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华茶道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华茶道](https://www.shukui.net/cover/73/33899508.jpg)
- 陈君慧主编 著
- 出版社: 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9787538868258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617页
- 文件大小:53MB
- 文件页数:634页
- 主题词:茶-文化-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华茶道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悠悠茶史1
第一节 茶之起源1
(一)茶树的起源1
第二节 茶的传播史3
(一)茶在国内的传播3
(二)茶在国外的传播5
第三节 华夏制茶史6
(一)魏晋采叶作饼6
(二)唐代蒸青饼茶6
(三)宋代龙凤团茶6
(四)元代蒸青散叶茶7
(五)明代炒青散叶茶7
(六)清代制茶新发展8
第四节 华夏饮茶史8
(一)原始的鲜叶咀嚼8
(二)春秋时代的生煮羹饮8
(三)唐代的煎茶9
(四)宋代的点茶10
(五)明代的泡茶11
(六)清代的品茶13
第五节 华夏茶文化史14
(一)历代茶文化概况14
(二)“茶”字的由来20
(三)茶的各种称呼、字形及传播21
(四)英文“tea”的由来22
(五)茶文化的结晶——《茶经》22
第六节 中国的贡茶23
(一)贡茶的起源23
(二)历代贡茶概况23
第七节 茶亦有道25
(一)茶道源流25
(二)茶道经典26
(三)茶道之美28
(四)茶道之礼29
(五)茶道精神30
(六)茶道人间32
(七)茶道类型36
第八节 茶与儒、佛、道38
(一)茶与儒:崇礼乐重“性”与“品”38
(二)茶与佛:茶意禅味韵味同40
(三)茶与道:道法自然羽化功43
第二章 茶之类别48
第一节 说茶48
第二节 基本茶类49
(一)绿茶49
(二)红茶61
(三)乌龙茶64
(四)黄茶69
(五)白茶71
(六)黑茶72
(七)再加工茶类73
(八)茶外之茶77
第三节 中国名茶84
(一)什么是名茶84
(二)什么是历史名茶85
(三)唐代的名茶85
(四)宋代的名茶86
(五)元代的名茶87
(六)明代的名茶87
(七)清代的名茶88
(八)中国十大名茶89
第三章 茶之具、水、火90
第一节 茶之具90
(一)茶具的起源和发展90
(二)茶具的分类95
(三)当代茶具的组成99
(四)当代茶具的选配101
(五)怎样选购茶具104
(六)紫砂之美105
(七)历代名壶欣赏112
(八)壶具铭文欣赏117
(九)景瓷茶具欣赏118
(十)黑釉茶碗欣赏121
(十一)石壶造型欣赏122
(十二)茶具趣闻123
第二节 茶之水126
(一)选择泡茶用水126
(二)水之质126
(三)水之性128
(四)水之类129
(五)诸水论133
(六)水之选134
(七)水之论135
(八)水之美137
(九)名泉佳水趣闻140
第三节 茶之火146
(一)烧水燃料的选取147
(二)烧水程度的控制147
(三)泡茶水温的掌握147
第四章 中国茶艺与冲泡技法148
第一节 茶艺源流148
(一)汉魏六朝茶艺148
(二)隋唐茶艺149
(三)五代、宋茶艺150
(四)元、明、清茶艺151
(五)近代茶艺151
第二节 为什么要学茶艺152
(一)掌握一种生活技能152
(二)提高生活品位152
(三)修身养性153
第三节 茶艺美的赏析153
(一)人之美153
(二)茶之美157
(三)具之美160
(四)境之美161
(五)艺之美164
第四节 十大名茶的表演型茶艺165
(一)大红袍茶艺165
(二)铁观音茶艺167
(三)台湾乌龙茶茶艺(东方美人茶艺)169
(四)西湖龙井茶艺170
(五)碧螺春茶艺170
(六)黄山毛峰茶艺171
(七)君山银针茶艺173
(八)祁门红茶茶艺174
(九)普洱茶茶艺175
(十)茉莉花茶茶艺176
第五节 经典民俗茶艺177
(一)白族三道茶茶艺177
(二)擂茶茶艺178
(三)油茶茶艺180
(四)奶茶茶艺182
(五)布依族姑娘茶183
(六)酥油茶茶艺(茶马古道茶艺)184
(七)“六如”禅茶茶艺185
(八)蒙顶山智矩寺禅茶189
(九)武夷留春茶茶艺190
