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建筑现代转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建筑现代转型
  • 李海清著 著
  • 出版社: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 ISBN:7810893785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356页
  • 文件大小:60MB
  • 文件页数:36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建筑现代转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0 前言: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新视角1

0.1 问题的提出1

0.1.1 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概况及其启发1

0.1.2 论文的定位: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4

0.2 研究对象及时空的限定7

0.2.1 建筑技术7

0.2.2 建筑制度8

0.2.3 建筑观念8

0.2.4 时间与空间的限定9

0.3 研究的指导思想11

0.3.1 生活世界的建筑观11

0.3.2 关注特定历史文化背景11

0.3.3 关注人的因素11

0.3.4 关注非官方性12

0.4 研究过程、方法、目标与论文结构13

0.4.1 研究过程13

0.4.2 研究方法13

0.4.3 研究目标13

0.4.4 论文结构14

1 西方建筑技术的传入(19世纪40年代以前)15

1.1 西方建筑技术传入的历史背景16

1.1.1 海上贸易:葡萄牙人在澳门租地建屋16

1.1.2 海上贸易:广州“十三行”的兴起19

1.1.3 基督教来华:早期教堂建筑的兴起21

1.1.4 基督教来华:圆明园西洋楼25

1.1.5 西方建筑技术在传入时期的表现26

1.2 矛盾与差异:西方建筑技术传入背后的观念问题30

1.2.1 中国人的矛盾:利用西学与防备西人30

1.2.2 西方人的差异:传教士的意识形态背景与商人的利益驱动34

2 中西建筑体系交汇(19世纪40年代——1900年)37

2.1 技术:砖(石)木混合结构建筑技术的大规模引入与发展38

2.1.1 砖(石)木混合结构建筑技术在中国的发展概况38

2.1.2 契机:工业建筑与新技术的引入49

2.1.3 工业建筑与新技术的引入促使民族建材工业兴起63

2.2 技术与制度:营建系统的变化与租界建筑管理体制的影响68

2.2.1 碰撞与交流:中国营建系统的变化68

2.2.2 社会分工的酝酿:土木工程专业在中国的引入及其重要意义74

2.2.3 租界建筑管理体制及其示范作用81

2.3 技术与观念:从消极避让、排斥到主动学习、引进92

2.3.1 士绅与官僚阶层的观念转变92

2.3.2 社会公众的观念转变97

3 中国建筑事业的迅速成长(1900年-20世纪20年代)102

3.1 技术:从砖(石)墙钢骨混凝土混合结构到砖(石)墙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103

3.1.1 短暂的过渡:砖(石)墙钢骨混凝土混合结构103

3.1.2 砖(石)墙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的大量使用108

3.1.3 老树新枝:中国传统建筑技术的变化121

3.2 技术与制度:新的社会分工与政府管理机构近代化的开始130

3.2.1 土木工程专业在中国的发展130

3.2.2 早期中国建筑师的产生及其影响139

3.2.3 政府管理机构模仿西人市政管理体制的尝试141

3.3 技术与观念:“建筑是科学”及其他146

3.3.1 专业人员:建筑是科学146

3.3.2 政府管理机构:建筑象征权力153

4 建筑技术的全方位引入与发展(20世纪20年代-20世纪40年代)156

4.1 新兴建筑结构技术的引入与发展156

4.1.1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技术的引入与发展156

4.1.2 高层钢结构建筑技术的引入与发展166

4.1.3 大跨度结构建筑技术的引入与发展179

4.2 建筑材料、设备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193

4.2.1 机遇:欧战与中国水泥工业的发展193

4.2.2 薄弱的中国钢铁工业197

4.2.3 机制砖瓦、陶瓷及其他装修材料制造业的发展199

4.2.4 建筑设备制造与安装业的发展203

4.3 建筑构造技术的丰富、完善及其他206

4.3.1 防水、防潮技术的发展206

4.3.2 保温、隔热技术的发展210

4.3.3 其他各类建筑技术的发展211

4.4 建筑声学及其技术的引入与发展214

4.4.1 建筑声学的引入215

4.4.2 建筑声学的应用:隔声减噪与音质改善216

4.5 建筑施工技术的成熟及简易建筑技术的发展216

4.5.1 主体工程施工技术的飞跃216

4.5.2 装修工艺的精湛细腻221

4.5.3 简易建筑技术的发展228

5 制度:建筑业大发展与政府管理机构的法制化建设(20世纪20年代-20世纪40年代)232

5.1 建筑设计行业的发展及其运作机制232

5.1.1 建筑设计工作过程的完善及其与建筑技术因素的关系232

5.1.2 华资建筑设计机构的运作机制239

5.1.3 行业组织及其新动向:“中国建筑师学会”与“建筑技师公会”251

5.2 锐意改革中求生存发展:传统营造业的全面转型254

5.2.1 经营体系的全面转型254

5.2.2 新型营造家的示范效应256

5.2.3 行业组织及其新动向:“上海市建筑协会”与“营造业同业公会”260

5.3 工程监督机制的变化:各种“监工”及其影响267

5.3.1 行业运作中的各种工程监督人员267

5.3.2 监工的角色与地位:以国民政府外交部办公处工程为例270

5.4 公平竞争的理想化状态:工程招标制度的演变272

5.4.1 各类工程招标制度的普遍推行272

5.4.2 工程招标制度存在的问题要求建筑活动进一步法制化277

5.5 国民政府试图对建筑活动进行法制化管理的努力279

5.5.1 1937年以前:建筑活动法制化管理的地方性尝试280

5.5.2 1937年以后:中央政府试图对建筑活动进行法制化管理289

6 观念:经典建筑理论的形成及其历史意义(20世纪20年代-20世纪40年代)299

6.1 “建筑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以及“建筑反映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水平”299

6.1.1 经典理论的由来299

6.1.2 经典理论的社会背景、历史意义及其局限性301

6.2 对建筑技术态度的两极分化:“科学主义”与未开化状态305

6.2.1 建筑师的“科学主义”及其实质306

6.2.2 社会公众的未开化状态:昆明“大逸乐影剧院”垮塌事故之真相310

7 建筑思潮及其技术、社会背景的探讨(20世纪20年代-20世纪40年代)314

7.1 建筑技术与“中国固有式”建筑314

7.1.1 “中国固有式”建筑之概况315

7.1.2 “中国固有式”建筑技术之类型与特征318

7.1.3 关于“中国固有式”建筑技术问题的反思322

7.2 “国际样式”建筑与“现代运动”在中国的境遇329

7.2.1 “国际样式”建筑与“现代运动”在中国的实践与理论影响329

7.2.2 “现代运动”在中国的冷场及其根源335

8 结语:历史对于我们今天的意义340

8.1 中国建筑现代转型进程的历史规律340

8.1.1 “后发外生型现代化”与中国340

8.1.2 中国建筑现代转型进程的历史规律:技术、制度与观念的逐层推进与互动342

8.2 中国建筑现代转型进程的历史经验对今天的启示344

8.2.1 以基于法制和工业化的现代职业技术教育替代基于人制和手工劳动的传统工匠培育系统344

8.2.2 逐步缩小城乡差别,促进中国建筑现代转型平衡机制之建立346

8.2.3 加速建筑活动法制化进程,促进全新建筑观念之形成与建筑科技事业之发展347

主要参考文献349

后记35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