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竹林生态系统碳汇计测与增汇技术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周国模,姜培坤,杜华强等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030511355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357页
- 文件大小:51MB
- 文件页数:374页
- 主题词:竹林-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竹林生态系统碳汇计测与增汇技术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竹林资源与生长利用1
1.1 竹子及竹林资源分布3
1.2 竹子的生物学特征3
1.3 竹子利用及碳汇功能4
主要参考文献6
第二章 毛竹林笋期生长与碳积累特征9
2.1 毛竹快速生长与碳储量动态11
2.1.1 研究区概况11
2.1.2 研究方法12
2.1.3 结果与分析12
2.2 毛竹快速生长期碳积累特征17
2.2.1 研究方法17
2.2.2 结果与分析18
2.3 小结20
主要参考文献22
第三章 毛竹固碳的光合生理特征23
3.1 毛竹光合作用时空特征25
3.1.1 研究区概况25
3.1.2 研究方法26
3.1.3 光合作用环境因子的日变化特征27
3.1.4 叶片气体交换的日变化27
3.1.5 林冠不同层次叶片的光响应29
3.1.6 毛竹光合作用时空特征小结29
3.2 毛竹光响应模型构建30
3.2.1 光响应曲线测定30
3.2.2 光响应曲线拟合结果与分析31
3.2.3 光响应曲线模拟小结34
3.3 毛竹光合生理对气候变化的短期响应35
3.3.1 研究方法35
3.3.2 毛竹光合作用对CO2浓度短期升高的响应模拟37
3.3.3 毛竹光合作用对温度短期变化的响应模拟38
3.3.4 讨论42
主要参考文献43
第四章 毛竹固碳过程液流变化特征45
4.1 毛竹液流变化“竹—鞭—笋”系统设计47
4.2 系统的构建48
4.3 液流测量仪器安装与数据采集49
4.3.1 仪器介绍49
4.3.2 仪器安装与数据采集50
4.4 其他相关数据的采集50
4.4.1 对照系统含水率和笋高测量50
4.4.2 光合生理和环境参数的测量51
4.4.3 数据处理与分析51
4.5 结果与分析51
4.5.1 毛竹“竹—鞭—笋”系统内液流的动态变化51
4.5.2 竹鞭和竹笋含水率变化56
4.5.3 “竹—鞭—笋”系统的边材液流与含水率动态57
4.5.4 毛竹叶片生理参数及其对光响应的比较分析60
4.6 小结65
主要参考文献65
第五章 毛竹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分配特征67
5.1 研究区概况69
5.2 研究方法69
5.2.1 野外调查与采样69
5.2.2 室内分析70
5.2.3 计算方法70
5.3 结果与分析70
5.3.1 毛竹不同器官碳密度分析70
5.3.2 毛竹各器官碳储量71
5.3.3 毛竹林生态系统中碳储量的空间分布72
5.3.4 毛竹林碳素年固定量的推算73
5.3.5 不同经营类型毛竹林生态系统中碳储量比较73
5.4 小结75
主要参考文献75
第六章 竹林风化碳汇与植硅体固碳特征77
6.1 毛竹对硅酸盐岩风化碳汇和植硅体碳汇的影响80
6.1.1 研究区域80
6.1.2 研究方法80
6.1.3 结果与分析80
6.2 不同生态型竹子的硅分布特征85
6.2.1 研究方法85
6.2.2 结果与分析86
6.2.3 结论与讨论88
6.3 我国重要丛生竹硅储量90
6.3.1 研究区域90
6.3.2 试验设计91
6.3.3 数据处理92
6.3.4 结果与分析92
6.3.5 结论与讨论95
主要参考文献97
第七章 基于测树因子的毛竹林生物量碳储量估算101
7.1 毛竹林测树因子概率分布模型构建及其理论基础103
7.1.1 最大熵概率分布模型构建104
7.1.2 多尺度概率分布模型构建105
7.1.3 二元概率分布模型106
7.2 毛竹单株生物量模型构建111
7.3 耦合测树因子概率分布模型的生物量多尺度估算111
7.4 资料来源112
7.4.1 测树因子概率分布资料112
7.4.2 单株生物量模型构建资料113
7.5 结果与分析113
7.5.1 测树因子概率分布函数113
7.5.2 单株生物量模型构建结果124
7.5.3 区域尺度毛竹林生物量估算126
7.6 结论与讨论128
7.6.1 测树因子概率分布模型构建128
7.6.2 多尺度生物量估算128
主要参考文献129
第八章 基于多源遥感的竹林碳储量估算及时空动态分析131
8.1 竹林分布遥感信息提取133
8.1.1 基于光谱特征的提取方法133
8.1.2 基于BP神经网络毛竹林遥感信息提取136
8.1.3 混合像元分解在竹林分布信息提取中的应用141
8.2 竹林碳储量遥感估算模型构建145
8.2.1 地面调查146
8.2.2 遥感模型变量设置146
8.2.3 变量筛选148
