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以软交换为核心的下一代网络技术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以软交换为核心的下一代网络技术
  • 赵慧玲,叶华等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 ISBN:711510090X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264页
  • 文件大小:24MB
  • 文件页数:278页
  • 主题词:通信交换(学科: 通信网) 通信交换 通信网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以软交换为核心的下一代网络技术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下一代网络概述1

1.1 下一代网络(NGN)产生的背景1

1.2 下一代网络的特点1

目录1

1.3 下一代网络是外延广泛的大通信网2

1.4 网络的变迁3

1.5 网络分层4

1.6 软交换概述5

1.7 软交换使服务提供商和用户受益5

1.8 发展软交换面临的挑战7

第2章 IP电话技术9

2.1 IP电话业务9

2.3 IP电话网的组成10

2.3.1 IP电话网关10

2.2 IP电话网总体框架10

2.3.2 IP电话网守11

2.3.3 计费/认证中心12

2.4 IP电话网体系结构12

2.5 H.323协议簇13

2.6 IP电话系统的参考模型23

2.7 IP电话通信流程示例24

2.8 IP电话技术的新进展26

2.8.1 H.323协议的扩展——H.460系列协议的研究进展26

2.8.2 MoIP(Modem over IP)28

2.8.3 H.323系统的移动性管理30

第3章 软交换33

3.1 软交换的定义33

3.2 软交换的主要特点34

3.3 软交换的主要功能35

3.4 软交换支持的主要协议37

3.5 通信流程示例40

3.6 软交换论坛简介42

3.7 软交换在我国的研究进展情况43

3.8 软交换网络中存在的问题44

第4章 媒体网关47

4.1 媒体网关的定义47

4.2 媒体网关的功能47

4.3 媒体网关采用的技术49

4.3.1 分组语音技术49

4.3.2 语音编码技术51

4.3.3 实时传输技术52

4.3.4 高速数据总线技术53

4.3.5 IVR技术54

4.4.1 时延55

4.4 影响QoS的因素55

4.4.2 抖动56

4.4.3 丢包57

4.5 媒体网关的协议58

4.5.1 控制层接口协议58

4.5.2 用户接入协议58

4.5.3 核心网接入协议59

4.5.4 媒体处理协议61

4.5.5 网络管理协议68

第5章 信令网关69

5.1 简介69

5.2 信令网关的应用69

5.2.1 No.7信令网关70

5.2.2 用户信令网关72

5.4.1 No.7信令网节点通过SG与IP网的MGC(软交换)的互通73

5.3 信令传送(Sigtran)的组成73

5.4 SCN节点通过SG与IP网节点的互通73

5.4.2 No.7信令网节点通过SG与IP网的数据库节点的互通75

5.4.3 ISDN端点(EP)通过SG接入IP网的MGC(软交换)76

5.5 我国制定的信令网关标准77

5.5.1 信令网关的接口77

5.5.2 信令要求和信令协议77

5.5.3 信令网关使用适配协议的考虑77

第6章 H.248协议79

6.1 连接模型80

6.1.1 终结点(Termination)80

6.1.2 关联(Context)81

6.2 包(Package)82

6.3.1 Add83

6.3 命令83

6.3.2 Modify84

6.3.3 Subtract85

6.3.4 Move86

6.3.5 AuditValue87

6.3.6 AuditCapabilities88

6.3.7 Notify88

6.3.8 ServiceChange89

6.3.9 命令编码方式89

6.4 描述符89

6.4.1 调制器(Modem)描述符89

6.4.2 复用(Multiplex)描述符89

6.4.3 媒体(Media)描述符89

6.4.5 流(Stream)描述符90

6.4.6 Local控制(LocalControl)描述符90

6.4.4 终结点状态(TerminationState)描述符90

6.4.7 本地(Local)描述符和远端(Remote)描述符91

6.4.8 事件(Event)描述符91

6.4.9 事件缓存(EventBuffer)描述符92

6.4.10 信号(Signals)描述符92

6.4.11 审计(Audit)描述符93

6.4.12 业务改变(ServiceChange)描述符93

6.4.13 数图(DigitMap)描述符93

6.4.14 统计(Statistics)描述符93

6.4.15 包(Packages)描述符94

6.4.16 被观察事件(ObservedEvents)描述符94

6.4.17 拓扑(Topology)描述符94

6.4.18 错误(Error)描述符95

6.5 事务交互(Transaction)95

6.7.1 保护协议连接97

6.6 传输97

6.7 安全97

6.7.2 过渡性AH方案98

6.7.3 保护媒体连接98

第7章 MGCP协议99

7.1 MGCP协议模型99

7.2 MGCP命令99

