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国际事务概览 1939-1946年·大战前夕,1939年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国际事务概览 1939-1946年·大战前夕,1939年 上](https://www.shukui.net/cover/65/34336688.jpg)
- (英)阿诺德·托因比 维罗尼卡·M·托因比合编;劳景素译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 ISBN:3188·44
- 出版时间:1984
- 标注页数:722页
- 文件大小:49MB
- 文件页数:128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国际事务概览 1939-1946年·大战前夕,1939年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上册)1
前言1
第一编 导论 A·J·托因比1
第一章 1939年希特勒的机会3
第一节 德国历史的嘲弄3
第二节 两次大战之间的欧洲政治地图5
第三节 欧洲小国的心理状态19
第四节 俄国同西方的疏远26
第二章 法国和英国对于捷克斯洛伐克覆灭的反应42
第一节 希特勒向西欧列强的挑战42
第二节 法国的局势43
(一)英国接受希特勒的挑战55
第三节 英国的反应55
(二)英国反应的不足之处61
(1)英国自我暴露于被摧毁的危险之下61
(2)1939年3月17日以后张伯伦内阁的心理状态63
(3)议会和全国都继续不团结80
第二编 西方国家试图组织对轴心国进一步侵略的抵抗 V·M·托因比99
第一章 西方国家对1939年3月15日事件的立即反应101
第二章 对罗马尼亚的明显威胁112
第三章 建立和平阵线的初次尝试,3月17—23日120
第四章 对波兰的威胁和英国的保证134
第一节 波兰建议达成一项英波双边谅解134
第二节 英国政府对波兰的临时保证142
第三节 4月4—6日的英波伦敦会谈以及一项相互保证的协议158
第一节 向希腊提供保证168
第五章 英法两国对希腊和罗马尼亚的保证168
第二节 关于给予罗马尼亚保证的主张173
第三节 英法宣布给予希腊和罗马尼亚以保证和这两个国家的接受保证182
第六章 英法两国与土耳其的谈判以及巩固并扩大巴尔干协约的问题187
第一节 导致5月12日英土声明的谈判187
第二节 6月23日的法土声明199
第三节 巩固巴尔干协约的尝试202
(一)与保加利亚的关系202
(二)南斯拉夫的立场和英土声明对巴尔干协约国的影响213
第四节 英法土三国为缔结一项互助条约而进行协商,5—10月224
(一)政治问题224
(二)军事、财政和经济方面的问题239
(一)政治和军事问题246
第七章 英法两国在宣布给予保证后同被保证国家的关系246
第一节 波兰246
(二)经济和财政问题285
第二节 希腊294
第三节 罗马尼亚297
第八章 英国政府希望墨索里尼会约束希特勒315
第九章 英国对德政策的双重路线335
第三编 意大利 凯瑟琳·达夫369
第一章 1939年3月15日之后意大利的反应371
第二章 阿尔巴尼亚的被兼并389
第一节 准备步骤389
第二节 军事、政治和外交方面的行动394
第三节 国际反响403
第四节 意大利利用阿尔巴尼亚作为继续扩张的基地424
第三章 意大利与德国的关系429
第一节 钢铁公约的谈判429
(一)1939年3月15日以前意德双方就缔约问题进行的接触429
(二)1939年3月15日以后墨索里尼的思想状态434
(三)德波两国关系紧张对意大利政策的影响436
(四)4月15—16日的罗马会谈439
(五)5月6—7日的米兰会谈444
(六)钢铁公约的缔结449
第二节 意德两国的关系,从钢铁公约到德苏条约455
第三节 南蒂罗尔的公民投票479
第一节 同苏联的关系490
第四章 意大利同德、法、英以外各欧洲国家的关系,1939年4—8月490
第二节 同西班牙的关系492
第三节 同东南欧的关系497
第四编 德国515
第一章 布拉格的后果,1939年3月517
第一节 最初的反应,3月15—17日518
第二节 德国对第一次英法两国的包围企图的反应527
第三节 希特勒与他的盟国:匈牙利和意大利539
第二章 下一个目标:同波兰的一种“还可容忍的关系”,3月21日—4月6日546
第一节 希特勒的问题548
第二节 外交压力553
第三节 波兰担心德国突然行动564
第四节 德国对英国3月31日给予波兰保证的反应569
第一节 波兰576
第三章 悬而未决的一段时间,4月6日—5月23日576
第二节 西方国家591
第三节 德国在东南欧和西班牙的反包围措施598
(一)罗马尼亚599
(二)希腊600
(三)南斯拉夫600
(四)匈牙利602
(五)土耳其605
(六)保加利亚606
(七)西班牙607
第四节 希特勒拒绝把他引到国际会议桌旁来的努力610
(一)罗斯福4月14日的和平呼吁610
(二)教皇4月20日的呼吁615
