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亦近亦远马克思 马克思、现代性与当代中国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亦近亦远马克思 马克思、现代性与当代中国](https://www.shukui.net/cover/6/30347798.jpg)
- 石敦国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世界图书北京出版公司
- ISBN:9787510049170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233页
- 文件大小:975MB
- 文件页数:241页
- 主题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亦近亦远马克思 马克思、现代性与当代中国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言:亦近亦远马克思1
第一章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17
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异化劳动理论概述17
(一)马克思早期的思想发展过程17
(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主要内容和理论逻辑18
(三)异化劳动理论的意义和思想地位19
二、劳动对象和劳动本身同人相异化21
(一)劳动对象同人相异化21
(二)劳动本身同人相互异化23
三、类本质同人相异化25
(一)人的类存在、类生活和类力量26
(二)类存在与人的自由28
(三)类存在与人的意识30
(四)人的类存在与美的创造37
四、人同人相异化42
(一)生产劳动与人的关系存在42
(二)人的关系存在是爱的存在论基础44
(三)人同人相异化的后果和表现46
五、异化劳动的经济表现48
(一)私有财产与异化劳动48
(二)商品交换与异化劳动50
(三)货币与异化劳动51
六、异化的扬弃与人的解放51
(一)异化的扬弃与共产主义51
(二)人与自然界的和解和人与人的和解52
(三)异化的扬弃与人的解放54
第二章马克思的存在论革命与哲学新视域的开启56
一、马克思的存在论革命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56
(一)存在论革命与历史观的变革57
(二)生产劳动进入马克思的存在论视域60
(三)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存在论意义62
二、黑格尔的否定性辩证法对马克思的存在论启示65
(一)历史是人通过劳动而自我诞生的历史66
(二)异化劳动是人类劳动发展的必然的形式67
(三)异化的积极扬弃与劳动历史观的批判本质69
三、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的立足点71
(一)旧哲学的立足点是市民社会71
(二)新唯物主义的立足点是人类社会73
(三)市民社会与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75
(四)人类社会与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77
四、哲学的问题在于改变世界78
(一)辩证的世界的自我改变78
(二)生产劳动的历史性与世界的改变80
(三)改变世界的主体力量83
五、近代哲学的意识主体的实践基础和实践批判85
(一)意识主体与异化劳动的关系85
(二)意识的感性基础与纯粹意识的消解87
(三)意识的社会本质与自我意识的消解89
第三章 新唯物主义核心范畴的存在论诠释92
一、从马克思的感性概念看形而上学的实践根源92
(一)西方哲学的超感性的形而上学传统92
(二)感性与社会性的分离是形而上学的实践根源94
(三)分工和私有制导致感性与社会性分离96
二、马克思的对象性范畴的存在论意义及其批判功能98
(一)西方传统哲学的非对象性问题98
(二)人的存在是对象性与社会性的统一100
(三)对象性与社会性分离是传统哲学的非对象性的根源102
三、马克思的存在论境域中的社会性范畴106
(一)物质生产的关系本质与人的社会性存在106
(二)旧哲学的非实践性和非社会性108
(三)社会性的实践基础和历史本质110
四、正确理解马克思的实践范畴113
(一)实践的概念化和实践哲学体系问题113
(二)对实践的非实践理解的问题114
(三)正确理解实践范畴,直面实践本身117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论120
一、黑格尔认识论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启示120
(一)认识是实践基础上主观与客观的统一121
(二)实践的历史性与认识的过程性123
(三)实践是认识的真理性的尺度126
二、认识论的根本问题及其实践哲学求解128
(一)认识论的根本问题与传统认识论的困境128
(二)马克思的实践认识论对认识之谜的解答131
(三)抽象认识论的根源与实践认识论的条件133
三、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论视域下的知识异化135
(一)知识的实践基础与人的知识性存在136
(二)知识的异化及其实践根源139
(三)知识异化的扬弃与人类解放141
第五章马克思主义与现代性批判144
一、哲学现代性的哲学批判与现代性的实践批判144
(一)理性形而上学与哲学现代性144
(二)卢梭和黑格尔的现代性反思145
(三)西方现代哲学的现代性批判147
(四)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与现代性批判149
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批判与经济现代性批判151
(一)劳动价值原则与经济现代性的确立151
(二)劳动价值原则的困境与经济现代性的界限154
三、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政治批判与政治现代性批判156
(一)现代性、政治现代性及其相互关系157
(二)西方现代性批判理论的非政治性问题158
(三)马克思对政治现代性的批判160
四、现代性批判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64
(一)现代性与现代性批判164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现代性批判中发展现代性166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现代性发展中批判现代性168
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和政治批判171
一、市民社会基础上的宗教批判和政治批判171
(一)宗教批判、政治解放及其局限性171
(二)政治国家是市民社会的虚幻的共同体补充175
(三)宗教是市民社会的虚幻的精神补充177
二、国家形式主义视阈下的西方现代政治批判179
(一)对黑格尔的国家实体主义和政治实证主义的批判179
(二)历史唯物主义视阈下的国家形式主义181
(三)国家形式主义视阈下的西方现代政治制度批判182
三、西方现代政治中的民主幻象185
(一)政治共同体的虚幻性与民主的不可能性185
(二)公意的抽象性与民主的不可能性187
(三)政府的实体性与民主的不可能性189
四、西方政治中的合理性原则及其启示191
(一)西方政治中的合理性原则191
(二)合理性原则与西方政治制度192
(三)价值合理性的缺失及其影响194
(四)合理性原则的借鉴和批判195
第七章 马克思主义和谐观与和谐社会建设197
一、从人的存在方式看马克思主义和谐观197
(一)生产劳动是人的存在的根本方式197
(二)自然对象性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存在论基础199
(三)社会性是人与社会和谐的基础200
(四)人的存在的历史性与和谐辩证法201
二、人与自然和谐的感性基础203
(一)人与自然对立的哲学诊断及其局限203
(二)从马克思的感性概念看人与自然的和谐205
(三)人与自然相对立的感性根源207
三、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环境观210
(一)从抽象环境观到实践环境观210
(二)环境和环境问题的历史唯物主义阐释213
(三)历史唯物主义与环境革命215
四、民主政治的伦理基础与社会主义民主217
(一)民主政治本质上是伦理政治218
(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伦理基础221
(三)共产党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的伦理作用223
五、从人的二重性存在看社会主义荣辱观问题225
(一)社会主义荣辱观问题的提出225
(二)社会和个体的统一性与社会主义荣辱观227
(三)社会与个体的分离导致荣辱观的颠倒229
(四)重塑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主要途径230
后记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