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自然地理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自然地理学
  • 刘南威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7030083792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559页
  • 文件大小:42MB
  • 文件页数:579页
  • 主题词:地质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自然地理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1

第一节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1

第二节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1

一、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1

二、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2

三、自然地理环境的范围和边界2

四、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4

五、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5

第三节 自然地理学的分科5

第四节 自然地理学的任务6

第二章 行星地球7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7

一、从地球看宇宙7

(一)恒星7

(二)银河系11

(三)总星系12

(四)无限的宇宙13

(五)宇宙的起源——大爆炸宇宙学简介14

二、地球所属的太阳系15

(一)太阳15

(二)行星20

(三)太阳系的小天体23

(四)太阳系天体的运动规律——开普勒三定律与牛顿万有引力定律25

(五)太阳系的起源——新星云说简介27

三、地球的天然卫星28

(一)月球概况28

(二)月球的运动31

(三)日食和月食34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37

一、地球的自转运动37

(一)地球自转的证明37

(二)地球自转的规律39

(三)地球自转的地理效应40

(一)天球坐标44

二、 地球的公转运动44

(二)地球公转的证明47

(三)地球公转的规律47

(四)地球公转的地理效应49

三、时间与历法53

(一)时间53

(二)历法56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58

第三节 地球的形状和结构58

二、地球的圈层结构61

三、地球的表面结构63

第三章 地壳及其运动67

第一节 地壳的组成物质67

一、地壳的化学组成和结构67

(一)地壳的化学组成67

(二)地壳结构与类型68

二、矿物68

(一)矿物的形态及物理性质69

(二)矿物的化学性质75

(三) 矿物分类和常见矿物77

三、岩石81

(一)岩浆岩82

(二)沉积岩87

(三)变质岩91

四、矿床95

(一)矿床的一些基本概念95

(二)成矿作用和矿石的成因分类96

五、 矿产资源100

第二节 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101

一、地壳运动概述101

(一)地壳运动基本形式101

(二) 确定地壳运动的方法102

(三)火山和地震104

(四)地壳运动的构造阶段划分107

二、岩层的成层构造107

(二)不同产状的岩层108

(一)岩层的产状要素108

三、褶皱构造109

(一)褶皱的几何要素109

(二)常见褶曲类型110

四、断裂构造112

(一)断层112

(二)节理114

(一)地槽115

一、地槽-地台学说115

第三节 地壳运动学说115

(二)地台116

二、地质力学学说118

(一)概述118

(二)构造体系118

(三)地壳运动的起因和动力来源121

三、板块构造学说123

(一)大陆漂移说的由来和发展123

(二)海底扩张说的提出125

(三)板块构造学说126

第四节 地壳的演化与发展简史131

一、地质年代131

(一)古生物和化石131

(二)地层系统和地质年代132

(三)地质年代表132

二、地球上生物的演化与发展134

(一)生命起源与过程134

(二)生物的演化与发展历史135

三、地壳构造轮廓与古地理面貌的演变历史140

第四章 气候146

第一节 大气的一般特性146

一、概述146

二、大气的组成和结构146

(一)大气的组成146

(二)大气的结构148

三、大气水分及其相变150

(一)空气湿度151

(二)水相变化152

第二节 气候形成的辐射和热力因素159

一、气候形成的辐射因素159

(一)太阳辐射159

(二)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165

(三)地面有效辐射和辐射平衡166

(四)地面热量平衡167

(一)气候系统的能量种类168

二、气候形成的热力因素168

(二)海陆表面的增热和冷却169

