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晚清那些人和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晚清那些人和事
  • 何晓明编 著
  • 出版社: 上海:东方出版中心
  • ISBN:9787547305355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275页
  • 文件大小:16MB
  • 文件页数:291页
  • 主题词:中国历史-清后期-通俗读物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晚清那些人和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一、鸦片问题很严重,道光皇帝很生气1

美丽的罂粟花迎风摇曳,却生成了神奇的毒品。1

英国人做错了发财梦,只好靠贩运毒品鸦片来弥补贸易逆差。2

许乃济出了个馊点子。3

道光皇帝十二天里八次召见林则徐,委以重任。4

林则徐痛下狠招,“铁腕”收缴、销毁鸦片。却被今天的小学生批评“不环保”。6

二、不知哪里打上门来的“红毛蕃种”让“天朝上国”吃了大亏7

林则徐百密一疏,上了义律的当。7

英国议会以5票的微弱优势批准出兵。9

林则徐以为,英军士兵都是膝盖僵直、摔倒了就爬不起来的怪物。10

短短35天,英国舰队从广东打到天津。11

胆大包天的琦善,私自割让香港。14

道光皇帝很好奇:女王结婚了吗?她老公何许人也?16

马克思说,贪欲这个“恶”,正是文明进步的阶梯。但是,中国人还不懂这个道理。16

伊里布的家丁张喜,成了谈判的主角。17

《南京条约》签字,道光皇帝欣然“嘉奖”“有功”人等。17

三、清朝巡抚眼中变了形的美国总统华盛顿18

徐继畲有个威名赫赫的后人徐向前18会说福建方言的美国传教士成了徐继畲的好朋友。19

巡抚完成了15万字的《瀛寰志略》,却被骂为“张外夷之气焰,损中国之威灵”。21

徐继畲看华盛顿,是比陈胜、吴广、曹操、刘备更加厉害的西方第一号“异人”。23

“神光寺事件”惊动朝野。25

徐继畲的名字和文章,被镌刻在华盛顿纪念碑内壁。28

四、梁发推介的基督耶稣变成了洪秀全的“皇上帝”29

洪秀全偶然得到宣扬基督教的小册子《劝世良言》。29

印刷工人梁发,把自己全家都发展为基督教徒。30

因为表兄李敬芳的提醒,洪秀全重读《劝世良言》,兴奋异常。31

经过一番梳妆打扮,中国版的“皇上帝”出台了。34

洪秀全自称上帝的儿子,耶稣的弟弟。他告诉贫苦的兄弟姐妹:造反有理!34

五、“粤匪”与湘军,究竟谁怕谁36

清政府命令曾国藩协助巡抚办团练,可是他不干。郭崧焘搬出老父亲,好不容易才做通了曾国藩的工作。36

因为统帅“有文化”,所以湘军也“有文化”。曾国藩训练出一支“扎硬寨、打死仗”的凶悍队伍。37

向太平天国发出的挑战书,其实是充满政治智慧和文化内涵的宣言。38

曾国藩万万没有料到,头一次交手,就吃了个大败仗。39

重新披挂上阵,决战就在安徽。41

太平天国自伤自残,天京城里血雨腥风。42

洪秀全饮鸩止渴,滥封王爵,“鼓舞士气”。43

梁启超说曾国藩是世界史上数一数二的人物,青年毛泽东“独服曾文正公”。45

六、火烧圆明园:“文明”的强盗干的最野蛮勾当46

叶名琛的奇怪姿态: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46

咸丰皇帝的腰杆突然硬起来。47

僧格林沁自作主张,扣押了巴夏礼。47

英法联军一把大火烧了整个北京西北郊的皇家园林区。47

英、法被扣押人员是战俘吗?48

巴夏礼被释放,但是联军司令额尔金依然下令:火烧圆明园。49

噩耗传到热河,咸丰皇帝当即吐血。51

维克多·雨果愤怒宣告:历史必将审判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一个叫英吉利。52

维护圆明园遗址的残垣败壁,才是对历史的最好纪念。54

七、身世扑朔迷离的小女子一步步攀上权力的极峰55

关于慈禧太后身世的说法多样。55

17岁的兰儿入宫,被封为兰贵人。57

兰儿生下载淳,这是大清皇帝最后一次生儿子。57

咸丰皇帝病死,载淳继承皇位,兰儿随即升格“西太后”。57

东、西两太后辅助皇上,垂帘听政,“同治”天下20年。60

温柔贤惠的慈安太后也有刚毅果断的一面。62