(十)清代宫廷茶艺191
第六节 舞台表演茶艺194
(一)宫廷三清茶茶艺194
(二)宫廷太子茶茶艺195
(三)文士茶茶艺196
(四)佛茶茶艺197
(五)太极茶茶艺197
第七节 茶艺欣赏198
(一)茶艺欣赏的内容198
(二)茶艺欣赏的境界201
第八节 泡茶四要素202
(一)置茶量202
(二)泡茶水温202
(三)冲泡时间202
(四)冲泡次数203
第九节 茶叶的一般冲泡程序203
(一)冲泡程序203
(二)茶与水的用量204
(三)冲泡方式204
第十节 不同茶类的冲泡方法207
(一)绿茶的泡饮方法208
(二)红茶的冲泡210
(三)乌龙茶的冲泡211
(四)黄茶泡饮方法213
(五)白茶的泡饮方法214
(六)黑茶的冲泡214
(七)花茶的冲泡215
(八)紧压茶的泡饮方法216
第五章 茶之甄选与品鉴217
第一节 茶之欣赏217
(一)三看217
(二)三闻218
(三)三品218
(四)三回味218
(五)鉴茗之美218
第二节 茶之鉴别221
(一)新茶和旧茶鉴别法221
(二)春茶、夏茶和秋茶鉴别法222
(三)真假名茶鉴别法222
(四)绿茶鉴别法223
(五)花茶鉴别法223
(六)苦丁茶鉴别法224
第三节 茶之贮藏225
(一)影响茶叶变质的环境条件225
(二)茶叶贮藏保管的目的和作用225
(三)茶叶的通常保管方法226
第四节 茶之品鉴227
(一)绿茶品鉴227
(二)红茶品鉴231
(三)乌龙茶品鉴236
(四)白茶品鉴248
(五)黄茶品鉴250
(六)黑茶品鉴253
(七)再加工茶品鉴261
(八)花草茶品鉴265
第六章 名茶趣说279
(一)十八棵御茶的传说279
(二)小兰花茶的传说279
(三)涌溪火青茶的传说280
(四)阳羡茶的传说281
(五)黄山毛峰的传说282
(六)太平猴魁的传说283
(七)信阳毛尖的传说283
(八)苏仙黄尖茶的传说284
(九)车云茶的传说285
(十)灵山茶的传说285
(十一)敬亭绿雪的传说286
(十二)武夷水仙茶的传说286
(十三)水金龟茶的传说287
(十四)不知春茶的传说288
(十五)松萝茶的传说289
(十六)四明十二雷茶的传说289
(十七)鸟牛早茶的传说290
(十八)茶女红的传说290
(十九)天子茶的传说293
(二十)金地茶的传说293
(二十一)普陀佛茶的传说294
(二十二)碧螺春的传说295
(二十三)天台云雾茶的传说296
(二十四)香露茶与观音仙茶296
(二十五)君山银针的传说297
(二十六)龙井茶的传说300
(二十七)惠明茶的传说300
(二十八)雁荡毛峰的传说301
(二十九)白牡丹茶的传说302
(三十)周打铁茶的传说302
(三十一)新江羽绒茶的传说303
(三十二)乌龙茶的传说303
(三十三)大红袍茶的故事304
(三十四)“铁观音”的来历304
(三十五)白毫银针的传说305
(三十六)桂平西山茶的传说306
(三十七)云雾茶的传说307
(三十八)蒙顶茶的传说307
(三十九)景星碧绿茶的传说308
(四十)三道茶的传说309
(四十一)苦丁茶的传说310
(四十二)虎狮茶的传说312
(四十三)台湾乌龙茶的传说312
第七章 茶情物语314
第一节 茶之习俗314
(一)茶与礼仪314
(二)茶与宗教314
(三)茶与婚俗318
(四)茶与丧俗325
(五)我国不同民族的饮茶习俗327
(六)地方之茶俗338
(七)不同国度之茶俗347
第二节茶之艺术354
(一)茶与诗词354
(二)茶与歌舞367
(三)茶联372
(四)茶谜379
(五)茶谚382
(六)茶与书画387
(七)茶与棋404
第三节 茶之馆社404
(一)现代茶艺馆的起源与发展404
(二)茶艺馆的类型407
(三)茶艺馆功能408
(四)各地茶馆文化418
(五)茶馆趣闻425
第四节 茶之收藏430
(一)茶叶瓶、茶叶罐430
(二)紫砂壶具431
第五节 茶之旅游432
(一)生态游433
(二)品茗游435
(三)访古游437
(四)习俗游440
(五)收藏游442
第八章 茶之肴445
第一节 幽香茶点茶膳445
(一)茶食品种446
(二)茶在食品上的应用447
(三)以茶入馔,诸多讲究449
(四)用茶做菜之九问450
(五)茶叶入馔成佳肴451
(六)茶与菜肴巧妙结合451
(七)腌渍茶菁品味佳452
第二节 茶食百态452
(一)韩国茶食452
(二)台湾茶食453
(三)苴镇茶食454
(四)黔黔西茶食455
(五)绍兴茶食455
(六)基诺族茶食457
(七)瑶族茶食457
(八)土家茶食457
(九)客家茶食458
(十)武夷茶宴458
