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国民环境教育共生机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国民环境教育共生机制
  • 吴志军,李文明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 ISBN:9787509641866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161页
  • 文件大小:18MB
  • 文件页数:174页
  • 主题词:国民教育-环境教育-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国民环境教育共生机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引言1

第一节 研究背景1

第二节 研究意义2

第二章 相关实践与研究进展及研究设计4

第一节 相关实践与研究进展4

一、相关实践进展4

二、相关研究进展8

三、小结10

第二节 研究设计10

一、研究方法10

二、技术路径14

第三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15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15

一、生态文明15

二、国民环境教育16

三、共生16

四、机制17

五、国民环境教育共生机制18

六、国民环境教育机制共生度评价18

第二节 国民环境教育共生机制构建的理论基础19

一、生态学19

二、教育学20

三、社会学21

四、伦理学25

五、传播学27

六、管理学29

第四章 国民环境教育共生机制的系统构成31

第一节 主体31

一、教师及研究人员32

二、学校管理服务人员32

三、政府相关主管部门33

四、旅游地(景区)34

五、导游员35

六、环保组织36

七、社区居民36

八、其他主体37

第二节 客体38

一、学生38

二、教师和其他教工39

三、社区居民39

四、游客40

第三节 媒体41

第四节 内容与目标42

一、知识43

二、技能46

三、意识52

四、伦理55

五、行为60

六、评价与建议62

七、意愿65

第五节 资源66

一、国民环境教育资源等相关概念的定义与内涵67

二、教育资源、国民环境教育资源二者的关系67

三、国民环境教育资源的分类68

第五章 国民环境教育共生机制的子机制及共生种类71

第一节 国民环境教育机制中的子机制71

一、构成71

二、主要子机制的内涵72

第二节 国民环境教育机制共生的种类75

一、机制要素内部共生76

二、要素之间的共生76

第六章 国民环境教育机制共生度评价的理论探讨78

第一节 指标体系构建的一般要求78

第二节 指标选取的方法79

第三节 指标构建的路径及流程80

一、路径80

二、流程80

三、指标体系合理性检验86

第七章 基于受众感知的国民环境教育机制共生度实证评价93

第一节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93

一、权重计算方法的选择94

二、指标权重的计算94

三、指标及权重的最后确定95

第二节 研究区选择96

一、调查方案的设计97

二、调查的实施100

第三节 研究结果101

一、样本描述性统计101

二、样本组总体得分与等级101

三、样本组各指标得分104

四、样本对国民环境教育的满意度分析106

第四节 样本对环境教育机制共生度感知结果的影响因素分析107

一、地域因素108

二、性别因素109

三、年龄因素109

四、婚姻状况因素111

五、教育程度因素112

六、职业因素113

七、收入因素114

第八章 国民环境教育共生机制构建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115

第一节 问题及成因分析115

一、相关政策法规调控约束不力116

二、经费来源无可靠保障116

三、缺乏对国民环境教育对象、内容、形式的系统规划117

四、缺乏对相关主体环境行为的有效引导、监控和干预117

五、缺乏多元教育主体的联动和广泛的社会参与118

六、相关学术研究严重匮乏118

第二节 对策建议119

一、建立和完善政策法规调控约束子机制120

二、建立多元化的经费保障子机制120

三、建立对国民环境教育客体、内容和形式的系统规划子机制121

四、建立环境行为的引导、监控和奖惩子机制121

五、建立多元化环境教育主体的联动和广泛的社会参与子机制122

六、建立国民环境教育的科研保障子机制123

七、建立国民环境教育的人力资源保障子机制123

第九章 结论与讨论125

第一节 结论125

第二节 讨论126

附录128

附录1国民环境教育机制建设共生指数评价指标专家调查表(第一轮)128

附录2国民环境教育机制建设共生指数评价指标专家调查表(第二轮)131

附录3国民环境教育机制建设共生指数评价指标专家调查表(第三轮)137

附录4国民环境教育机制建设共生指数评价指标专家调查表(第四轮)140

附录5国民环境教育机制建设共生指数评价指标专家调查表(第五轮)143

附录6国民环境教育感知调查问卷之“G1法指标权重计算的专家问卷”145

附录7国民环境教育感知调查问卷(校园学生类)148

附录8国民环境教育感知调查问卷(公共休闲场所类)151

参考文献155

后记16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