8.2.4 基于Erf-BP神经网络的毛竹林地上部分碳蓄积估算模型148
8.2.5 基于核函数的非线性偏最小二乘模型151
8.3 Landsat结合MODIS数据毛竹林AGC估算156
8.3.1 研究方法157
8.3.2 结果与分析159
8.4 竹林碳储量时空演变遥感监测166
8.4.1 毛竹林碳储量时空演变166
8.4.2 雷竹林土地利用时空动态171
8.5 小结175
主要参考文献175
第九章 基于涡度相关的竹林生态系统碳通量监测177
9.1 涡度相关原理179
9.2 竹林通量观测站180
9.2.1 通量观测站概况180
9.2.2 通量观测系统181
9.2.3 二氧化碳廓线观测系统182
9.2.4 常规气象观测系统182
9.2.5 无线模块数据传输系统183
9.2.6 其他辅助观测系统183
9.3 数据处理方法184
9.3.1 原始数据的倾斜校正184
9.3.2 缺失数据的插补185
9.4 毛竹林生态系统碳通量监测分析186
9.4.1 CO2通量月平均日变化特征186
9.4.2 CO2通量不同季节的日变化188
9.4.3 毛竹林净生态系统交换量(NEE)月变化189
9.4.4 冠层碳储量变化特征189
9.4.5 毛竹林碳收支能力191
9.4.6 毛竹林生态系统碳通量小结192
9.5 雷竹林生态系统碳通量监测分析193
9.5.1 雷竹林生态系统碳通量的日变化特征193
9.5.2 雷竹林生态系统碳通量的季节变化特征195
9.5.3 雷竹林碳收支能力197
9.5.4 雷竹林生态系统碳通量小结199
主要参考文献200
第十章 竹林分布格局及碳收支模型模拟与预测201
10.1 我国竹林分布格局历史模拟及变化预测205
10.1.1 技术流程205
10.1.2 研究数据及处理206
10.1.3 研究方法207
10.1.4 研究结果及分析210
10.2 我国竹林碳收支状况历史模拟及变化预测229
10.2.1 IBIS模型及其模块229
10.2.2 IBIS模型改进236
10.2.3 竹类NPP和NEP模拟预测结果238
主要参考文献240
第十一章 经营对竹林生态系统碳平衡的影响243
11.1 不同经营类型毛竹林碳积累动态245
11.1.1 研究方法245
11.1.2 结果与分析246
11.1.3 小结251
11.2 不同经营类型毛竹林土壤碳呼吸与碳排放动态251
11.2.1 研究方法251
11.2.2 研究结果254
11.2.3 小结258
11.3 集约经营雷竹林土壤呼吸与碳动态259
11.3.1 研究方法259
11.3.2 研究结果与分析263
11.4 不同经营类型毛竹林土壤活性炭库的动态变化281
11.4.1 研究方法281
11.4.2 结果与分析281
11.4.3 小结285
11.5 集约经营历史对毛竹林土壤碳库稳定性的影响286
11.5.1 研究方法286
11.5.2 结果与分析287
11.5.3 小结288
主要参考文献288
第十二章 养分调控对竹林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及固碳能力的影响293
12.1 施肥对毛竹林土壤水溶性有机碳氮与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296
12.1.1 研究方法296
12.1.2 结果与分析297
12.2 施肥对雷竹林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301
12.2.1 研究方法301
12.2.2 结果与分析302
12.2.3 小结306
12.3 提高竹林固碳能力的配比施肥技术306
12.3.1 研究方法306
12.3.2 结果与分析307
12.4 小结310
主要参考文献310
第十三章 增强毛竹林碳汇功能的结构调控与优化技术313
13.1 基于非空间结构的固碳潜力模型构建及其优化316
13.1.1 毛竹固碳潜力模型构建316
13.1.2 模型优化方法319
13.1.3 数据来源320
13.1.4 结果与分析320
13.1.5 非空间结构部分结论与讨论323
13.2 毛竹林空间结构与生物量碳储量的关系324
13.2.1 研究区域324
13.2.2 研究方法324
13.2.3 结果与分析327
13.2.4 空间结构部分结论与讨论331
主要参考文献331
第十四章 毛竹碳汇林造林方法与计量技术335
14.1 毛竹碳汇林造林方法337
14.1.1 整地方式337
14.1.2 植穴规格338
14.1.3 造林密度338
14.1.4 母竹规格338
14.1.5 栽植技术338
14.1.6 幼林抚育339
14.1.7 成林管理与采伐措施339
14.2 毛竹碳汇计量方法341
14.2.1 碳库选择和温室气体排放源确定341
14.2.2 碳汇计量公式342
14.2.3 事前分层342
14.2.4 基线碳储量变化343
14.2.5 项目碳储量变化345
14.2.6 项目边界内的温室气体排放349
14.2.7 项目边界外的温室气体泄漏350
14.2.8 项目产生的净碳汇量(一)352
14.2.9 项目产生的净碳汇量(二)353
主要参考文献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