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现代诊断微生物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现代诊断微生物学
  • 刘锡光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7117048263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1137页
  • 文件大小:71MB
  • 文件页数:1183页
  • 主题词:病原微生物(学科: 实验室诊断) 病原微生物 实验室诊断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现代诊断微生物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基本理论和新技术3

第一章 绪论3

第一节 诊断微生物学的概念3

一、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的概念3

二、传染病的特征4

第二节 感染性疾病的临床和实验室诊断周期5

第三节 诊断微生物学的目的和任务7

一、现代诊断微生物学的目的和任务7

二、对临床医师和病人所负的责任7

第四节 诊断微生物学所涉及的范围7

一、标本的收集和运送7

二、诊断的非培养方法8

三、抵制标本8

四、鉴定的范围8

五、结果的定量9

六、快速报告结果9

七、与临床医师的相互关系9

八、医院感染的监测10

九、报告细菌耐药趋势,指导合理应用抗生素10

第二章 细菌分类学原理和细菌分类11

第一节 细菌的超微形态学与比较生化学12

一、超微形态学12

二、比较生化学13

第二节 细菌的分子生物学25

一、核酸分子生物学25

二、细胞壁的分子生物学39

第三节 细菌的分类和鉴定52

一、细菌分类与命名的原则52

二、细菌分类法的现状54

三、医学常见细菌分类检索56

第四节 色谱法在细菌分类上的应用60

一、基本理论60

二、色谱法与色谱仪61

三、色谱法在细菌分类上的应用61

第三章 细菌的新陈代谢、微生物的致病性和宿主的免疫性65

第一节 细菌的新陈代谢65

一、碳和能量的来源65

二、葡萄糖至丙酮酸的降解途径65

三、丙酮酸的有氧利用(需氧呼吸)68

四、丙酮酸的利用69

第二节 微生物的致病性71

一、侵袭力71

二、毒素73

三、其他毒力因子76

四、细菌致病性的调节77

五、病毒的致病性77

第三节 宿主的免疫性79

一、非特异性免疫79

二、特异性免疫82

三、抗病毒免疫83

第四章 临床流行病学与诊断微生物学85

一、什么是临床流行病学85

二、对诊断试验的几个基本观点和认识89

三、诊断试验评价研究90

四、联合试验的评价100

五、两个诊断试验的比较101

六、筛检试验及其在筛查中的应用104

第五章 临床微生物学的技术进展及自动化检测系统109

第一节 微生物检测系统的发展概况109

第二节 微生物数码分类鉴定系统109

一、工作原理110

二、数码分类鉴定系统的组成和操作111

第三节 血培养检测系统112

一、血培养系统的发展概况113

二、仪器的基本结构与性能114

三、配套试剂及操作要点114

四、国内外常用的血培养系统及其性能特点114

五、血培养系统的发展和应用展望116

第四节 微生物鉴定和药敏分析系统117

一、微生物鉴定系统的发展概况117

二、国内外常用的鉴定系统及其性能特点117

第五节 微生物鉴定和药敏分析系统的发展和应用展望121

第六章 临床微生物学实验室的免疫学方法122

第一节 酶免疫试验(EIA)和放射免疫试验(RIA)122

一、固相载体试验123

二、均相酶免疫测定法125

三、影响EIA敏感性和特异性的因素126

第二节 荧光抗体(FA)技术128

一、FA技术测定抗体129

二、FA技术测定抗原129

三、固相荧光免疫试验129

第三节 胶乳凝集试验130

第四节 蛋白质的免疫印迹130

第五节 发光分析和发光免疫技术132

一、生物发光法132

二、化学发光法133

三、发光免疫技术133

第七章 临床微生物学实验室的分子生物学方法135

