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工业化进程中的农业发展 下 走向内生发展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工业化进程中的农业发展 下 走向内生发展](https://www.shukui.net/cover/62/34514433.jpg)
- 郭健雄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20307185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992页
- 文件大小:62MB
- 文件页数:508页
- 主题词:农业发展-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工业化进程中的农业发展 下 走向内生发展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 劳动力“逆淘汰”的背后501
第一章 劳动力选择性转移下的农业发展机制501
一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501
二 农民的两部门经济及其人力资本的优化配置504
三 人力资本转移背景下农业成功发展的条件506
四 选择性转移与农业人力资本的动态深化509
五 农业的变化:农业人力资本深化的进一步解释512
六 结论、政策建议与尚待解决的问题514
附录516
第二章 劳动力“逆淘汰”与农业产出增长的“悖论”——非技能偏态技术进步与质量过剩劳动力假说及其检验519
一 问题的提出519
二 非技能偏态技术进步与质量过剩劳动力假说522
三 非技能偏态技术进步假说的检验526
四 质量过剩劳动力假说的验证530
五 结论及政策含义532
第三章 劳动力“逆淘汰”背后的农业技术进步机制535
一 问题的提出535
二 非体现型技术进步与体现型技术进步536
三 非技能偏态技术进步与技能偏态技术进步542
四 劳动力“逆淘汰”下的农业技术进步机制546
五 劳动力“逆淘汰”与农业技术进步类型转变549
六 中国农业技术进步的现实进程和前景判断552
七 结论554
第四章 选择性转移与人力资本深化:理论及经验证据558
一 引言558
二 选择性转移下农业人力资本的形成及其条件560
三 基于脉冲响应函数的检验564
四 结论与政策建议568
第五章 择优迁移、教育深化与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571
一 引言571
二 择优迁移与新古典农业发展方式面临的理论困境573
三 择优迁移与教育深化的互动对古典农业发展方式的否定576
四 择优迁移、教育深化与新古典扩展型农业发展方式579
五 结论及政策含义582
第六章 劳动力转移的选择性与中国农业发展的前景585
一 研究背景描述585
二 相关文献述评588
三 中国农业发展前景:外生人力资本积累的估计590
四 中国农业发展前景:内生人力资本积累的估计596
五 人力资本积累与两种农业发展前景的抉择601
六 结论604
第七章 工业化、选择性就业与农民的职业化607
一 引言607
二 选择集合视角的传统农民和现代农民609
三 工业化与农民的选择性就业612
四 农民选择性就业能力的适应性调整615
五 农业的企业化与农民的职业化617
六 结论和政策建议621
第二部分 人口转型及其影响627
第八章 工业化进程中人口生产量质偏好的转型627
一 工业化进程中生育率与人力资本的逆向变动627
二 代际效用函数中子女数量与质量的关系632
三 内生增长模型中的生育率与人力资本638
四 超越“B—M—T转折点”的中国经济发展643
五 结论647
第九章 人口转型:来自中国农村家庭的经验649
一 人口转型的国际经验是否适应于中国农村家庭?649
二 中国农村家庭人口生产转型的事实描述652
三 中国农村家庭人口生产转型的原因分析657
四 中国农村家庭人口生产转型的发展含义665
五 结论667
第十章 生育率下降与农村女孩教育的逆歧视性增长669
一 问题的提出669
二 相关文献的简要回顾671
三 生育率下降与农村女孩教育逆歧视性增长假说673
四 描述性统计检验677
五 回归分析681
六 结论和需进一步探讨的问题683
第十一章 人力资本、生育率与中国农业发展——基于1995—2005年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687
一 引言687
二 样本、变量设置与数据来源689
三 人力资本、生育率与中国农业发展的Granger检验690
四 模型设定、检验、筛选及模型回归结果696
五 结论699
第十二章 人口转型、技术进步与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增长701
