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 第4卷 1976-1984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 第4卷 1976-1984
  • 当代中国研究所著 著
  • 出版社: 当代中国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 ISBN:7515401729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384页
  • 文件大小:19MB
  • 文件页数:395页
  • 主题词:中国历史-现代史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 第4卷 1976-1984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引言1

第一章 拨乱反正的开展和经济形势的逐步好转5

第一节 稳定局势,揭批“四人帮”5

一、揭批“四人帮”运动的三个阶段5

二、清查“四人帮”帮派体系7

第二节 拨乱反正的初步展开8

一、邓小平对“两个凡是”的批评及其复出8

二、正本清源和清理冤假错案的开始11

三、五届全国人大次会议的召开和国家政治生活恢复正常18

第三节 经济恢复与急于求成倾向的出现22

一、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措施22

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23

三、经济恢复发展中的急于求成倾向25

第四节 打开外交工作新局面29

一、外交“还债”和对外关系的发展29

二、中日签订和平友好条约33

三、中美建交33

第二章 伟大的历史转折36

第一节 重新倡导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36

一、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倡导实事求是36

二、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39

第二节 改革开放的酝酿和准备42

一、经济考察团出访欧洲、日本42

二、国务院务虚会45

三、全国计划会议47

第三节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伟大的历史转折48

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中央工作会议与天安门事件平反48

二、邓小平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51

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主要成就、历史意义54

第四节 理论工作务虚会的召开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提出58

一、理论工作务虚会的召开及其成绩58

二、错误思潮的泛滥和理论工作务虚会上的偏差60

三、邓小平发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重要讲话62

四、继续反对两种错误倾向66

第三章 拨乱反正的深人69

第一节 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69

一、为遭受冤屈的一批老革命家和各界知名人士恢复名誉69

二、为“文化大革命”中形成的重大冤假错案平反71

三、涉及重大历史是非案件的平反74

四、为刘少奇恢复名誉75

第二节 全面解决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遗留问题77

一、为错划“右派分子”改正77

二、为经过改造的地主、富农、反革命分子和其他坏分子摘掉帽子78

三、宣布原工商业者已改造为劳动者79

四、全面落实原国民党起义投诚人员政策和各项侨务政策82

第三节 公审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案83

一、审判的准备83

二、对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案10名主犯的公审和宣判88

三、对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案其他罪犯的审判92

第四节《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起草和通过94

一、叶剑英国庆30周年的讲话94

二、《历史决议》的起草过程96

三、《历史决议》的主要内容101

第四章 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的提出和贯彻105

第一节 以调整为中心的“八字方针”的确定105

一、国民经济重大比例严重失调105

二、调整国民经济建议的提出107

三、新的“八字方针”正式确定109

四、国民经济调整的主要措施110

五、初步调整取得的成效113

第二节 国民经济进一步调整114

一、国民经济潜伏的危险114

二、国民经济进一步调整的决策和措施116

三、国营企业的全面整顿与成效120

四、进一步调整达到预期目标122

第五章 农村改革先行突破124

第一节 农村改革的探索124

一、包工、包产到组的初步尝试124

二、包产、包干到户不胫而走128

三、对包产到户的不同认识130

第二节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实施132

一、邓小平等对包产到户的支持132

二、对包产、包干到户的政策转变134

三、包产、包干到户的进一步推广135

第三节 改变“政社合一”的农村人民公社体制137

一、由“政社合一到“政社分开”137

二、国营农场推行承包责任制和兴办职工家庭农场139

第四节 农村商品流通体制改革140

一、农副产品购销体制改革140

二、农村供销社体制的改革140

第五节 农村经济和乡镇企业的发展141

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141

二、乡镇企业异军突起145

第六章 对外开放,创办经济特区148

第一节 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确定148

一、对外开放的提出148

二、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原则149

第二节 积极开辟对外开放新途径152

一、吸收、利用外国和境外直接投资152

二、利用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组织优惠贷款155

三、改革外贸体制,促进外贸发展157

四、发展旅游事业,开展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160

第三节 创办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163

一、广东、福建两省实行特殊政策163

二、广东、福建两省创办四个特区165

三、14个沿海港口城市对外开放171

第七章 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175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175

