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唯物史观的核心和当代现实 论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唯物史观的核心和当代现实 论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 赵家祥著 著
  • 出版社: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 ISBN:2072·115
  • 出版时间:1987
  • 标注页数:404页
  • 文件大小:15MB
  • 文件页数:41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唯物史观的核心和当代现实 论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页1

前言1

第一章 生产力的几个理论问题1

第一节 生产力系统问题1

一、生产力系统的要素2

二、生产力系统的结构21

第二节 生产力分类问题35

一、具体生产力和一般生产力36

二、劳动的自然生产力和劳动的社会生产力37

三、资本的生产力和劳动的生产力39

四、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42

五、联合生产力和个人生产力44

六、主观生产力和客观生产力45

七、生产力分类的小结46

第三节 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的地位问题49

一、人是生产力中的能动因素50

二、生产工具是标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因素51

第二章 对斯大林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定义的评价58

第一节 对斯大林生产关系定义的评价58

一、生产关系是全部社会关系的基础58

二、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64

三、各种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74

四、生产资源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80

五、斯大林的定义是否与马、恩、列的论述相一致85

六、关于“三分法”与“四环说”95

七、生产关系和物质利益98

第二节 对斯大林生产方式定义的评价103

一、生产方式概念的多义性104

二、从多义到一义的转变111

三、社会存在、生产方式、经济基础的联系和区别115

四、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118

第三章 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126

第一节 关于这个规律的表述126

一、什么是生产力性质126

二、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对这个规律的论述127

三、斯大林对这个规律的明确表述129

第二节 关于这个规律的基本内容130

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130

二、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139

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运动143

第三节 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个规律145

一、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客观标准145

二、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性质的两种情况146

三、能否对生产关系进行“不断变革”147

四、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成份149

第四节 关于“一定条件下的决定作用”问题151

一、“决定作用”和“反作用”的区别151

二、关于理论根据153

三、关于理论错误和经验教训158

第五节 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建立的客观必然性165

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绝对性和相对性166

二、各种生产关系之间的相互影响168

三、各种社会因素对改变生产关系的影响172

四、生产关系容纳生产力的伸缩性176

五、正确认识旧中国的社会性质180

第六节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原因的探讨187

一、发展的情况187

二、发展的原因188

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局部调整192

四、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不可挽回201

一、理论界的不同看法204

第七节 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204

二、如何正确规定生产力的内容207

三、生产关系是否是生产力发展的外因215

四、什么是物质生产过程的基本矛盾226

五、能否说明实际问题231

第四章 分工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238

第一节 分工的规定性238

一、分工的定义238

二、分工的结构241

第二节 分工的起源和历史形态244

一、分工的起源244

二、分工发展的历史形态249

第三节 分工的社会作用265

一、分工与生产力265

二、分工与生产关系270

三、分工与阶级划分275

四、分工与上层建筑278

五、分工与人的发展282

六、对分工的社会作用的小结285

第四节 分工发展的未来趋势287

一、消灭自发分工的社会条件287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分工——半自觉分工291

三、共产主义社会的自觉分工293

第五节 分工与经济体制改革295

一、按照分工规律调整产业结构296

二、按照分工规律调整带头工业298

三、按照分工规律合理组织地域经济结构299

四、按照分工规律实行对外开放政策300

五、按照分工规律大力发展科学教育事业302

六、按照分工规律充分发挥城市功能302

一、科学是知识的理论体系305

第五章 科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305

第一节 科学的本质和特征305

二、科学是获得知识的社会认识活动309

第二节 物质生产是科学发展的基础313

一、物质生产发展的需要是自然科学发展的主要动力313

二、物质生产为科学提供日益先进的实验设备和观测手段316

三、物质生产决定科学发展的规模和速度318

四、物质生产决定科技成果物化为直接生产力的可能和速度320

第三节 科学转化为物质生产力的途径321

一、自然科学物化为生产工具322

二、科学变为劳动者的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323

三、自然科学物化为劳动对象323

四、科学可以开拓新的劳动场所327

五、科学可以提高生产管理水平329

第四节 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标志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329

一、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标志330

二、世界新技术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影响335

第五节 抓住机会、迎接挑战349

一、我们面临着严重挑战350

二、认清国情,从实际出发354

三、制定正确的对策358

第六节 世界新技术革命与生产方式的决定作用363

一、理论界的不同看法364

二、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370

第七节 世界新技术革命与生产资料所有制和权力分配问题379

一、经济关系和阶级结构的新变化380

二、新技术革命是否取消了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381

三、新技术革命与资本主义社会的权力分配384

第八节 世界新技术革命与社会形态的划分391

一、资产阶级学者对信息社会的看法391

二、经济社会形态和技术社会形态39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