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高级产业经济学 第2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高级产业经济学 第2版](https://www.shukui.net/cover/11/34314587.jpg)
- (美)斯蒂芬·马丁(Stephen Martin)著;史东辉等译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 ISBN:781049936X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538页
- 文件大小:27MB
- 文件页数:600页
- 主题词:产业经济学-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高级产业经济学 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序1
中译本序1
译者序1
第一章 引言1
1.1 研究领域1
1.2 理论与经验性研究3
1.3 进入壁垒与结构—行为—绩效范式6
1.4 理论成果丰硕的十年8
1.5 本书概要10
第二章 寡占理论基础(一)12
2.1 引言12
2.2 古诺的原话13
2.3 古典寡占理论简述13
2.3.1 图解15
2.3.2 数学上的阐释18
2.3.3 小结20
2.4 最优反应函数21
2.4.2 斯塔克尔伯格示例22
2.4.1 恒定需求弹性22
2.4.3 阿莫鲁索示例23
2.5 存在性27
2.6 稳定性29
2.6.1 向着均衡的调整29
2.6.2 古诺调整30
2.7 比较静态学:企业数目31
2.8 限制性行为33
2.8.1 长期竞争均衡33
2.8.2 长期古诺均衡35
2.8.3 概述37
2.9 结论37
习题37
第三章 寡占理论基础(二)39
3.1 引言39
3.2 作为一种静态博弈的古诺双寡头垄断40
3.3 静态还是动态(纳什还是古诺)42
3.4 推测变分43
3.4.1 推测导数43
3.4.2 推测弹性45
3.4.3 一致推测变分46
3.5 合作系数49
3.6 产品差别化的代表性消费者模型50
3.6.1 鲍利的模型50
3.6.2 苏比克—列维坦模型52
3.7 古诺与产品差别化54
3.8 伯特兰与产品差别化56
3.9 价格与产量59
3.10 供给函数寡占模型62
3.10.2 线性需求,二次成本63
3.10.1 概论63
3.11 生产能力约束下的两阶段竞争65
3.11.1 刚性生产能力约束65
3.11.2 具有渗透性的生产能力约束69
3.12 结论74
习题75
第四章 寡占理论基础(三)78
4.1 豪特林78
4.1.1 建立模型79
4.1.2 正常的最优反应函数的位置80
4.1.3 行为不当的最优反应函数的位置83
4.1.4 最优反应函数86
4.1.5 纯策略均衡价格的存在86
4.1.6 混合策略均衡价格87
4.2 超越豪特林88
4.2.1 保留价格88
4.2.2 工厂价格没有削减90
4.2.3 二次运输成本函数91
4.2.5 双寡头模型以外94
4.2.4 消费者异质性94
4.2.6 圆形道路97
4.2.7 豪特林模型的其他扩展形式99
4.3 垂直产品差别化99
4.3.1 垄断100
4.3.2 寡头垄断:根据边际质量效用分布的消费者100
4.3.3 寡头垄断:根据收入分布的消费者103
4.4 水平差别化模型和垂直差别化模型的关系108
4.5 结论109
习题110
5.1 引言111
第五章 结构—行为—绩效关系的早期经验性研究111
5.2 贝恩学说及对其的批判112
5.2.1 贝恩112
5.2.2 批判126
5.2.3 小结129
5.3 早期的计量经济研究130
5.3.1 产业层面的研究130
5.3.2 企业层面的研究135
5.4 小结136
6.1 引言137
第六章 有关解释和设定的争论137
6.2 市场势力与效率138
6.2.1 理论138
6.2.2 早期的经验性证据140
6.2.3 后期的经验性证据142
6.2.4 小结144
6.3 诊断市场势力的方法问题144
