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实用医学辐射防护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实用医学辐射防护学
  • 刘保昌主编;路松毅,曾婷,向彩良等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 ISBN:7801214153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392页
  • 文件大小:14MB
  • 文件页数:410页
  • 主题词:放射医学-辐射防护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实用医学辐射防护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医用辐射核物理基础1

第一节 原子和原子核结构1

一、原子1

二、原子核1

三、电子的分布2

四、核能级3

五、粒子辐射3

六、电磁辐射4

七、X线4

八、放射性和放射性核素7

第二节 放射性和放射性衰变8

一、放射性现象8

二、放射性衰变类型9

三、放射性衰变的规律12

四、衰变纲图14

五、递次衰变规律15

六、放射性平衡17

七、放射系20

八、放射性衰变公式应用23

第二章 医用辐射防护常用量及其法定单位28

第一节 基本辐射量28

一、放射性活度28

二、照射量及照射量率29

三、吸收剂量31

四、器官剂量31

五、当量剂量32

六、有效剂量33

三、剂量负担35

二、待积有效剂量35

一、待积当量剂量35

第二节 辅助辐射量35

四、集体当量剂量36

五、集体有效剂量36

第三节 辐射监测实用量37

一、个人监测量37

二、环境监测量37

第三章 医用电离辐射概念、种类及与物质的相互作用39

第一节 医用电离辐射的概念和种类39

第二节 带电粒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41

一、基本作用过程41

二、带电粒子的能量在物质中的转化、射程及吸收规律42

第三节 X、γ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44

一、基本作用过程44

二、吸收规律46

第四节 中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47

一、中子的能量分类47

二、基本作用过程47

三、中子吸收及与机体组织的作用50

第五节 传能线密度和相对生物效应51

一、传能线密度51

二、相对生物效应53

第四章 电离辐射的生物效应55

第一节 辐射损伤作用的基本原理55

第二节 辐射生物效应的分类57

一、躯体效应与遗传效应57

二、近期效应与远期效应57

三、随机性效应与确定性效应58

第三节 影响辐射生物效应的因素58

一、与辐射有关的因素58

二、与机体有关的因素59

三、与环境有关的因素62

第四节 辐射的确定性效应63

一、全身照射的效应63

二、不同组织和器官的确定性效应(局部效应)68

第五节 辐射的随机性效应73

一、辐射的致癌效应74

二、辐射的遗传效应77

三、宫内照射的随机性效应78

第五章 辐射来源及其对人类的照射79

第一节 电离辐射源及其对人类的照射79

一、天然辐射源及其对人类的照射79

二、人工辐射源及其对人类的照射82

第二节 医疗照射用辐射源85

一、医用X线辐射源(装置)86

二、医用γ线辐射源92

第六章 医用辐射防护标准与剂量限值100

第一节 辐射防护标准的发展和防护体系100

一、辐射防护标准的发展概况100

二、辐射防护标准体系103

第二节 辐射防护的目的、任务104

一、辐射防护的目的104

二、辐射防护的任务105

第三节 辐射防护的基本原则105

一、辐射实践的正当化106

二、辐射防护的最优化106

三、对个人剂量的限值107

第四节 我国现行辐射防护的基本剂量限值108

一、放射工作人员的年剂量限值108

二、导出限值(推定限值)110

三、对公众的剂量限值111

四、教学中接触辐射剂量时的剂量限值112

五、管理限值112

六、特殊照射、应急照射和事故照射剂量限值113

七、参考水平114

第七章 医用辐射外照射的防护116

第一节 医用辐射源与辐射场116

一、辐射源与辐射场概念116

二、点状源照射量率的计算117

三、非点状源照射量率的计算118

第二节 外照射防护的基本措施121

一、外照射防护原则121

二、医用辐射屏蔽材料的选择122

三、医用辐射常用屏蔽材料及其性能124

二、医用诊断X线防护设施127

一、医用诊断X线机的防护性能要求127

第三节 医用诊断X线的防护127

三、医用诊断X线合理应用的防护要求131

第四节 医用治疗X线的防护135

一、医用治疗X线机的防护性能要求136

二、医用治疗X线机的防护设备要求137

三、医用治疗X线机操作的防护要求138

第五节 医用加速器的卫生防护138

一、医用加速器的防护性能要求139

二、医用加速器治疗室防护要求139

三、医用加速器屏蔽防护厚度的估算141

四、高能(10 MeV以上)加速器中子的防护143

五、医用加速器安全操作要求144

第六节 医用γ照射远距离治疗的防护145

一、治疗室设计的防护要求145

三、医用治疗γ线源操作的防护要求146

二、放射治疗的防护要求146

四、60Coγ线屏蔽厚度计算方法147

第七节 医用γ线源近距离治疗的防护150

一、后装γ源近距离治疗室防护要求151