慈安之死,不是自杀,更不是慈禧太后下毒。65

慈禧跟恭亲王算总账,让他“居家养疾”。66

八、洋装虽然穿在身,容闳的心永远是中国心67

《西学东渐记》的原名直译,是《我在美国和中国生活的追忆》。67

在勃朗教士的帮助下赴美留学。68

容闳拒绝了奖学金。他的数学成绩不太好,但是在哲学和文学课程中表现优良。68

远方游子时时自问:我所学的知识,应该用在什么地方?69

实地考察天京,容闳拒绝了太平天国奉送的四等爵位。70

在安庆曾国藩大营。他看到了未来中国的希望。71

曾国藩亲自将好消息告诉了容闳,作出了派遣留学生的各项重要决定。72

第一批幼童留学生30人,出现在美国哈特福德,引起当地新闻媒体的关注。73

传统礼教那一套,再也管不住年轻人躁动的心。74

回到上海的留学生们没有想到,远游归来的孩子如同罪人囚犯。76

教育报国的美梦破灭了,容闳依然力图为忧患重重的祖国做点什么。77

九、大清国驻英公使身边居然安插着一个卧底的“线人”79

到伦敦向英国女王“谢罪”,郭嵩焘差点被乡亲和国人们骂死了。79

慈禧太后对他说:皇上和我们都是知道你的苦衷的。80

组建外交使团的班子,困难重重,而且埋下祸根。81

《使西纪程》刊行,引发一场大风波。82

刘锡鸿向总理衙门告刁状,郭嵩焘愤然还击,朝廷各打50大板。85

正副使节之间,“道不同,不相为谋”,才是矛盾冲突的根本原因。86

抛弃傲慢与偏见,刘锡鸿终于承认英国制度设计的合理有效。88

十、英国的海军大学培养了中国头牌启蒙思想家89

严复考了第一名,很得沈葆桢的青睐。89

严复“回闽充数”,登上了远赴英伦的“济安”轮。90

24岁的海军留学生与60岁的驻英公使成了忘年交。91

严复严厉抨击新公使曾纪泽,门第意气重,天分也不高。92

作为李鸿章引进的人才,严复在北洋水师学堂干了20年,他抱怨:在北洋当差,味同嚼蜡。93

《天演论》传遍神州,使得“中国民气为之一变”!94

古文大家吴汝纶给翻译家出主意:“与其伤洁,毋宁失真”。96

严复翻译《天演论》,“于自强保种之事,反复三致意焉”。96

晚年的严复告诫子孙:孔孟之道,包容天地。中国的旧传统可以修改,但不可背叛!97

十一、外交奇才“虎口夺食”,为贫弱帝国“保全大局”98

父亲的严格要求与谆谆教诲,培养出青年俊杰。99

曾纪泽告诉慈禧太后:通洋文洋语与办洋务,是截然不同的两码事。100

崇厚完全不懂规矩,擅自出卖国家利益,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101

曾纪泽临危受命,抵达彼得堡,立即遭遇“下马威”102

曾纪泽软硬不吃,俄方谈判代表哀叹:我们不能再抱任何幻想。103

签署《中俄改订条约》,并非大获全胜,但是,曾纪泽赢得了对手的尊重。104

一语点中法国人的痛穴,捅了个大马蜂窝,被免去驻法公使职务。107

曾纪泽痛感洋人“不讲理”而国人“不明理”。他告诉世界:中国先睡后醒,但是永远不称霸。108

十二、中国的海关,却让英国人赫德当了四十八年的总税务司109

遥远而神秘的中国,引发了十九岁英国青年玫瑰色的东方之梦。109

赫德受聘为广州海关副税务司,成了中国政府的雇员。110

赫德给恭亲王留下极好印象。亲王判断:如果我们有一百个赫德,所有的事情就好办多了。111

二十八岁的赫德接替李泰国,成为中国海关总税务司。112

大刀阔斧地推行改革,彻底改变了海关监督徒有虚名的乱象。113

赫德要求所有下属牢记:海关税务司署的所有成员,都是中国政府的仆人。114

赫德长期保持站立的工作姿态,几十年一贯制,从来不坐着办公。115

经过再三权衡,赫德放弃了驻华公使的任命。慈禧太后问郭嵩焘:你说赫德替中国办事,是不是真心诚意?116

作为一个“中国通”,赫德坚信,只有时间才能改变中国,并给它一个完美的未来。118

十三、“清流”健将摇身一变,成了“种豆得瓜”的“洋务”殿军120

慈禧太后亲自提拔,张之洞荣登“探花”。120

坐着说话不腰疼,“清流党”指手画脚,鸡蛋里面挑骨头,专找毛病。121

当了封疆大吏,要花实钱,办实事,求实效,张之洞再也“清流”不起来了。122

李瀚章、李鸿章兄弟怀着“黄鹤楼上看翻船”的心理,等着看张之洞的难堪。125

张之洞自我标榜,一生有“三不争”。126

张之洞最喜欢说的话,不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而是“旧学为体,新学为用”。127

