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药药理学 供中药学、中医学(含骨伤方向)、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用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药药理学 供中药学、中医学(含骨伤方向)、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用](https://www.shukui.net/cover/46/33887755.jpg)
- 陆茵,张大方主编;曾南,张艳军,戴敏等副主编;马世平,马越鸣,王斌等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9787117158268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327页
- 文件大小:29MB
- 文件页数:347页
- 主题词:中药学-药理学-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药药理学 供中药学、中医学(含骨伤方向)、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用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总论1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中药药理学的概念和任务1
一、中药药理学概念1
二、中药药理学的主要任务2
第二节 中药药理学的发展简史2
一、中药药理学的形成和发展3
二、展望中药药理学的未来4
第二章 中药的效应动力学5
第一节 中药的基本作用5
一、中药的整合调节作用5
二、祛除致病因素(祛邪作用)5
三、增强机体功能(扶正作用)6
第二节 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6
一、中药的作用是多靶点、多环节的整合效应6
二、中药的作用具有非线性、生物效应相对缓和的特点8
三、中药的量效关系8
四、中药的时效关系9
五、中药的时辰效应关系9
第三节 中药的不良反应10
第三章 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12
第一节 中药体内过程及动态变化特点12
一、中药体内过程特点12
二、中药体内动态变化特点14
第二节 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现状15
一、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成为中药现代化研究热点15
二、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难点17
第三节 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思路与方法19
一、中药单体成分药动学研究19
二、单味中药提取物药动学研究19
三、中药复方药动学研究20
四、中药代谢性相互作用研究21
五、生物效应法进行中药药动学研究21
第四章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认识23
第一节 中药四气(四性)的现代研究23
第二节 中药五味的现代研究26
第三节 中药升降浮沉理论的现代研究27
第四节 中药归经理论的现代研究27
第五节 中药有毒和无毒的现代认识28
第六节 中药配伍禁忌29
第五章 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31
第一节 药物因素31
一、品种与质量31
二、生产工艺与剂型32
第二节 机体因素32
一、生理情况32
二、病理状态33
三、心理因素—安慰剂效应33
四、长期用药引起的机体反应性变化34
第三节 环境因素34
第六章 中药药理研究的思路与方法36
第一节 单味中药药理研究的思路与方法36
一、用体外细胞分子模型筛选中药的活性成分36
二、用体内研究模型开展中药药理作用的研究37
第二节 中药复方研究思路与方法37
一、从饮片配伍过渡到组分配伍的研究思路与方法38
二、从药对出发探讨中药复方的配伍原理38
三、从系列化合物出发探讨的方剂整合调节作用40
四、从细胞分子水平探讨中药复方的“君臣佐使”配伍关系41
第七章 中药新药的发现44
第一节 中药新药的发现44
一、从传统中药中发现新药44
二、以药物靶标为基础的中药新药的发现46
三、基于中药小复方二次开发的中药新药的发现47
四、基于网络生物学的中药新药发现48
第二节 中药新药开发与研究50
各论53
第八章 解表药53
第一节 概述53
一、对主治病证的认识53
二、主要研究思路与方法54
三、主要药理作用54
四、药效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55
第二节 常用中药57
一、麻黄57
二、桂枝59
三、柴胡61
四、葛根64
第三节 经典复方67
一、桂枝汤67
二、麻黄汤70
第九章 清热药73
第一节 概述73
一、对主治病证的认识73
二、主要研究思路与方法74
三、主要药理作用74
四、药效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75
第二节 常用中药77
一、知母77
二、黄芩79
三、黄连82
四、金银花84
五、穿心莲86
六、大青叶88
七、牡丹皮89
八、地骨皮91
第三节 经典复方92
黄连解毒汤92
第十章 泻下药97