第一节 分子诊断试验的优点和限制135

第二节 检测和鉴定微生物的分子探针136

一、固相杂交137

二、液相杂交137

三、原位杂交138

第三节 信号放大模式138

一、支链DNA信号放大系统138

二、核酸扩增技术140

三、自主序列复制系统143

四、链替代扩增反应144

五、Qβ复制酶系统146

六、连接酶链反应148

七、循环探针反应149

第四节 核酸扩增中的几个问题150

一、扩增产物的灭活方法150

二、扩增前的灭活150

三、扩增后的灭活151

四、扩增后的检测154

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156

六、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法157

第五节 不能培养的微生物的检测和鉴定157

第六节 诊断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的设计要求和质量控制158

一、实验室设计的一般要求158

二、诊断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的质量控制159

第八章 抗感染药物治疗概论161

第一节 抗感染药物与病原体161

一、抗菌药物与病原菌161

二、细菌耐药机制163

三、抗感染药物治疗的相关实验室检查及其临床意义166

第二节 常用抗感染药物169

一、常用抗菌(细菌、真菌)药物简介169

二、抗病毒药物简介177

三、抗寄生虫药物简介179

四、抗感染药物的临床应用183

第九章 生物芯片技术206

第一节 蛋白质芯片206

一、基本原理207

二、应用207

三、前景210

第二节 DNA芯片技术的基础研究211

一、基本原理211

二、遗传测序的基本原理212

三、产品发展的推动力213

四、如何制造DNA芯片214

五、DNA芯片的合成和杂交216

六、未来的挑战219

第三节 最新的DNA芯片技术和竞争技术219

一、飞速发展的最新技术219

二、DNA芯片的种类220

三、设计方针220

第四节 基因芯片在微生物菌种鉴定及致病机制中的应用221

一、利用基因芯片对病毒基因组、病毒在宿主细胞中的表达及其致病机制的研究221

二、利用DNA芯片进行菌种鉴定和研究细菌耐药性基因222

第五节 DNA芯片技术的未来224

一、目前的市场224

二、技术趋势225

三、商业障碍227

第二篇 临床微生物学实验室在感染性疾病中的作用233

第十章 感染材料的显微镜检查233

第一节 标本的质量检查233

一、标本的特征233

二、评价痰液标本的分级法233

三、材料分类的级别234

第二节 未染色标本的直接检查技术238

第三节 染色标本的检查法239

第十一章 利用菌落形态对微生物进行推测性鉴定244

第一节 菌落形态作为一种诊断工具的重要性244

第二节 最初的观察和培养物的解释245

第三节 用于区别和推测性鉴定微生物菌落的一般特征246

第四节 细菌在液体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249

第十二章 分离培养及结果报告250

第一节 初次培养基的选择250

第二节 接种技术252

一、平板培养基接种法252

二、液体培养基接种法253

三、琼脂斜面培养基接种法254

第三节 培养物的鉴定255

一、菌落的一般特征255

二、革兰氏染色和显微镜检查256

三、根据代谢特征初步鉴定细菌256

四、利用菌落的生物化学反应对细菌进行初步鉴定257

第四节 细菌属和种的初步鉴定258

第五节 抗生素敏感性试验261

第六节 结果的报告264

第十三章 实验室的安全265

第一节 实验室安全等级265

一、实验室的设施265

二、实验室的运行规则266

第二节 菌种管理等级268

第三节 实验室安全操作269

一、实验菌种安全管理269

二、实验动物安全管理270

三、传染因子简介270

第四节 生物安全操作系统272

一、生物安全柜272

二、其他专用生物安全操作系统274

三、展望275

第十四章 临床细菌学检验的质量保证276

第一节 质量的概念和质量保证276

