的缺陷211

一 从明人单纯追求形式的雅丽,走向注重诗教摒斥艳情的偏至211

二 体系化、集成化中也呈现出难以兼善的弊病212

三 理论与创作实践并未同步,未能真正从明代格调论的字句摹拟上走出212

四 在诗歌的取径范式上,虽较明代格调论为宽,但终究还是以唐格为主217

第四章 沈德潜的同调——清盛期其他格调论者218

第一节 薛雪218

一 性情为本 人格重于诗格219

二 “格”之二元化——人格与诗格224

三 学古与创变228

四 诗之正变231

小结231

第二节 李重华232

一 诗教为本 性情优先232

二 音调居首 意立而象与音随234

三 拟议与变化241

四 理想的诗学范型244

小结247

第三节 乔亿248

一 诗教为本 人格为重249

二 性情为体 音调为用252

三 格调观念下的唐宋诗学观260

四 诗法技巧的深入探讨268

小结270

第四节 黄子云271

一 诗之根本——诗以载道271

二 垂范万世的人格典范——杜甫273

三 宗法汉魏盛唐 薄视中晚唐及宋诗275

四 格调——沟通性灵与神韵的津梁278

五 遵循古范与借鉴创新280

小结282

第五节 潘德舆283

一 诗教为先283

二 性情为本 重在人格285

三 走向调和的唐宋诗格289

四 别具一格的“意格”说:兼论“意格”与“厚”、“意格”与“质实”的关系292

小结295

第五章 清代格调论的嗣响296

第一节 刘熙载296

一 格之二元化:沈德潜、薛雪诗格观的回应297

二 李杜优劣与诗之正变301

第二节 朱庭珍303

一 有法与无法303

二 标举格调与神韵 贬抑性灵310

三 推尊气格311

第三节 王闿运317

一 性情为本 体制在先317

二 独标苕颖 高扬汉魏六朝诗格321

三 复古与创新345

第六章 袁枚论格调349

第一节 反对沈德潜标举格调和声律349

第二节 反对沈德潜“温柔敦厚”的诗教观351

第三节 反对沈德潜拒斥艳诗354

第四节 反对沈德潜的复古思想356

第七章 翁方纲论格调358

第一节 “格调”为“诗之所必备”359

第二节 辨析“格调”364

一 “诗教”为重364

二 性情为本 人格在先367

三 融通唐宋 兼取元明371

四 拟议与变化374

五 神韵乃格调之别名375

第三节 直截明七子及沈德潜“格调”说流弊产生的根源379

第四节 消除“格调”的流弊381

一 学古但不泥古,师其意而不必肖其迹382

二 反对“空言格调”,主张以学问考据济格调之不足383

三 破除拟古泥古的藩篱,诗歌创作应切己、切事、切时、切理386

结语388

一 格调论诗学在清代的发展388

二 清代格调论诗学的局限392

三 清代格调论诗学研究的当代意义395

附录 沈德潜研究的回顾与展望399

参考引用文献413

后记42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