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科学命题的提出175

二、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总任务177

第二节“六五”计划的编制、通过和实施181

一、“六五”计划的形成181

二、“六五”计划的基本任务184

三、实现“六五”计划的措施保障186

第三节1981年至1984年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成果188

一、经济形势全面高涨,人民生活继续得到改善188

二、取得初步成果的主要原因190

第四节 国防现代化和军队建设192

一、把军队的教育训练提高到战略地位192

二、国防和军队建设总目标的重新确立194

三、精简整编和改革编制体制196

四、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培养军地两用人才198

第八章 城市经济体制的初步改革200

第一节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展开200

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提出200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初步设想201

三、初步改革的历史进程203

第二节 企业管理体制初步改革205

一、扩大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205

二、全面推行经济责任制207

三、实行两步利改税210

四、改革企业领导制度211

第三节 积极发展多种经济成分213

一、实行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213

二、发展多种经济成分的成效216

第四节 宏观经济体制的初步改革216

一、改革财政、计划体制216

二、改革银行和基建管理体制219

三、推动企业改组和经济联合221

第五节《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通过224

第九章 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设228

第一节 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原则228

一、政治体制改革的提出228

二、邓小平发表关于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重要讲话229

第二节 政治体制改革的初步实践231

一、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努力消除以党代政弊端231

二、改革行政机构,转变政府职能234

三、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237

四、扩大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238

五、发展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40

第三节 宪法的修订与六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召开242

一、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对宪法的修订242

二、1982年宪法的基本特征244

三、宪法的学习和宣传250

四、六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六届一次会议召开250

第四节 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253

一、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决定的形成253

二、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的开展254

三、打击各种严重犯罪活动初见成效256

第十章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斗争258

第一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提出与践行258

一、精神文明建设的提出及其含义258

二、“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260

三、“文明礼貌月”活动261

第二节 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263

一、教育事业的发展263

二、科学技术的新突破265

三、文学艺术的繁荣267

第三节 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方针和措施268

一、思想战线上的危险信号268

二、邓小平对思想战线软弱涣散状态的批评269

三、思想战线座谈会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斗争271

第四节 反对精神污染的斗争273

一、理论界、文艺界存在精神污染现象273

二、邓小平提出“思想战线不能搞精神污染”275

三、反对精神污染的曲折历程278

第十一章 民族地区的稳定和发展282

第一节 民族工作正确方针的贯彻282

一、民族工作的拨乱反正282

二、保障民族自治权利,完善宗教政策289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制定和实施293

第二节 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296

一、民族自治地方的稳定和边疆的巩固296

二、民族自治地方各项事业不断发展297

三、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加强299

第十二章“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和实践301

第一节“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提出301

一、从解决台湾问题出发提出的新思路301

二、“一国两制”构想在实践中逐渐完善305

三、“一国两制”构想成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国策307

第二节“一国两制”科学构想在香港的初步实现310

一、解决香港问题提上日程310

二、明确提出解决香港问题的方针312

三、中英两国政府关于解决香港问题的谈判315

第十三章 开创外交新局面325

第一节 中美关系的曲折发展325

一、中美关系迅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严重障碍325

二、中美“八一七公报”的发表和继续出现的问题329

三、中美关系的平稳回升332

第二节 中苏关系由紧张趋向缓和335

一、中苏改善两国关系的艰难开端335

二、中苏在各个领域的交往逐步恢复338

第三节 全方位发展对外友好关系339

一、中国同东欧国家及南斯拉夫关系的发展339

二、中国同西欧国家关系稳步发展340

三、进一步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342

四、中日关系继续发展345

五、中非关系更加密切348

六、努力推动中东问题的公正和平解决350

七、积极同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建立和发展关系351

结束语353

大事年表(1976年10月至1984年10月)360

后记380

热门推荐