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 政策民主 第1部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 政策民主 第1部](https://www.shukui.net/cover/59/34588196.jpg)
- 史卫民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20300674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602页
- 文件大小:93MB
- 文件页数:624页
- 主题词:政策-民主-研究;马克思主义-民主-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 政策民主 第1部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1
第一章 马克思、恩格斯:夺取政权的政策诉求3
一 与“权力”有关的政策理念3
(一)国家依靠公共权力的存在3
(二)政治权力是经济权力的产物4
(三)集权是国家的本质6
(四)无产阶级负有夺取国家权力的重大使命7
(五)无产阶级政党要有自己的政策8
二 政策与民主的基本关系11
(一)民主就是共产主义11
(二)“民主制”的政策含义13
(三)无产阶级民主制度与民主政策17
三 作为斗争武器的政策19
(一)反对统治阶级政策的无产阶级政治运动19
(二)正确认识市民社会的政策功能22
(三)选举的政策作用23
(四)无产阶级的选举策略27
(五)在议会政治中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政策诉求29
四 民众的权利和政策参与35
(一)无产阶级的权利诉求35
(二)无产阶级不能放弃政治和政策37
(三)国家成员整体性的政策参与38
(四)谨慎看待全民投票的政策方式39
(五)舆论与政策参与的关系39
五 政策的价值诉求42
(一)无产阶级政策的基本价值取向42
(二)对平等的理解44
(三)无产阶级的自由观念46
六 政策的法制要求48
(一)法律与法制48
(二)无产阶级的宪章运动50
(三)“人民立法”与“由人民来管理”51
七 无产阶级政党的政策规则和政策态度52
(一)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政策规则53
(二)对一些基本政策问题的态度55
第二章 “公社”政策范式58
一 “公社”的政权特征58
(一)建立公社是为了夺取权力58
(二)公社是无产阶级的政权形式59
(三)公社是废除国家的过渡形式60
二 “公社”的组织形式和政策运行方式61
(一)建立在普选基础上的公社组织62
(二)公社的政策运行规则62
三 “公社”的政策取向和政策作用64
(一)巴黎公社的政策措施64
(二)公社政策的阶级性质66
(三)公社的政策作用67
四 “公社”的政策失误教训68
(一)军事策略的失误68
(二)政务管理策略的失误69
(三)由巴黎公社引申出的政策话题71
第三章 列宁:从“公社国家”到苏维埃政权的政策诉求74
一 “巴黎公社”向“公社国家”的演进74
(一)对巴黎公社的基本看法74
(二)取代旧国家机器的十大取向76
(三)对“公社”政策范式的发展80
(四)“公社国家”要求的政权转换83
二 资产阶级民主与无产阶级民主84
(一)民主的基本含义84
(二)资产阶级民主的基本特征87
(三)无产阶级民主与资产阶级民主的重大区别90
(四)实现无产阶级民主的基本要求95
三 围绕选举展开的斗争98
(一)对普选权和选举原则的全面理解98
(二)对挑战人民代表制选举的积极抵制99
(三)无产阶级政党在杜马选举中的策略100
(四)选举体现的革命和政策目标103
四 无产阶级议会政治的发展105
(一)对无产阶级议会斗争的正确认识105
(二)议会党团的重要作用108
(三)利用议会的政策宣示110
(四)为“立宪会议”创造条件113
五 一切权力归苏维埃115
(一)建立人民代表大会的政治诉求115
(二)苏维埃的性质界定116
(三)苏维埃的政策取向118
(四)农民委员会和农村苏维埃119
(五)夺取政权等同于建立“公社国家”苏维埃121
六 无产阶级政党的政策观念123
(一)对“政策”的基本要求123
(二)与政策有关的权力和权利125
(三)政策价值取向:平等与自由127
(四)政治参与和政治教育129
(五)舆论与政策的关系131
(六)影响政策的制度和法制因素134
(七)对政府政策的批判立场137
七 党的策略与民主政策过程140
(一)无产阶级政党的策略问题140
(二)党内的民主选举与民主决策144
(三)具有双重含义的“民主集中制”146
第四章 “苏维埃”政策范式149
一 苏维埃式的国家149
(一)公社式国家和苏维埃式国家149
(二)苏维埃国家的基本特征150
(三)苏维埃国家的组织建构152
(四)苏维埃国家的历史任务153
二 苏维埃的民主156
(一)对资产阶级民主的批判156
(二)无产阶级民主即苏维埃的民主158
(三)苏维埃共和国是更高类型和最高类型的民主制159
(四)反对资产阶级民主的实际举动:废除立宪会议162
(五)选举与民主的关系164
(六)民主与专政的关系168
(七)反对“生产民主”171
三 “战时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化173
(一)“战时共产主义”的政策要点173
(二)“新经济政策”的提出175
(三)“新经济政策”的组织和宣传措施180
(四)对“国家资本主义”的理解182
(五)有秩序“退却”和停止“退却”184
(六)“新经济政策”的效果评估186
四 “苏维埃”政策范式的基本要求187
(一)基本政策理念187
(二)党的政策核心作用190
(三)民主集中制:从“集体管理制”到“一长制”的变化194
(四)政策执行的规范性要求198
(五)反对官僚主义199
(六)法制保障和政策监督203