(三)空气的增热和冷却170

(四)大气温度的时空变化172

三、全球气温带176

第三节 气候形成的环流因素176

一、气压和大气流动176

(一)气压和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力176

(二)气流的形成和性质180

(一)全球气压分布和风带182

二、大气环流和风系182

(二)季风环流186

(三)局地环流187

三、气团与锋189

(一)气团189

(二)锋190

四、大型空气涡旋191

(一)温带气旋和反气旋191

(二)热带气旋194

(三)副热带高压196

第四节 气候形成的下垫面因素198

一、海陆分布与气候198

(一)海洋的气候学特征198

(二)海陆分布与气候200

二、海气相互作用与气候203

(一)概述203

(二)海气相互作用的现象204

(二)地形对气温的影响207

三、地形与气候207

(一)地形对辐射状况的影响207

(三)地形对降水的影响208

(四)青藏高原对气候的影响209

四、冰雪覆盖与气候210

(一)冰盖类型和分布210

(二)冰雪覆盖对气候的影响210

五、局地地面特性与气候211

第五节 气候类型212

一、气候分类方法212

(一)柯本气候分类法212

(二)斯查勒气候分类法214

二、世界气候类型215

(一)低纬度气候216

(二)中纬度气候217

(三)高纬度气候218

(四)高地气候219

三、局地气候220

(一)森林气候220

(二)农田气候221

(三)城市气候221

第六节 气候变化224

一、气候变化的史实224

(一)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225

(二)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226

(三)近代气候变化227

二、气候变化的原因227

(一)太阳辐射的变化228

(二)大气环流的变化229

(三)下垫面性质的变化229

(四)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230

(一)日照时数及日照百分率231

(二)太阳辐射资源231

第七节 气候资源231

一、光能资源231

二、热量资源233

(一)农业界限温度233

(二)积温233

三、水分资源234

(一)降水量、降水变率及保证率234

(四)极端温度条件分析234

(三)无霜期234

(二) 蒸发力和干燥度235

四、气候生产潜力236

第五章 水文237

第一节 地球上的水分循环和水量平衡237

一、水分循环237

(一)水分循环及其成因237

(二)水分循环类型237

(三)水分循环的地理意义238

(二)流域水量平衡方程239

二、水量平衡239

(一)通用水量平衡方程239

(三)全球水量平衡方程240

(四)研究水量平衡的重要性240

第二节 河流241

一、河流、水系和流域241

(一)河流241

(二)水系242

(三)流域243

(一)水位244

二、河流的水情要素244

(二)流速245

(三)流量246

(四)河流泥沙247

(五)河水化学247

(六)河水温度与冰情248

三、 河流的补给248

(一)雨水补给248

(三)湖泊、沼泽水补给249

(二)融水补给249

(四)地下水补给250

四、河川径流250

(一)径流特征值251

(二)河川径流的形成与变化252

(三)洪水和枯水257

五、河流的分类258

七、河流与自然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259

六、河流的利用和改造259

第三节 湖泊和沼泽260

一、湖泊260

(一)湖泊概述260

(二)湖泊的分类261

(三)湖水温度和化学成分262

(四)湖水运动与水量平衡263

二、沼泽265

(一)沼泽概述265

(二)沼泽的形成与类型266

(三)沼泽的水文特征267

(四)沼泽的利用改造267

第四节 地下水268

一、地下水概述268

(一)地下水的蓄水构造与岩石的水理性质268

(二)地下水的来源269

(三)地下水流系统269

(一)地下水的物理性质271

二、地下水的理化性质271

(二)地下水的化学性质272

三、地下水的运动274

(一)饱水带重力水运动的形式274

(二)地下水运动的基本规律274

四、地下水的类型275

(一)上层滞水275

(二)潜水275

(三)承压水277

(一)几种特殊地下水278

五、几种特殊地下水和泉278

(二)泉和井279

第五节 冰川280

一、终年积雪和雪线281

二、冰川的形成281

三、冰川的运动282

四、冰川的类型282

(一)山岳冰川282

(二)大陆冰川283

五、冰川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283

第六节 海洋284

一、海水的理化性质284

(一)海水的化学性质284

(二)海水的物理性质286

二、海水的运动288

(一)波浪288

(二)潮汐和潮流292

(三)洋流296

(一)海洋资源298

三、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保护298

(二)海洋环境保护299

第七节 水资源300

一、水资源的特性300

二、水资源的评价、利用和管理301

第一节 地貌的形成因素302

