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智能科学研究前沿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智能科学研究前沿
  • 赵川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030388483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211页
  • 文件大小:38MB
  • 文件页数:223页
  • 主题词:人工智能-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智能科学研究前沿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从人工智能到智能科学1

1.1 现代科学发展的特点与计算机的诞生1

1.1.1 计算的思想及其发展1

1.1.2 现代计算机的诞生1

1.1.3 计算机的发展2

1.2 智能科学的概念与研究基础3

1.2.1 智能与智能科学3

1.2.2 智能科学的学科内涵4

1.2.3 概念区别5

1.3 智能科学涉及的主要学科6

1.3.1 学科地位6

1.3.2 所涉及主要学科与学科基础7

1.4 智能科学的基本特征12

1.4.1 智能科学的学科特点12

1.4.2 主要研究领域及研究对象12

1.5 智能科学的确立14

1.5.1 智能科学的确立14

1.5.2 智能等诸多概念的离析14

1.5.3 把握这个机遇的态度和目标15

1.5.4 宏观规划迎接变革16

1.6 从人工智能到智能科学16

1.6.1 中国人工智能智能发展17

1.6.2 中国人工智能学界始于2003年的战略转变21

1.6.3 中国智能科学发展22

1.6.4 从人工智能到智能科学的意义24

1.7 以美国人工智能的反思为参照25

1.7.1 斯蒂芬·平克主持的对美国人工智能发展的反思与讨论25

1.7.2 乔姆斯基对美国人工智能的进一步反思28

1.7.3 乔姆斯基对美国人工智能智能的进一步反思28

1.8 关于智能科学的若干思考29

1.8.1 各个领域彼此及共同的呼唤29

1.8.2 智能科学与哲学33

1.8.3 智能科学与科学幻想40

1.9 小结42

第2章 国际范围的智能科学探索与合作45

2.1 国际泛逻辑研究两届会议45

2.1.1 第一届国际泛逻辑会议及其宗旨45

2.1.2 第二届国际泛逻辑会议46

2.2 BISC伯克利前沿软计算计划47

2.2.1 Zadeh及其领导的BISC计划47

2.2.2 Zadeh发起的“信息革命”等议题48

2.3 佩德罗领导的FIS论坛48

2.4 “语言与认知”国际会议50

2.5 智能科学实验室成立及其前沿探索51

2.5.1 智能科学实验室的成立52

2.5.2 向同仁们的告知和收到的祝贺52

2.5.3 智能科学实验室三年事纪53

2.5.4 智同道合——国内各研究单位的呼应54

2.5.5 知音在即——国际学术交流合作55

2.6 智能聚变——学科领域之间的整合59

2.6.1 艺术作为智能科学研究对象和同盟力量59

2.6.2 诗歌的激光束61

2.7 小结64

第3章 智能的全景与智能AB两极的划分及整合65

3.1 西方自然科学的智能研究65

3.2 东方的智能研究70

3.2.1 佛教70

3.2.2 易经和中国传统医学。70

3.2.3 中华传统思想71

3.3 智能全景图73

3.3.1 语义频谱73

3.3.2 智能全景图的拓扑结构73

3.4 智能AB两极划分74

3.4.1 什么是智能74

3.4.2 智能的两极75

3.5 智能AB两极的整合76

3.5.1 整合的任务77

3.5.2 势必进行前所未有的跨学科研究和构建80

3.5.3 各种整合性新理论的创立和尝试81

3.6 AB两极整合的实例82

3.6.1 一个汉字和一幅古画引出的思考82

3.6.2 事物多重智能剖析实例85

3.7 小结87

第4章 智能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建树89