一、质量的概念及衡量方法276

二、质量保证的必要性277

三、质量保证工作的指导思想278

第二节 室内质量控制278

一、质量保证中的智力因素278

二、质控物和质量控制标准279

三、室内质量监测283

第三节 室间质量评价285

一、作用285

二、方法285

第十五章 微生物学临床标本的收集、运送和初步处理288

第一节 标本收集的基本原则288

第二节 标本的运送289

一、保存剂的应用289

二、抗凝剂的应用290

三、无掩护的标本290

四、标本的贮存290

五、标本运送的保护290

第三节 各种解剖部位标本的采集291

一、呼吸系统感染291

二、下呼吸道和痰液293

三、尿液294

四、伤口295

五、粪便295

六、脊髓液296

七、女性生殖道297

八、眼、耳和窦298

九、血液298

十、组织和活检302

第四节 临床标本的初步处理304

一、革兰氏染色305

二、抗酸染色法306

三、钙黄光白染色/真菌-荧光试剂盒308

四、快速改良Wright-Giemsa染色308

第三篇 感染性疾病病原的鉴定方法317

第十六章 葡萄球菌及相关细菌317

第一节 微球菌科的分类和临床意义317

一、金黄色葡萄球菌320

二、血浆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324

三、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326

第二节 微球菌科细菌的鉴别329

一、涂片革兰氏染色329

二、菌落形态329

三、触酶试验329

四、微球菌与葡萄球菌的鉴别330

第三节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鉴定331

一、玻片凝固酶试验331

二、试管凝固酶试验331

三、其他凝固酶试验331

四、其他确证试验333

五、鉴定金葡菌的其他方法333

六、动物的凝固酶阳性葡萄球菌的鉴别334

第四节 血浆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鉴定334

一、磷酸酶试验鉴定表发葡萄球菌334

二、去铁胺敏感性试验鉴定表皮和人葡萄球菌335

三、新生霉素敏感试验鉴定腐生葡萄球菌335

四、菌藻糖-甘露醇-磷酸盐琼脂鉴定表皮和腐生葡萄球菌335

五、荧光/色原法鉴定金黄色、表皮、腐生葡萄球菌336

六、常用的鉴定方法336

七、商品鉴定系统337

第五节 葡萄球菌的分子分型与鉴定342

第六节 微球菌及相关菌的鉴定问题343

第十七章 链球菌及有关细菌345

第一节 链球菌及有关细菌的初步区分345

第二节 链球菌的实验室诊断346

一、分类346

二、临床意义347

三、生物学特性347

四、实验室诊断348

第三节 肠球菌属的实验室诊断351

一、分类351

二、生物学特性352

三、鉴定352

第四节 无色藻菌的实验室诊断353

一、分类353

二、生物学特性及临床意义354

三、实验室诊断354

第五节 其他相关细菌355

一、孪生球菌355

二、创伤球菌355

三、费克蓝姆氏菌356

第十八章 奈瑟氏菌属和莫拉氏菌属357

第一节 奈瑟氏菌属357

一、概述357

二、命名与分类359

三、生物学特性363

四、临床及流行病学特征366

五、标本的收集、运送和处理367

六、实验室诊断367

第二节 莫拉氏菌属371

一、分类及命名371

二、卡他布兰汉菌371

第十九章 肠杆菌科375

第一节 肠杆菌科细菌的识别375

第二节 增菌分离和生化鉴别试验378

一、增菌培养基378

二、选择性分离培养基380

三、初步识别用的培养基383

四、重要的鉴别试验384

第三节 肠杆菌科的分类390

一、常见的14个属的分类鉴定391

二、罕见的16个属的分类鉴定424

第四节 生化鉴定系统429

一、经典的鉴定系统429

二、直接快速鉴定429

三、五项生化试验430

四、编码鉴定系统432

五、各种微量生化鉴定系统介绍433

六、微生物分析仪434

第二十章 非发酵菌436

第一节 概述436

一、概述436

二、分类与命名436

第二节 生物学特性437

