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基础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孙显元著 著
- 出版社: 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12039720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674页
- 文件大小:92MB
- 文件页数:694页
- 主题词:马克思主义-发展-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基础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言1
导论 “是”的逻辑和“应当”的逻辑22
第1章 理论思维的形式与内容22
1思维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22
2语言形式表达思维的形式和内容25
3语词符号的内容与形式26
4逻辑符号的内容和形式28
第2章 逻辑的真与事实的真31
5逻辑的真31
6塔尔斯基关于逻辑真的定义33
7事实的真34
8二元真理观36
9形式逻辑只管逻辑的真38
10事实真理的语义学定义39
11事实的真包含逻辑的真41
第3章 从求“是”到求“应当”45
12从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45
13“是”的根据和“应当”的理由47
14真假与对错49
15从“是”到“应当”没有形式逻辑的通道52
16技艺性的“应当”与道德性的“应当”54
17价值关系中的价值推论56
18价值创造中的价值推论58
19意志在从“是”到“应当”推论中的作用60
第4章 逻辑的概念化65
20走向意义的研究66
21从谓词的“是”到同一性的“是”68
22思维从“拆零”到“组装”71
23“有”的概念的逻辑和“概念”的概念的逻辑73
2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基础75
卷1 概念逻辑83
第1篇 概念逻辑的形成83
第1章 西方概念逻辑思想的发微85
25“始基”概念的出场86
26存在与非存在的争论89
27理性超越经验的努力92
28“存在与思维同一性”的提出95
29思维成为独立研究的对象98
30任何正题都有反题101
31概念推论“三段式”的历史复归104
第2章 奥古斯丁对“三位一体”的思辨论证110
32概念的两重性111
33“三一体”概念框架113
34上帝的“三位一体”证明115
35现在:永恒与瞬间118
36过去—现在—将来120
37人类历史的逻辑122
第3章 斯宾诺莎对概念关系的运用126
38“实体”与“神”是同一概念的根据127
39实体、属性与样态之间的概念关系129
40自因、因果关系与充足理由原则131
41“限定就是否定”命题对黑格尔的启示133
42应用几何学方法的前提135
第4章 康德开创逻辑与形而上学的合流140
43康德哲学中的逻辑概念化趋势141
44寻求建立形而上学的逻辑基础145
45创造建构形而上学的建筑术147
46揭示辩证法是人类理性的本性150
47推进认识与逻辑的统一153
48先验概念与先验理念的逻辑功能157
49“三一体”的概念框架161
50先验逻辑中的“三者统一”问题164
第2篇 概念逻辑的创立174
第1章 概念逻辑的对象、性质和规律176
51概念逻辑的对象176
52概念的两重性178
53客观逻辑与主观逻辑181
54逻辑的主要内容184
55概念逻辑的基本规律186
第2章 概念逻辑的基本公式191
56“正题—反题—合题”三段式191
57黑格尔的三段式194
58马克思对概念推论三段式的阐述196
59思想史中“三段式”的圆圈运动200
60政治和日常生活思维中的三段式表述202
61不亚于唯物史观的成果205
62黑格尔的逻辑遗产207
第3章 概念逻辑的建构规则213
63建构性是概念推论的基本特征213
64三段式中概念内涵的意义相干性216
65三段式的总体建构规则219
66三段式建构的内涵关系规则223
第4章 概念推论的方法228
67概念推理程序设定方法228
68概念的形成和内涵的来源232
69概念内涵环节的分化235
70概念内涵环节的结合237
71以外延关系实现概念内涵的分化和结合240
卷2 客观逻辑249
导言 客观逻辑的三种形态249
72理论逻辑250
73实践逻辑252
74历史逻辑254
第1篇 理论逻辑259
第1章 理论逻辑是客观逻辑的基本形态261
75逻辑与规律的语义识别261
76理论逻辑的内容与形式264
77客观逻辑和客观规律是两条渐近线266
78理论的研究逻辑和叙述逻辑267
第2章 政治经济学的逻辑学和形而上学272
79《巴黎手稿》中的逻辑272
80《资本论》的逻辑276
81“三者同一”的逻辑学279
82理论研究的任务是三段式的建构而不是套用281
第3章 理论探索逻辑288
83观察的逻辑288
84问题的逻辑291
85发现的逻辑294
86检验的逻辑297
第4章 创新与逻辑303
87“创新”是一个普遍性概念303
88熊彼特的经济创新理论304
89创新是“要素的新组合”306
90探索过程中新思想的涌现309
91理论逻辑在创新中的作用311
92观念渗透理论314
第2篇 实践逻辑319
第1章 日常行为的逻辑化321
93逻辑学的多种类型321
94逻辑的共有内涵323
95日常行为规范的模式和价值325
96规范的内化和行为的逻辑328
97逻辑的行为330
第2章 实践与实践逻辑333
98日常生活实践和社会历史实践333
99实践逻辑何以可能335
100行动的实践逻辑与话语的实践逻辑336
第3章 三个实践逻辑的思想成果340
101黑格尔的“善的推论”340
102波普尔的行为进化图式344
103布迪厄的社会学实践逻辑模式347
第4章 实践逻辑的基本公式352
104宏观实践逻辑和微观实践逻辑352
105实践逻辑的三个公式354
106黑格尔实践逻辑思路演绎357
107“目的—手段—结果”公式的推论359
第5章 实践逻辑的确定性和非确定性363
108实践成功的逻辑363
109实践失败的逻辑365
110逻辑的行为与行为的逻辑368
第6章 实践的检验逻辑372
111检验什么?用什么来检验?372
112判断行为对错的标准374
113衡量实践成败的标准376
114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379
第3篇 历史逻辑384
第1章 历史时间和历史时期385
115对象史和叙述史385
116历史时间387
117历史时期390
118历史时期的内涵393
119“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意义相关性395
第2章 历史逻辑的三种模式401
120历史逻辑的基本公式401
121“解释的”、“实践的”和“理论的”历史逻辑模式404
122“解释的”历史逻辑407
123“实践的”历史逻辑410
124“理论的”历史逻辑413
第3章 历史逻辑与历史必然性419
125偶然—必然—逻辑419
126事件逻辑422
127社会结构转型426
128传统穿越时间弥合历史裂隙429
卷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437
导言 科学社会主义的逻辑437
第1章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438
129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结构438
130两个“必然性”的理论逻辑440
131私有制、阶级、差别和不平等的消除443