(七)广泛的政策参与204
(八)“计划经济”的萌芽210
第五章 斯大林:“计划经济”政策范式212
一 支持“新经济政策”取向的“苏维埃”政策范式212
(一)建立苏维埃式国家的基本诉求212
(二)为建立苏维埃政权提出的民主要求216
(三)苏维埃政权的基本制度特征219
(四)党的决策与党内民主224
(五)建立有效的政策执行和监督体制227
(六)确立与苏维埃制度结合的民主机制230
(七)对“新经济政策”的理解和支持231
二 “新经济政策”向“计划经济”政策的转变233
(一)“计划经济”的早期表述233
(二)“新经济政策”第一时期的“计划性”要求234
(三)“新经济政策”第二时期的工业发展计划237
(四)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政策要求239
(五)第二个五年计划和“计划经济”的定型241
三 凸显党的领导的“计划经济”政策范式原则244
(一)党的政策领导作用原则244
(二)密切联系群众原则246
(三)自我批评原则247
(四)党的团结与统一原则249
(五)求实的决策原则250
(六)掌控“计划经济”原则251
四 “计划经济”政策范式的决策体制252
(一)避免“个人决定”的集体领导252
(二)反对“党专政”和“领袖专政”253
(三)建立“全会”决策机制253
(四)注重决策的理论与方法254
五 “计划经济”政策范式的执行体制256
(一)政策执行的必备条件256
(二)注重政策执行的“过渡”环节257
(三)注重“说服”而不是“强制”257
(四)推行“一长制”258
(五)与党和国家机关中的官僚主义作斗争258
(六)干部决定一切260
六 “计划经济”政策范式的监督体制261
(一)经常性和领导亲自参加的检查261
(二)根据政策效果而不是工作报告进行实地检查261
(三)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检查(监督)相结合261
(四)建立中央工作人员到地方工作的检查制度262
(五)公开承认错误和诚恳纠正错误263
七 “计划经济”政策范式的民主取向264
(一)民主的基本要求264
(二)“计划经济”政策范式的民主制度基础266
(三)“计划经济”政策范式的选举基础271
(四)“计划经济”政策范式的群众参与基础275
(五)“计划经济”政策范式的价值取向基础277
(六)“计划经济”政策范式的“党内民主”基础278
第六章 毛泽东:民主主义革命的政策诉求281
一 旧民主主义与新民主主义281
(一)旧民主主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81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283
(三)三民主义与新三民主义287
二 不同革命时期的政策选择290
(一)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时期的政策要求290
(二)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政策取向291
(三)解放战争时期的政策安排300
三 民主主义革命中的民主问题302
(一)北伐战争和土地革命时期:维系工农兵政府的民主302
(二)抗日战争时期:维系统一战线的民主306
(三)解放战争时期:强调人民民主专政的民主318
四 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政策理念326
(一)“群众路线”理念326
(二)“实事求是”理念330
(三)“党内民主”理念332
(四)“学习理论”和“反对党八股”理念335
(五)“吸取巴黎公社经验教训”理念336
五 中国共产党的政策机制338
(一)代表群众利益的决策标准338
(二)实事求是的决策态度339
(三)保证革命方向的决策原则342
(四)调查研究的决策方法344
(五)民主集中的决策机制345
(六)党委制的决策体制347
(七)听取政策意见和政策协商350
(八)政策解释和政策宣传352
(九)政策执行中的领导方法354
(十)建立政策报告制度356
(十一)干部决定一切357
(十二)勇于纠正政策错误358
第七章 “民主集中制”政策范式361
一 民主与民主集中制361
(一)民主和集中是对立的统一关系361
(二)坚持“人民民主”取向的民主原则362
(三)民主集中制所体现的民主与专政的关系363
(四)民主集中制的基本要求363
(五)民主集中制是政策制定和执行的重要保障366
二 “民主集中制”政策范式的制度基础367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367
(二)政治协商制度368
(三)统一战线的制度功能370
(四)行政管理制度371
三 “民主集中制”政策范式的政策取向374
(一)“党的领导”取向374
(二)“人民利益”取向376
(三)“总路线指导政策”取向377
(四)“不照搬外国经验”取向379
(五)“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取向380
(六)“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取向384
(七)“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取向385
(八)“发展商品生产”取向386
(九)“计划经济”取向387
(十)走中国自己的路的“现代化”取向393
四 “民主集中制”政策范式的决策机制394
(一)集体领导机制394
(二)党政分工机制396
(三)会议讨论机制397
(四)调查研究机制398
(五)群众路线机制402
(六)计划决策机制406
(七)政策掌控机制407
五 “民主集中制”政策范式的执行政策要求412
(一)“领导方法”要求412
(二)“不执行错误政策”要求414
(三)“民主管理”要求415