一 研究背景描述701
二 中国农村的人口转型706
三 人口转型的农业技术进步效应709
四 人口转型与农业技术进步关系的经验考察713
五 结论与政策建议718
第十三章 人口转型对农户收入增长的影响——基于西北地区农户经验数据的分析721
一 西北地区农村家庭的人口生产转型721
二 人口偏好转变对农户劳动分工的影响725
三 西北地区农户收入结构变化和总量增长734
四 人口偏好转变、分工演进与农户收入关系的计量检验739
五 结论与政策建议743
第十四章 人口转型、人口质量红利与农业发展——以中国东部地区为例745
一 问题的提出与文献回顾745
二 人口转型、人口质量红利与农业发展关系的理论构建747
三 基于中国东部地区经验的检验751
四 结论与政策建议755
第十五章 人口转型、红利结构变迁与现代农业增长——来自21个高水平工业化国家的经验759
一 引言759
二 研究方法762
三 统计描述764
四 回归分析768
五 结论与启示772
第三部分 走向内生发展779
第十六章 人力资本均衡态转变与农业发展779
一 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两类人力资本均衡779
二 农业发展即农业人力资本均衡态的转变782
三 农业人力资本均衡态转变之机制787
四 农业“起飞”的人口条件790
五 人力资本积累与中国农业发展792
六 结论794
第十七章 人力资本、生育率与内生农业发展——兼论工业化中后期的农业发展动力796
一 文献背景与问题的提出796
二 人力资本、生育率与农业生产函数转变798
三 人力资本、生育率作为农业发展动力的条件803
四 结论805
第十八章 人口偏好逆转、家庭分工演进与农民收入增长——马尔萨斯模型的扩展及其应用808
一 文献背景808
二 特征性事实描述811
三 人口生产偏好转变与农户劳动分工的演进814
四 农户家庭收入的决定816
五 计量分析结果818
六 结论及扩展含义821
第十九章 人力资本门槛与农业增长的多重均衡:理论及中国的经验证据826
一 引言826
二 人力资本与内生农业增长模型828
三 人力资本门槛效应下的农业增长机制831
四 中国的经验证据834
五 结论840
第二十章 人口生产转型、要素结构升级与现代农业成长844
一 研究背景844
二 人口生产量质转型的农业成长机制847
三 人口转型与不同农业成长形态的稳态过渡851
四 中国农业成长的现状及前景854
第二十一章 从马尔萨斯陷阱到内生增长:工业化与农业发展关系再认识860
一 引言860
二 基于工业化影响的农业发展含义863
三 工业化与渐进成长的三种农业形态867
四 工业化的双重效应与农业发展的两类过渡871
五 内生农业增长的模型结构与形成条件875
六 结论及对中国农业发展的启示876
第二十二章 工业化、人口转型与长期农业增长的差异化路径879
一 引言879
二 农业发展阶段及其收入增长的稳态结构类型881
三 工业化与马尔萨斯稳态向索洛稳态的过渡884
四 工业化进程中人口生产量质偏好的转型888
五 人口转型与索洛稳态向现代持续增长的演进891
六 结论与当前中国农业发展政策选择895
第四部分 二元结构演化901
第二十三章 内生增长要素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初步分析901
一 引言901
二 理论分析902
三 实证检验904
四 结论及政策含义906
第二十四章 人力资本、生育率与城乡收入差距的收敛908
一 相关文献回顾与问题的提出908
二 研究方法的讨论910
三 技术内生视角城乡收入差距的成因911
四 基于中国经验的检验915
五 人力资本、生育率趋同与城乡收入差距的收敛919
六 城乡收入调节政策的选择922
第二十五章 公平教育、竞争市场与收入增长的城乡分享926
一 研究背景926
二 城乡收入决定模型929
三 城乡收入差距缘何存在933
四 城乡收入差距如何收敛937
附录940
第二十六章 人力资本非农化配置下的二元经济发展——刘易斯—费景汉—拉尼斯模型的扩展研究945
一 问题的提出945
二 人力资本转移对农业发展的影响:短期分析948
三 农业人力资本转移条件下的工业化951
四 二元经济成功发展的人力资本条件956
五 初步的经验证据959
六 政策含义963
第二十七章 人口转型与二元结构演化:多国经验证据966
一 二元经济结构和二元反差指数966
二 人口转型与二元反差指数变化:美国和日本的经验证据967
三 人口转型与二元结构转变:多国经验的实证结果972
四 人力资本和生育率关系的进一步考察979
五 结论981
附录981
第二十八章 农村人口转型与二元结构演化:中国的经验证据983
一 问题的提出983
二 农业人力资本、生育率与二元经济结构转变984
三 基于1978年以来中国经验数据的初步检验989
四 结论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