132无产阶级专政和政治上的过渡时期444
第2章 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逻辑450
133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450
134经济落后国家的革命转变453
135无产阶级革命的战略和策略454
136两个“决不会”的实践逻辑456
137无产阶级政党学说459
第3章 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逻辑464
138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464
139社会主义由空想转变为科学466
140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与斗争形式的变化468
141社会主义在一国的首先胜利470
142社会主义在改革中前进472
第1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逻辑477
第1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公式479
14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总公式479
14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途径的逻辑公式481
14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形式的逻辑公式485
14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逻辑公式487
第2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问题492
147基本问题的研究公式492
148基本问题的时代特征495
149回答基本问题的大众立场497
150解决基本问题的宏观思维501
第3章 中国革命的理论逻辑507
151中国革命理论逻辑的前提507
152中国革命性质的逻辑推论509
153新民主主义的理论逻辑512
154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逻辑必然性515
155革命向建设转化的逻辑困惑519
156革命延续的逻辑错位521
第4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529
157“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内涵的逻辑结构529
158中国社会主义的逻辑前提532
15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个推论534
160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基本任务的论证537
161从严治党,永远保持党的先进性539
162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542
16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性545
164“三个规律”理论的逻辑548
第2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逻辑555
第1章 中国理论蕴涵中国道路556
165实践逻辑的建构556
166理论蕴涵价值560
167社会主义是一种价值体系563
168中国人民的历史抉择565
169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价值实现569
170社会主义蕴涵革命和建设道路571
第2章 中国道路577
171中国道路的逻辑结构577
172中国革命的纲领、路线和道路580
173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583
174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587
175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589
17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590
177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592
第3章 中国战略598
178战略战术思想的逻辑基础598
179战略防御和战术进攻600
180战略步骤603
181战略布局606
18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布局609
183“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611
18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法宝613
第3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逻辑620
第1章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时期621
185历史时期划分的根据621
186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时期623
187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时期624
188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时期625
189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新阶段新任务629
190中国社会的未来发展632
第2章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逻辑639
191两次历史性飞跃的重大理论成果639
192毛泽东思想的逻辑起点642
193最初命名的毛泽东思想644
194建国后的毛泽东思想646
195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理论体系649
第3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逻辑654
19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起点654
19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逻辑起点657
198纠正社会主义建设开始后的逻辑错位659
199历史性转折的重大历史事件661
20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663
20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和统一命名666
20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新的历史形态——国家治理现代化理论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