一、非发酵菌的基本鉴定要求437

二、重要的鉴定试验437

第三节 临床及流行病学439

一、第一组 有动力、有极鞭毛的非发酵菌439

二、第二组 有动力、有周鞭毛的非发酵菌446

三、第三组 氧化酶阳性、无动力的非发酵菌449

四、第四组 无动力、氧化酶阴性细菌452

第四节 非发酵菌的实验室检查454

一、概述454

二、常见菌种的鉴定455

第二十一章 弧菌属、气单胞菌属、邻单胞菌属、弯曲菌属、弓形菌属和螺杆菌属463

第一节 弧菌属463

一、概述463

二、01群霍乱弧菌464

三、0139群霍乱弧菌466

四、其他非01群霍乱弧菌467

五、其他致病性弧菌467

六、标本的采集和运送469

七、实验室诊断469

八、抗生素敏感试验472

第二节 气单胞菌属472

一、概述和分类472

二、生物学性状473

三、临床症状473

四、临床标本的采集474

五、实验室检查474

六、抗生素敏感试验475

第三节 邻单胞菌属476

一、概述和分类476

二、生物学性状476

三、临床症状476

四、标本的采集和运送476

五、实验室检查476

六、抗生素敏感试验477

第四节 弯曲菌属477

一、概述477

二、分类477

三、生物学性状478

四、弯曲菌的临床意义479

五、标本的采集、运送481

六、实验室检查481

七、抗生素敏感试验482

第五节 弓形菌属482

一、分类482

二、生物学性状482

三、临床症状482

四、实验室检查483

五、抗生素敏感试验483

第六节 螺杆菌属483

一、概述483

二、分类484

三、幽门螺杆菌484

四、其他螺杆菌486

第二十二章 嗜血杆菌属488

第一节 概述488

一、概述488

二、分类与命名488

第二节 生物学特性489

一、形态及培养特性489

二、毒力因子及免疫力490

第三节 临床意义及流行病学491

一、脑膜炎492

二、会厌炎493

三、中耳炎493

四、鼻窦炎494

五、上呼吸道感染494

六、急性发热性气管支气管炎494

七、肺炎495

八、菌血症495

九、心内膜炎495

十、泌尿生殖道、母系及产期感染496

十一、结膜炎497

十二、巴西紫癜热497

十三、b型、非b型及非分型流感嗜血杆菌引起的其他感染498

十四、由其他嗜血杆菌属细菌引起的各种感染499

十五、软下疳500

第四节 实验室诊断及药敏试验耐药株的筛选500

一、标本的采集和运输500

二、实验室诊断500

三、药敏试验503

第五节 对抗菌剂的敏感性504

一、抗氨苄西林流感嗜血杆菌504

二、抗氯霉素流感嗜血杆菌504

三、对抗菌剂敏感的类型504

第六节 b型流感嗜血杆菌疫苗505

第二十三章 革兰氏阴性苛养菌507

第一节 HACEK细菌群507

一、嗜沫和副嗜沫嗜血杆菌507

二、伴放线放线杆菌509

三、人型心杆菌512

四、侵蚀艾肯菌513

五、金氏杆菌和产吲哚苏通菌515

第二节 其他革兰氏阴性苛养菌517

一、碳酸噬胞菌517

二、念珠链杆菌522

三、巴斯德氏菌属523

四、鲍特氏菌属526

五、布鲁氏菌属530

六、土拉热弗朗西丝氏菌533

七、巴尔通氏体(罗卡利马体)536

八、阿菲波体539

第三节 革兰氏阴性苛养菌分离、鉴定的一般原则540

第二十四章 军团菌属542

第一节 概述542

一、概述542

二、分类及命名543

第二节 生物学特性545

一、生物学及生态学特性545

二、抵抗力546

三、军团4菌质粒546

四、抗原结构547

五、生化特性547

第三节 军团菌感染的临床意义550

第四节 军团病的流行病学特点552

第五节 实验室诊断555

一、标本的选择、收集、运送和处理555

二、实验室诊断556

第六节 抗生素敏感性和治疗563

第二十五章 需氧革兰氏阳性杆菌565

第一节 形成芽胞、需氧或兼性厌氧芽胞杆菌570

一、芽胞杆菌的种570

二、栖息地571

三、标本的收集和培养物的处理571

四、芽胞杆菌的分离和鉴定573

第二节 规则的非芽胞杆菌576

一、李斯特氏菌属577

二、丹毒丝菌属580

三、乳酸杆菌属581

四、库特氏菌属582

第三节 不规则的或棒状的非芽胞杆菌582

