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近代史学理论的形成与演进 1902-1949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近代史学理论的形成与演进 1902-1949
  • 叶建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16112274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327页
  • 文件大小:148MB
  • 文件页数:340页
  • 主题词:史学理论-研究-中国-1902~1949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近代史学理论的形成与演进 1902-1949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中国近代史学理论的发展大势1

第一节 中国近代史学理论的形成与演进1

一 中国近代史学理论的萌芽及初步探索(1902——1915年)1

(一)西学东渐与中国近代史学理论的萌发2

(二)近代史学理论早期探索的几个特点6

二“科学化”史学理论的形成(1916——1939年)9

(一)实证主义理论与近代史学理论的科学化10

(二)几种中国化的史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13

三 近代史学理论探讨的新变化(1939——1949年)18

(一)近代史学理论体系的重新定位19

(二)近代史学理论中国化步伐的加速22

第二节 中国近代史学理论的主要内容及特点分析25

一 中国近代史学理论涉及的主要内容25

(一)关于一般史学理论问题的探讨26

(二)关于中国古代史学的探讨27

(三)关于历史研究法内容的探讨28

(四)关于一般历史理论问题的探讨30

二 中国近代史学理论的特点分析31

(一)在学术发展与现实关怀的互动中求发展31

(二)重视在继承中外理论成果基础上的创新33

(三)在内容完整与一家之言互动中求发展36

第三节 中国近代史学理论的建设与历史研究的互动38

一 史学理论建设对具体历史研究的指导作用38

(一)历史研究新领域的出现38

(二)史料范围及价值的视野转变39

(三)历史研究方法的变更40

二 具体历史研究对理论学科的实践和推进42

(一)史学理论及研究方法内涵的不断深化42

(二)史学理论及研究方法的新认识46

第二章 近代史家对一般史学理论问题的探讨52

第一节 一般史学理论问题探讨的概况52

一 史学理论问题探讨的三个阶段52

(一)史学理论问题的提出及初步探讨(1902——1929年)52

(二)史学理论问题探讨的进一步深化(1929——1939年)54

(三)史学理论探讨的新发展(1940——1949年)57

二 几种史学流派的主要理论观点58

(一)实证主义史学的理论主张58

(二)新生机主义的史学理论61

(三)马克思主义的史学理论主张65

第二节 对史学理论根本问题的探讨70

一 历史解释与史料考证关系问题的探讨70

(一)偏重史料考证而漠视历史解释主张的提出71

(二)强调历史解释以纠正单纯重视史料之偏75

(三)历史解释与史料考证二者辩证关系认识的明晰与深入78

二 史学求真与致用关系问题的探讨82

(一)强调客观实证而排斥传统资鉴观点的提出82

(二)为史学致用观念注入新的内涵86

(三)对求真与致用关系的新阐释90

第三节 对史学理论若干问题的探讨96

一 新旧史学关系问题的探讨96

(一)新旧史学关系的提出及初步探讨96

(二)新旧史学关系问题探讨的深化99

(三)新旧史学关系问题探讨的进一步深化101

(四)对新旧史学关系问题的新认识104

(五)新旧史学关系问题探讨的特点106

二 史学与其他学科关系问题的探讨108

(一)史学与其他学科关系问题的初步探讨108

(二)史学与其他学科关系问题探讨的深化110

(三)史学与其他学科关系问题探讨的新发展115

第三章 近代史家对历史理论问题的探讨120

第一节 关于历史进程问题的探讨120

一 关于历史发展问题探讨的概述120

二 关于历史进程若干重大理论问题的探讨123

(一)历史重演问题的探讨124

(二)关于历史进化问题的探讨126

(三)质变与量变关系问题的探讨129

第二节 关于历史发展规律问题的探讨131

第三节 关于历史发展动力问题的探讨138

一 历史动力学说的性质及分类问题的探讨138

二 社会生产力决定历史发展的观点的形成及发展140

三 社会综合因素决定历史发展理论的传播与发展143

第四节 历史创造者问题的探讨146

第四章 对西方史学理论的接受与传播151

第一节 西方历史观的吸收和发挥与不同流派的特色151

一 战国策派与文化形态史观153

(一)文化形态学说因素的继承154

(二)文化形态学说继承中的变异159

二 朱谦之与生机主义史观164

(一)对历史哲学学科相关范畴的初步探索165

(二)对于历史发展相关问题的探讨167

三 潘光旦与“人文史观”170

(一)文化发展与人才消长171

(二)文化选择与民族复兴174

四 各种历史观的相互关系及发展176

(一)不同的历史观并存与发展176

(二)不同史观的辩难与史学的发展179

(三)主导史观的出现及内容的变化182

第二节 西方史学理论的阐发与不同观点的碰撞交流186

一 实证主义史学理论的介绍与传播186

(一)外国译著中实证主义史学理论的介绍186

(二)对西方实证主义史学流派的介绍189

(三)对西方史料考证方法的介绍191

二 对分析历史哲学的介绍与传播194

(一)西方分析历史哲学的早期传播194

(二)分析历史哲学传播的深化与转型196

三 实证主义史学理论和分析历史哲学的碰撞与交流199

四 学术价值及时代意义203

第五章 对传统史学的继承与阐发206

第一节 关于史书体裁、史例等方面的总结与研究206

一 史书体裁、体例的探讨概况206

二 主要史书体裁的分析和总结209

三 对通史体裁的继承和发扬216

第二节 对古代史家史学思想的阐发与研究223

一 对刘知幾史学思想的分析与研究223

二 对章学诚史学思想的阐发和研究231

(一)章学诚史学思想研究的兴起231

(二)研究章学诚史学思想的几种主要倾向234

(三)小结241

第三节 对传统考据精神和方法的继承与发扬243

一 传统考据精神和方法的评估与总结243

二 传统考据精神、方法的继承与发展248

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体系在斗争中的成长254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体系的开创254

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早期传播255

二 李大钊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体系的奠基256

(一)关于历史观问题的探讨257

(二)关于史学观问题的论述258

三 瞿秋白等人对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的初步探索261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发展265

一 中国社会史论战中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体系的探索265

二 社会史论战的反思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体系的发展271

(一)何干之对论战的总结和反思271

(二)翦伯赞与历史哲学教程》275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发展278

一 对形形色色非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的批判278

(一)对法西斯侵略史观的批判278

(二)对战国策派学说的批判284

二 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体系发展中出现的新趋势288

(一)对传统史学理论的总结与继承288

(二)对史学方法的重新探讨292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内在学术理路296

一 中国近代史学理论发展的客观要求296

(一)史料的重新解读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运用297

(二)史料考证与历史解释的必然联系299

(三)经世致用的时代要求302

二 马克思主义史学体系的独特价值与指导地位的形成305

(一)应时代要求与深刻的理论力量306

(二)持续不断的理论争鸣与学术创新309

第七章 结语314

参考文献320

一 基本文献320

二 近人今人著作324

三 民国期刊32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