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史学概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史学概论
  • 白寿彝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 ISBN:9787505729384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270页
  • 文件大小:14MB
  • 文件页数:281页
  • 主题词:史学-概论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史学概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叙论1

第一节 历史、史料、史学1

历史1

史料3

史学4

第二节 史学遗产的批判继承6

历史遗产和史学遗产6

如何对待史学遗产8

史学工作的继承和创新11

第三节 本书的编写大意13

史学概论的任务13

本书论述的几个方面16

回顾与前瞻18

第二章历史观20

第一节 社会生活和历史观点20

群众生活中的历史观点20

历史观点的时代性和阶级性22

第二节 历史观所涉及的主要问题25

历史的运动问题25

历史发展中的决定因素问题30

第三节 学习唯物史观,推进史学工作36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历史上的巨大贡献36

产生唯物史观的历史条件40

第三章历史文献47

第一节 中国历史文献的繁富47

史书编写的日盛47

历史档案的积存52

历史文献之包罗繁富55

第二节 中国历史文献学上的成就56

文献目录学56

版本和校勘60

辑佚和辨伪65

注解和考证68

第三节 历史文献在史学工作中的地位72

历史文献在史学工作中的重要性72

历史文献之发挥作用74

历史文献工作和理论指导76

第四章史书的编著79

第一节 史书的体裁79

中国史书的主要体裁79

中国史书的其他重要体裁82

不同体裁的互相补充和综合86

史书的内容和形式88

第二节 史书的编和著90

区别编、著及其重要意义90

长编和考异93

直笔的优良传统95

第五章史书的体例98

第一节 古老的传统和全局性的体例98

重视体例的传统98

断限、标目和编次100

第二节 记时、记地和记人103

记时103

记地106

记人110

第三节 载言、载文、议论及其他113

载言、载文和征引113

议论和注释116

体例的统一和运用的灵活119

第六章历史文学121

第一节 历史和文学121

历史和文学的分合121

历史和文学的各种关系123

第二节 中国历史文学的成就127

写人物127

写战争131

写场面137

第三节 历史文学的写作经验140

闳中肆外140

艺术加工142

第七章史学和其他学科的关系147

第一节 史学跟其他有关学科的离合147

史学和科学147

史学成长中跟其他学术的离合150

史学跟其他学科加强联系的趋势153

第二节 史学的姐妹学科(上)155

哲学的发展和史学的发展155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和史学159

第三节 史学的姐妹学科(下)162

史学和考古学162

史学和民族学165

史学和地理学167

史学和艺术169

第四节 史学和自然科学170

史学和有关生产方面的科学知识170

史学和天文学173

史学和地质学175

史学和古人类学176

第八章近代史学179

第一节 救亡图强的爱国主义思潮179

民族危机的时代感179

变法和历史必变的思想183

宣传革命的历史理论186

第二节 史学近代化的几种倾向189

史学近代化的特点189

“疑古””和“考信”192

“新史学”及其多变196

第三节 历史考据学199

古史新证199

诗文笺证和“民族文化之史”201

宗教史,文献学,“表微”书204

第九章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209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初步建立209

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逐步传播209

李大钊同志的贡献210

郭沫若同志的贡献213

通史、社会史、思想史等方面的成就215

在斗争中建立起来221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224

建国后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高潮224

建国后十七年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主要成就226

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历史考验229

马克思主义史学在步入新的历史时期230

第三节 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杰出贡献233

毛泽东同志关于史学工作的理论233

毛泽东同志关于中国历史的理论239

第十章当前的主要任务243

第一节 研究和进行历史教育243

个人和阶级、民族、国家的关系243

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245

民族团结和民族关系247

历史经验和历史前途249

人类社会和自然条件250

第二节 开阔视野,治史修史,不断提高史学水平252

纵观与横观252

深与广255

普及与提高259

第三节 强大史学队伍262

强大史学队伍的紧迫性262

德、才、学、识和创新精神264

专业队伍和业余队伍26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