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工业化和制度调整 西欧经济史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工业化和制度调整 西欧经济史研究
  • 厉以宁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商务印书馆
  • ISBN:9787100067607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649页
  • 文件大小:22MB
  • 文件页数:663页
  • 主题词:经济史-研究-西欧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工业化和制度调整 西欧经济史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 工业化和产业革命1

一、工业化1

二、产业革命12

三、本书的宗旨24

第一章 工业化是对传统生产方式的突破26

第一节 西欧国家工业化过程的回顾26

一、为什么必须突破传统生产方式?26

二、突破传统生产方式之后进行工业化的例证28

三、边进行工业化、边突破传统生产方式的例证45

第二节 工业化初期的三大难题72

一、问题的提出72

二、突破传统生产方式后进行工业化的西欧国家是如何解决三大难题的?以英国为例74

三、边进行工业化、边突破传统生产方式的西欧国家是如何解决三大难题的?以德国为例83

第三节 传统生产方式对工业化的消极影响的长期存在89

一、生产要素流动和重组的困难89

二、财富观念91

三、竞争意识的薄弱93

四、行政效率96

五、传统生产方式对工业化的消极影响是缓慢地消失的98

第二章 工业化和资本形成100

第一节 投资是工业化的第一推动力100

一、资本形成概念1000

二、“投资是工业化的第一推动力”的含义102

三、工业化初期的行业组织106

四、金融业和工业化中的资本形成108

五、从海外得到的财富在多大程度上转化为工业资本?112

六、工业化开始时工业资本来自何处?114

第二节 地方商人在工业化的资本形成中的作用119

一、传统生产方式下的地方商人119

二、工业化初期的地方商人120

三、小工业企业主的分化123

四、工业企业家地位的变化125

第三节 政府在工业资本形成中的作用128

一、政府参与工业化投资的多种方式128

二、政府用于工业化投资的资金来源131

第四节 地主阶级在工业资本形成中的作用135

一、从传统生产方式走向工业化时期的西欧地主阶级135

二、地主阶级在工业化过程中的分化137

三、新型地主同政府的关系139

第五节 外国资本在工业资本形成中的作用141

一、外国资本进入的多种途径141

二、超经济意义的外国资本进入145

第三章 工业化和技术创新150

第一节 工业化过程中不断技术创新的动力150

一、工业化中的技术创新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150

二、为缓解资源和动力问题而引起的技术创新152

三、为扩大市场和占领新市场而引起的技术创新155

四、技术创新对小企业的双重影响158

五、军用技术向民用技术的转移161

第二节 技术创新中的人才供给162

一、熟练技工的供给162

二、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外流166

三、高等教育的发展169

四、劳工市场的发展和二元劳工市场的形成171

第三节 技术创新和融资177

一、工业化开始后的技术创新融资177

二、技术创新和金融创新179

三、技术创新融资引起的经济波动181

第四节 工业化过程中的环境保护问题188

一、工业化过程中环境保护问题的提出188

二、环境治理被提上政府议事日程194

三、技术创新与环境监管并重198

四、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政府态度的转变202

第四章 工业化和社会流动208

第一节 社会流动的重要性208

一、两类社会流动208

二、工业化和社会流动的关系209

第二节 工业化和垂直社会流动211

一、垂直社会流动的前提211

二、工业化过程中垂直社会流动的重要性213

三、工业化过程中对垂直社会流动限制的逐渐消失215

四、工业化过程中垂直社会流动的特征221

第三节 工业化和水平社会流动224

一、水平社会流动的前提224

二、工业化过程中水平社会流动的重要性227

三、工业化过程中对水平社会流动限制的逐渐消失230

四、工业化过程中水平社会流动的特征233

第四节 社会流动和工业化过程中人力资本作用的发挥238

一、工业化的进展依赖于人力资本作用的发挥238

二、人力资本的作用得以发挥的制度因素240

三、人力资本的作用得以发挥的文化因素245

第五节 工业化过程中垂直社会流动和水平社会流动的交叉影响249

一、工业化过程中垂直社会流动和水平社会流动互为前提249

二、初始流动和持续流动的关系253

三、工业化因社会流动性增大而不断推进257

四、传统生产方式下的“宁静生活”被打破以后260

第五章 工业化和利益集团264

第一节 工业化过程中的利益集团264

一、工业化过程中利益集团的含义264

二、工业化过程中不同利益集团的形成267

三、有形的利益集团270

四、无形的利益集团273

五、利益集团的利益交叉性278

第二节 工业化过程中的弱势群体282

一、绝对贫困概念282

二、相对贫困概念289

三、弱势群体概念291

四、弱势群体地位改善的基本途径295

五、弱势群体向非弱势群体的转化300

第三节 工业化过程中相对贫困的持久性303

一、相对贫困的第一种表现:利益集团之间的相互比较303

二、相对贫困的第二种表现:期望值和现状之比305

三、相对贫困的第三种表现:现期收入同历史上高峰时期收入之比307

四、非经济意义上的相对贫困309

五、生活圈和相对贫困311

第四节 工业化过程中激进和保守的相互转化313

一、利益集团的倾向:激进和保守313

二、工业化过程中激进和保守相互转化的条件318

三、新激进势力的产生321

四、新保守势力的产生324

五、工业化在激进和保守两种势力不断斗争的过程中前进327

六、激进和保守之间冲突的长期性332

第六章 工业化和城市化339

第一节 城市化和工业化是相伴而行的339

一、原有城市适应于工业化的调整和改造339

二、工矿城市和交通枢纽341

三、城市中的移民345

第二节 城市化的基本特征349

一、城市化的含义349

二、城市化的必然性351

三、城市郊区化354

