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环境监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环境监测](https://www.shukui.net/cover/8/30325296.jpg)
- 李光浩主编;韦连喜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22148391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228页
- 文件大小:18MB
- 文件页数:238页
- 主题词:环境监测-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环境监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绪论1
1.1 环境监测的目的、内容与类型1
1.1.1 环境监测1
1.1.2 环境监测目的1
1.1.3 环境监测类型2
1.1.4 环境监测的原则与特点2
1.2 环境标准3
1.3 环境监测体系与监测内容4
1.3.1 环境监测体系4
1.3.2 环境监测站监测内容与基本设备配置5
1.4 环境监测结果的表示方法7
思考题与习题8
第2章 水环境监测9
2.1 水污染监测的概述9
2.1.1 水污染9
2.1.2 水质监测10
2.1.3 水质监测分析方法10
2.2 水质监测方案的制定11
2.2.1 水质监测方案设计思路11
2.2.2 地表水采样布点方案12
2.2.3 地下水采样布点方案13
2.2.4 水污染源采样布点方案13
2.3 水样的采集和保存14
2.3.1 水样类型14
2.3.2 水样采集14
2.3.3 水样保存15
2.3.4 水样预处理17
2.4 水质物理性质监测18
2.4.1 水温18
2.4.2 色度、浊度、透明度18
2.4.3 残渣19
2.4.4 矿化度与电导率19
2.4.5 酸碱度与pH值19
2.5 金属污染物监测20
2.5.1 原子吸收法(AAS)20
2.5.2 分光光度法(SP)20
2.5.3 冷原子吸收法测定汞21
2.5.4 其他金属化合物测定方法23
2.6 非金属污染物监测23
2.6.1 氰化物23
2.6.2 氟化物24
2.6.3 硫化物26
2.6.4 氯化物27
2.7 营养盐——氮、磷化合物监测28
2.7.1 含氮化合物28
2.7.2 含磷化合物30
2.8 有机污染物监测31
2.8.1 挥发酚31
2.8.2 油类污染物32
2.8.3 痕量有机物32
2.9 有机污染物综合指标测定35
2.9.1 溶解氧(DO)35
2.9.2 化学需氧量(COD)36
2.9.3 生化需氧量(BOD)37
2.9.4 总需氧量(TOD)与总有机碳(TOC)38
2.9.5 有机污染综合指标的比较38
思考题与习题40
第3章 空气和废气监测42
3.1 空气污染基本知识42
3.1.1 大气、空气和空气污染42
3.1.2 空气污染源42
3.1.3 空气中的污染物及其存在状态43
3.1.4 空气污染物的时空分布特点43
3.1.5 空气中污染物浓度表示方法与气体体积换算43
3.2 空气污染监测方案的制订44
3.2.1 调研及相关资料收集44
3.2.2 监测项目的确定44
3.2.3 监测站(点)的布设45
3.2.4 采样频率和采样时间46
3.3 空气样品的采集方法和采样仪器47
3.3.1 直接采样法47
3.3.2 富集(浓缩)采样法48
3.3.3 空气采样系统50
3.3.4 采样效率51
3.4 气态和蒸气态污染物质的测定52
3.4.1 二氧化硫的测定52
3.4.2 氮氧化物的测定53
3.4.3 一氧化碳的测定55
3.4.4 臭氧57
3.4.5 氟化物的测定57
3.4.6 硫酸盐化速率测定58
3.4.7 汞的测定58
3.4.8 总烃的测定59
3.4.9 挥发性有机物(VOCS)和甲醛的测定60
3.5 颗粒物的测定61
3.5.1 降尘量的测定61
3.5.2 总悬浮颗粒物(TSP)的测定61
3.6 降水监测63
3.6.1 采样点的布设63
3.6.2 样品的采集63
3.6.3 降水组分的测定64
3.7 污染源监测65
3.7.1 固定污染源的监测65
3.7.2 流动污染源监测68
思考题与习题68
第4章 噪声监测70
4.1 噪声污染70
4.1.1 声波、声音与噪声70
4.1.2 噪声分类71
4.1.3 噪声污染71
4.2 声音强度的度量和计算71
4.2.1 声音强度71
4.2.2 声音度量72
4.2.3 噪声叠加72
4.3 噪声评价74
4.3.1 噪声主观评价74
4.3.2 声级评价76
4.3.3 噪声频谱77
4.4 噪声测量78
4.4.1 噪声监测仪器78
4.4.2 噪声监测方法79
4.5 噪声标准81
思考题与习题81
第5章 土壤与固体废物监测83
5.1 土壤污染监测83
5.1.1 土壤的基本组成、分类及其污染83
5.1.2 土壤背景值及土壤质量标准85
5.1.3 土壤监测方案的制定85
5.1.4 土壤样品的采集、制备与保存88
5.1.5 土壤样品的预处理90
5.1.6 土壤污染物的测定92
5.2 固体废物监测94
5.2.1 固体废物概述94
5.2.2 固体废物样品的采集和制备95
5.2.3 危险废物有害特性的监测99
5.2.4 生活垃圾的监测100