第五节 希特勒同北方各国订立的互不侵犯公约617
(一)斯堪的纳维亚国家618
(二)波罗的海国家619
第六节 轴心国同苏联的关系621
第七节 轴心国同日本的关系623
第四章 从5月23日开始的反波兰潮流626
第一节 引言626
第二节 德国准备战争627
(一)希特勒同他的总司令们的5月23日秘密会议627
(二)西线战争的可能性630
(三)进攻波兰的军事准备工作632
第三节 德国对西方国家和波兰的外交政策635
(一)企图蒙蔽全世界的耳目636
(二)希特勒拒绝调停并回避谈判640
(三)力图使战争局部化并把责任全推在英国和波兰身上646
第四节 但泽当地的事态发展652
(一)军事局势652
(二)纳粹的恫吓658
(三)海关争端666
(四)希特勒进行干预673
第五节 波兰的孤立:德国同它的盟国、卫星国以及中立国家的交易684
(一)大国684
(1)俄国684
(2)意大利689
(3)日本692
(二)东北欧和东欧的小国家695
(1)芬兰和波罗的海国家696
(2)卫星国:斯洛伐克,匈牙利和保加利亚700
(3)“不可靠的”中立国: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707
(三)土耳其716
(四)结论720
目录723
(下册)723
第五编 苏联723
第一章 1939年初苏联的经济计划及其军事上的意义725
第二章 斯大林3月10日的演说728
第三章 莫洛托夫取代李维诺夫734
第四章 俄德两国和解的背景741
第五章 4月14日至5月31日的英法748
俄三国谈判:互惠问题748
第六章 莫洛托夫5月31日的演说769
第七章 一项英法苏三国互助公约的谈判,6月1日至8月4日771
第八章 德苏谈判,6月8日至8月日806
第九章 派赴莫斯科的英法军事代表 团,8月1日至25日817
第十章 德苏互不侵犯公约及一项秘密议定书的签订,8月14日至日844
第十一章 苏联批准公约860
第六编 欧洲和平的最后十天865
P·E·贝克865
第一章 伦敦:柏林867
第一节 英国对德苏公约的反应867
第二节 张伯伦和希特勒互换照会,8月22日至23日870
第三节 戈林召见达勒鲁斯875
第四节 重新召开议会,8月24日877
第五节 总理府会议,8月24日至25日879
第六节 希特勒向英国作最后一次建议882
第七节 柏林,8月25日884
第八节 德国准备战争890
第九节 英国答复希特勒的“最后建议”893
第十节 希特勒要求波兰的全权特使于二十四小时内到达899
第十一节 德国向波兰提出的十六点建议907
第十二节 德国发动进攻,9月1日914
第十三节 英法两国发出最后警告917
第十四节 最后通牒921
第一节 对德苏公约的反应927
第二章 巴黎927
第二节 法国军事上毫无准备930
第三节 博内决心要保持和平934
第四节 达拉第和希特勒之间的信件往返,8月25日至27日936
第五节 法国准备战争940
第六节 最后通牒942
第三章 华沙947
第四章 罗马955
第一节 对德苏公约的反应955
第二节 墨索里尼的犹豫不决958
第三节 意大利的不插手介入:希特勒同墨索里尼互换信件,8月25日至27日960
第四节 墨索里尼建议召开一次会议968
第五章 中立国的立场982
第一节 低地国家983
第二节 斯堪的纳维亚、瑞士和西班牙989
第六章 最后的和平呼吁993
第七编 美利坚合众国999
康斯坦斯·霍华德999
第一章 美国外交政策的目标和局限性1001
第二章 对侵略捷克斯洛伐克和阿尔巴1004
尼亚的反应1004
第三章 围绕美国的外交政策和中立法进行的斗争1011
第四章 对日本侵略行为的反应1023
第五章 重整军备计划和西半球的防务1032
第六章 最后一个月1045
第八编 远东 F·C·琼斯1053
第一章 中日战争的继续1055
第二章 日本人对外国租界施加压力1066
第三章 苏联与日本的关系1110
第四章 日本和轴心国家缔结军事同盟的谈判的夭折1119
第一节 反共公约,1936—1937年1119
第二节 1938年德日两国为缔结一项军事同盟而进行的谈判1123
第三节 在日本政府内部以及日本与轴心国之间引起争论的一些问题1126
第四节 1939年的事态发展1128
第九编 从慕尼黑危机到战争爆发这一期间英法两国的重整军备 奇尔斯顿子爵1149
第一章 1938年9月30日和1939年9月3日的军备和防务措施平衡表1151
第一节 空中1152
第二节 地面1157
第三节 海上1163
第四节 民防系统1168
第五节 防空部队1172
第二章 重整军备进展缓慢的政治原因1175
第一节 顽固的绥靖思想1175
第二节 英国议会中的反对派1183
第三节 法国试图提高劳动生产率时遇到的阻力1189
第四节 重整军备最后阶段中的财政困难1192
第三章 工艺技术的落后1199
第一节 工业和军需供应系统的改组缓慢1199
第二节 与德国空中力量竞争的失败1208
第三节 战略多变和互不协调对武器的类型产生不良影响1220
(一)空中1220
(二)地面1226
索引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