四、农村人口向城市中心区流动的趋势357

五、城市化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过程359

第三节 就业是城市发展中最重要的问题362

一、城市的就业压力362

二、城市中新贫民区的出现和改造365

三、城市就业问题的缓解367

四、城市就业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371

第四节 有关城市规模的不同观点375

一、关于城市规模出现不同观点的原因375

二、大城市的优点和缺点378

三、小城镇的优点和缺点379

四、中等城市的优点和缺点381

五、城市规模并没有统一的模式383

第七章 工业化和中产阶级386

第一节 金字塔形收入分配结构的长期存在386

一、传统生产方式下和工业化初期的中产阶级386

二、为什么金字塔形收入分配结构会长期存在?391

三、工业化前期社会收入分配结构不可能发生重大变化的深层次原因394

四、金字塔形收入分配结构改变的渐进性396

第二节 中产阶级在工业化过程中逐渐壮大的主要原因397

一、中产阶级逐渐壮大的原因之一:技术进步和管理的要求398

二、中产阶级逐渐壮大的原因之二:自行创业者增多402

三、中产阶级逐渐壮大的原因之三:受教育机会趋于平等406

四、中产阶级逐渐壮大的原因之四:社会流动性增大和上升机会的涌现408

五、中产阶级逐渐壮大的原因之五:市场扩大和新行业的成长411

第三节 政府在促进中产阶级壮大中的作用413

一、对私有财产的保护413

二、对技术创新成果的保护414

三、增加社会流动性的措施421

四、工业化过程中的区域发展政策422

五、与促进中产阶级壮大有关的金融政策423

第四节 中产阶级的分化427

一、工业化过程中的中产阶级分化趋势427

二、工业化过程中的中产阶级分化的特点429

三、中产阶级中一部分人地位上升的可能性431

四、中产阶级中一部分人地位下降的可能性432

五、中产阶级本身的变化:从旧式的中产阶级到新型的中产阶级435

第五节 收入分配结构由金字塔形向鸡蛋形的转变443

一、鸡蛋形收入分配结构的含义443

二、从金字塔形收入分配结构向鸡蛋形收入分配结构转变的过程444

三、中产阶级队伍的继续扩大448

四、中产阶级的不同层次450

五、低收入阶级成员的变换454

六、鸡蛋形收入分配结构倒退为金字塔形收入分配结构的可能性457

第八章 工业化和农村、农业的变化460

第一节 对“工业化导致农村、农业衰退”说法的分析460

一、问题的提出460

二、判断工业化过程中农村和农业状况的标志之一:农业生产率的变化463

三、判断工业化过程中农村和农业状况的标志之二:农民人均绝对收入水平的变化464

四、判断工业化过程中农村和农业状况的标志之三:农村中的公共设施状况的变化469

五、工业品和农产品价格之比的分析470

第二节 工业化过程中农业生产率的变化473

一、农业生产率变化的重要意义473

二、农业生产率变化的制度性因素476

三、农业中所使用的劳动力在全国劳动力中比重的下降是正常的479

四、农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比重的下降也是正常的481

第三节 农民人均绝对收入水平的变化483

一、农业增长率不可能与非农业增长率一致483

二、农民收入增长率不可能与非农民收入增长率一致485

三、农民人均绝对收入的增长和农民生活状况的改善487

四、农民从农业以外取得较多收入的途径489

五、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和农民收入的上升492

第四节 农村中公共设施的增加和农民人均公共设施享有量的变化497

一、增加农村公共设施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497

二、农村教育文化设施的作用498

三、环境保护和农村生活质量501

第九章 工业化过程中制度调整的第一阶段504

第一节 制度更替和制度调整的比较505

一、制度更替:推进工业化的前提505

二、工业化过程中的制度调整:从刚性体制逐渐转向弹性体制507

三、制度更替和制度调整的行为主体的比较515

四、制度更替和制度调整的过程的比较519

五、制度更替和制度调整的后果的比较524

第二节 工业化过程中制度调整的必要性527

一、工业化进行到一定程度后政府作用的递减问题527

二、市场制度的完善和健全531

三、企业制度的改进534

四、个人作为劳动者、消费者、投资者各种权益的保护535

五、缓解社会矛盾问题的提出538

第三节 制度调整第一阶段的成效541

一、工业化过程中的制度调整最初是自发的542

二、工业化过程中制度调整一开始要解决的问题:市场运作的规范化545

三、工业化过程中制度调整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547

四、政府在资本主义制度调整第一阶段扮演的角色549

五、福利国家思想的最初体现552

六、工业化过程中制度调整开始后社会政治生活发生的变化560

第十章 工业化过程中制度调整的第二阶段563

第一节 由制度调整的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的过渡563

一、工业化过程中制度调整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划分563

二、工业化过程中制度调整由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过渡的条件569

三、20世纪30年代西方经济理论的重大转折572

第二节 工业化过程中制度调整第二阶段的任务578

一、任务之一:缓解社会矛盾578

二、任务之二:协调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583

三、任务之三:保证经济增长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587

四、任务之四:满足人们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593

第三节 西欧国家制度调整的第二阶段和向后工业化时期的转变595

一、西欧福利国家的形成595

二、走向后工业化时期600

三、资本主义的制度调整仍在继续进行中602

四、西欧社会对制度调整的适应问题探讨609

结束语 世界金融风暴对资本主义制度调整的影响614

引用书刊索引624

后记64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