一、初次分离培养或临床标本涂片中观察为“棒状”或类白喉的革兰氏阳性杆菌583

二、临床实验室将非芽胞革兰氏阳性杆菌进一步鉴定到属的水平584

三、棒杆菌属587

四、其他棒杆菌和相关菌592

五、其他革兰氏阳性杆菌596

六、不规则棒杆菌对抗微生物药物的敏感性598

第四节 诺卡氏菌型和需氧放线菌598

一、需氧放线菌:诺卡氏菌属、链霉菌属、拟诺卡氏菌属、马杜拉放线菌属599

二、诺卡氏菌属600

三、诺卡氏菌属的细菌和相关菌对抗微生物药物的敏感性605

第二十六章 临床上重要的厌氧菌及检验606

第一节 厌氧菌概述606

一、厌氧菌的厌氧原理606

二、人体正常厌氧菌群607

三、厌氧菌的分类608

四、临床常见厌氧菌与相关疾病609

五、厌氧菌感染的指征610

六、厌氧菌感染的临床611

第二节 标本的采集、运送和分离培养611

一、标本的采取611

二、标本的送检611

三、厌氧菌的分离培养612

第三节 厌氧菌的初步鉴定616

一、厌氧菌的初代培养616

二、初步鉴定常用的试验616

三、厌氧菌成套鉴定系统620

第四节 厌氧菌产物的气相色谱分析法623

一、材料和方法623

二、对厌氧菌最终代谢产物进行测定624

第五节 厌氧菌主要菌属的鉴定628

一、厌氧无芽胞革兰氏阴性杆菌的鉴定628

二、厌氧球菌的鉴定635

三、厌氧无芽胞革兰氏阳性杆菌的鉴定637

四、梭菌属的鉴定640

第六节 厌氧菌的药敏试验645

一、琼脂稀释法645

二、液体培养基稀释法647

三、肉汤纸片法648

第二十七章 分枝杆菌属649

第一节 概述649

一、概述649

二、分类与命名649

第二节 生物学特征651

一、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651

二、麻风分枝杆菌655

三、非结核分枝杆菌655

四、非结核分枝杆菌的新菌种664

第三节 临床及流行病学664

一、临床664

二、流行病学665

第四节 实验室诊断667

一、标本的收集、运送、处理667

二、实验室诊断669

第五节 药敏试验681

一、结核分枝杆菌的药敏试验682

二、非结核分枝杆菌的药敏试验683

三、联合用药的药敏试验685

第六节 抗菌药物治疗686

第二十八章 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688

第一节 抗菌药物体外抑菌敏感性试验的方法和选择688

一、稀释法688

二、纸片扩散法699

三、E试验700

四、耐药筛选试验和折点敏感试验702

第二节 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的质量控制702

一、质量控制的职责703

二、质量控制的参考菌株703

三、质控菌株的贮存和复苏711

四、药敏试验批量平板、肉汤的质量控制711

五、质控试验频率711

六、误差原因712

七、质量控制对照试验712

第三节 特定菌的药物敏感试验712

一、苛养菌712

二、耐药菌株的监测718

三、β-内酰胺酶检测722

第四节 厌氧菌、分枝杆菌的体外抗菌药物敏感试验723

一、厌氧菌的体外抗菌药物敏感试验723

二、结核分枝杆菌的体外抗菌药物敏感试验724

三、快速生长分枝杆菌的体外药敏试验727

第五节 耐药菌的基因检测728

一、耐药基因DNA探针和PCR引物728

二、耐药基因的检测733

第六节 联合药敏试验和杀菌试验735

第七节 监控抗生素治疗效果的试验737

一、血清抗菌药物浓度的测定737

二、血清抗菌活性的测定738

第二十九章 支原体740

第一节 概述740

一、概述740

二、分类与命名740

三、生物学特性741

四、临床及流行病学特征743

五、标本的采集与处理744

六、实验室诊断744

第二节 呼吸道致病性支原体746

一、肺炎支原体746

二、其他呼吸道致病性支原体748

第三节 泌尿生殖道致病性支原体748

一、解脲支原体748

二、人型支原体752

三、生殖支原体752

第四节 AIDS协同感染因子753

一、发酵支原体754

二、穿透支原体754

三、梨形支原体754

第三十章 螺旋体感染756

第一节 梅毒螺旋体757

一、概述757