6.3.1 早期的观点144
6.3.2 规范的方法145
6.3.3 会计数据的使用161
6.4 识别165
6.3.4 小结165
6.4.1 三方程组166
6.4.2 三方程组的识别168
6.4.3 小结169
6.5 企业效应与产业效应169
6.5.1 施马兰西170
6.5.2 斯考特和帕斯库173
6.5.3 凯塞德斯(1)174
6.5.4 凯塞德斯(2)174
6.5.6 罗伯茨和萨宾娜175
6.5.5 阿米尔和弗鲁伯175
6.5.7 麦克加汉176
6.5.8 穆勒和罗尼格176
6.5.9 小结177
6.6 结论177
习题177
第七章 市场绩效的经验性研究179
7.1 引言179
7.2 推测179
7.2.2 阿佩尔鲍姆180
7.2.1 岩田180
7.2.3 罗伯茨182
7.2.4 斯比尔勒和法瓦罗183
7.2.5 萨斯洛185
7.2.6 早餐谷类食品(1):梁186
7.3 时间序列187
7.3.1 多莫维茨、哈伯德和皮特森(1)187
7.3.2 多莫维茨、哈伯德和皮特森(2)190
7.3.3 最后的评论191
7.4 避免使用成本数据(1):新经验主义产业组织学192
7.4.1 汽车产业193
7.4.2 早餐谷类食品(2):内弗197
7.5 避免使用成本数据(2):索洛剩余198
7.5.1 索洛198
7.5.2 豪(1)199
7.5.3 豪(2)202
7.5.4 诺宾205
7.5.5 多莫维茨、哈伯德和皮特森(3)205
7.5.7 克莱特206
7.5.8 小结206
7.5.6 罗杰206
7.6 有效性检验207
7.7 事件研究208
7.7.1 穆林等人208
7.8 价格与收益率209
7.8.1 零售价格209
7.8.2 保留意见212
7.9 利润的持续性213
7.9.1 美国214
7.9.2 法国、联邦德国和英国215
7.10 并非结语217
第八章 策略性行为:投资于进入阻止218
8.1 引言218
8.2 过剩生产能力219
8.2.1 承诺在发生进入时使用的过剩生产能力219
8.2.2 可信的威胁223
8.2.3 证据229
8.3 转换成本231
8.3.1 存在转换成本时的垄断企业231
8.3.2 存在转换成本时的进入阻止233
8.4 提高竞争对手的成本236
8.5 掠夺性定价238
8.5.1 连锁店悖论239
8.5.2 连锁店悖论的解240
8.6 限制性定价249
8.6.1 不完全信息249
8.6.2 掠夺性定价、限制性定价及合并255
8.7 广告和限制性定价259
8.7.1 不能确定现有企业的成本259
8.8 动物农场262
8.7.2 扩展262
8.9 小结264
习题265
第九章 广告268
9.1 多夫曼—斯坦纳条件及其一般化268
9.1.1 静态模型中垄断企业的广告269
9.1.2 动态模型中垄断企业的广告270
9.1.3 寡占市场中的广告271
9.2 作为质量信号的广告272
9.2.1 搜寻商品与经验商品272
9.2.2 通过价格和广告传递质量信息273
9.2.3 一个例子276
9.2.4 扩展278
9.3 广告的福利后果279
9.3.1 移动需求曲线的广告279
9.4 广告效应的持久性281
9.5 广告对进入的反应282
9.6 结论283
习题284
10.1 引言285
第十章 串谋和非合作性串谋285
10.2 静态模型中的非合作性串谋286
10.3 重复博弈中的非合作性串谋288
10.3.1 阶段博弈288
10.3.2 无限超级博弈289
10.3.3 扳机策略:冷酷的收割者290
10.3.4 胡萝卜加大棒策略292
10.3.5 邪念与悔悟294
10.3.6 结构、行为和非合作性串谋的稳定性296
10.4 价格战303
10.4.1 不完全信息与非合作性串谋303
10.4.2 繁荣时期的价格战309
10.4.3 价格战和转换成本312
10.4.4 需求波动313
10.5 有意识的平行策略316
10.6 起促进作用的措施317
10.6.1 最惠顾客条款318
10.6.2 价格配合319
10.7 串谋的经验性研究319
10.7.1 实施竞争法的证据319
10.7.2 案例研究320
习题322
10.8 结论322