第三节 美味茶肴制作459
第九章 饮茶保健与茶疗470
第一节 茶与养生保健470
(一)补充多种营养元素470
(二)饮茶可强身健体471
(三)茶的抗衰老作用475
(四)女性饮茶有助怀孕476
(五)饮茶可防菌476
(六)饮茶可明显改善记忆力477
(七)饮茶增强性功能477
第二节 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茶477
(一)饮茶防辐射477
(二)饮茶可提神解乏,促进消化478
(三)菊花茶的特殊功效478
(四)茶叶的妙用478
(五)饮茶可减轻吸烟危害479
(六)饮茶对“症”选择有说法480
(七)乌龙茶可增加食欲481
(八)残茶的妙用481
(九)人在旅途,茶叶做“药”482
(十)隔夜茶也有益482
(十一)巧用茶叶平添生活乐趣483
(十二)喝过酸奶 茶水漱口483
第三节 饮茶宜忌483
(一)科学饮茶 因人制宜483
(二)饮茶保健 因时制宜488
(三)香茶淡淡品 饮茶忌过浓489
(四)喝茶贵在品 最忌过量饮489
(五)饮茶忌服药 利弊细斟酌490
(六)饮茶忌空腹 莫饮隔夜茶491
(七)饮茶需注意491
(八)特殊病患饮茶需当心492
(九)药茶有禁忌 选择需慎重493
第四节 药茶的制作与应用494
(一)药茶的功效及其特点494
(二)药茶的配制及用法495
(三)药茶服用注意事项496
第五节 养生保健药茶方精选497
(一)补气、补血与药茶497
(二)补阴、补阳与药茶500
(三)抗衰益寿与药茶503
(四)降脂减肥与药茶507
(五)养颜美容与药茶510
第六节 常见病的茶疗方剂513
(一)内科病症的茶疗方剂513
(二)外(骨伤)科病症的茶疗方剂526
(三)妇产科病症的茶疗方剂544
(四)五官科病症的茶疗方剂545
(五)皮肤科病症的茶疗方剂547
(六)儿科病症的茶疗方剂548
(七)男科病症的茶疗方剂554
第十章 茶人佳话558
(一)神农氏是茶的鼻祖558
(二)晏婴爱吃“茶菜”558
(三)周武王茶称贡品559
(四)蜀王封邑名“葭萌”559
(五)王褒《僮约》武阳买茶560
(六)诸葛亮也是茶圣561
(七)孙皓以茶代酒562
(八)晋惠帝瓦盂饮茶562
(九)刘琨茶解烦闷563
(十)张飞与湖南擂茶563
(十一)陆羽与《茶经》565
(十二)陆羽辨水566
(十三)陆羽煎茶567
(十四)陆纳以茶待客568
(十五)桓温宴客举清茶568
(十六)王子喝茶不认茶569
(十七)咏茶诗僧——皎然569
(十八)饮茶行家——白居易571
(十九)陆游嗜茶寄壮怀572
(二十)茶学家——蔡襄573
(二十一)赵佶撰写《大观茶论》574
(二十二)范仲淹与《斗茶歌》575
(二十三)王安石的品茶水平576
(二十四)高太后禁造“密云龙”577
(二十五)欧阳修珍藏“小龙团”578
(二十六)苏轼蹭蹬仕途不忘茶578
(二十七)黄庭坚为“双井茶”扬名580
(二十八)嗜茶爱茶——朱熹580
(二十九)宋徽宗以茶宴群臣581
(三十)郑可简贡茶得官582
(三十一)李清照戏说“茶令”583
(三十二)岳飞巧制姜盐茶584
(三十三)杨万里饮茶的“味外之味”584
(三十四)郑思肖与“八罐茶”585
(三十五)嗜茶者名号种种586
(三十六)倪瓒煎茶显洁癖586
(三十七)禁私茶朱元璋怒斩驸马587
(三十八)黄宗羲与瀑布茶588
(三十九)朱元璋三进灵山寺589
(四十)文徵明凭“竹符”买水589
(四十一)徐渭穷困不忘饮茶590
(四十二)一瓯足可通仙灵——朱权591
(四十三)唐伯虎诗画写茶情592
(四十四)张岱与“兰雪茶”593
(四十五)茶情偶记——李渔595
(四十六)康熙御笔亲题“碧螺春”596
(四十七)乾隆“不可一日无茶”597
(四十八)曹雪芹精于茶道597
(四十九)蒲松龄路设大碗茶598
(五十)郑板桥因茶结良缘599
(五十一)纪晓岚茶谜救亲家600
(五十二)袁枚武夷品岩茶600
(五十三)鲁迅与《喝茶》601
(五十四)郭沫若茶诗茶事604
(五十五)阿炳的琴韵和茶韵605
(五十六)巴金与功夫茶609
(五十七)老舍、茶、《茶馆》与“老舍茶馆”609
(五十八)慈禧用茶养生与安神611
(五十九)孙中山以茶壮士气611
(六十)冰心常饮茉莉花茶611
(六十一)林语堂饮茶求闲适612
(六十二)马一浮自己设计茶具613
(六十三)张恨水的陪都茶情614
(六十四)贾平凹大杯饮茶615
(六十五)林清玄欣赏“无我茶会”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