7.3 Return Codes106

7.4 安全要求107

7.5 MGCP呼叫流程示例107

7.5.1 网关注册和注销流程107

7.5.2 呼叫建立流程108

7.5.3 呼叫释放流程110

8.1 SIP网络体系111

第8章 SIP协议111

8.2 SIP消息112

8.2.1 SIP请求消息113

8.2.2 SIP响应消息114

8.2.3 SIP消息头字段115

8.2.4 SIP协议的安全性118

8.3 SIP协议发展现状120

8.4 呼叫流程示例120

8.4.1 SIP终端注册和注销流程120

8.4.2 呼叫建立流程121

8.4.3 呼叫释放流程122

8.5 SIP-T协议123

8.6 H.323、MGCP、H.248和SIP协议优缺点比较123

9.1.1 M2UA125

9.1 No.7信令MTP第二级适配层125

第9章 信令网关的适配协议125

9.1.2 M2PA127

9.1.3 M2PA与M2UA的比较128

9.2 MTP3用户适配层(M3UA)协议128

9.2.1 M3UA的描述128

9.2.2 M3UA相关概念130

9.2.3 信令网体系结构130

9.2.4 M3UA的功能131

9.2.5 M3UA协议单元136

9.2.6 程序161

9.2.7 M3UA程序示例173

9.3 SUA181

9.3.1 SUA的描述181

9.3.3 SUA提供的业务182

9.3.2 SUA传送协议的体系结构182

9.3.4 SUA与SCCP用户的边界原语定义183

第10章 与承载无关的呼叫控制(BICC)185

10.1 与承载无关的呼叫控制(BICC)的发展185

10.1.1 与承载无关的呼叫控制(BICC)的协议CS1187

10.1.2 与承载无关的呼叫控制(BICC)的协议CS2188

10.1.3 与承载无关的呼叫控制(BICC)的协议CS3189

10.2 BICC的信令协议栈189

10.3 BICC CS2189

10.3.1 BICC支持的能力190

10.3.2 BICC CS2的消息193

10.3.3 BICC CS2的消息流程195

11.1 IAD的主要接入方式200

11.1.1 VoDSL接入方式200

第11章 IAD技术200

11.1.2 VoIP方案201

11.2 IAD的功能202

11.2.1 语音处理功能202

11.2.2 呼叫处理功能202

11.2.3 资源控制功能203

11.2.4 维护管理功能203

11.2.5 分组语音的QoS管理功能203

11.2.6 IP传真功能204

11.2.7 操作维护管理功能204

11.3 接口要求204

11.3.1 用户侧接口204

11.3.2 网络侧接口204

11.4 协议要求204

11.5.3 呼叫建立流程205

11.5.2 IAD注销流程205

11.5.1 IAD注册流程205

11.5 通信流程205

第12章 软交换中的安全208

12.1 安全攻击与服务208

12.2 安全机制209

12.3 IPSec体系结构211

12.3.1 工作模式212

12.3.2 安全联盟(SA)213

12.4 认证头(AH)协议215

12.4.1 AH协议头格式215

12.4.2 AH处理216

12.4.3 ICV的计算与验证217

12.5 封装载荷(ESP)协议217

12.5.1 ESP协议包格式218

12.5.3 ICV值计算与验证219

12.5.2 ESP处理219

12.6 IKE220

12.6.1 IKE消息格式220

12.6.2 IKE的认证方式222

12.6.3 IKE的交换模式222

12.6.4 IPSec DOI(解释域)223

第13章 基于软交换的业务提供225

13.1 软交换的增值业务架构225

13.2 软交换与应用服务器间的交互226

13.3 应用服务器之间的交互227

13.4 业务应用编程接口(Services API)227

13.4.1 Parlay API在网络中的位置228

13.4.2 Parlay API的体系结构228

13.5.1 虚拟中继(Virtual Trunking)229

13.5 软交换的主要应用229

13.5.3 电信级拨号接入(Carrier Class Dial-in)230

13.5.4 下一代本地交换系统(Next Generation Local Switch)230

13.5.5 软交换在3G中的应用230

13.5.2 多媒体业务应用(Multi-media Applications)230

第14章 基于软交换的应用实例235

14.1 西门子235

14.1.1 虚中继解决方案(VT)237

14.1.2 本地交换解决方案(NGLS)238

14.1.3 多媒体应用解决方案(MMA)238

14.2 北电网络239

14.2.1 北电网络解决方案概述239

14.2.2 软交换的组网方案241

14.3 中兴244

14.3.2 智能终端方案245

14.3.1 IAD方案245

14.3.3 Soft-phone方案246

14.4 阿尔卡特247

14.5 爱立信252

14.6 UT斯达康254

14.6.1 系统特性254

14.6.2 体系结构255

14.6.3 协议及接口257

14.6.4 用户类型259

14.6.5 业务功能260

第15章 软交换技术的进展261

15.1 软交换网络中的IP地址分配261

15.2 软交换网络中的业务编号26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