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发展、人权与法治研究 法治国家、法治政府与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发展、人权与法治研究 法治国家、法治政府与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研究](https://www.shukui.net/cover/58/34425074.jpg)
- 汪习根主编;陈焱光,廖奕执行主编 著
- 出版社: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7136908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430页
- 文件大小:70MB
- 文件页数:449页
- 主题词:法治-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发展、人权与法治研究 法治国家、法治政府与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 法治一体化建设的理论探寻3
第一篇 论法治中国的科学含义3
一、法治中国的主体维度4
二、法治中国的客体维度8
三、法治中国的时空维度13
第二篇 多元逻辑方法论视野下的“法治”18
一、语义逻辑方法论18
二、二元辩证逻辑方法论19
三、量化逻辑方法论22
四、比较思维逻辑方法论23
第三篇 论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的必然性26
一、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方略的提出过程26
二、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27
三、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的必然性分析30
四、结语33
第四篇 法治评估的实践反思与理论建构34
一、引言34
二、法治评估指标体系的形成基础35
三、中国法治评估指标体系的形成与实践38
四、中国法治评估面临的问题与挑战40
五、中国本土法治评估模式的反思与探索45
第五篇 法治一体化建设的评价体系与量化指数研究49
一、法治的缘起与发展49
二、现状与评析:现行法治评价体系与量化指数51
三、展望与重构:建立中国特色法治指数52
四、反思与再批判:法治量化评价体系的利弊之辩53
第六篇 地方“法治指数”的法理与实证研究56
一、地方法治建设的研究现状58
二、地方法治建设中的法治的法理的逻辑62
三、“法治指数”的实践性探索及其经验借鉴67
第七篇 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中的卢梭镜像70
一、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概说70
二、卢梭基本理论分析73
三、卢梭的法治思想观对于法治一体化建设的理论支持75
四、法治一体化语境下卢梭理论的缺陷76
第八篇 转型期中国法治建设的现实基础与理论诉求研究78
一、引言78
二、转型期中国法治建设的现实基础78
三、转型期中国法治建设的理论诉求81
四、结语83
第二部分 法治国家建设87
第九篇 “善政”法治的基本原则87
一、善政与法治87
二、通往善政的法治原则88
三、善政:法治的理想94
第十篇 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动力来源分析96
一、人的主体需求是原动力96
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是根本动力97
三、理论引导和权力推动98
第十一篇 试论法律与政治之间的构成性联系101
一、法律和政治的同源构成102
二、法律和政治的内在构成104
三、法律和政治的合法性构成105
四、对当代中国法律与政治之启示107
第十二篇 形式法治下的法律数字理性110
一、形式法治及其中国语境110
二、法律数字理性113
三、法律数字理性与形式法治的契合118
四、结语120
第十三篇 “法治中国”的法理解读122
一、“法治中国”的基本内涵122
二、“法治中国”的价值属性128
三、“法治中国”的现实意义134
四、结束语138
第十四篇 法治中国梦实现的必然路径之探寻139
一、问题的提出139
二、社会公众法律信仰的社会价值139
三、我国社会公众法律信仰缺失的原因140
四、法律信仰的培育143
五、结语146
第十五篇 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探究我国法治一体化建设147
一、公共舆论的历史进程147
二、公共舆论的法治意义148
三、我国网络公共舆论发展特点150
四、网络公共舆论与我国法治一体化建设的互动152
第十六篇 论法治一体化视野下对检察机关程序性权力的制约156
一、检察机关滥用权力157
二、程序性违法的成因:公诉职能与诉讼监督职能的矛盾157
三、检察机关程序性违法的后果159
四、检察机关权力制约机制的实现目标与路径160
第十七篇 武汉市推行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的成就、问题及完善对策研究164
一、武汉市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出台的背景164
二、武汉市推行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取得的成就165
三、武汉市推行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存在的问题166
四、完善武汉市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应采取的对策167
第十八篇 环境法治研究170
一、何为环境法益170
二、环境权利泛化困境下的环境法172
三、环境法的独立性174
四、环境法的目标176
五、结语179
第十九篇 新经济时代的地方法治环境研究180
一、新经济时代的法律解读180
二、对新经济时代地方法治环境的反思183
三、优化地方法治环境,积极应对新经济时代挑战185
第三部分 法治政府建设191
第二十篇 法治一体化背景中的法治政府191
一、法治政府的应然表达191
二、法律至上192
