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竞争性区域构建 理论与实践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竞争性区域构建 理论与实践
  • 王勇,杜德斌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030297037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323页
  • 文件大小:145MB
  • 文件页数:343页
  • 主题词:地区经济-经济发展-研究-上海市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竞争性区域构建 理论与实践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竞争性区域:区域范畴的竞争力1

第一节 竞争性区域及相关概念1

第二节 区域发展战略的转变4

第三节 竞争性区域的空间衍生发展21

第二章 区域竞争力提升与竞争性区域构建25

第一节 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阐述25

第二节 区域竞争力提升的相关理论36

第三节 构建竞争性区域的理论创新探索46

第四节 小结50

第三章 竞争性区域构建的战略政策52

第一节 提升区域竞争力的政策演变及发展趋势52

第二节 培育竞争性企业74

第三节 促进创新集群的形成和发展94

第四节 小结98

第四章 竞争性区域构建的多级治理99

第一节 地方分权与财政转移100

第二节 区域发展合同112

第三节 市政联合116

第四节 跨边界合作及治理117

第五节 地方公务员培训和激励企业家精神120

第六节 公私合营122

第七节 小结128

第五章 竞争性区域衍生的催化剂:特色产业集群130

第一节 特色产业集群对区域创新和知识联系的推动133

第二节 特色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规制138

第三节 特色产业集群内企业的柔性集聚对区域竞争力的提升140

第四节 不同类型特色产业集群成长机制及对区域竞争力提升的推动146

第五节 小结176

第六章 特色产业集群的空间培育:大学-企业-政府区域三螺旋178

第一节 大学-企业-政府区域三螺旋的空间运行过程178

第二节 政府营造孕育特色产业集群的区域三螺旋支撑环境185

第三节 三螺旋竞争性企业主导特色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202

第四节 创业型大学以推进区域三螺旋来提升特色产业集群的竞争力205

第五节 小结221

第七章 国外典型竞争性区域案例222

第一节 竞争性区域的主要类型222

第二节 知识创新型区域225

第三节 传统产业转型区域238

第四节 小结249

第八章 聚焦上海:独特“区域品质”的挖掘和提升251

第一节 以创业型大学推动构建“知识杨浦”创新区251

第二节 政府统领打造“航天闵行”主体功能区257

第三节 三螺旋竞争性企业带动形成“汽车嘉定”产业区268

第四节 崇明由大都市边缘区向现代化生态研创岛区的演进272

第五节 小结276

第九章 两岸区域经济空间整合:海峡经济区竞争性区域体系构建278

第一节 以基础设施的协调与衔接拓展海峡经济区的区域邻近性278

第二节 闽台教育、研究和企业区域三螺旋合作推动特色产业集群形成282

第三节 以缔结台湾海峡城市联盟促进海峡经济区的市政联合290

第四节 以创建厦金特区为样板实现海峡经济区的地方分权与财政转移293

第五节 以经济运行机制的衔接催生海峡经济区的合同式发展295

第六节 以政府间的政策协调为中介带动海峡经济区内部的公私合营297

第七节 小结300

第十章 回顾与前瞻302

参考文献306

附录316

图1-1 竞争性区域空间衍生发展22

图2-1 区域创新系统的构成32

图2-2 区域竞争力静态模型38

图2-3 区域竞争力动态模型38

图2-4 提升区域竞争力的三条基本道路39

图2-5 区域竞争力形成机理分析模型39

图2-6 区域核心竞争力体系42

图2-7 区域竞争优势的来源(钻石模型)44

图2-8 波特区域经济发展阶段演进模型44

图2-9 波特的集群政策及传统的产业政策对区域竞争的影响45

图2-10 集群对区域竞争性质的影响45

图3-1 斯德哥尔摩大都市区的专利应用情况(1995~2002年)54

图3-2 斯德哥尔摩都市区高校研发支出比较(1995~1996年)54

图3-3 斯德哥尔摩STING创新增长机制57

图3-4 斯德哥尔摩大都市区“区域增长计划”资金地区项目分配58

图3-5 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和经济增长效应60

图3-6 釜山—镇海自由经济区的地理位置概况67

图3-7 赫尔辛基科技走廊示意图76