一、营力因素302

第六章 地貌302

二、岩石因素303

三、构造因素303

四、时间因素303

第二节 构造地貌303

一、全球构造地貌303

(一)大陆的特征304

(二)大洋的特征304

(三)大陆与大洋的成因305

(一)大陆区306

二、大地构造地貌306

(二)大洋区310

三、地质构造地貌313

(一)水平构造地貌313

(二)褶曲构造地貌314

(三)单斜构造地貌314

(四)穹窿构造地貌315

(五)断层构造地貌315

(六)火山与熔岩构造地貌316

第三节 流水地貌317

一、流水作用317

(一)侵蚀作用317

(二)搬运作用318

(三)堆积作用318

二、片流地貌319

(一)片流(面流、散流、坡面流水)作用319

(一)沟谷流水特点及其生成320

(二)片流地貌320

三、沟谷流水地貌320

(二)沟谷流水地貌321

四、河流地貌322

(一)河谷地貌322

(二)河床地貌323

(三)河漫滩地貌326

(四)河流阶地地貌327

(五)三角洲与河口湾地貌328

(六)河流袭夺及其地貌331

五、流水地貌的发育332

第四节 喀斯特地貌333

一、喀斯特作用334

二、地下水的分带与喀斯特作用335

三、喀斯特地貌336

(一)地表地貌336

(二)地下地貌339

四、喀斯特地貌的地带性341

第五节 风成地貌与黄土地貌342

一、风成地貌342

(一)风力作用342

(二)风成地貌344

(三)荒漠及其地貌347

二、黄土地貌349

第六节 冰川地貌与冻土地貌351

一、冰川地貌351

(一)冰川作用352

(二)冰川地貌353

(三)冰川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355

二、冻土地貌356

(一)冻土及其分布与成因356

(二)融冻作用357

(三)冻土地貌358

一、海岸地貌发育的因素360

第七节 海岸地貌360

二、海岸侵蚀及其地貌362

三、海岸泥沙运动及堆积地貌363

四、海岸类型366

(一)山地海岸367

(二)平原海岸368

(三)生物海岸369

(一)山地372

一、陆地地貌372

第八节 地貌类型372

(二)丘陵373

(三)平原373

(四)台地375

(五)高原375

二、 海底地貌375

第九节 地貌灾害与防治375

一、崩塌与塌陷375

(二)崩塌的防治376

二、滑坡376

(一)崩塌形成的条件和地貌376

(一)滑坡形成的主要条件377

(二)滑坡地貌377

(三)滑坡的防治377

三、泥石流378

(一)泥石流类型378

(二)泥石流的形成条件378

四、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379

(四)泥石流的防治379

(三)泥石流地貌379

(一)水土流失的危害380

(二)水土流失原因380

(三)水土保持382

五、土地沙漠化及其防治382

(一)沙漠化的分级382

(二)沙漠化的原因383

(三)防治沙漠化的措施384

一、概述386

第七章 植物386

第一节 植物与环境386

二、气候对植物的影响387

(一)光对植物的影响387

(二)温度对植物的影响389

(三)水分对植物的影响390

(四)大气对植物的影响392

三、土壤对植物的影响393

(一)土壤的机械组成与植物393

(二)土壤的物理性质与植物394

(三)土壤酸碱度与植物395

(四)喜钙植物、嫌钙植物和盐碱土植物395

四、地形对植物的影响396

五、生物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396

(一)动物对植物的影响397

(二)植物相互间的影响397

六、人类对植物的影响398

一、概述399

七、植物的指示现象399

第二节 植物群落399

二、植物群落的组成400

(一)种类的组成400

(二)群落数量特征401

(三)物种的多样性402

三、植物群落的外貌和结构403

(一)植物群落的外貌403

(二)植物群落的结构404

四、植物群落的动态406

(一)植物群落的波动406

(二)植物群落的演替406

(三)植物群落的演化408

五、植物群落对环境的指示作用408

第三节 植被类型409

一、热带植被409

(一)热带雨林409

(二)季雨林410

(四)红树林411

(三)热带稀树草原411

二、亚热带植被412

(一)常绿阔叶林412

(二)常绿硬叶林412

(三)荒漠412

三、温带植被413

(一)夏绿阔叶林413

(三)泰加林414

(二)针阔叶混交林414

(四)草原415

四、寒带植被416

五、隐域植被416

(一)草甸416

(二)沼泽植被417

(三)水生植被417

(二)植物分布区的形状418

(一)植物分布区的概念418

第四节 植物的分布与区系418

一、植物分布区418

(三)植物分布区的形成419

(四)植物分布区的类型420

(五)特有种、孑遗种和替代种422

二、植物区系423

(一)植物区系的地理成分423

(二)世界植物区系分区424

一、植被资源的特性425

第五节 植被资源425

二、森林植被资源426

(一)概述426

(二)利用和保护427

三、草原植被资源428

(一)概述428

(二)合理利用428

一、概述429

第八章 动物429

第一节 动物与环境429

二、自然因素对动物的影响430

(一)温度430

(二)湿度431