二、近距离放疗的辐射防护土建设计及屏蔽厚度估算151

三、放射治疗的防护要求152

第八章 医用开放源内照射的防护154

第一节 放射性核素的毒性分组154

第二节 开放型放射性工作单位分类及工作场所的分级156

一、判断放射性工作单位与工作场所的标准156

二、开放型放射工作单位的分类157

三、开放型放射性工作场所的分级158

四、临床核医学工作场所的分级和分区159

一、开放型放射工作单位选址的要求160

第三节 开放型放射工作单位的卫生防护要求160

二、防护监测区的建立161

三、建筑与设施的防护要求162

四、核医学工作场所的布局163

五、临床核医学治疗时的防护要求165

第四节 内照射防护的基本措施166

一、围封隔离166

二、保洁去污166

三、个人卫生防护166

四、妥善治理放射性“三废”167

五、建立内照射监测系统167

第五节 放射性表面污染的去除167

一、表面污染的方式167

二、表面去污的原理168

三、常用的去污剂169

四、各种表面去污方法及常用去污剂172

一、医用放射性废弃物的分类及特点176

第六节 医用放射性废弃物的处理176

二、放射性“三废”的处理原则和评价指标177

三、放射性废水(废液)的处理179

四、放射性废气的处理181

五、放射性固体废物的处理182

第九章 医用辐射防护的监督管理184

第一节 医用辐射防护监督管理的目的、任务和内容184

一、医用辐射防护监督管理的目的184

二、医用辐射防护监督管理的基本任务184

三、医用辐射防护管理的基本内容185

第二节 医用辐射防护监督管理机构和队伍186

一、国家放射卫生防护监督管理体系186

二、军队放射卫生防护监督管理体系187

二、预防性放射卫生防护监督管理的基本程序188

第三节 预防性放射卫生防护监督管理188

一、预防性放射卫生防护监督管理的目的和意义188

第四节 经常性放射防护监督管理190

一、放射工作的许可登记监督管理190

二、医用辐射源的运输、安装、换源及调试验收193

三、辐射事故的管理196

四、放射性废物的管理197

五、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与健康管理198

第十章 放射职业人员的医学监护200

第一节 建立医学监护制度的目的和内容200

第二节 放射职业人员的常规医学监护201

一、放射职业人员基本条件201

二、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标准201

第三节 放射职业人员的健康检查203

一、对放射职业人员健康检查的要求203

二、就业前的健康检查204

三、就业后的定期健康检查205

四、脱离放射工作时的健康检查和其后的随访206

五、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档案的建立207

第四节 异常受照人员的医学处理207

一、应急照射剂量的控制值207

二、异常受照人员医学处理的一般原则208

三、异常受照人员的医学随访观察210

第五节 放射工作人员的保健和健康评价211

一、从事放射工作人员的保健211

二、从事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评价212

第十一章 医用电离辐射防护监测及放射设备的质量保证214

第一节 电离辐射测量常用设备及工作原理214

一、气体电离探测器215

二、闪烁探测器218

三、半导体探测器220

四、热释光剂量仪221

第二节 个人剂量测量222

一、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222

二、内照射个人剂量监测224

第三节 工作场所辐射监测226

一、工作场所的外照射监测227

二、表面污染的监测229

三、空气污染的监测231

第四节 医用放射设备及诊断影像的质量保证234

一、开展质量保证的目的和意义234

二、放射诊断质量保证的发展动向236

三、放射诊断影像质量保证的目标240

四、放射工作单位质量保证程序的主要内容240

五、放射设备的质量控制242

一、基本概念244

第十二章 医用非电离辐射防护244

第一节 射频辐射与微波244

二、微波辐射来源245

三、微波(辐射)的基本特征247

四、微波辐射的医学生物学效应250

五、微波辐射的防护253

第二节 激光257

一、激光的概念及来源258

二、激光的基本特征260

三、激光辐射基本生物学效应261

四、激光辐射的防护措施266

第三节 超声波和核磁共振成像技术271

一、超声波271

二、核磁共振276

A-1 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放射防护条例281

附录A 有关法规及标准281

A-2 放射工作卫生防护管理办法288

A-3 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规定301

A-4 军队卫生监督规定(摘录)308

A-5 军队放射防护监督实施办法313

A-6 医用X射线诊断卫生防护标准321

A-7 医用X射线治疗卫生防护标准332

A-8 医用电子加速器卫生防护标准343

A-9 后装γ源近距离治疗卫生防护标准352

A-10 临床核医学卫生防护标准357

A-11 医用放射性废物管理卫生防护标准364

A-12 广州军区放射防护监督实施细则371

附录B 附表377

附录C 放射医学与卫生防护法规及标准题录390

参考文献39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