第一节 概述97
一、对主治病证的认识97
二、主要研究思路与方法97
第二节 常用中药99
一、大黄99
二、芒硝104
三、火麻仁105
四、商陆105
第三节 经典复方107
大承气汤107
第十一章 祛风湿药110
第一节 概述110
一、对主治病证的认识110
二、主要研究思路与方法110
三、主要药理作用111
四、药效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112
第二节 常用中药113
一、雷公藤113
二、秦艽116
三、独活118
第三节 经典复方120
独活寄生汤120
第十二章 芳香化湿药123
第一节 概述123
一、对主治病证的认识123
二、主要研究思路与方法123
三、主要药理作用124
四、药效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125
第二节 常用中药126
一、厚朴126
二、苍术130
第三节 经典复方133
藿香正气散133
第十三章 利水渗湿药137
第一节 概述137
一、对主治病证的认识137
二、主要研究思路与方法137
三、主要药理作用138
第二节 常用中药139
一、泽泻139
二、茯苓141
三、车前子144
四、茵陈146
第三节 经典复方148
五苓散148
第十四章 温里药150
第一节 概述150
一、对主治病证的认识150
二、主要研究思路与方法150
三、主要药理作用151
四、药效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152
第二节 常用中药153
一、附子153
二、肉桂155
三、干姜157
第三节 经典复方159
四逆汤159
第十五章 理气药163
第一节 概述163
一、对主治病证的认识163
二、主要研究思路与方法163
三、主要药理作用164
四、药效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165
第二节 常用中药165
一、枳实(枳壳)165
二、陈皮167
三、香附169
第三节 经典复方170
枳术丸170
第十六章 消食药173
第一节 概述173
一、对主治病证的认识173
二、主要研究思路与方法173
三、主要药理作用174
四、药效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174
第二节 常用中药174
一、山楂174
二、麦芽176
第三节 经典复方177
保和丸177
第十七章 止血药179
第一节 概述179
一、对主治病证的认识179
二、主要研究思路与方法179
三、主要药理作用180
第二节 常用中药181
一、三七181
二、蒲黄186
第十八章 活血化瘀药189
第一节 概述189
一、对主治病证的认识189
二、主要研究思路与方法189
三、主要药理作用190
第二节 常用中药193
一、丹参193
二、川芎197
三、延胡索199
四、益母草201
五、马钱子203
六、银杏叶204
第三节 经典复方206
一、血府逐瘀汤206
二、补阳还五汤208
第十九章 化痰止咳平喘药211
第一节 概述211
一、对主治病证的认识211
二、主要研究思路与方法211
三、主要药理作用212
第二节 常用中药213
一、半夏213
二、桔梗215
三、苦杏仁216
第三节 经典复方218
小青龙汤218
第二十章 安神药221
第一节 概述221
一、对主治病证的认识221
二、主要研究思路与方法221
三、主要药理作用222
四、药效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223
第二节 常用中药224
一、酸枣仁224
二、远志226
第三节 经典复方228
酸枣仁汤228
第二十一章 平肝息风药230
第一节 概述230
一、对主治病证的认识230
二、主要研究思路与方法230
三、主要药理作用231
第二节 常用中药232
一、天麻232
二、钩藤234
三、羚羊角236
四、地龙236
第三节 经典复方238
天麻钩藤饮238
第二十二章 开窍药240
第一节 概述240
一、对主治病证的认识240
二、主要研究思路与方法240
三、主要药理作用241
四、药效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241
第二节 各论242
一、麝香242
二、冰片244
三、苏合香245
四、石菖蒲246
第三节 经典复方250
安宫牛黄丸250
第二十三章 补虚药253
第一节 概述253
一、对主治病证的认识253
二、主要研究思路与方法254
三、主要药理作用255
第二节 常用中药256
一、人参256
二、黄芪263
三、甘草267
四、当归270
五、何首乌273
六、枸杞子275
七、淫羊藿277
八、冬虫夏草278
第三节 经典复方280
一、补中益气汤280
二、当归补血汤282
三、生脉散283
四、六味地黄丸(汤)285
第二十四章 收涩药288
第一节 概述288
一、对主治病证的认识288
二、主要研究思路与方法288
三、主要药理作用289
四、药效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289
第二节 常用中药290
一、五味子290
二、罂粟壳293
三、山茱萸294
第三节 经典复方296
四神丸296
第二十五章 外用药299
第一节 概述299
一、对主治病证的认识299
二、主要研究思路与方法299
三、主要药理作用300
第二节 常用中药301
一、雄黄301
二、土荆皮302
附录305
一、缩略词表305
二、药动学参数说明320
主要参考书目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