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发展途径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发展途径研究
  • 张艳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 ISBN:7504931543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282页
  • 文件大小:15MB
  • 文件页数:311页
  • 主题词:金融体制-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发展途径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金融经营模式及其理论依据6

1 金融经营模式概述6

1.1 分业与混业的界定6

1.1.1 分业经营7

1.1.2 混业经营8

1.1.3 混业经营的微观组织模式11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13

1.2.1 国内外学者的有关观点13

1.2.2 各国金融业经营模式的趋同化18

1.3 不同金融经营模式下的金融监管20

1.3.1 金融监管的成因:金融脆弱性假说20

1.3.2 金融监管成本分析22

1.3.3 适度监管原理24

1.3.4 金融监管模式26

2 混业经营模式的理论依据32

2.1 现代金融中介理论33

2.1.1 交易成本理论与金融中介的产生33

2.1.2 信息不对称理论与金融中介的存在34

2.1.3 金融市场竞争条件下的金融中介理论36

2.1.4 实证数据38

2.2 全能银行的成本收益分析43

2.2.1 全能银行的信息经济优势与范围经济收益44

2.2.2 全能银行的利益冲突与潜在成本49

2.3 制度变迁理论52

2.3.1 制度变迁理论的内涵52

2.3.2 制度变迁的需求和供给因素53

2.3.3 金融制度演变的制度经济学分析54

2.4.1 金融深化理论的内容57

2.4 金融深化理论57

2.4.2 启示58

本篇小结60

第二篇 西方国家金融混业经营发展途径研究62

3 西方国家金融经营模式的演变历程62

3.1 从“自然混业”到“分业”的历史考察62

3.1.1 20世纪30年代以前的自然混业阶段62

3.1.2 20世纪30年代至80年代:分业经营阶段65

3.2 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混业经营潮流70

3.2.1 英国以“大爆炸”为标志的金融改革拉开了混业经营的序幕70

3.2.2 日本的“大爆炸”目标之一就是打破分业经营的旧框架72

3.2.3 美国1999年《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标志着世界金融混业经营时代的到来74

3.3 混业经营模式下的各国金融系统77

3.3.1 美国金融市场主导的金融系统79

3.3.2 英国金融市场主导的金融系统81

3.3.3 日本主办银行主导的金融系统83

3.3.4 德国全能银行主导的金融系统85

3.3.5 对关键问题的审视87

3.4.1 美国的“伞状金融监管”89

3.4 混业经营模式下的各国金融监管89

3.4.2 英国的“统一监管”格局91

3.4.3 德国的金融监管体系93

3.4.4 日本的金融监管体系94

3.5 对西方国家金融经营模式演变的理论归纳97

3.5.1 需求因素分析98

3.5.2 供给因素分析102

3.5.3 对金融中介最适规模和最佳边界的修订104

4.1 混业经营趋势之一:银证合作108

4.1.1 资金互动108

4 混业经营发展的初级阶段108

4.1.2 工具复合和业务交叉112

4.2 混业经营趋势之二:银保合作115

4.2.1 国外银行保险的趋势115

4.2.2 银行保险合作的方式116

4.2.3 银行保险合作的内容119

5 混业经营发展的高级阶段123

5.1 产权渗透方式之一:多级法人模式下的金融控股公司制123

5.1.1 金融控股公司的盛行123

5.1.2 金融控股公司模式的正面效应129

5.1.3 金融控股公司模式的负面效应131

5.2 产权渗透方式之二:统一法人模式下的全能银行制133

5.2.1 德国全能银行的特点135

5.2.2 德国全能银行的法人治理结构分析137

5.2.3 德国全能银行制下的银企关系分析147

附件1:花旗集团——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典型案例分析152

附件2:德意志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163

本篇小结165

6.1.1 改革前的中国金融业167

6.1 新金融体系的建立及混业的雏形167

6 我国金融经营模式的历史演变167

第三篇 中国金融混业经营的发展途径167

6.1.2 新金融体系的建立168

6.1.3 初期自然混业的雏形169

6.1.4 早期自然混业与金融领域的混乱局面170

6.2 分业经营模式的确定174

6.2.1 1993—1998年:我国金融分业经营模式的形成174

6.2.2 对我国金融分业经营模式的评价175

6.3 分业监管体制的形成176

6.3.2 1992年中国证监会成立,标志着证券监管部门开始独立177

6.3.1 中国人民银行统一监管时期177

6.3.3 1998年中国保监会成立,标志着分业监管制度继续推进179

6.3.4 2003年中国银监会成立,标志着分业监管体系基本确立179

6.4 渐行渐近的混业经营180

6.4.1 银证合作180

6.4.2 银保合作现状184

6.4.3 金融控股公司的出现185

7.1 我国金融业运行的总体特征188

7.1.1 金融深度与经济增长率的相关性分析188

7 分业经营模式下我国金融业的运行特征与效率188

7.1.2 金融系统对经济增长贡献的规范分析192

7.1.3 帕加诺模型对我国金融宏观效率的验证193

7.1.4 金融混业发展对于φ值的贡献194

7.2 我国金融业运行的结构特征195

7.2.1 国民收入和社会总储蓄的结构特征196

7.2.2 我国企业融资结构200

7.2.3 金融业的结构特征203

7.3.1 资源配置效率低下209

7.3 我国金融业的运行效率分析209

7.3.2 扭曲的信息披露机制211

7.3.3 脆弱的银行系统和资本市场212

7.4 金融运行机理及其资金循环渠道的重塑214

7.4.1 现行制度安排下的金融运行机理及其局限性214

7.4.2 金融系统资金循环渠道的重塑215

附件3:GDP与金融深化程度(DEPTH)和滞后一期(DEPTH-1)相关分析(运用普通最小二乘法)218

8 向混业经营模式转变中的制度约束221

8.1 我国推进混业经营的供需因素分析221

8.1.1 需求因素分析221

8.1.2 供给因素分析224

8.2 向混业经营模式转变的微观制度约束226

8.2.1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缺陷226

8.2.2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运行特征227

8.3 向混业经营模式转变的宏观制度约束229

8.3.1 金融监管水平不高230

8.3.2 银行会计制度不审慎231

8.3.3 金融监管的组织结构不合理232

8.3.4 市场监督中介缺乏232

8.4.1 金融机构全能化发展中的成本和收益233

8.4 多重制度约束下的混业经营发展轨迹233

8.4.2 成本收益模式与金融混业经营的发展轨迹234

9 推进混业经营模式的制度供给237

9.1 制度供给之一: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237

9.1.1 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创新237

9.1.2 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改进途径241

9.2 制度供给之二:金融监管制度安排243

9.2.1 金融监管模式的选择243

9.2.2 金融监管体系的完善246

9.3.1 信用体系的制度设定251

9.3 制度供给之三: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251

9.3.2 信用文化的培育253

10 金融混业经营发展途径中的模式选择和监管协调255

10.1 混业经营的内容和组织形式255

10.1.1 混业经营的产品设计255

10.1.2 混业经营的组织形式257

10.2 协议合作阶段258

10.2.1 合作阶段的特点258

10.2.2 金融监管的重心259

10.3.1 金融控股模式的选择260

10.3 金融控股阶段260

10.3.2 牵头金融监管模式262

10.4 全面混业阶段263

10.4.1 多层次的金融系统263

10.4.2 统一监管模式264

本篇小结267

结论269

参考文献272

后记28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