二、生物学特性758

三、流行病学与临床表现759

四、标本采集762

五、微生物学检验762

第二节 非性病性密螺旋体766

一、概述766

二、生物学特性766

三、流行病学与临床表现767

四、标本采集768

五、微生物学检验768

第三节 钩端螺旋体769

一、概述769

二、分类与命名769

三、生物学特性770

四、流行病学与临床表现771

五、标本采集和运送773

六、微生物学检验773

第四节 布氏疏螺旋体775

一、概述775

二、分类与命名776

三、生物学特性776

四、流行病学与临床表现777

五、标本采集778

六、微生物学检验778

第五节 回归热疏螺旋体779

一、概述779

二、分类与命名780

三、生物学特性780

四、流行病学与临床表现781

五、标本采集783

六、微生物学检验783

第三十一章 临床真菌学785

第一节 真菌的分类和鉴定基础785

一、真菌的分类785

二、真菌的形态特征786

三、与临床相关的真菌种类788

四、医学真菌分类和命名的原则789

第二节 真菌感染的分类789

一、浅表真菌病790

二、皮肤真菌病791

三、皮下组织真菌病791

四、系统性真菌病793

第三节 真菌感染的实验室诊断原则794

一、实验室安全794

二、样本收集和送检795

三、标本的处理799

四、真菌标本的镜检800

五、真菌的培养检查804

六、真菌的鉴定807

第四节 致病性酵母菌810

一、概述810

二、酵母菌的鉴定程序811

三、酵母菌鉴定的快速筛选试验811

四、酵母菌鉴定的常规方法812

五、几种常见的酵母菌813

第五节 致病性丝状真菌814

一、皮肤癣菌814

二、青霉和曲霉817

三、接合菌819

四、暗色真菌821

五、镰刀菌823

六、枝顶孢霉824

七、波氏假性阿利什霉824

第六节 双相真菌825

一、概述825

二、各论826

第七节 真菌感染病的血清学诊断830

第八节 分子生物学方法在真菌感染诊断上的应用831

一、聚合酶链式反应831

二、分子杂交832

三、随机扩增多态性分析DNA833

四、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834

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835

六、DNA序列分析835

第九节 抗真菌药物的体外药敏试验835

第三十二章 诊断寄生虫学839

第一节 人体寄生虫的生活史、形态特征及临床意义839

一、肠道原虫839

二、肠道线虫844

三、肠道棘头虫850

四、肠道绦虫851

五、肠道吸虫857

六、血液与组织寄生虫861

七、医学节肢动物878

第二节 寄生虫感染的实验室诊断方法884

一、粪便检查887

二、肛门周围寄生虫的检查894

三、血液检查895

四、骨髓中杜氏利什曼原虫的检查898

五、痰液检查898

六、泌尿生殖系标本检查899

七、十二指肠液检查900

八、口腔检查900

九、脑脊液检查900

十、活组织检查900

十一、原虫的人工培养903

十二、动物接种与病原分离904

十三、血清学诊断905

第三节 常见寄生虫感染的诊断及鉴别诊断909

一、肠道蠕虫909

二、组织内蠕虫911

三、组织切片中蠕虫的形态鉴别911

四、肠道原虫912

五、血液原虫914

第三十三章 其他新发现的传染病病原916

第一节 川崎病的微生物学检查916

一、概述916

二、病因学916

三、发病机制917

四、临床表现917

五、诊断919

六、治疗919

第二节 人埃里希氏体病的微生物学检查920

一、概述920

二、分类与命名921

三、生物学特征921

四、临床与流行病学923

五、实验室检查923

六、致病机制和病理改变924

七、病原学实验诊断924

八、治疗925

第三节 猫抓病的微生物学检查926

一、概述926

二、生物学特征926

三、流行病学927

四、临床表现928

五、实验室检查930

六、治疗930

第四节 中毒性休克综合征的微生物学检查931

一、概述931

二、分类与命名931

三、生物学特征932

四、临床及流行病学933