三、政府受法律控制193
四、控权护权统一,保障公民权利194
五、行政救济和司法审查195
第二十一篇 我国法治政府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197
一、法治政府概念概述197
二、我国法治政府建设存在的问题199
三、我国法治政府建设的相关对策203
四、结语207
第二十二篇 论以法治思维推进政府职能209
第二十三篇 法治政府建设中“旋转门”腐败与法律矫治216
一、法治政府建设中“旋转门”现象的现状分析216
二、法治政府建设中“旋转门”腐败产生的原因219
三、法治政府建设中“旋转门”腐败的法律矫治措施221
第二十四篇 论加强政府网站功能的制度保障223
一、政府网站的基本功能及其制度保障的意义224
二、政府网站功能相关制度的现实考察226
三、政府网站功能制度保障的加强228
第二十五篇 行政法治的前提:公民社会的崛起230
一、对中国行政法治的现状描述及反思230
二、公民社会的概念231
三、西方行政法治建设历程的回顾与反思232
四、公民社会对于行政法治的意义234
五、如何培育中国的公民社会234
六、结语236
第二十六篇 论美国公民对警察执法活动的监督与制约237
一、美国重视公民监督警察执法活动的成因分析237
二、美国公民监督警察执法行为的方式238
三、对我国的启示240
第四部分 法治社会建设247
第二十七篇 论社会管理的法治意义247
一、网格化管理概述248
二、网格化管理的法治意义249
三、网格化管理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253
四、结语256
第二十八篇 何为法治社会257
一、何为法治社会257
二、为何要建设法治社会260
三、建设法治社会与建设法治国家263
第二十九篇 刍议法治一体化建设之实践路径265
一、引言265
二、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三者的关系探析265
三、公权与私权的应然关系267
四、我国公权和私权的实然关系269
五、法治一体化建设的治本之策271
六、结语272
第三十篇 世道人心与中国法治社会的建构273
一、人心与法治273
二、世道人心与法治社会的双向互动275
三、中国法治社会建构的理想图景278
第三十一篇 法治的集与分280
一、浅谈法治整体性与局部性281
二、“法治中国”下的法治被赋予的新意义283
三、法治社会中法治的分与合285
四、结语286
第三十二篇 风险社会视角下的法治社会构建287
一、风险社会概念287
二、案例研究288
三、风险社会下的法治构建289
四、结语294
第三十三篇 从法与社会看法治社会与群众路线295
一、法与社会的学说295
二、法治社会贯彻群众路线的基础297
三、法治社会建设与坚持深入贯彻群众路线301
第三十四篇 通过阶层的法律治理309
一、引言309
二、中国语境下“法治社会”与“阶层”之辨309
三、法治社会的现状311
四、阶层社会的初步成型313
五、合理的阶层社会结构:法治理想与精神的持续追求316
六、小结318
第三十五篇 法治模式下的基层村域治理320
一、法治模式语境下的基层治理320
二、背离宪制精神的南街模式321
三、历史维度的解读:南街模式的存在逻辑324
四、富有希望的民主试验田:南街模式转型328
五、余论:法治中国的实现331
第三十六篇 司法和舆论的出牌逻辑332
第三十七篇 法律信仰论批判340
一、法律信仰论缘何在我国能够引起巨大反响341
二、伯尔曼《法律与宗教》语境下的法律信仰的内涵342
三、我国学者在法律信仰论这一命题中所存在的悖论344
四、法律信仰论是一个被错误引进的与我国实际不相符合的理念345
五、走出依附西方学者的思维定式,结合实际重新审视我国对待法律的态度347
第三十八篇 法治社会建设中法律作用的限度及道德要素的补充349
一、小悦悦事件回顾与后续社会效应评析349
二、法治社会建设法律的作用有限度351
三、我国社会在提倡法治过程中对道德问题的关注不足352
四、道德要素对建设法治社会的意义353
五、结语354
第五部分 法治一体化下的司法与人权保障357
第三十九篇 法治一体化建设与法官职业素养的提升357
一、法治一体化对司法公正和法官职业素养的新期待357
二、司法公正与法官职业素养的历史透视359
三、法官优良的职业素养是司法公正的重要保障361
四、法官的职业素质与司法公正相关性的内在逻辑363
第四十篇 从案例论行政诉讼裁判品质提升的法理路径368
一、“武汉市民状告车管所案”之案情简介368
二、本案的法律争点368
三、行政诉讼即法律适用369
四、厘清法律适用之法理基础,提升裁判品质370
五、结论371
第四十一篇 论住房权的可审判性373
一、住房权的概念和要素373
二、可审判性的概念375
三、住房权可审判性的理论前提375
四、消极性质的住房权的可审判性376
五、积极性质的住房权的可审判性377
第四十二篇 事实与逻辑379
一、绪论379
二、保障独立司法,实现法治一体化380
三、独立司法与法治一体化建设的价值逻辑冲突381
四、独立司法真正的改革路径:法治一体化383
五、结语385
第四十三篇 政治中的司法386
一、多中心的司法:行政诉讼的实际功能387
二、嵌入性司法:行政诉讼的权力背景388
三、选择性司法:行政诉讼的运作机制389
四、独立司法:行政诉讼的出路390
五、结语392
第四十四篇 法治国家视野下的公安刑事执法冤假错案的成因及防控对策研究393
一、引言393
二、刑事冤假错案发生的主要原因393
三、防控刑事执法冤假错案途径398
四、结语401
第四十五篇 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与人权保障402
一、法治国家与人权保障403
二、法治政府与人权保障404
三、法治社会与人权保障405
四、结语406
第四十六篇 法治国家与基本权利保障407
一、问题的提出407
二、群体性事件应对中权利保护的缺失408
三、群体性事件中的法治国家与基本权利409
四、群体性事件中的权利保障410
五、结语414
第四十七篇 人权、人性尊严与法治415
一、探讨:人权与人性尊严的关系416
二、批判省察:人权与法治的关系418
三、耦合:法治社会治理420
四、结语421
第四十八篇 法治一体化建设时局下的中国司法改革出路423
一、法治中国建设,法治一体化建设与司法改革的关系423
二、社会转型下的中国司法改革困境425
三、冲出困境,继续深化中国司法改革428
四、结论429
后记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