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水土保持与生态文明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水土保持与生态文明研究
  • 田红卫,马力,刘晖等编著 著
  • 出版社: 武汉:长江出版社
  • ISBN:7549249565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442页
  • 文件大小:85MB
  • 文件页数:45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水土保持与生态文明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水土保持与生态文明1

1.1 生态文明的相关概念及内涵2

1.1.1 相关概念2

1.1.2 生态文明的内涵4

1.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5

1.2 生态文明的产生7

1.3 国内外生态文明研究进展10

1.3.1 国外生态文明研究进展10

1.3.2 国内生态文明研究进展12

1.4 生态文明面临的挑战15

1.5 水土保持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18

1.5.1 水土流失是头号生态环境问题18

1.5.2 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互相依托,相得益彰22

1.5.3 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了水土保持发展22

1.6 水土保持在生态环境建设的作用31

1.6.1 水土资源是生态文明的基础32

1.6.2 水土保持是减水减沙的根本性措施34

1.6.3 水土保持是改善农业生产结构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工程42

1.6.4 水土保持是缓解水资源供需平衡矛盾的主要途径43

1.6.5 水土保持是改善山区农业生态环境的主要途径48

1.6.6 水土流失治理是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保障52

1.6.7 水土保持是精准扶贫的必由之路53

第2章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56

2.1 土壤侵蚀的相关概念56

2.1.1 土壤56

2.1.2 土壤环境56

2.1.3 土壤退化57

2.1.4 土壤侵蚀量57

2.1.5 流域产沙量57

2.1.6 土壤侵蚀强度57

2.1.7 容许土壤流失量57

2.1.8 土壤沙化57

2.1.9 尘暴58

2.1.10 土壤侵蚀区划58

2.1.11 土壤侵蚀58

2.2 土壤侵蚀研究进展58

2.2.1 土壤侵蚀机理研究59

2.2.2 土壤侵蚀研究方法59

2.2.3 土壤侵蚀定量评价与预报研究60

2.2.4 土壤侵蚀危害与防治方法研究60

2.3 土壤侵蚀类型61

2.3.1 按土壤侵蚀发生时期分类61

2.3.2 按土壤侵蚀发生的速率划分62

2.3.3 按侵蚀营力分类62

2.4 土壤侵蚀分布及危害72

2.4.1 土壤侵蚀分布72

2.4.2 水土流失强度分级标准79

2.4.3 土壤侵蚀的危害80

2.5 土壤侵蚀影响因素104

2.5.1 自然因素105

2.5.2 人为因素120

第3章 中国水土保持发展历史及成功经验147

3.1 水土保持的相关概念147

3.1.1 土地147

3.1.2 土地资源147

3.1.3 水土流失147

3.1.4 面源污染148

3.1.5 水土保持规划148

3.1.6 小流域综合治理148

3.1.7 水土保持措施148

3.1.8 水土保持效益149

3.2 水土保持的内涵149

3.2.1 水土保持的概念及功能149

3.2.2 水土保持的基本内涵150

3.3 水土流失规律研究152

3.3.1 坡地重力侵蚀作用152

3.3.2 坡地沟谷水流侵蚀作用153

3.3.3 河流侵蚀作用154

3.3.4 岩溶地区的侵蚀作用154

3.3.5 风沙侵蚀作用154

3.3.6 高山、高纬度寒冷地区的冰雪冻融作用155

3.3.7 海岸带风暴潮及波浪、潮汐作用155

3.3.8 活动构造是引发水土流失的不可忽视的内动力要素155

3.4 水土流失治理的战略意义、基本原则及启示156

3.4.1 生态文明建设和水土流失治理的战略意义156

3.4.2 水土流失治理遵循的基本原则157

3.5 水土保持的战略任务157

3.5.1 加强水土保持是搞好江河治理和保障防洪安全的迫切需要158

3.5.2 加强水土保持是保护水土资源和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158

3.5.3 加强水土保持是改善生态环境和建设生态文明的迫切需要159

3.5.4 加强水土保持是生态文明建设和水土保持治理三个结合的迫切需要159

3.6 中国水土保持60多年成功经验160

3.6.1 20世纪初期调查研究,奠定了水土保持的发展160

3.6.2 大力开展国家重点工程建设,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稳步推进162

3.6.3 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防治163

3.6.4 注重发挥生态自然修复能力,大面积植被得到迅速恢复166

3.6.5 加强监测预报和科技支撑,水土保持现代化和信息化水平逐步提升169

3.6.6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水土保持事业快速发展171

3.6.7 进行定位试验和专题研究,为水土保持工作提供依据176

3.6.8 水土保持学科体系逐步形成,普及和推广水土保持科学技术178

3.7 水土保持的成功案例184

3.7.1 福建省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典范184

3.7.2 三峡库区水土流失治理典范186

3.7.3 辽宁省北票市西沟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典范187

3.7.4 河南省新县水土流失治理典范188

3.7.5 内蒙古封禁治理典范188

3.7.6 陕西省华阴市小流域综合治理典范189

3.7.7 甘肃省庄浪县建设梯田典范190

3.7.8 辽宁省大凌河水土保持治理典范191

3.7.9 山东省蒙阴县水土保持治理典范192

3.7.10 山西省水土保持民营治理典范193

3.7.11 宁夏中卫沙坡头治沙典范193

3.7.12 黑龙江水师营乡治沙典范195

3.8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主要经验196

3.9 水土保持工作的重点197

3.10 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作的思考198

3.10.1 西汉高速公路成功经验和做法以及达到的效果200

3.10.2 高速公路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弃渣场防治重点207

第4章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范式212

4.1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理论依据212