五、实验室检查935

六、治疗936

第五节 埃博拉出血热的微生物学检查937

一、概述937

二、生物学特征937

三、临床及流行病学938

四、临床病理与发病机制939

五、实验室检查940

六、诊断941

七、治疗942

第三十四章 衣原体、立克次体和其他微生物感染943

第一节 衣原体的检验943

一、概述943

二、生物学特性945

三、临床及流行病学953

四、实验室诊断958

五、抗微生物敏感性964

第二节 立克次体及埃里希氏体的检验966

一、分类与命名966

二、生物学特性969

三、临床及流行病学973

四、实验室诊断976

五、抗微生物敏感性981

第三十五章 细菌L型及其检验984

第一节 概述984

一、细菌L型的发生984

二、细菌L型的一般性状986

三、细菌L型的致病力986

四、细菌L型的免疫学987

五、流行病学的细菌L型988

第二节 细菌L型检验988

一、培养检验法988

二、血液、分泌物直接涂片或组织切片快速诊断法998

三、临床细菌L型检查步骤999

四、细菌L型的鉴定999

五、细菌L型对抗生素的敏感性1002

六、细菌L型的实验室诱导法1003

第三节 细菌L型检验的临床意义1004

一、L型与临床病原菌的检出率1004

二、L型与临床选用抗生素治疗1004

三、L型与临床慢性感染反复发作1005

四、L型与肿瘤1006

五、L型的垂直感染1006

六、L型与流行病学1006

第三十六章 噬菌体在细菌鉴定和分型中的应用1009

第一节 噬菌体的感染与增殖1009

一、噬菌体的分类和形态1009

二、噬菌体的感染与增殖1010

三、宿主细菌细胞上的受体1010

四、宿主细菌对噬菌体的限制与修饰1013

五、内因裂解和外因裂解1013

第二节 噬菌体试验基本技术1014

一、噬菌体的分离和纯化1014

二、pfu和RTD1014

三、平板接种效应1016

四、噬菌体的制备1016

五、裂解谱和裂解模式1017

第三节 噬菌体用于细菌的分类鉴定1017

一、肠杆菌科噬菌体诊断技术1017

二、布鲁氏菌噬菌体诊断技术1025

第四节 噬菌体用于细菌的分型1028

一、伤寒沙门氏菌的噬菌体分型1028

二、鼠伤寒沙门氏菌的噬菌体分型1029

三、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噬菌体分型1031

四、霍乱弧菌的噬菌体分型1034

五、绿脓假单胞菌的噬菌体分型1035

六、空肠和结肠弯曲菌的噬菌体分型1035

七、大肠埃希氏菌的噬菌体分型1035

八、副溶血弧菌的噬菌体分型1036

第三十七章 诊断病毒学1037

第一节 概述1037

一、历史回顾1037

二、有关病毒诊断的几个误解1038

三、服务的水平1040

第二节 分类1041

第三节 正粘病毒和副粘病毒1046

第四节 呼吸道合胞病毒1048

第五节 弹状病毒1049

第六节 砂粒病毒1050

第七节 丝状病毒1051

第八节 披膜病毒1052

第九节 布尼亚病毒1053

一、加州脑炎病毒1053

二、汉坦病毒1053

第十节 小RNA病毒1055

一、轮状病毒1056

二、诺瓦克样病毒1057

三、杯状病毒1057

四、星状病毒1057

五、肠冠状病毒1058

六、肠腺病毒1058

七、冠状病毒1058

八、环状病毒1058

第十一节 反转录病毒1058

第十二节 疱疹病毒1065

一、单纯疱疹病毒1066

二、巨细胞病毒1069

三、EB病毒1071

第十三节 病毒感染的诊断1072

一、快速诊断试验的选择1072

二、病毒感染的血清学诊断1073

三、肝炎病毒和EB病毒1073

四、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074

五、水痘-带状疱疹病毒1075

六、IgM抗体1075

七、各种血清学检测方法1076

八、其他病毒感染的诊断1077

附录1 诊断微生物学的部分实验技术1078

附录2 属以上分类单元名录1114

附录3 人体不同部位细菌感染的诊断1121

索引112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