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运动生理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运动生理学
  • 运动生理学教材编写组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7040004143
  • 出版时间:1986
  • 标注页数:303页
  • 文件大小:11MB
  • 文件页数:31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运动生理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一、运动生理学的研究目的和任务1

二、运动生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1

三、运动生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4

四、运动生理学的发展5

第一章 肌肉的工作8

第一节 肌肉工作的特征8

一、肌肉工作的形式10

二、肌肉工作的力学表现15

三、肌肉的机械功和功率23

四、肌电图在了解肌肉工作中的作用27

第二节 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29

一、两类肌纤维的形态、功能特征30

二、人体骨骼肌中两类肌纤维的分配37

三、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39

四、训练对两类肌纤维的影响40

第二章 运动技能的形成46

第一节 记忆痕迹与运动构型47

一、信息的来源48

二、记忆痕迹与运动构型的形成50

三、感觉反馈的作用53

第二节 运动条件反射55

一、运动技能的生理学本质55

二、运动技能形成的过程56

第三节 影响运动技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60

一、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60

二、多通道感觉信息60

三、发挥感觉反馈的作用62

四、其他影响因素64

第三章 氧运输系统66

一、肺功能67

第一节 运动和训练对氧运输系统的影响67

二、血液的载氧功能71

三、心血管系统的功能72

第二节 运动中氧的供需74

一、需氧量、吸氧量和耗氧量74

二、氧债76

第三节 最大吸氧量79

一、最大吸氧量的表示方法与正常值80

二、最大吸氧量的测定82

三、影响最大吸氧量的因素87

四、训练对最大吸氧量的影响98

五、促进最大吸氧量增进的因素102

第四节 无氧阈104

一、无氧阈的测定。表示方法和正常范围106

二、无氧阈与其它生理指标的关系108

三、无氧阈值的意义109

第四章 运动中能量的供应111

第一节 人体安静时和活动时的能耗量113

一、安静时的能耗量113

二、常人和运动员每日平均能耗量114

三、体育运动时的能耗量117

四、肌肉工作的机械效率122

第二节 人体运动时的能量供应过程124

一、肌肉活动的直接能源--ATP124

二、肌肉活动时ATP的再合成124

三、肌肉活动过程中能源物质的动用128

第三节 人体内三种能量系统的特性132

一、磷酸原系统132

二、乳酸能系统135

三、有氧氧化系统137

第四节 体育运动与能量连续统一体138

一、能量连续统一体的概念138

二、能量连续统一体的形式139

一、着重发展起主要作用的能量系统144

第五节 能量系统理论在体育实践中的应用144

二、训练方法的选择146

第五章 身体素质的生理基础149

第一节 力量素质149

一、力量素质的分类150

二、力量素质的生理基础151

三、力量素质的自然增长154

四、力量素质的训练157

第二节 速度与速度耐力素质167

一、速度和速度耐力素质的生理基础167

二、速度和速度耐力素质的自然增长与训练170

第三节 一般耐力素质174

一、一般耐力素质的生理基础174

二、一般耐力的自然增长与训练178

三、发展耐力素质方法的生理学分析179

一、灵敏素质181

第四节 灵敏和柔韧素质181

二、柔韧素质182

第六章 运动各阶段人体功能水平的变化184

第一节 赛前状态和准备活动184

一、赛前状态184

二、准备活动187

第二节 进入工作状态和稳定状态190

一、进入工作状态190

二、稳定状态195

第三节 运动性疲劳和恢复过程196

一、运动性疲劳196

二、恢复过程211

第七章 体育教学与训练的生理学基础218

第一节 儿童少年的生理特点218

一、运动系统219

二、氧运输系统223

三、供能系统227

四、神经系统229

第二节 体育教学与训练原则的生理学基础230

一、全面身体发展230

二、循序渐进234

三、区别对待235

第三节 运动负荷的生理学分析239

一、影响生理负荷量大小的主要因素240

二、体育教学与训练的适宜生理负荷量241

一、重复训练法247

第四节 若干训练方法的生理学分析247

二、间歇训练法249

三、持续训练法251

四、循环训练法252

五、比赛训练法253

第五节 体育教学与训练效果的生理学评定254

一、评定体育教学和训练效果的常用生理指标254

二、体育教学与训练效果的生理学评定方法262

一、按肌肉活动特征分类272

第八章 某些运动项目的生理特点272

第一节 运动项目的分类272

二、按动作结构特征分类273

三、按运动强度分类273

四、按发展身体素质分类275

第二节 周期性练习的生理特点276

一、跑276

二、游泳283

三、滑冰288

第三节 非周期性练习的生理特点290

一、体操290

二、投掷293

三、武术294

第四节 混合性练习的生理特点298

一、球类298

二、跳跃30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