历史的辩证法总是喜欢给人开玩笑。“洋务”殿军“种豆得瓜”。128

十四、稀奇古怪的辜鸿铭为中国人挣足了面子130

非常之怪的人生经历: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130

辜鸿铭最瞧不起“暴得大名”的胡适,说他简直是瞎胡闹!131

马建忠使辜鸿铭抛弃了“假洋鬼子样”,“再一次变成一个中国人”。132

在张之洞的领导下,为中国的文明事业而战。132

一心捍卫中国文化的尊严,甚至为男人纳妾制度作歪理辩护134

对待前来拜见的英国大文豪毛姆,狠狠一番教训:“你们凭什么说比我们好呢?”135

辜鸿铭告诉老外,中国人的性格和中国文明的三大特征是:深沉、博大和淳朴。136

倚老卖老,不好好上课,被北大学生轰下讲台。139

十五、甲午大海战:既是同窗间的较量,也是综合国力的比拼140

沈葆桢出以公心,主张先上北洋,再上南洋,李鸿章乐得顺水推舟。140

八十二位热血青年留学英、法,学习现代海军,他们遇到了来自日本的同行。142

英国教官琅威理严格训练管理,军中流传“不怕丁军门,就怕琅副将”。144

舰队访问日本。丁汝昌鼓吹“中日海军携手,共同对付西方列强”。145

北洋水师的主力战舰“定远”、“镇远”在亚洲是超级“巨无霸”。146

大东沟海战,丁汝昌选择的迎敌方案,是唯一正确决定,但是各舰执行不到位!147

邓世昌怒吼:全速前进,撞沉“吉野”!148

北洋水师龟缩刘公岛基地,成为瓮中之鳖。152

日本水兵肃立甲板,向失败的对手、真正的战士,表达军人的敬意。152

十六、血溅春帆楼:李鸿章为什么要“卖国”153

注定屈辱的外交之行,李鸿章义无返顾地启程。154

景色宜人的春帆楼,中华民族的伤心地。155

伊藤博文比李鸿章年轻将近二十岁。两位对手的英姿勃发与老态龙钟,恰成鲜明对比。155

小山丰太郎刺杀李鸿章。李鸿章吩咐随员,换下血衣,好好保存,“此血可以报国矣”。156

陆奥宗光接到李鸿章的谈判答复,承认“笔意精到,仔细周详,不失为一篇好文章。”158

签字的当天下午,李鸿章一行启程回国。回国后,他留在天津,闭门谢客。158

女婿张佩纶的信,既富亲情,更忧国是。160

在无人问津的寂寞时光里,李鸿章痛切反省:破屋要垮台,一个裱糊匠哪里负得了责呢!161

十七、有没有搞错:举人梁启超拜秀才康有为为师163

十六岁的梁启超考中举人,金榜题名的同时还抱得美人归。163

科场失意的康有为躲在西樵山专读道佛之书。164

康有为在广州收徒授学,梁启超慕名而来。举人拜秀才为师,一时传为奇闻。165

听老师“以大海潮音,作狮子吼”式的讲课,学生的感觉是“冷水浇背,当头一棒”。166

师徒联袂进京,冲击“进士”。考官“枪毙”“最有才气”的试卷,伤及无辜。168

“公车上书”,康有为名声大振。169

康有为见到光绪皇帝,鼓励他变法三年,必见成效。皇帝眼光向外一瞟,“我受外力牵制,无可奈何呀!”。171

皇帝对康有为、梁启超师徒大材小用,并不是没有一点道理。172

十八、秘中秘:1898年9月21日前后的清宫秘史174

历史谜团的要害之点。174

光绪皇帝借题发挥,断然将礼部领导班子“一锅端”。175

因为请开懋勤殿之事,慈禧太后大发雷霆,皇帝心慌意乱,乱了方寸。176

太后接到杨崇伊的奏折,奏折恳请太后“即日训政”,接手最高权力。177

慈禧太后突然决定返回北京城内。与此同时,谭嗣同突访袁世凯,将惊天密谋和盘托出。178

袁世凯左右为难,不知该把宝押在哪一边。犹豫、彷徨将近四十个小时以后,他向荣禄告密。180