图3-8 斯德哥尔摩ICT产业集群78

图3-9 斯德哥尔摩ICT产业链和企业网络结构79

图3-10 斯德哥尔摩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示意图79

图3-11 法国罗纳—阿尔卑斯大区研究与创新水平空间投影82

图3-12 法国主要大区企业创新竞争项目(1999~2004年)83

图3-13 斯德哥尔摩都市区从事产品创新和流程创新的企业比例(1994~1999年)89

图3-14 斯德哥尔摩都市区不同技术领域的创新相对重要性90

图3-15 斯德哥尔摩省创新过程中企业合作类型比例91

图3-16 斯德哥尔摩省企业在不同创新阶段合作网络分布比例92

图4-1 OECD主要国家政府收支占OECD总收支的比例(2002年)101

图4-2 OECD主要国家政府公共收支占OECD的变化率(1985~2002年)101

图4-3 部分国家非专项财政转移额102

图4-4 釜山大都市区财政收入分布概况(2002年)104

图4-5 釜山大都市区地方税收来源(2003年)104

图4-6 STI第一阶段3.1亿美元投资部门分布107

图4-7 维多利亚州科学技术投资计划(STI):第一代——依托价值链的生物技术方案108

图4-8 维多利亚州2004生物技术发展战略框架109

图4-9 区域合同的组织结构114

图4-10 厄勒海峡地区新企业增长的部门分布(1995~1999年)121

图4-11 赫尔辛基大都市区生命科学园分布概况125

图4-12 竞争性区域构建的过程示意129

图5-1 法国主要产业增长极区域分布(2006年)130

图5-2 芬兰专业技术中心的地区分布(2006年)131

图5-3 OECD成员国创新与经济增长业绩的线性关系(2004年)(25欧元=100美元)134

图5-4 瑞典各区域的产业竞争优势及基于此的地方特色产业集群139

图5-5 区域经济集群化及外联143

图5-6 经济全球化中的内部相互关联维度147

图5-7 日本知识创新集群的区域分布(2006年)149

图5-8 蒙特利尔航空航天产业集群“产学研”结构体系154

图5-9 北欧厄勒海峡地区“医药谷”地理位置概况160

图5-10 “医药谷”公共研究SCI科研论文产出量及国际比较167

图5-11 “医药谷”专利许可型和创业型公司产生比例168

图5-12 捷克共和国区域竞争性特色产业集群分布(2006年)170

图5-13 日本9项产业集群方案区域分布(2006年)172

图5-14 挪威ARENA区域竞争性集群发展规划方案(2006年)173

图5-15 美国加利福尼亚葡萄酒产业集群构成体系174

图5-16 荷兰区域特色产业集群分布(2006年)175

图6-1 大学-企业-政府区域三螺旋空间运行及特色产业集群的孕育模式179

图6-2 日本地区生态城(eco-town)环保创新集群培育网络180

图6-3 美国主要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州的研发基金投入分布188

图6-4 美国专利申请密度的地区分布(1990~1999年)189

图6-5 美国各州创新商业化指数与专利申请的正相关联系(2000年)189

图6-6 维多利亚州生物技术研发投资成本和区位质量国际比较矩阵193

图6-7 维多利亚州人均研发投入部门分布及国内比较(2001年)194

图6-8 维多利亚州占澳洲国家健康与医学科研委员会(NHMRC)准予项目和实施规划的比例(2000~2004年)194

图6-9 维多利亚州莫纳什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分布200

图6-10 培育专业技术集群发展平台201

图6-11 研发提升下的澳大利亚葡萄酒产业集群分布概况208

图6-12 OECD成员国各地区研发咨询机构与企业之间的互动211

图6-13 斯德哥尔摩大都市区的主要生产服务专业化部门(假定该地区生产服务业平均就业水平为100)213

图6-14 OECD成员国各地区产学研合作的一般阶段模型214

图6-15 OECD成员国各地区创业型大学及研究机构与科技衍生企业的互动发展模式215

图6-16 斯德哥尔摩大都市区技术和制造业之间的创新联系簇218

图6-17 斯德哥尔摩大都市区研发机构之间的合作模式及联系程度(1997年)219

图6-18 斯德哥尔摩大都市区研发机构与企业间的合作模式及联系度(1997年)220

图7-1 OECD成员国不同类型的区域对国家GDP增长的贡献程度比较(1998~2003年)223

图7-2 美国25个拥有相对高就业率贸易集群的县(乡村地区)分布示意图224

图7-3 美国纺织业和信息产业高就业率乡村地区分布(2004年)224

图7-4 赫尔辛基的地域范围分布示意图226

图7-5 瑞典斯德哥尔摩都市区的地理位置概况228

图7-6 斯德哥尔摩大都市区主要的集群组成(1995~2003年)230

图7-7 蒙特利尔大都市区的地理位置概况230

图7-8 蒙特利尔大都市区各部门的就业增长(1991~2001年)232