(三)光照432

(四)气流和水流432

(五)其他因素433

三、生物因素对动物的影响434

(一)食物434

(二)竞争435

(三)栖所437

四、动物对环境的适应437

第二节 动物的生态类群438

一、动物的生活类型438

(一)水生动物的生活类型439

(二)陆生动物的生活类型439

(一)动物群落原理440

二、动物群落440

(二)多样性梯度441

三、陆地动物群落442

(一)热带森林动物群落442

(二)热带草原动物群落443

(三)荒漠动物群落444

(四)温带森林动物群落444

(六)苔原动物群落445

(五)温带草原动物群落445

四、水域动物群落446

(一)淡水动物群落446

(二)海洋动物群落446

第三节 动物的分布与区系447

一、动物的分布447

(一)分布区与栖息地447

(二)动物的起源和扩散448

(三)分布的阻限和途径449

(四)动物分布区的类型450

二、动物的区系451

(一)动物区系的演化451

(二)动物区系的划分452

(三)动物分区概述453

(四)世界动物分布规律455

第四节 动物资源456

一、动物资源的价值和特点456

二、动物资源利用中的问题457

三、动物资源的保护措施458

第九章 土壤460

第一节 土壤的组成与性质460

一、土壤矿物质和有机质460

二、土壤水分与空气463

三、土壤养分与酸度465

四、土壤颜色与温度466

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和发育467

一、形成土壤的两个基本作用467

二、土壤剖面及其变化468

三、土壤发育的影响因素471

四、土壤的主要成土过程474

第三节 土壤的类型与分布479

一、土壤的分类与分布规律479

二、主要土壤类型及其分布481

(一)地带性土壤481

(二)隐地带性土壤482

(三)非地带性土壤483

三、土壤系统分类及其土纲和分布484

第四节 土壤资源486

一、土壤资源的特点和价值486

二、土壤资源的丧失与退化488

三、土壤的改良与资源保护490

第十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规律492

第一节 整体性规律492

一、概述492

(一)内在联系的整体性493

(二)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493

二、整体性认识的发展493

(三)非平衡有序系统的整体性495

三、自然地理环境的进化发展498

第二节 时间演化规律501

一、周期性节律501

(一)昼夜节律501

(二)季节节律501

二、旋回性节律502

(一)地质旋回502

(二)气候旋回503

三、阶段性节律504

四、自然地理环境的稳定性506

第三节 空间分异规律508

一、基本规律508

(一)地带性508

(二)非地带性508

二、纬向地带性和经向地带性509

(一)纬向地带性509

(三)水平地带分布图式510

(二)经向地带性510

(四)陆地自然地带512

(五)海洋自然带514

三、垂直地带性516

(一)垂直带性的概念516

(二)垂直地带谱516

(三)垂直地带的特征518

四、地方性519

五、空间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521

第四节 自然地理环境基本规律的应用522

一、土地类型522

(一)土地的概念522

(二)土地分级523

(三)土地分类526

(四)土地资源及其评价527

(五)土地结构530

(一)概述532

(二)综合自然区划的基本原则532

二、综合自然区划532

(三)综合自然区划单位533

(四)综合自然区划方法535

第十一章 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537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发展的影响537

一、人类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537

二、人种形成的自然地理因素538

三、人口分布和人口质量的自然地理因素540

四、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地理因素542

第二节 人类发展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543

一、人类主观能动作用的发展544

二、人类活动的自然地理效应544

三、人口增长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压力546

第三节 自然地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548

一、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和意义548

二、自然地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550

三、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555

主要参考文献55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