9月21日,风云突变。慈禧太后发动政变,软禁光绪帝,通缉康有为、康广仁。181

在日本使馆,谭嗣同与梁启超泪眼相视,拥抱而别。182

慈禧太后临时改变主意,不审而诛,杀了“六君子”。183

十九、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奇怪的母子关系185

离开妈妈怀抱的小光绪,在慈禧这里同样得到了母亲的关怀与温暖。185

老太太一心为光绪找一个可靠女子做皇后,皇帝的婚姻悲剧,就此开幕。186

太后警告光绪:绝不允许瑾妃和珍妃两个小妖精违背家法,干预朝政,胡作非为。187

三十七岁的光绪一命归西。不到二十个小时以后,七十四岁的慈禧也撒手人寰。188

研究报告指出:光绪皇帝头发里的砒霜含量,是当代健康人的6586倍。189

想毒死光绪皇帝的人,远不止一个,慈禧太后不过是嫌疑人之一。191

二十、洋鬼子搞不过义和团,义和团搞不过清政府,清政府搞不过洋鬼子193

义和团组织源流复杂散乱,信仰的神灵千奇百怪。193

清政府反对、镇压义和团时,义和团就“扫”它,“倒”它;反之,义和团就“扶”它,“保”它。194

义和团运动进入最高潮。不仅在直隶、山东的广大农村,就是北京、天津城内,也成了义和团的天下。196

慈禧太后连续四次召开御前会议,研究“战”、“和”问题。197

太后对大臣们说:万一打不赢,你们知道我的苦心,不要说是我一人葬送了祖宗留下的基业。198

力量强的洋鬼子在真打,力量弱的清政府在假打,这就苦了夹在当中力量不强而真打的义和团。199

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太后外强中干的“宣战”再也支撑不下去了。200

列强相互争夺在华利益,打得不可开交。慈禧太后感激涕零,决心“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204

赫德安坐使馆内,静候事情的和平解决。在他看来,义和团运动是中国老百姓民族情感的天然流露和正义表达。205

二十一、满清皇族费尽心机搞的“宪政”,老百姓不买账206

慈禧太后镇压了康有为们的变法,自己来搞“新政”改革。206

革命党人吴樾的炸弹,阻止不了朝廷考察学习外国宪政的决定。207

端方、戴鸿慈委托熊希龄找来的考察报告的捉刀人,竟然是朝廷通缉的要犯梁启超。209

五大臣满世界转了一大圈,不仅学习了各国宪政的知识,还从外国带回来一大群狮子、老虎、大象、黑熊。210

袁世凯极力主张废除军机,建立责任内阁,引起了慈禧太后的警觉。211

立宪派发起轰轰烈烈的“国会请愿运动”,向朝廷施加压力。213

《钦定宪法大纲》终于出台。朝廷准备用9年的时间,完成立宪的全部过程。但是,革命派和立宪派都等不及了。215

“皇族内阁”出笼,老百姓终于被彻底激怒了。满清权贵集团扭扭捏捏搞了多年的“预备立宪”,被汹涌而起的革命浪涛,冲得无影无踪。217

二十二、一千三百岁高龄的科举制度终于寿终正寝220

隋炀帝揭开了中国科举制度的序幕。220

明清时期,科举考试采用特殊的“八股文体”。222

国门洞开,新知识、新文化蓬勃发展。科举制度的存在,严重阻碍了新式教育的推行。224

袁世凯串联张之洞等一帮地方大员,奏请改革科举,但是遭到军机大臣王文韶的竭力反对。225

军机处及政务处的组成人员发生变化,张之洞抓住机会,“搞定”8人中的7人。王文韶顺水推舟,就坡下驴。226

袁世凯再次邀约张之洞等六人联衔上奏,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慈禧太后立即批准。227

