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东亚儒学史的新视野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东亚儒学史的新视野](https://www.shukui.net/cover/54/33854466.jpg)
- 黄俊杰著 著
- 出版社: 国立台湾大学出版中心
- ISBN:9570172452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436页
- 文件大小:20MB
- 文件页数:46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东亚儒学史的新视野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儒学史研究的新视野》1
一、东亚儒学史研究的新视野:儒家诠释传统研究刍议1
一、引言1
二、东亚儒家经典诠释传统研究之目标5
三、东亚儒家经典诠释传统研究方法刍议11
四、东亚儒家经典诠释传统的研究方向20
五、结论30
引用书目33
二、从儒家经典诠释史观点论解经者的「历史性」及其相关问题39
一、问题的提出39
二、儒家诠释学的特质与经典诠释者的「历史性」41
三、解经者的「历史性」是开发经典潜藏涵义的催化剂49
四、经典与解释者的对话是创造经典之永恒性的活水源头60
五、结论66
引用书目68
三、儒家论述中的历史叙述与普遍理则73
一、引言73
二、儒家的历史叙述是证立普遍理则的手段75
三、儒家历史叙述与普遍理则之间的紧张性:经典中的「道」与圣人80
四、解经以求「道」的两种方法及其问题88
五、结论:兼论儒家经典诠释的关键点99
引用书目101
四、试论儒学的宗教性内涵105
一、引言105
二、儒家传统中的宗教性:涵义与渊源108
三、儒学的「宗教性」之特质114
四、两项质疑及其回应117
五、结语119
引用书目121
《日本儒学与经典诠释》125
五、伊藤仁斋对孟子学的解释:内容、性质与涵义125
一、背景与问题125
二、仁斋孟子学之内涵128
三、仁斋孟子学的性质与方法153
四、仁斋孟子学的思想史涵义160
五、结论164
引用书目166
六、中井履轩的孟子学:善性的「扩充」与「道」之人间性的重建171
一、引言171
二、中井履轩释盂的方法:历史的解读方法174
三、中井履轩对孟子性善论的再诠释:「扩充」而不是「克治」184
四、中井履轩对孟子的「道」的解释:「道」的人间性的重建191
五、中井履轩孟子学的思想史定位197
六、结论202
引用书目205
七、中井履轩对朱子学的批判:从《四书》的再诠释出发209
一、引言209
二、朱子学脉络中「心」与「理」之关系211
三、中井履轩批判朱子学的途径与方法221
四、中井履轩批判朱子学的内容:「心」、「理」及其关系的重建227
五、结论:丸山论旨的再思考234
引用书目237
八、山田方谷对孟子养气说的解释241
一、引言241
二、山田方谷的孟子学解释:以孟子「知言养气」说为中心242
三、从孟子学诠释史脉络看山田方谷的盂子学248
四、从日本儒学史脉络看山田方谷的孟子学257
五、结论262
引用书目263
九、二十世纪初期日本汉学家眼中的文化中国与现实中国265
一、引言265
二、日本汉学家眼中的文化中国269
三、日本汉学家眼中的现实中国:事实与解释278
四、日本汉学家的中国观:洞见与局限289
五、结论:日本汉学研究方法的再思考296
引用书目301
《儒家身体思维探索》313
十、传统中国的思维方式及其价值观:历史回顾与现代启示313
一、前言313
二、传统中国的「联系性思维方式」及其内涵314
三、「联系性思维方式」的三种表现322
四、传统中国「联系性思维方式」下的价值观326
五、儒学与现代民主政治330
六、传统价值观与现代人权理念333
七、结论335
引用书目336
十一、中国古代思想史中的「身体政治论」:特质与涵义341
一、引言341
二、中国古代「身体政治论」的特殊面向:一个比较思想史的观点344
三、中国古代「身体政治论」论述中的思想涵义352
四、结论363
引用书目365
十二、古代儒家政治论中的「身体隐喻思维」369
一、前言369
二、古代政治思想史所见的身体隐喻及其涵蕴的问题371
三、「自我转化」是「世界转化」的起点:古代儒家的身体观与政治观377
四、孟子与荀子的身体隐喻中的政治意涵388
五、余论:身体与政治组织的空间性与时间性390
引用书目394
十三、「身体隐喻」与古代儒家的修养工夫397
一、前言397
二、「具体性思维方式」中的「身体隐喻」:「四体不言而喻」398
三、作为实践场域的身体及其在空间的展现404
四、作为内在整体性概念的身体及其工夫论:「心」、「气」、「形」的分野及其统一410
五、结论422
引用书目423
名词索引425
人名索引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