4.1.1 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212

4.1.2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理论依据212

4.2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基本原则215

4.2.1 生态学为主导的原则215

4.2.2 自然修复为主、人工干预为辅的原则215

4.2.3 流域整体修复的原则215

4.2.4 因地制宜原则215

4.2.5 生态修复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原则216

4.2.6 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原则216

4.2.7 经济可行性原则216

4.2.8 可持续发展性原则216

4.3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目标216

4.4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基本机理218

4.5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特点220

4.5.1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主要手段需重视封育保护220

4.5.2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适宜程度和难度将有很大的差别220

4.5.3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离不开人工及政策措施的辅助220

4.5.4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周期比较长220

4.6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存在的问题220

4.6.1 思想意识淡薄,专业知识缺乏221

4.6.2 植被严重退化,水土流失加剧221

4.6.3 土壤贫瘠,营养流失过度222

4.6.4 科研不够成熟,技术进展过慢222

4.7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范式运行的内在机制222

4.7.1 生态修复范式运行中的动力机制223

4.7.2 生态修复范式运行中的协调机制223

4.7.3 生态修复范式运转中的自修复机制224

4.8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产生成效225

4.8.1 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225

4.8.2 保土减沙效益明显225

4.8.3 蓄水保水、分洪抗旱能力增强226

4.8.4 改善地区或流域的小气候226

4.8.5 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226

4.8.6 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227

4.9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途径227

4.9.1 封山育林228

4.9.2 补修229

4.9.3 节能229

4.9.4 制度建设229

4.10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分区指标体系、数据来源230

4.10.1 指标体系230

4.10.2 数据来源231

4.11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范式的概念及发展231

4.11.1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范式的概念231

4.11.2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范式的发展231

4.12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思路232

4.13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范式233

4.13.1 植被恢复类234

4.13.2 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类252

4.13.3 经济持续发展类283

4.13.4 农业技术类型317

第5章 现阶段我国水土保持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措施328

5.1 我国水土保持工作的新要求及目标任务329

5.1.1 水土保持工作新要求329

5.1.2 水土保持目标任务331

5.2 水土保持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333

5.2.1 坚持生态优先,统筹推进生态建设和民生改善协调发展333

5.2.2 坚持整体谋划,统筹推进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333

5.2.3 坚持优化升级,统筹推进防护林建设发展方式转变335

5.3 现阶段我国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措施335

5.3.1 构建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336

5.3.2 保护水土资源,实施综合发展战略346

5.3.3 科学编制生态环境建设实施方案,实行山、水、林、田、路统一规划354

5.3.4 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加快植被恢复和生态系统改善360

5.3.5 实施封山育林与退耕364

5.3.6 坚持小流域连续连片治理,达到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的目的368

5.3.7 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373

5.3.8 推广切实可行的“四位一体”措施,改善农村能源结构378

5.3.9 优先发展生态旅游,开发利用环境脆弱区381

5.3.10 深入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全力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384

5.3.11 建立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提高生态保护理念和意识388

5.3.12 强化水土保持监测396

5.3.13 全面落实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推动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作403

5.3.14 加强水土保持技术推广示范和科技攻关421

5.3.15 落实生态修复责任,完善法律法规体系425

参考文献43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