中国千年科举史上的末代“三鼎甲”证明了科举制度不是瞎胡闹,还是有相当效能的。228

二十三、革命造反艰苦卓绝,远非“逸仙”那么潇洒230

革命家多变的名号。230

哥哥孙眉理解弟弟的心思:行医只能救少数人,革命才能救多数人。231

求见李鸿章,吃了闭门羹,孙中山坚定了革命造反的决心。232

日本报纸报道:支那革命党首领孙逸仙抵日。陈少白吓了一跳,孙中山却高兴地说:好得很,我们今后就自称革命党!234

清政府满世界通缉要犯,孙中山被囚驻英使馆。康德黎博士积极营救,还请来苏格兰场的警察和私家侦探帮忙。235

清政府偷鸡不成反蚀米,大大提升了孙中山的革命声誉。236

联合全国革命力量,成立中国同盟会。237

章太炎驳斥保皇腔调,立下首功。他与孙中山大吵大闹,引发同盟会的大分裂。238

武装暴动,屡战屡败,百折不回。黄兴孤军奋战,他的“同志”却临阵脱逃。241

老牌同盟会员、共产党人吴玉章的评论,发人深省。242

二十四、新军士兵“研究文学”密谋暴动,孙葆仁改名孙武,冒充孙文的弟弟243

湖北地区的革命党人,实际上以新军将士为主要骨干。243

孙葆仁改名孙武,改号遥仙,冒充孙文的弟弟,发动群众,鼓吹革命。245

詹大悲说:我们搞革命,不在于名称的威武雄壮。“文学社”全盘接受同盟会的纲领,拥戴孙中山为最高领袖。247

起义的准备工作紧锣密鼓,九角十八星旗被确定为首义军旗。249

汉口宝善里14号秘密机关炸弹爆炸,机密全盘暴露。彭、刘、杨三烈士英勇就义,形势千钧一发。251

工程第八营士兵程正瀛仓促之间打响辛亥首义第一枪。但是,因为孙中山的一句随口称赞,“程一枪”在很长时间里变成了“熊一枪”。252

武昌城内外,枪炮声大作。炮八标全建制参加起义。“乾记衣庄”的老板点燃自家房屋,用火光指示炮击目标。253

10月11日上午,武昌城北长江边的汉阳门城楼上,蛇山上的警钟楼顶,九角十八星旗高高飘扬。254

二十五、被革命党人强拉硬扯,逼迫上任的军政府都督255

起义军人推举汤化龙担任都督,但是汤的亲家胡瑞霖打岔说:现在是军队起来革命,汤议长不便领导,你们最好在军队里找人。256

有人提议去请第二十一混成协的协统黎元洪。黎元洪的机遇来了。256

起义士兵好不容易才找到黎元洪,他说:我平时对你们并不刻薄,你们为什么要与我为难呢?258

谭人凤对黎元洪说:以你名义签发的公告早已贴满大街小巷,天下人都知道了。黎元洪看已经没有了退路,只好说:我决心与你们帮忙就是了。260

湖北军政府举行隆重的祭天誓师仪式,黎元洪担任主祭。260

黎元洪会见英国记者,熟练地用英语与之交谈。他表示,革命迟早都会发生,成功是毫无疑义的。261

黎元洪用自己的政治行为证明,革命党人忙乱之间的选择,并非完全瞎了眼。262

二十六、民国第一任大总统:是孙中山“让位”,还是袁世凯“篡权”264

在美国丹佛城,孙中山去餐厅吃饭,随手买了份报纸,这才知道武昌首义的消息。264

孙中山回到阔别十六年的祖国,受到英雄凯旋般的欢迎,但是建立统一共和政府的计划却困难重重。265

清政府走投无路,请袁世凯出来救场,他却端足了架子摆足了谱,拒绝出山。266

袁世凯玩弄两面派手法,一方面与立宪派勾勾搭搭,与革命党谈谈打打,打打谈谈,一方面逼迫清皇室退位。266

皇帝太小不懂事,王公大臣六神无主。隆裕太后山穷水尽,只好自己拍板,同意“逊位”。268

“民国产婆”赵凤昌的住所“惜阴堂”里,南北各派势力、各路名流汇集,紧张磋商。270

围绕总理人选,南北互不相让,赵凤昌妙计一出,棘手难题迎刃而解。272

孙中山提出议和的最后解决办法,袁世凯相信他不会拿庄重的政治声誉开玩笑,这才吃了定心丸。273

袁世凯如愿以偿当上大总统,绝非仅仅因为他的“野心”、“阴谋”或者孙中山的“软弱”、“轻信”。274

后记27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