5.2.5 有害物质的毒理学试验101
思考题与习题103
第6章 生物与生态监测104
6.1 概述104
6.1.1 生物监测104
6.1.2 生态监测107
6.1.3 监测与评价108
6.2 水污染的生物监测109
6.2.1 生物群落监测方法109
6.2.2 生物测试法110
6.2.3 细菌学检验法111
6.3 大气污染生物监测111
6.3.1 利用植物监测112
6.3.2 利用微生物监测113
6.4 土壤污染的生物监测113
6.4.1 土壤污染的类型113
6.4.2 污染土壤的生物监测114
6.5 生物污染监测114
6.5.1 生物样品的采集与制备115
6.5.2 生物样品的预处理116
6.5.3 生物样品中污染物的测定118
6.6 生态监测119
6.6.1 生态监测的类型及内容119
6.6.2 陆生和水生生态系统的监测指标120
6.6.3 生态监测方法121
6.7 生物与生态监测的发展121
思考题与习题122
第7章 环境放射性监测124
7.1 基础知识124
7.1.1 放射性124
7.1.2 照射量和剂量127
7.2 环境中的放射性128
7.2.1 放射性污染的特点128
7.2.2 环境中放射性的来源129
7.2.3 放射性核素在环境中的分布130
7.2.4 放射性污染的危害131
7.3 放射性防护标准133
7.3.1 我国《放射防护规定》中的部分标准133
7.3.2 其他国家和机构发布的有关环境放射性标准134
7.4 放射性测量实验室和检测仪器135
7.4.1 放射性测量实验室135
7.4.2 放射性检测仪器136
7.5 放射性监测139
7.5.1 监测对象及内容139
7.5.2 放射性探测器的类型和原理140
7.5.3 放射性监测方法140
思考题与习题144
第8章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145
8.1 质量保证的意义和内容145
8.2 实验室认可和计量认证145
8.2.1 实验室认可145
8.2.2 实验室计量认证146
8.2.3 实验室计量认证与实验室认可的区别146
8.3 环境监测实验室基本条件146
8.3.1 实验用水147
8.3.2 试剂与试液147
8.3.3 实验室的环境条件148
8.3.4 实验室管理148
8.4 监测数据的统计处理149
8.4.1 数据的误差和偏差149
8.4.2 数据的总体、样本和平均数151
8.4.3 数据的正态分布151
8.5 监测数据的修约与取舍152
8.5.1 数据修约152
8.5.2 可疑数据取舍153
8.6 监测结果的表达与检验155
8.6.1 监测结果的表达方式155
8.6.2 均数置信区间和“t”值155
8.6.3 测量结果的统计检验158
8.7 数据的相关性和线性回归158
8.7.1 相关性和直线回归方程158
8.7.2 相关系数及其检验160
8.8 实验室质量保证160
8.8.1 分析检测结果的评价160
8.8.2 实验室内质量控制162
8.9 实验室间质量控制164
8.9.1 实验室质量考核164
8.9.2 实验室误差测验165
8.10 标准分析方法和分析方法标准化166
8.10.1 标准分析方法166
8.10.2 监测实验室间的协作试验167
8.11 环境标准物质167
8.11.1 环境标准物质及其分类167
8.11.2 标准物质的制备和定值169
8.12 环境监测管理170
8.12.1 环境监测管理的内容和原则170
8.12.2 监测的档案文件管理171
8.13 质量保证检查单和环境质量图171
8.13.1 质量保证检查单171
8.13.2 环境质量图172
思考题与习题177
第9章 自动监测与遥测遥感技术179
9.1 空气污染连续自动监测系统179
9.1.1 系统的组成及功能179
9.1.2 子站布设及监测项目180
9.1.3 监测分析方法180
9.1.4 二氧化硫自动监测仪180
9.1.5 氮氧化物监测仪182
9.1.6 一氧化碳监测仪183
9.1.7 可吸入颗粒物(PM10、飘尘)监测仪184
9.2 水体污染连续自动监测系统185
9.2.1 水体污染连续自动监测系统的组成185
9.2.2 子站布设及监测项目185
9.2.3 水体污染连续自动监测仪器186
9.3 水质污染监测船190
9.4 遥感监测技术190
9.4.1 摄影遥感技术190
9.4.2 红外扫描遥测技术191
9.4.3 相关光谱遥测技术192
9.4.4 激光雷达遥测技术193
9.5 用3S技术研究全球环境问题194
9.6 现场应急监测及其监测发展194
9.6.1 现场应急监测194
9.6.2 监测发展195
思考题与习题195
实验197
实验一 大气中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197
实验二 大气中氮氧化物的测定198
实验三 大气中二氧化硫的测定200
实验四 室内空气中甲醛的测定203
实验五 环境噪声与交通噪声监测207
实验六 水的色度和浊度的测定208
实验七 天然水中高锰酸盐指数的测定210
实验八 水中化学需氧量的测定212
实验九 水中溶解氧与生物需氧量的测定215
实验十 废水中挥发酚的测定218
实验十一 水中氨氮的测定222
实验十二 水中铬离子的测定224
实验十三 水中铜、锌的测定226
参考文献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