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植物学 系统分类部分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叶创兴等编著 著
- 出版社: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 ISBN:730601627X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427页
- 文件大小:30MB
- 文件页数:44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植物学 系统分类部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引言1
一、生物的界1
二、分类等级(阶元)2
三、植物的分门3
四、植物的个体发育与系统发育6
五、幼态成熟7
六、双名法7
七、植物标本室和植物志9
八、植物园9
九、有关植物学杂志10
第一章 藻类植物11
第一节 藻类植物概述11
一、藻类的分布、生态习性11
二、藻类植物分门的依据11
第二节 蓝藻门13
一、蓝藻的形态、结构特征13
二、蓝藻的繁殖15
三、蓝藻的生态习性及主要类群15
四、蓝藻门在植物界的地位17
一、裸藻的形态、结构特征18
第三节 裸藻门18
二、裸藻的繁殖20
三、裸藻的生态习性及主要类群20
四、裸藻门在植物界的地位21
第四节 甲藻门21
一、甲藻的形态、结构特征21
二、甲藻的繁殖22
三、甲藻的生态习性及主要类群23
四、甲藻门在植物界的地位24
一、金藻的形态、结构特征25
第五节 金藻门25
二、金藻的繁殖26
三、金藻的生态习性及主要类群26
四、金藻门在植物界的地位27
第六节 黄藻门27
一、黄藻的形态、结构特征27
二、黄藻的繁殖28
三、黄藻的生态习性及主要类群29
四、黄藻门在植物界的地位31
第七节 硅藻门31
一、硅藻的形态、结构特征31
二、硅藻的繁殖33
三、硅藻的生态习性及主要类群34
四、硅藻门在植物界的地位35
第八节 绿藻门36
一、绿藻的形态、结构特征36
二、绿藻的繁殖37
三、绿藻的生态习性及主要类群38
四、绿藻门在植物界的地位53
第九节 红藻门53
一、红藻的形态、结构特征53
二、红藻的繁殖55
三、红藻的生态习性及主要类群55
四、红藻门在植物界的地位58
第十节 褐藻门59
一、褐藻的形态、结构特征59
二、褐藻的繁殖61
三、褐藻的生态习性及主要类群61
四、褐藻门在植物界的地位66
第十一节 藻类植物的起源和演化66
一、藻类色素类型的演化66
二、藻类细胞及体型的演化67
三、繁殖及生活史的演化68
四、藻类植物和其他植物的联系69
一、食用藻类70
第十二节 藻类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70
二、藻类与渔业的关系71
三、藻类在农业上的应用71
四、藻类在工业上的应用71
五、藻类在医药上的应用72
六、消除污染,净化废水72
七、藻类化石在探矿及自然地理研究方面的重要意义72
第二章 菌物73
第一节 菌物概论73
二、粘菌的主要类群74
一、粘菌门的主要特征74
第二节 粘菌门74
三、粘菌门在生物界的地位76
第三节 卵菌门77
一、卵菌的形态、结构特征77
二、卵菌门的主要类群77
三、卵菌门的起源和演化80
第四节 真菌门82
一、真菌的通性82
二、真菌的繁殖及生活史84
一、鞭毛菌的主要特征85
三、真菌门的主要类群85
第五节 鞭毛菌亚门85
二、鞭毛菌亚门的主要类群86
第六节 接合菌亚门87
一、接合菌的主要特征87
二、接合菌亚门的主要类群87
第七节 子囊菌亚门88
一、子囊菌的主要特征88
二、子囊菌亚门的主要类群93
一、担子菌的主要特征99
二、担子菌的繁殖99
第八节 担子菌亚门99
三、担子菌亚门的主要类群101
第九节 半知菌亚门114
一、半知菌的主要特征114
二、半知菌亚门的主要类群115
第十节 菌物的起源和演化118
一、真核生物的演化118
二、真菌门各亚门的亲缘关系118
三、卵菌、粘菌在菌物中的分类地位118
第十一节 菌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118
二、地衣的形态和构造120
一、地衣的通性120
第三章 地衣120
三、地衣的繁殖123
四、地衣的生态习性及主要类群123
五、地衣在自然界中的作用124
第四章 苔藓植物126
第一节 苔藓植物概述126
一、苔藓植物的基本特征126
二、苔藓植物对陆地生活的适应性128
一、苔纲的基本特征129
二、苔纲的主要类群129
第二节 苔纲129
第三节 藓纲134
一、藓纲的基本特征134
二、藓纲的主要类群135
第四节 苔藓植物的起源和演化139
一、苔纲与藓纲的比较139
二、苔藓植物的起源与演化139
三、苔类与藓类的进化关系141
四、苔藓植物的生态学及经济意义142
二、维管植物的中柱类型及其演化144
一、维管植物的基本特征144
第一节 维管植物144
第五章 蕨类植物144
三、维管植物的分类系统146
第二节 蕨类植物概述146