图7-9 魁北克省向美国的出口比重(2001年)233

图7-10 韩国首尔大都市区的地理位置概况235

图7-11 北欧厄勒海峡地区的地理位置概况236

图7-12 釜山大都市区概况239

图7-13 英国格拉斯哥大都市区的地理位置概况242

图7-14 维多利亚州的地理位置概况245

图7-15 法国罗纳—阿尔卑斯大区概况247

图8-1 上海市杨浦区的地理位置概况252

图8-2 杨浦区“知识创新区”的空间布局规划图253

图8-3 上海市杨浦区新兴产业集群规划256

图8-4 闵行区的地理位置概况258

图8-5 吴泾能源化工产业基地循环经济产业链264

图8-6 嘉定区的地理位置概况269

图8-7 崇明县三岛的地理位置概况273

表2-1 产业集聚外部性相关理论综述29

表2-2 国内外代表性区域竞争力理论模型39

表3-1 斯德哥尔摩都市区研发的变化情况(1993~1995年)53

表3-2 斯德哥尔摩大都市区主要的工业研究所及研究领域、营业额概况(1995年)55

表3-3 针对资源发展的集体行动类型64

表3-4 港口城市转型64

表3-5 釜山—镇海自由经济区对外资采取的财政激励优惠措施67

表3-6 釜山十大战略性产业规划(2004~2008年)68

表3-7 韩国中央政府和釜山大都市区政府的集群发展规划概览68

表3-8 韩国各都市区或道的研发预算概况(2002年)70

表3-9 釜山企业创新理念来源分布比例71

表3-10 高等教育机构与企业间的多种合作84

表3-11 斯德哥尔摩都市区产业类型占当地比重的地区比较(2005年)87

表3-12 斯德哥尔摩大都市区申请专利的企业比例(2005年)88

表3-13 斯德哥尔摩都市区各地区不同产业的研发投入比例概况(2005年)90

表3-14 斯德哥尔摩省在不同技术领域开展合作的企业的部门分布比例91

表3-15 法国各大区的研究人员概况(2003年)93

表3-16 促进集群发展的因素及采取的典型措施96

表4-1 斯德哥尔摩大都市区各主要行政区、人均经济收入及政府人员编制比较(1995年)103

表4-2 澳大利亚新成立的生物技术公司(2000~2002年)105

表5-1 特色产业集群的空间维度132

表5-2 特色产业集群推动区域知识联系演变类型133

表5-3 后福特制时代企业发展与福特制时代及手工业时代企业发展的纵向比较141

表5-4 推动产业本地化的动力147

表5-5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和传统产业集群典型特征的横向比较147

表5-6 OECD国家各地区高技术产业集群的成长机制149

表5-7 蒙特利尔大都市区政府集群战略行动方案150

表5-8 大学和研究机构对高技术产业集群成长起步阶段的基础培育作用155

表5-9 OECD集群规划实施中促进创新的政策工具156

表5-10 硅谷与“128公路”ICT集群的创新文化比较157

表5-11 高技术产业集群对区域竞争力提升的作用158

表5-12 “医药谷”生物医疗研究投入与产出及其国际比较(2002~2003年)166

表5-13 “医药谷”技术转移成效统计(2003年)168

表5-14 “医药谷”技术转移投入量国际比较169

表5-15 意大利和德国主要传统产业的空间集聚比较170

表5-16 日本各地区“产业集群计划”项目(2001年)172

表6-1 以知识为基础的区域经济发展三螺旋空间及其特点179

表6-2 OECD成员国各地区风险投资项目类型186

表6-3 首尔大都市区近期开发的主要健康生物技术产品196

表6-4 维多利亚州新兴的特色产业集群及地区分布199

表6-5 政府、企业、大学在不同特色产业集群形成中的作用比较204

表6-6 OECD成员国各地区创业型大学和研究机构的科学研究领域与相关产业关联度指标208

表6-7 OECD成员国各地区企业孵化器的形态、功能、资金来源和核心目标214

表6-8 斯德哥尔摩大都市区技术领域和产业部门之间的创新联系与合作比例217

表6-9 斯德哥尔摩大都市区高校-产业的合作程度与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的相关性219

表6-10 推动OECD公共部门研究机构知识外溢项目的原因及成效220

表7-1 斯德哥尔摩梅拉伦湖都市区与其他大都市区发展的比较229

表7-2 蒙特利尔大都市区各产业部门的GDP和就业量占整个都市区的比重231

表7-3 釜山大都市区各制造业部门的企业破产数和员工数及增长率(2002~2003年)240

表7-4 釜山大都市区各生产部门的GDP总量占釜山都市区的比重(1998~2002年)241

表7-5 格拉斯哥大都市区发展不同类型区域的SWOT分析243

表8-1 杨浦区“十一五”期间的产业发展战略254

表8-2 闵行区14类主要制造业的集聚程度及集聚地比较(2004年)260

表8-3 闵行区两种制造业集聚模式比较26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