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民事举证责任概念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民事举证责任概念研究
  • 季桥龙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2038740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225页
  • 文件大小:8MB
  • 文件页数:240页
  • 主题词:举证责任-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民事举证责任概念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引论1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及选题意义1

第二节 举证责任与证明责任两个概念的限定和说明10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路径15

第一章 举证责任概念的缘起考证18

第一节 罗马法时代的举证责任19

一、罗马法时代的举证责任概述19

二、“原告应当承担举证责任”原则22

三、“主张者负担举证的义务,否认者不负担举证的义务”原则23

第二节 中国诉讼制度中的举证责任缘起24

一、中国古代诉讼的举证25

二、中国近代诉讼的举证27

第三节 小结28

第二章 举证责任概念的历史演变31

第一节 德国举证责任概念的发展32

一、德国普通法时代的举证责任32

二、德国民事诉讼法制定时期的举证责任34

三、德国当代民事诉讼举证责任39

第二节 英美举证责任概念的发展41

第三节 日本举证责任概念的发展47

第四节 我国举证责任概念的发展50

第五节 小结56

第三章 “真伪不明”问题剖析57

第一节 案件事实“真伪不明”的现象57

一、真伪不明的概念57

二、研究真伪不明的意义59

第二节 案件事实“真伪不明”的本质60

第三节 各国克服“真伪不明”的举措64

一、非既判力原则下的驳回起诉和搁置推迟裁判65

二、依照法律对“真伪不明”情形的明文规定处置66

三、不负举证责任当事人的事案阐明义务66

四、表见证明和大致推定67

五、反证提出责任67

六、法律上的推定69

七、通过比例判决69

八、法官自由裁量71

九、证明妨碍72

十、强制法官(陪审团)认定和法官促进和解73

十一、降低证明标准75

十二、举证责任的转移解释75

十三、罗森贝克的法规不适用说理论76

十四、借助辅助手段之一——莱波尔特的特别规范理论76

十五、借助辅助手段之二——穆兹拉克的消极规则说78

十六、借助辅助手段之三——施瓦布、普维庭的操作规则说79

十七、直接运用行为意义上的举证责任81

第四节 证明标准实现下的举证责任82

一、证明标准的定义82

二、有关证明标准的法律规定85

三、证明标准与举证责任的关系87

第五节 我国审判方式改革以来的认识和实践90

一、我国理论界对真伪不明问题的认识90

二、我国司法实践的尝试93

第六节 小结97

第四章 客观举证责任概念之否定99

第一节 举证责任概念解释的方法论102

一、法学概念的规范方法102

二、法律解释学视野下的举证责任概念108

三、证明过程视野中的举证责任概念111

四、比较法视野下的举证责任概念113

五、德国客观举证责任概念的解释方法114

第二节 客观举证责任概念否定之实践118

一、莫其的“优势盖然性说”120

二、莱昂哈德的“证明说”123

三、我国台湾地区否定说观点125

四、日本否定说观点126

第三节 小结129

第五章 主观举证责任概念之回归133

第一节 客观举证责任在我国本土系属伪命题134

一、当事人举证视角下的举证责任135

二、法官裁判视角下的举证责任136

三、法律文本对客观举证责任判决的禁止138

四、中国法制要求下的主观举证责任之坚持142

五、中国特色法律纠错体系对“真伪不明”的各阶段克服145

六、客观举证责任概念伪命题的构成147

第二节 “证明责任法”的解体与主观举证责任的回归“逆动”152

一、“真伪”证明二分法的回归152

二、法律移植视野中的举证责任内涵159

三、本土归属意义上的举证责任内涵164

四、举证责任概念的回归与“逆动”168

第三节 小结172

第六章 举证责任概念之运用177

第一节 举证责任概念价值之提升177

第二节 举证责任履行之保障184

第三节 举证责任概念之运用192

结语——主观举证责任概念是认识论和司法运行的本质要求197

感想之一——认识论中的事实可知199

感想之二——实践论中的司法可行201

余论207

参考文献209

致谢22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