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融合的佛教 圭峰宗密的佛学思想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融合的佛教 圭峰宗密的佛学思想研究
  • 董群著(东南大学) 著
  • 出版社: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 ISBN:7801232372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359页
  • 文件大小:14MB
  • 文件页数:37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融合的佛教 圭峰宗密的佛学思想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宗教学博士文库》总序[黄心川]1

前言1

第一章 宗密其人及其佛教发展观1

第一节 对儒学的失望2

一、富家少年2

二、研习儒学3

三、好道不好艺4

四、无归的心灵4

第二节 皈依南宗6

一、旁求佛教6

二、重返儒学7

三、偶谒道圆禅师8

四、偶得《圆觉经》11

第三节 再宗华严13

一、得《华严法界观门》13

二、又得“华严”大法15

三、从师澄观16

第四节 著述与交往18

一、随侍澄观,名闻京城18

二、两归终南山19

三、受赐紫衣,广为交友21

四、归山不出,专事著述23

第五节 唐初以来的社会和文化发展26

一、唐初以来的社会26

二、以儒治国,三教并用27

三、儒学的发展对策28

四、道教的发展对策31

五、佛教的发展状况35

第六节 宗密的佛教发展观36

一、融合的思路36

二、华严禅41

第一节 佛教史观或文化观:三教合一的判教48

第二章 三教合一论(上)48

一、传统的判教观49

二、宗密的判摄50

第二节 对儒道的批评53

一、批评大道生成论54

二、批评道法自然论59

三、批评元气本原论60

四、批评天命决定论67

五、理论来源70

第三节 融合儒道71

一、五戒与五常的愈合72

二、乾四德和佛四德的融合73

三、孝道的融合74

第一节 对偏浅佛教的批评81

第三章 三教合一论(下)81

一、批评人天教82

二、批评小乘教87

三、批评大乘法相教90

四、批评大乘破相教95

第二节 和会三教98

一、一乘显性教98

二、会通本末100

三、三教合一的新贡献105

第一节 印度禅与中国禅108

第四章 禅宗史观:禅宗诸派的本末之分108

一、印度禅109

二、中国禅111

第二节 禅学史:五种禅的划分112

一、外道禅113

二、凡夫禅113

三、小乘禅114

四、大乘禅114

五、如来清净禅115

第三节 禅宗史的展开:从达摩到神会115

一、达摩第一116

二、慧可第二117

三、僧璨第三117

四、道信第四118

五、弘忍第五118

六、慧能第六119

七、神会第七120

第四节 禅宗诸家分析122

一、北宗或禅秀禅系123

二、剑南净众宗128

三、保唐宗131

四、洪州宗134

五、牛头宗140

六、宣什宗142

七、荷泽宗144

八、十宗分类中的石头、稠那和天台148

第五节 批评与会通149

一、批评的依据150

二、批评神秀北宗153

三、批评净众宗154

四、批评保唐宗155

五、批评洪州宗155

六、批评牛头宗158

八、会通的观点159

七、批评宣什宗159

第五章 禅教合一论168

第一节 禅教合一之原因分析168

一、宗、教的界定168

二、十大理由170

三、以教融禅倾向179

第二节 三宗和三教180

一、禅之三宗180

二、教之三种184

三、性宗、相宗、空宗之比较189

第三节 宗教融合196

一、将识破境教和息妄修心宗的融合197

二、密意破相显性教和泯绝无寄宗的融合198

三、显示真心即性教和直显心性宗的融合199

第六章 顿渐合一论--兼论宗密的修行观204

第一节 悟修顿渐的分类205

一、顿、渐概念分析205

二、渐修顿悟208

三、顿修渐悟209

四、渐修渐悟210

五、顿悟顿修211

一、顿悟213

第二节 顿悟渐修213

二、悟后渐修215

三、渐修的十个层次217

四、渐修的具体方法220

第三节 从顿悟渐修论顿渐之融合223

一、对各种悟修顿渐观的批评与融合223

二、顿悟资于渐修227

第七章 真心论:融合的本体论基础232

第一节 真心的一般特征233

一、心的分类233

二、真心的一般特征235

第二节 真心的本质特征:寂知240

一、空寂241

二、灵知242

三、知的规定性243

第三节 圆觉妙心249

一、圆觉的概念分析250

二、圆觉的基本特征251

三、觉性即佛性254

四、本觉真心256

五、圆合:圆觉的融合特点258

第四节 十重唯识观259

一、唯识宗的五重唯识观259

二、法藏的十重唯识观261

三、澄观的修改264

四、宗密的观点265

第八章 法界论--兼论融合的方法论基础270

第一节 一真法界271

一、法界概念分析271

二、一真法界的含义273

第二节 真空观276

一、会色归空观277

二、明空即色观279

三、空绝无碍观280

四、泯绝无寄观281

第三节 理事无碍观282

一、理事相遍观283

二、理事相成观286

三、理事相害观286

四、理事相即观287

五、理事相非观288

第四节 周遍含容观289

一、法义关系289

二、周遍290

三、含容291

四、进一步的解释291

五、十玄门295

第五节 法界观体现的融合方法论296

一、无碍即是圆融297

二、无碍方法运用298

第九章 众人说宗密--宗密的思想影响、所受评价和历史地位304

第一节 对后世佛学的影响304

一、对永明延寿的直接影响305

二、对后世佛教融合论的广泛影响307

三、华严禅的流行309

第二节 对宋明理学的影响313

一、激发理学本体论的建立和完成313

二、寂知说的影响318

三、如来藏思想的影响323

四、顿悟渐修论的影响324

第三节 对宗密的历史评价326

一、对寂知的批评326

二、对禅宗史观的批评329

三、对烦琐哲学的批评332

四、对宗密的褒扬335

第四节 宗密的历史地位分析339

一、从中国哲学史的角度看340

二、从中国佛教史的角度看342

主要参考资料352

后记35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