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哲学史家文库 第2辑 中国哲学的现代诠释 修订本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哲学史家文库 第2辑 中国哲学的现代诠释 修订本
  • 景海峰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7010188751
  • 出版时间:2018
  • 标注页数:353页
  • 文件大小:52MB
  • 文件页数:361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哲学史家文库 第2辑 中国哲学的现代诠释 修订本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诠释学与中国哲学1

一、“诠释”考1

(一)诠释1

(二)解释与阐释6

二、中国哲学的诠释学境遇及其维度9

(一)诠释学的脉络与语境10

(二)中西诠释学之差异13

(三)从诠释学方法到诠释学哲学17

三、中国诠释学的探索19

(一)傅伟勋的“创造的诠释学”20

(二)成中英的“本体诠释学”22

(三)黄俊杰以孟子为中心的经典诠释学24

(四)汤一介创建“中国解释学”的构想26

四、儒家经典诠释的两种途径28

(一)作为经学的儒学28

(二)作为哲学的儒学32

(三)两种形态会通的可能性36

五、儒家经典诠释的三个时代40

(一)古代文明的遗产和古典文明的创造42

(二)以经为本的时代46

(三)以传记为中心的时代51

(四)走向多元的时代56

六、儒家经典诠释的四个层次60

(一)经61

(二)传记69

(三)注疏76

(四)义理82

第二章 古典哲学试诠87

一、中国哲学体用论的源与流87

(一)“体用”释义88

(二)体用观的演变和发展95

二、《老子》道德关系论107

(一)“道”之四义108

(二)“德”诠113

(三)道与德的相成相应114

三、朱子哲学体用观发微117

(一)体用说之渊源117

(二)朱子体用论之大意119

(三)体用说的多层性和灵活性123

四、叶适的社会历史本体观125

(一)皇极一元论125

(二)思想来源及背景分析128

(三)皇极与太极131

五、陈白沙与明初儒学135

(一)倡言“自得”137

(二)学宗“自然”141

(三)“主静”的意义145

第三章 传统哲学的现代转型151

一、清末经学的解体和儒学形态的现代转换151

(一)三大争论宣告了经学时代的结束152

(二)西学冲击下的最后挣扎158

(三)儒学形态转换的可能向度163

二、学科创制过程中的冯友兰168

(一)建构前史169

(二)框架性协议173

(三)缝隙与壕堑177

(四)在修补和重建的两难中181

三、从“哲学”到“中国哲学”185

(一)哲学东来186

(二)左右不逢源的尴尬191

(三)主体性觉醒和后殖民策略195

四、全球多元文化格局中的儒学199

(一)后冷战时代的视野199

(二)走出历史主义的阴影202

(三)摆脱民族主义的狭限204

(四)面向文明对话的新纪元207

五、现代中国哲学的身份意识和形态特征210

(一)旧体系的崩解和新身份的建构211

(二)身份认同的复杂性215

(三)“中国哲学”形态的难题220

(四)身份重构及未来挑战225

第四章 当代哲学展望230

一、儒学定位的历史脉络与当代含义230

(一)古代的意向与叙述231

(二)近代以来的省察与检讨235

(三)当代意涵的分析与贞定239

二、20世纪中国哲学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242

(一)清末民初243

(二)新文化运动时期245

(三)20世纪三四十年代247

(四)20世纪50年代后250

(五)20世纪80年代以来252

三、从《剑桥哲学词典》看当代中国哲学254

(一)内容概略254

(二)预示与启示256

四、傅伟勋学术的四大论域258

(一)创造的诠释学258

(二)大乘佛教的现代性阐释263

(三)现代生死学269

(四)文化中国275

五、汤一介对新时期中国哲学的贡献279

(一)家风承续与学思历程280

(二)从魏晋玄学到早期道教284

(三)中国哲学的范畴体系和基本特征288

(四)儒学的当代反思292

(五)中国解释学的探索和新轴心时代的展望297

(六)从中国文化书院到《儒藏》工程302

六、后殖民主义与中国哲学的措辞305

(一)后殖民语境辨析306

(二)合法性、合理性与正当性312

(三)从训诂学走向诠释学321

参考文献329

索引338

后记349

再版后记35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