第十一章 市场结构、进入和退出324
11.1 引言324
11.2 对卖方集中度的衡量324
11.2.1 代数工具325
11.2.2 市场份额、市场集中和市场绩效326
11.2.3 经验性证据328
11.2.4 进入壁垒330
11.2.5 批评331
11.3.1 固定成本和规模经济性332
11.3 进入条件和市场结构332
11.3.3 模型339
11.3.4 资本禀赋的任意变化339
11.3.2 产业特有资产的市场结构339
11.3.5 单个企业的投资340
11.3.6 现有企业之间的资产交易343
11.4 产品差别化进入壁垒343
11.4.1 模型344
11.4.2 策略与收益344
11.4.3 序贯均衡344
11.6.1 市场集中348
11.5 金融市场348
11.6 市场结构的经验性研究348
11.6.2 市场份额350
11.6.3 内生沉淀成本和限制条件351
11.7 进入351
11.7.1 进入者中寡头之间的相互影响351
11.7.2 进入和退出——描述354
11.8 退出356
11.9.1 加拿大359
11.9 对进入与退出的经验性研究359
11.9.2 美国360
11.9.3 英国362
11.9.4 德国363
11.9.5 日本364
11.10 结论364
习题365
第十二章 企业结构、合并与合资企业366
12.1 引言366
12.2 为什么会有企业367
12.2.1 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368
12.3 公司管理部门376
12.3.1 M型假说376
12.3.2 经验性证据377
12.4 企业集团378
12.5 X-非效率380
12.5.1 组织松弛380
12.5.2 X-非效率的委托—代理模型382
12.6.1 水平合并是否会损失386
12.6 水平合并386
12.6.2 水平合并的福利效应388
12.6.3 水平合并效应的经验性证据390
12.7 垂直合并和垂直独占390
12.7.1 对垂直一体化的其他市场力量的解释392
12.7.2 投入选择的变形392
12.7.3 信息和不确定性393
12.7.4 价格歧视393
12.7.5 交易成本393
12.7.6 对垂直一体化的经验性研究394
12.8 多角化与混合合并395
12.9 公司控制的市场396
12.9.1 事件研究397
12.9.2 对合并后绩效的研究398
12.9.3 合并活动的决定因素400
12.10 合资企业与股权利益401
12.10.1 组建合资企业的动机401
12.10.2 合资企业与市场绩效402
12.11 结论404
习题405
13.1 引言406
第十三章 垂直约束406
13.2 实行垂直约束的动机407
13.2.1 寡占条件下的市场力量407
13.2.2 搭便车410
13.2.3 质量证明412
13.2.4 不确定性下的垂直约束417
13.2.5 排他性交易421
13.2.6 搭配和捆绑销售424
13.3.1 计量经济分析426
13.3 经验性证据426
13.3.2 案例研究427
13.4 结论429
第十四章 研究与开发430
14.1 引言430
14.2 程式化的事实432
14.2.1 创新的收益率432
14.2.2 溢出效应433
14.2.3 概要434
14.3.1 完全非合作行为435
14.3 注定要发生的创新435
14.3.2 R&D合资企业440
14.4 随机创新442
14.4.1 投入溢出443
14.4.2 可供专用性444
14.4.3 非合作R&D445
14.4.4 比较静力学446
14.4.5 R&D合资企业447
14.5 吸收能力449
14.5.1 注定要发生的创新449
14.5.2 随机创新450
14.6 专利451
14.6.1 专利期限451
14.6.2 专利的宽度455
14.7 有关R&D的经验性研究456
14.7.1 市场结构与R&D456
14.7.2 合作性研究与开发459
14.8 最后的评论459
习题460
参考文献463
术语对照表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