一、蕨类植物的基本特征146
二、蕨类植物的分类系统151
第三节 松叶蕨亚门151
一、松叶蕨亚门的主要特征151
二、松叶蕨亚门的主要类群151
第四节 石松亚门152
二、石松亚门的主要类群153
一、石松亚门的主要特征153
第五节 水韭亚门158
一、水韭亚门的主要特征158
二、水韭亚门的主要类群158
第六节 楔叶蕨亚门159
一、楔叶蕨亚门的主要特征159
二、楔叶蕨亚门的主要类群159
第七节 真蕨亚门161
一、真蕨亚门的主要特征161
二、真蕨亚门的主要类群161
二、化石蕨类植物的主要类群170
第八节 蕨类植物的起源和演化170
一、蕨类植物经历的地质年代170
三、蕨类植物的起源和演化概述176
第九节 蕨类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177
第六章 种子植物门179
第一节 种子植物的特征179
第二节 种子植物的分类180
第七章 裸子植物亚门181
第一节 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181
第二节 裸子植物的分类182
苏铁科183
一、苏铁纲183
二、银杏纲186
银杏科186
三、松柏纲189
(一)松科195
(二)杉科197
(三)柏科198
(四)南洋杉科199
(一)罗汉松科201
四、紫杉纲(红豆杉纲)201
(二)三尖杉科(粗榧科)203
(三)红豆杉科(紫杉科)204
五、买麻藤纲206
(一)麻黄科206
(二)买麻藤科208
(三)百岁兰科209
第三节 裸子植物的起源和演化211
一、胚珠的起源212
二、裸子植物的起源与演化概述213
一、被子植物的特征223
第一节 被子植物的特征和分类原则223
第八章 被子植物亚门223
二、被子植物的分类原则225
第二节 被子植物的分类227
一、双子叶植物纲227
1.原始花被亚纲227
(一)胡桃目227
胡桃科227
(二)杨柳目228
杨柳科229
山毛榉科231
(三)山毛榉目231
榆科235
(四)荨麻目235
桑科237
大麻科238
荨麻科239
(五)擅香目241
桑寄生科241
(六)蓼目241
蓼科241
石竹科244
(七)中央子目244
商陆科244
藜科246
苋科247
(八)木兰目247
木兰科248
单心木兰科250
番荔枝科251
八角茴香科252
樟科253
水青树科255
(九)毛莨目257
毛莨科257
睡莲科260
金鱼藻科262
(十)胡椒目263
胡椒科263
(十一)马兜铃目263
马兜铃科263
猕猴桃科265
(十二)藤黄目265
芍药科265
龙脑香科266
山茶科266
(十三)罂粟目270
罂粟科270
白花菜科270
十字花科272
(十四)蔷薇目273
悬铃术科273
金缕梅科274
虎耳草科276
蔷薇科277
豆科279
牛栓藤科283
(十五)牻牛儿苗目283
大戟科284
(十六)芸香目285
芸香科285
(十七)无患子目287
漆树科287
槭树科288
无患子科289
(十八)卫矛目290
冬青科290
卫矛科290
(十九)鼠李目291
鼠李科291
葡萄科292
(二十)锦葵目293
锦葵科294
杜英科295
椴树科296
梧桐科297
(二十一)堇菜目298
堇菜科299
(二十二)葫芦目299
葫芦科299
(二十三)桃金娘目301
桃金娘科301
野牡丹科302
红树科303
五加科305
(二十四)伞形目305
伞形科306
Ⅱ合瓣花亚纲307
(二十五)杜鹃花目307
杜鹃花科307
(二十六)报春花目309
报春花科309
紫金牛科310
(二十七)柿树目311
柿树科312
山榄科312
野茉莉科(安息香科)314
山矾科314
(二十八)木犀目315
木犀科315
(二十九)龙胆目316
马钱科316
夹竹桃科317
萝摩科319
茜草科321
旋花科323
(三十)管花目323
紫草科324
马鞭草科325
唇形科326
茄科329
玄参科330
爵床科331
苦苣苔科332
(三十一)川续断目333
忍冬科333
菊科334
(三十二)钟花目(桔梗目)334
单子叶植物纲339
(一)沼生目339
泽泻科339
花蔺科(?科)340
水鳖科340
(二)百合目342
百合科342
石蒜科345
薯蓣科345
灯芯草科346
(三)灯芯草目346
(四)鸭跖草目347
鸭跖草科347
(五)禾本目348
禾本科348
(六)棕榈目353
棕榈科353
(七)佛焰花目355
天南星科355
浮萍科356
露兜树科357
(八)露兜树目357
香蒲科358
(九)莎草目358
莎草科358
(十)姜目(蘘荷目)360
芭蕉科360
姜科361
美人蕉科362
(十一)兰目(微子目)363
拟兰科(假兰科)363
兰科364
第三节 被子植物的起源与系统发育369
一、被子植物的起源369
二、被子植物的系统发育377
第九章 植物系统学概要及其发展动态394
第一节 植物的系统发育394
第二节 植物系统学的动态简介399
一、植物分子系统学400
二、分支系统学406
常用术语解释412
主要参考书目及文献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