(四)反对不良风气要求416
六 “民主集中制”政策范式的政策监督机制419
(一)政策检查机制419
(二)批评和自我批评机制420
(三)反对官僚主义机制422
(四)“讲真话”机制426
(五)政策纠错机制428
第八章 邓小平:“民主集中制”政策范式的阐释432
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策观432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政策理念432
(二)群众运动和民主教育435
(三)民主政权建设中的政策问题437
二 民主与民主集中制443
(一)发展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443
(二)民主集中制的基本要求443
三 “民主集中制”政策范式的决策机制448
(一)集体领导机制448
(二)党政分工机制451
(三)群众路线机制451
(四)调查研究和计划决策机制456
(五)政策掌控机制457
四 “民主集中制”政策范式的执行政策要求460
(一)“政策宣传”要求460
(二)“坚决执行政策”要求462
(三)“反官僚主义”要求462
五 “民主集中制”政策范式的政策监督机制464
(一)对领导人的监督464
(二)对干部的监督465
(三)对中国共产党的监督465
(四)来自人大、政协等的政策监督466
(五)中央主动纠正政策错误468
六 党内民主与党的建设468
(一)以党代表大会常任制落实党内民主468
(二)恢复党内民主的优良传统470
(三)以整风达到政策统一471
(四)干部能上能下471
(五)正确认识领袖的作用472
第九章 “改革开放”政策范式474
一 “改革开放”的政策路线474
(一)“开放政策”的基本诉求474
(二)“改革”的基本定位477
(三)对“改革开放”政策路线的全面理解479
(四)“改革开放”政策的稳定性、长期性要求485
二 “改革开放”政策范式的重要取向488
(一)“实事求是”取向489
(二)“解放思想”取向494
(三)“现代化”取向496
(四)“社会主义”取向499
(五)“市场经济”取向504
(六)“中国道路”取向507
(七)“社会安定”取向508
(八)“不争论”取向510
(九)“既反右也反左”取向511
(十)“大胆试验”取向513
三 “改革开放”政策范式的民主基础515
(一)社会主义民主(人民民主)的基本内涵515
(二)注重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形式516
(三)充分保障公民的民主权利519
四 “改革开放”政策范式的法制基础521
(一)民主与法制的关系521
(二)加强立法工作522
(三)党要有党规党法523
(四)以法制维持安定团结的局面524
(五)加强纪律教育和法制教育524
五 “改革开放”政策范式的群众路线基础526
(一)群众路线就是善于从群众议论中发现问题并制定相应政策526
(二)群众路线就是要正确对待人民群众提出的意见527
(三)群众路线就是要认真关心群众生活528
(四)群众路线就是同人民一起商量着办事528
(五)群众路线就是要向群众耐心地解释政策和面临的困难529
(六)群众路线就是要以民主集中制解决利益问题530
(七)群众路线要求干部起模范带头作用531
六 “改革开放”政策范式的制度基础532
(一)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532
(二)坚持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534
(三)注重统一战线的政策功能535
(四)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要求536
七 “改革开放”政策范式的决策体制545
(一)注重研究新问题、新情况546
(二)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547
(三)保证中央的权威548
(四)对中央决策层的要求549
(五)完善“民主集中制”的决策机制554
八 “改革开放”政策范式的政策执行和监督体制560
(一)坚决执行中央政策560
(二)克服官僚主义562
(三)实践是检验政策的标准563
(四)政策“有错必纠”565
(五)实事求是的政策评价567
第十章 与“政策与民主”有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范式569
一 “公社”政策范式569
(一)以无产阶级革命的视角阐释政策与民主的关系569
(二)“公社”政策范式的基本要求570
二 “苏维埃”政策范式572
(一)“苏维埃”政策范式是“公社”政策范式的延续和发展573
(二)政策与民主结合的“苏维埃”政策范式574
(三)“苏维埃”政策范式的十大要素577
三 “计划经济”政策范式579
(一)“计划经济”政策范式的基本原则579
(二)“计划经济”政策范式的民主要求580
(三)“计划经济”政策范式的决策要求581
(四)“计划经济”政策范式的政策执行和监督要求582
四 “民主集中制”政策范式584
(一)发展和完善“民主集中制”584
(二)“民主集中制”政策范式的制度基础585
(三)“民主集中制”政策范式的决策机制586
(四)“民主集中制”政策范式的政策执行机制589
(五)“民主集中制”政策范式的政策监督机制590
五 “改革开放”政策范式591
(一)作为基本路线的“改革开放”591
(二)“改革开放”要求发展民主593
(三)为“改革开放”奠定法制基础594
(四)群众路线的基础性作用594
(五)“改革开放”政策范式的决策要求595
(六)“改革开放”政策范式的政策执行和监督要求597
(七)以政治体制改革完善“改革开放”政策范式598
六 联系与发展:五种理论范式的共性与特性600
参考书目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