4.1 跨学科多学科整合性研究89

4.1.1 整体性为东西方思维方法的分野89

4.1.2 整合性思维的生理和心理学基础91

4.1.3 整合的责任92

4.2 人的因素的加入93

4.2.1 艺术和科学的联合93

4.2.2 东方思想和西方思想的联合94

4.2.3 科学是更大的乡愁94

4.3 科学精神的强调及其更新95

4.3.1 玛丽·居里95

4.3.2 蒂姆·伯纳斯·李97

4.3.3 科学问题呼唤科学精神98

4.4 对称性思想及其方法98

4.4.1 对称性的普遍存在99

4.4.2 对称性是思维的引擎99

4.4.3 中文作为一种对称性语言101

4.4.4 对称性的纬度101

4.5 回答钱学森之问和李约瑟难题102

4.5.1 钱学森之问102

4.5.2 回答钱学森之问103

4.5.3 李约瑟难题104

4.5.4 李约瑟难题和钱学森之问等的并置105

4.5.5 回应李约瑟难题105

4.6 礼赞的态度和方法108

4.6.1 给国际泛逻辑会议的献辞108

4.6.2 《计算机之歌》及其唱和109

4.6.3 泰戈尔的思想112

4.7 波前的把握114

4.7.1 诗歌的波前先行效应114

4.7.2 牛顿为标的巨大科学分野及其回溯114

4.8 小结117

第5章 作为智能研究前沿的自然语言理解118

5.1 形容词的分类118

5.1.1 形容词在语言中的地位119

5.1.2 一些需要思考的实例119

5.1.3 形容词的构造方法120

5.1.4 形容词与其他词性之间的联系121

5.1.5 词性的统一理解及一个生物学发现122

5.1.6 形容词的分形结构122

5.2 比喻的实质123

5.2.1 比喻的起点与原则123

5.2.2 比喻的实质和评价124

5.2.3 比喻的几种进行效应125

5.2.4 比喻的进一步探讨126

5.2.5 两个实例的分析127

5.3 中文的两种句式分析128

5.3.1 形式语义分析128

5.3.2 语法分析层面的短语结构129

5.3.3 范畴语法129

5.3.4 λ-演算进行语义分析130

5.3.5 实验结果133

5.4 以语义和文学为对象的自然语言理解研究134

5.5 语言作为智能研究的对象和前沿135

5.5.1 科学与人文接力解决陈寅恪难题135

5.5.2 语言与智能的交织研究139

5.5.3 语言作为文理的共同研究对象140

5.6 语言实践141

5.6.1 浣花溪语言研讨141

5.6.2 《自然语言理解》专题讲座142

5.6.3 晨吟诗社和黄昏阅读142

5.7 小结143

第6章 相位理论144

6.1 对一种理论的呼唤144

6.2 相位理论145

6.2.1 相位思想的触发145

6.2.2 相位理论初步146

6.2.3 相位概念的参照阐释147

6.3 从东方逻辑到相位理论148

6.4 相位理论的创立149

6.5 相位理论对语言实质的阐释156

6.5.1 语言的动力学和任务156

6.5.2 自然语言方式的三个步骤157

6.6 相位理论的一些初步原理160

6.6.1 复性与等严肃性原理160

6.6.2 “兴”的概念161

6.7 小结162

第7章 文明新的黄金时代163

7.1 当今文明的忧患与希望163

7.1.1 当今文明的忧患163

7.1.2 未来文明的曙光164

7.1.3 参照源头齐文明校原点165

7.2 文明的对流现象166

7.2.1 玄奘法师西行166

7.2.2 大卫·尼尔的东行167

7.2.3 缔造西方科学高峰的东方科学家168

7.2.4 深入东方思想的西方汉学家169

7.3 文明的联合与学科的融会173

7.3.1 世界文明的三种基因173

7.3.2 东方思想的形式化175

7.3.3 两个赛先生的促膝交谈177

7.3.4 学科之间的融合179

7.4 迎接新的黄金时代179

7.4.1 建树人类和平的理论保障180

7.4.2 迎接未来的态度180

7.4.3 精神准备和学术战略184

7.5 国际范围历史时空领域之间的整合185

7.6 小结186

附录189

跋21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